学术投稿

不同药物术后自控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IL-2、IL-6、IL-10的影响

胡桂英;胡崇辉;傅理;徐军;陈元良;吴俊琪

关键词:镇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药物术后自控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术后充分镇痛对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根据药物与镇痛方法不同,将120例行LC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组Ⅰ)患者术后根据需要临时给予哌替啶50 mg肌肉注射镇痛,舒芬太尼组(组Ⅱ)患者术后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曲马多组(组Ⅲ)患者术后予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观察麻醉前30min、手术后即刻、术后24h和72h 4个时点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 水平,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各组患者术后2、24、48、72h的镇痛效果.结果 术后各时点组Ⅱ、组Ⅲ的VAS均显著低于组Ⅰ(均P<0.05),但组Ⅱ、组Ⅲ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至术后72h血浆IL-2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组Ⅱ、组Ⅲ术后24h及72h的水平均高于组Ⅰ(均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IL-6、IL-10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并持续升高至术后24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但术后72h各组IL-6、IL-10水平仍高于术前(均P<0.05).与组Ⅰ比较,组Ⅱ和组ⅢIL-6、IL-10水平增高的幅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术后经静脉自控镇痛模式较传统镇痛模式满意度好,且能更有效地减轻LC术后炎性应激反应.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孔针穿刺灌洗法治疗小儿脓肿

    应用多孔针穿刺灌洗、药物脓腔灌洗法治疗小儿多部位的脓肿,较传统的切开引流、普通针穿刺灌洗的方法相比有损伤小、痛苦小、不留瘢痕、费用低、疗程短的优点.笔者采用多孔针穿刺灌洗法治疗小儿脓肿,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德山;邬仲鑫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急诊预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损害严重程度及褪黑素干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褪黑素受体1(MR1)、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心肌损害的急诊预测价值,及褪黑素(MT)的干预保护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采用完全随机化的方法分为假手术组(SO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MT干预组(MT组),每组24只.应用胰胆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的方法诱导SAP模型,MT组于诱导模型前30 min腹腔注射MT.术后 1 、4和8 h 分批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 8只),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心脏组织中MR1蛋白及MR1 mRNA的表达;检测血清IMA及FABP、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并行胰腺、心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1)SAP组胰腺及心肌病理损伤呈进行性加重,MT组胰腺、心肌病理损伤较SAP组明显减轻(P<0.01).(2)IMA、FABP水平在SAP组较SO组均明显增高(P<0.01),而MT组较相应时间点SAP组均显著降低(P<0.01).(3)免疫组化镜下观察,心肌细胞中存在MR1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胞浆和胞核.与SO组相比,MR1蛋白及 MR1 mRNA表达在SAP组心脏组织中明显下降(P<0.01),且随SAP病变加重表达减弱,而MT组表达较SAP组明显增多.结论 IMA、FABP在大鼠SAP中随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MR1随病情发展而表达减少,3者在SAP发生后早期既有变化,对急诊预测SAP心肌损害具有重要意义;经MT干预后,IMA、FABP表达量下降,MR1增加,提示MT对SAP心肌损害有保护作用.

    作者:潘达;张浩;怀佳萍;吴建胜;王旦;黄智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及继发脑损伤评估

    目的 建立日本大耳白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 结扎双侧颈动脉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成兔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SAH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测SAH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并观察进食量、神经功能变化,5d后取海马分别行电镜观察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兔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5d后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痉挛,海马神经元出现核固缩,线粒体空泡样变等神经损伤的改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结论 该模型可以作为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模型.

    作者:莫云长;王丹丹;罗亮;胡章勇;王均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食管鳞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抑癌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抑癌基因甲基化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浆游离DNA甲基化水平评估荷瘤状态的参考价值.方法 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生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76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1d、手中及术后第7天外周血游离DNA中APC、RARβ2、CDH1、p16INK4α、RASSF1A 5个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同时选取6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浆DNA作为对照.结果 术前1d外周血中APC、RARβ2、CDH1、p16INK4α、RASSF1A 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2.11%(32/76)、63.16%(48/76)、63.16%(48/76)、71.05%(54/76)、50.00%(38/76);术中为64.5%(49/76)、73.7%(56/76)、75.0%(57/76)、82.9%(63/76)、56.6%(43/76);术后第7天为5.3%(4/76)、4.0%(3/76)、6.6%(5/76)、3.9%(3/76)、1.3%(1/76);与术前相比术中外周血DNA甲基化率均上升,其中APC基因甲基化的两个时点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而RARβ2、CDH1、p16INK4α、RASSF1A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63、0.114、0.083、0.416).术后第7天5个基因DNA甲基化率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00).结论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在手术刺激后DNA甲基化率明显上升,提示肿瘤可能存在逃逸现象,手术后患者DNA甲基化率下降,提示随着肿瘤实体的去除,肿瘤细胞或肿瘤核酸片段在外周血中随之消失.

    作者:王长春;毛伟敏;凌志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CpG ODN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高反应性及炎症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免疫刺激序列CpG寡聚脱氧核苷酸(ODN)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高反应性(AHR)及炎症过程的影响.方法 雌性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CpG ODN预防组(C组)、CpG ODN治疗组(D组)及布地奈德治疗组(E组),建立小鼠哮喘模型.采用有创体积描记法对小鼠进行肺功能及AHR检测;采集血、肺组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对BALF行细胞总数计数及嗜酸粒细胞(EOS)绝对值计数,ELISA法测定血清和BALF中细胞因子IL-4、IFN-γ水平.结果 B组BALF中细胞总数、EOS绝对值计数和EOS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1),C、D、E组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1),但仍显著高于A组(P<0.05或0.01).B组气道阻力增加幅度(Raw%)和肺顺应性下降幅度(Cdyn%) 均显著高于A组(P<0.01); C、D、E组较B组显著降低(均P<0.01);C、D、E组肺组织炎症程度改变不一,明显比B组减轻.B组血清和BALF中IL-4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而BALF中IFN-γ的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 CpG ODN在致敏阶段及致敏后均能明显改善哮喘肺组织炎症,降低BALF中细胞总数及EOS%;降低AHR;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致敏后CpG ODN干预优于致敏阶段的干预.

    作者:肖建军;李孟荣;郭伟;李昌崇;黄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复发性卵巢上皮癌的疗效分析

    卵巢上皮癌是女性癌症中病死率高的肿瘤,近年来卵巢上皮癌的疗效有了明显改善,这与积极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和顺铂联合化疗的进展密不可分[1-2].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继之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是目前的标准一线化疗治疗.卵巢癌对化疗相对敏感,术后一线化疗的临床缓解率可达80%以上.

    作者:叶娥;何永龙;王秋霞;陈蓉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手术配合

    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上颈椎损伤,占颈椎骨折的10%~14%[1].由于齿状突具有特殊的解剖位置,损伤后可致高位颈脊髓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骨折愈合率较低,若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的后果.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日短的优点,并能达到早期功能恢复的目的.我院手术室自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配合脊柱外科应用经皮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工作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唐天骄;汤呈宣;林利兴;张东红;何少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吉西他滨联合局部热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晚期胰腺癌的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生存期短,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1].且超过80%的患者因肿瘤无法手术切除,须通过非手术治疗以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化疗仍是重要的治疗选择,吉西他滨是目前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有效化疗药物,但疗效仍然有限.笔者采用吉西他滨化疗联合局部热疗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银红;陈百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皮多靶点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的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1],除手术和保守治疗外,微创介入治疗之一,但其并发症(出血、感染、间隙变窄、神经损伤等)发生率较高.射频热凝治疗是其中一种较安全的方法[2],但常规的穿刺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突出物较大的椎间盘一次单极射频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多次射频才能达到满意效果.笔者采用多靶点射频热凝技术治疗突出物较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振华;戴仪;顾新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部黏膜及黏膜下病变20例

    近20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病变的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近[1].由EMR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对较大的消化道病变实行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复发率也较低.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始开展ESD,其疗效、安全性、适应证等仍在探索中[2-3].鄞州人民医院近年开始应用ESD处理胃部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现对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一初步评价,并对该项技术操作上的难点作一探讨.

    作者:胡萍萍;李小平;孙柯科;史久煜;李叶琴;吕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风湿性心脏病三尖瓣生物瓣置换的近中期疗效观察

    风湿性心脏病严重三尖瓣病变者均合并左心瓣膜病变,当三尖瓣病变无法做成形术时需行三尖瓣置换.三尖瓣置换瓣膜的选择仍存争议.我院近年连续对符合三尖瓣置换标准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近中期疗效较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程德志;刘瑜;何志峰;池闯;孙成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风湿性多瓣膜病变手术治疗787例临床分析

    长期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常有多瓣膜病变,患者病程较长,心肌损害重,可继发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及导致全身免疫力低下,给外科治疗增加困难.我院对风湿性心脏病多瓣膜病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乐波;邵国丰;余凯忠;汪朝阳;史信宝;郑大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PPAR-γ2基因外显子B的P12A变异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外显子B的P12A变异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浙江沿海地区汉族人308例,其中T2DM组126例,对照组182例,对两组对象的基因型采用芯片分型方法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两组对象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血清胰岛素(FINS)及血脂;分析PPAR-γ2基因P12A变异的基因型与各临床变量的关系.结果 T2DM组和对照组PPAR-γ2基因中P等位基因和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是87.3%、89.6%和12.7%、10.4%,PP基因型频率是74.6%、79.1%,PA+AA基因型频率是25.4%、20.9%,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T2DM患者PPAR-γ2基因P12A变异携带者与腰围有关(P<0.05).结论 PPAR-γ2基因P12A多态性在浙江沿海地区主要以PP基因型分布,T2DM组PPAR-γ2基因P12A变异与腰围有关,携带P12A基因者可能影响或加重T2DM脂代谢异常.

    作者:陈恩福;饶高峰;林海洋;吴金友;薛诚;王焰兵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带绊双纽扣钢板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带绊双纽扣钢板治疗Rockwood III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收治的Rockwood III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带绊双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参照主观肩关节评分(SSV),根据肩部活动度、疼痛程度、肩锁关节复位X 线表现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经平均9.6个月的随访,均无不适症状,且均恢复正常工作;同时SSV评分由术前(36.4±7.3)%提高到术后(82.5±4.9)%;X线摄片均未见肩锁关节复位丢失.结论 带绊双纽扣钢板治疗Rockwood III型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贺杰;赵万军;诸力;周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伴心房间隔缺损2例报告

    例1 男,48 岁,因胸闷、气急2 年,外院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缺损(房缺)10~16mm,于2009 年4 月13 日入院.体检: 血压130/98mmHg, 轻微紫绀, 心率75bpm,律齐,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收缩期杂音2/6 级,无连续性杂音,P2 亢进、分裂,两肺未闻及干、湿性音,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任森根;周菲;施红;张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腰大池置管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腰大池置管引流在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所致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采取预防性诊疗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8年1至12月收治的Hunt-Hess分级I~III级,且在围术期间行腰大池置管引流的8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分流依耐性脑积水的有关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有15例(18.75%)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单因素分析提示,不同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患者脑积水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不同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及有无发生脑室扩大患者脑积水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进一步作多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和脑室扩大是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入院时Hunt-Hess分级高、出现急性脑积水的aSAH患者,即使腰大池置管引流,还是容易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而年龄、性别、动脉瘤治疗手段(手术治疗与栓塞治疗)的影响不大.

    作者:田勇;杨开创;张建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糖代谢状态对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糖代谢状态对脉搏波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COPD患者分为糖代谢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糖尿病(DM)组,分别测定baPWV、糖代谢异常危险因子、血脂、炎症因子等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M组baPWV为(1.87±0.37)m/s,显著高于NGT组的(1.60±0.23)m/s及IGR组的(1.69±0.27)m/s(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和收缩压水平为总体baPWV影响因子,年龄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DM组baPWV影响因子.结论 处于糖代谢状态不同阶段COPD患者baPWV有增快趋势,其中以DM患者更为明显.

    作者:楼滟;周建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药物术后自控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IL-2、IL-6、IL-10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药物术后自控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术后充分镇痛对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根据药物与镇痛方法不同,将120例行LC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组Ⅰ)患者术后根据需要临时给予哌替啶50 mg肌肉注射镇痛,舒芬太尼组(组Ⅱ)患者术后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曲马多组(组Ⅲ)患者术后予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观察麻醉前30min、手术后即刻、术后24h和72h 4个时点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 水平,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各组患者术后2、24、48、72h的镇痛效果.结果 术后各时点组Ⅱ、组Ⅲ的VAS均显著低于组Ⅰ(均P<0.05),但组Ⅱ、组Ⅲ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至术后72h血浆IL-2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组Ⅱ、组Ⅲ术后24h及72h的水平均高于组Ⅰ(均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IL-6、IL-10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并持续升高至术后24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但术后72h各组IL-6、IL-10水平仍高于术前(均P<0.05).与组Ⅰ比较,组Ⅱ和组ⅢIL-6、IL-10水平增高的幅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术后经静脉自控镇痛模式较传统镇痛模式满意度好,且能更有效地减轻LC术后炎性应激反应.

    作者:胡桂英;胡崇辉;傅理;徐军;陈元良;吴俊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分析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约60%类癌发生在胃肠道,而直肠类癌约占胃肠道类癌的20%~55%[1].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治疗类癌成为研究热点.笔者采用内镜下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小类癌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捷;潘杰;朱丽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Barrett食管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Barrett食管(B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无肠上皮化生的83例病理诊断BE患者,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定位下行APC治疗,术后2~3、6个月应用NBI技术对原病灶处进行复查.结果 83例患者共行118次APC治疗,74例术后2~3、6个月复查无复发,6个月时内镜复查BE复发9例,其中4例获得病理诊断.结论 APC是一种治疗BE较为安全、有效、创伤小的内镜介入治疗手段.治疗的适宜功率为60W,随访6个月复发率较低;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作者:王昌雄;蔡建庭;黎红光;徐磊;曾丽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