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IL-18的表达及相关性

曾燕波;郑海斌

关键词:冠心病,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1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免疫荧光法
摘要: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L-18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20例体检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血清中hs-CRP(以免疫荧光法测定)及IL-18(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的含量,并作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hs-CRP及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冠心病组中心肌梗死患者hs-CRP及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P<0.01),但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间hs-CRP及IL-18含量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患者hs-CRP与IL-18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t=0.402,P<0.05),而对照组hs-CRP与IL-18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hs-CRP及IL-18在冠心病患者中呈现高表达,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hs-CRP及IL-18对于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4例三踝骨折的外科治疗

    三踝骨折是一类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处理方法选择不当常会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等并发症,影响预后.本科自2003至2007年收住24例三踝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边小校;张跃进;王仲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糖皮质激素对T管窦道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对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狗模型的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方法 制作狗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模型,分为对照组、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组、糖皮质激素中长期使用组,每组8只.测量胆总管直径、大网膜长度及有无变异、胃和横结肠的蠕动次数.制模2周后再次开腹,检测T管寞道长度和完整性;以窦道的加压注水量作为窦道所能承受的压力指标,分析不同组问的差异以及多种因素对加压注水量的影响.结果 3组之间胆总管直径、胃蠕动次数、横结肠蠕动次数、大网膜长度及窦道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组的T管窦道形成完整;而糖皮质激素中长期使用组有50%窦道不完整:完整的T管窦道行加压注水,3组间加压注水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其它的所有因素中对T管窦道加压注水量影响大的是大网膜长度,两者呈正相关(P<0.01).结论 中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明显阻碍T管窦道的形成,影响窦道的完整性和坚固程度;而短期应用对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较小.

    作者:王李华;周一农;钱军;陆炜;徐天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鼠股骨骨髓单个核细胞行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根据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相同浓度(1×10-7mol/L)地塞米松的不同剂量将其分为20μl、30μl、40μl组,并设对照组(培养液中无地塞米松),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和瑞氏-姬姆萨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苏丹Ⅳ染色观察活细胞形态、数量及细胞内成分.结果 地塞米松各组抑制细胞增生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可转变为成骨细胞,而地塞米松各组均可抑制骨髓单个核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促使其脂肪变性.尤以30μl和40μl组强.结论 地塞米松可抑制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且作用与其剂量呈正相关.

    作者:陈兴灿;严伟民;俞锦清;郑筱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诊治分析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颈上部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其感染的严重程度常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与宿主的防御功能.若治疗及时、方法恰当,可缩短疗程,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如若误诊或延误治疗时机,处理不当,可因呼吸道阻塞或扩散至重要生命器官(如纵隔、颈动脉鞘或中枢神经系统等)而危及患者生命.

    作者:黄玉朝;许洁;王晓媛;付新海;周华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间歇性雄激素阻断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 探讨间歇性雄激素阻断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将72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根据BMI分为超重组(32例)和非超重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方法治疗又称之为去势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时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水平(F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然后作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去势后6个月两组患者FN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去势后12个月超重组患者FNS水平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较去势后6个月显著下降(P<0.01),非超重组患者FNS水平较去势后6个月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去势后6个月IRI均显著升高(P<0.01);去势后12个月超重组患者IRI仍较去势前明显升高(P<0.05),但去势后6个月显著下降(P<0.01),非超重组患者IRI较去势后6个月显著下降(P<0.01).结论 间歇性雄激素阻断会促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但进入治疗间歇期后胰岛素抵抗又可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陈伟;刘奕;谢辉;余志贤;张方毅;陈盛烨;王思齐;翁志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下颌阻生智齿并发第二磨牙牙根吸收或大面积龋坏的保存治疗

    近年来,随着下颌智齿阻生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如第二磨牙远中根部分或完全吸收、远中颈部大面积龋坏累及釉牙骨质界下3mm以上等.此类患牙的治疗相当棘手,既往常予以患牙连同智齿一并拔除.

    作者:卢好;王启;戴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AMI)是消化系统的急危重症,易漏诊,病死率高达70%~90%.随着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应用,为AMT的及时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作者对12例AMI患者的资料结合MMSCTA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滕陈迪;黄崇权;张丽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内镜下圈套结扎食管胃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

    消化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的黏膜下肿瘤.由于黏膜下肿瘤多位于固有肌层,用高频电切除方法进行治疗风险很大,常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采用手术治疗则患者痛苦较大.我们应用内镜下皮圈套扎的方法治疗22例胃食管间质瘤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快速成型技术在陈旧性下颌骨骨折伴颞下颌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颌而部外伤的发生不断增多,颌骨骨折伴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颌面部骨折常并发颅脑损伤或其它严重的并发症,若颌面部骨折治疗不及时或受伤初期未行正确复位固定,易造成颌骨的陈旧性骨折关节陈旧性脱位,形成口腔颌而部的功能障碍及牙颌面畸形.

    作者:徐美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肝破裂合并肝后下腔静脉损伤的诊治

    肝外伤合并肝后下腔静脉损伤伤情复杂危重,处理困难,病死率高达50%~100%[1-2].近8年来,我院共收治28例肝外伤伴肝后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

    作者:诸葛勇华;施敦;赵大建;李曙光;王元宇;叶再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 选取确诊的PA患者32例(PA组,腺瘤22例、增生10例),同期另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生化指标、血醛固酮(ALD)浓度、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行颈动脉B超及心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肥厚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仅K+、LVMI、IMT差异明显(P<0.05),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PA组发生左室肥厚22例(68.75%);形成颈动脉斑块10例(31.25%).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8例(40.00%);形成颈动脉斑块3例(15.00%).P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PA组中两类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患者发生左室肥厚16例(72.73%);形成颈动脉斑块6例(27.23%).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6例(60.00%);形成颈动脉斑块4例(40.00%).两类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3)PA患者中.剔除病程、收缩压、Cr的影响,LVMI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控制病程、年龄、收缩压、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危险因素,IMT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 PA患者LVMI高于EH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EH患者严重.

    作者:来蕾;段徐;王宁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die瞳孔10例诊治分析

    Adie瞳孔临床上又称之为强直性瞳孔、精神性瞳孔强直,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瞳孔运动障碍,可能的原因是睫状神经支中的副交感神经元缺失导致了去神经增敏状态.该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科近8年来门诊及会诊的10例Adie瞳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林东晓;郑昌华;王彦;陈钢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肌缺血预处理的抗血小板活化和内皮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MIP)对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23只)和MIP组(25只),分别在试验的不同时间段行血细胞计数,并测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栓烷B2(T×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同时行心脏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两组实验动物的白细胞计数在再灌注期均明显升高(P<0.05),MIP组缺血前的计数值也升高,但在再灌注期同一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较之基础状态时,MIP组再灌注60、120min时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6-Keto-PG F1α明显下降(均P<0.05),而且整个再灌注期TXB2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0.05);对照组自缺血40min起,可溶性P-选择素及TXB2水平均明显升高、6-Kelo-PGF1α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MIP组再灌注120min的可溶性P-选择素以及缺血后的TXB2水平均明显降低、再灌注60、120min的6-Kefo-PGF1α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MIP可以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从而保护病变区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肖滨;惠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诊治现状

    前列腺癌(PCa)是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据美同癌症协会统计,2008年美国约1 437 180例患者诊断为PCa,其中565 650例(39.4%)死于此病.

    作者:陈超;林考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头内陷患者发生乳腺癌3例分析

    在以往的文献里,很少见乳头内陷并发乳腺癌的报道.我们查阅本院以前健康体检3125例女性的乳腺检查资料,发现93例恒久性乳头内陷患者中有2例发生乳腺癌,乳头内陷的乳腺癌发生率高达2.15%,而正常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仅为0.0288%[1],两者相差甚远.此外,在门诊我们还发现1例乳头内陷患者发生乳腺癌.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美娥;王可昌;朱洁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复苏药物应用:心、脑保护实验研究进展

    及时有效的CPR可能使多数心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但其中许多患者随后往往由于心肌损伤使心脏和循环功能不能有效地维持而发生低血压或休克,以及脑损伤使复苏后神经功能不能恢复.因此,选择有效药物,通过改善心肌和脑的血流量、增加细胞能量等机制,保护心、脑免受损伤,已经成为CPR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现就复苏药物在心、脑保护实验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寿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TP-SPECT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在冠状动脉心肌桥诊治中的初步应用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广泛开展,心肌桥导致的心肌缺血已被逐渐认识并重视.心肌桥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下降,继而导致心肌缺血、猝死等的发生.

    作者:钟吉俊;高钱纲;刘威平;蔡海鹏;吕国菊;林祖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48例(冠心病组)及同期的无心肺疾病者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VVI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及冠心病组LAD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心尖四腔切面[包括后间隔心尖段(A)、中间段(B)、侧壁心尖段(C)]、心尖两腔切面[包括左室前壁心尖段(D)、中间段(E)、基底段(F)]、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包括前室间隔中间段(G)、基底段(H)]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应变率(SRs)、应变(ε);同时测量冠心病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然后作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术前除A、C节段外,其余各节段Vs、SRs、ε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冠心病组B、D、E、F、G、H节段中除B节段外,其余节段Vs、SRs、E在术后1个月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或0.01);冠心病组患者支架植入前LVEF[(47.50±6.80)%]明显高于支架植入后[(59.40±7.10)%](P<0.05).结论 VVI技术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一种无创的新方法 .

    作者:高枫;张邢炜;江帆;吴俊;励伟芬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形成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的方法及其形成机制,观察缺血肢体血运重建情况.方法 将3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1只,喂以普通饲料;实验组23只,喂以高胆固醇饲料并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6周后结扎离断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观察血脂水平、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和测定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I/M);10周后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 6周后实验组兔均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其中12只见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组),9只未见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胆固醇组),TC、TG、LDL-C、I/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TC、TG、LDL-C、I/M亦明显高于高血胆固醇组(均P<0.05).血管造影示实验组兔新生血管明显少于对照组,镜下可见动脉内皮细胞损害、平滑肌细胞增生.结论 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可成功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可引起内皮结构和功能损害、内膜增厚,其病理改变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相似,这为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陈素秀;杜玉清;尤捷;庄小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功能性鼻内镜联合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分析

    尽管临床上鼻腔、鼻窦的真菌性感染并不常见,但近20年来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却在逐年增加.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约占所有鼻腔、鼻窦手术患者的10%[1],其发病率明显增加与细菌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和放射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使得检出率增高有关[2],其中以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为多见.

    作者:武玲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