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吉俊;高钱纲;刘威平;蔡海鹏;吕国菊;林祖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即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已越来越多,尤以主动脉瓣钙化患者的增多为明显.该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心脏瓣膜纤维层退行性病变及钙盐沉积的结果 ,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黄俊英;何晓清;宗方;金巧芳;陈艳;胡青英;贾利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川崎病(KD)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严重的危害是病程中、后期发生的中、大动脉损伤,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许多研究认为免疫反应异常是重要的致病环节,认为可能因各类病毒、细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等触发因素启动了暂时性的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全身性中、小动脉炎,包括血管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损害等[1].
作者:韦翊;舒强;徐婷;赵仕勇;王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12年来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经验,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巨脾患者行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178例(主要是肝硬化、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血液病患者)LS的临床结果 ,比较巨脾组(62例)和非巨脾组(116例)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中转开腹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178例LS中转行开腹脾切除术4例(2.2%).出现并发症21例(11.8%);巨脾组和非巨脾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0h和2.4h,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0%和6.9%.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0±2.2 d)和(6.6±1.7 d),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和中转开腹手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S安全、有效,适用于有脾切除指征的各种脾疾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巨脾不是LS的禁忌证.
作者:占小莉;王金龙;王跃东;竺杨文;谢志杰;朱锦辉;赵挺;刘金明;叶再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的方法及其形成机制,观察缺血肢体血运重建情况.方法 将3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1只,喂以普通饲料;实验组23只,喂以高胆固醇饲料并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6周后结扎离断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观察血脂水平、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和测定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I/M);10周后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 6周后实验组兔均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其中12只见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组),9只未见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胆固醇组),TC、TG、LDL-C、I/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TC、TG、LDL-C、I/M亦明显高于高血胆固醇组(均P<0.05).血管造影示实验组兔新生血管明显少于对照组,镜下可见动脉内皮细胞损害、平滑肌细胞增生.结论 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可成功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可引起内皮结构和功能损害、内膜增厚,其病理改变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相似,这为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陈素秀;杜玉清;尤捷;庄小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又称为重型多型渗出性红斑综合征,属皮肤-黏膜-眼综合征候群.SJS发病后,部分患者常因眼部损害而首先就诊于眼科.现对我院收治的2例SJS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爱莲;雷振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疼痛顽固而剧烈,患者生活质量低下.由于单纯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科近年来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华荣;周健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避孕效果良好、使用简便、经济可靠的长效避孕方法 ,但疾病或绝经后需要将其取出.临床上IUD取出失败并不少见,但处理上有很大的困难.我院采用官腔镜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外院和本院用常规取环器取出失败的54例患者采用宫腔镜检查取出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建英;谢利萍;叶为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Foxp3、CD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62例NSCLC患者术后的肺癌组织标本(NSCLC组)及27例正常肺组织(距离肿块边缘5cm以上正常肺组织或另一叶肺组织J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两组组织中Foxp3、CD3表达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关系.结果 NSCLC组Foxp3、CD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者显著相关(P<0.01).Foxp3阳性表达仅在不同分化程度间存在明显差异,低分化者Foxp3阳性细胞浸润量高于高、中分化者(P<0.05);CD3阳性表达仅在不同术后pTNM分期间存在明显差异,ⅢB期、Ⅳ期NSCLC组织中CD3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Foxp3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无关(P>0.05),CD3阳性细胞数与NSCL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线性正相关(P<0.01),Foxp3阳性细胞数与CD3阳性细胞数比值(Foxp3/CD3)与患者生存时间呈线性负相关(P<0.05).pTNM分期、CD3阳性细胞绝对数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NSCLC组织中CD3阳性细胞数低、Foxp3/CD3大者T细胞肿瘤免疫作用抑制,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联合检测术后肺癌组织中Foxp3、CD3,并结合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可以更好地评估NSCLC患者手术预后.
作者:陶学芳;李和权;周建英;丁伟;范乘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颈上部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其感染的严重程度常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与宿主的防御功能.若治疗及时、方法恰当,可缩短疗程,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如若误诊或延误治疗时机,处理不当,可因呼吸道阻塞或扩散至重要生命器官(如纵隔、颈动脉鞘或中枢神经系统等)而危及患者生命.
作者:黄玉朝;许洁;王晓媛;付新海;周华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大鼠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模型P13K/Akt信号转导途径与Th1/Th2的关系,探讨地塞米松对P13K/Akt信号转导途径及大鼠气道炎症的调控.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组、渥曼宁青霉素组,每组8只.以卵白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BALF中IL-4、IL-12含量;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测定肺组织中P-Akt蛋白的表达量并观察其表达位置;Western blot测定肺组织匀浆中p-Akt蛋白的含量:并对各检测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大鼠IL-4含量显著增高、IL-12含量显著降低(均P<0.01);而且地塞米松组及渥曼宁青霉素组IL-4含量显著低于哮喘组、IL-12含量明显高于哮喘组(P<0.05或0.01).(2)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大鼠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光密度值均显著增高(均P<0.01);而且地塞米松组及渥曼宁青霉素组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光密度值均显著低于哮喘组(均P<0.01).(3)肺组织中p-Akt蛋白含量与IL-4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8,P<0.01),与IL-1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68,P<0.0).结论 哮喘大鼠模型中出现了P13K-Akt通路的激活,其Th1/Th2失衡可能与P13K/Akt通路的激活有关.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P13K/Akt通路,改善Th1/Th2失衡,从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
作者:徐慧;戴元荣;夏晓东;何剑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冷冻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时有效靶点的分布和冷冻消融的特点.方法 选取53例AVNRT患者,常规行心内电生理程序刺激检查及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后进一步行冷冻消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冷冻消融治疗均获成功.冷冻消融慢径成功的有效靶点位于希氏束与冠状窦口之间的前区(A区)8例(15.1%),位于中区(M区)39例(73.6%),位于后区(P区)6例(11.3%);其中2例患者在有效靶点行冷冻消融时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H延长,立即停止冷冻,复温后传导即恢复正常;冷冻消融治疗前后快径前传导有效不应期、AH快径大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慢径冷冻消融的有效靶点绝大多数分布位于M区,少数分布于A、P区,在特殊的邻近希氏束部位的A区行冷冻消融是安全、可行的,具备独特的优势.
作者:俞坚武;屈百鸣;邵红;车贤达;王长华;钱琳艳;丁亚辉;徐强;王慧;李忠杰;洪银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下尿路梗阻性疾病中常见及重要的病症,可引起一系列膀胱出口梗阻症状并继发膀胱功能的损害,严重时可导致急性或慢性尿潴留.
作者:沈利杨;翟芳同;高继康;马国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前列腺癌(PCa)是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据美同癌症协会统计,2008年美国约1 437 180例患者诊断为PCa,其中565 650例(39.4%)死于此病.
作者:陈超;林考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尽管随着工业防护工作的不断加强,职业性铅中毒的发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长时间、低浓度的铅暴露环境造成的危害仍日益突出.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对各个系统产生损害.视觉系统对铅较为敏感,在胎儿和婴幼儿期尤为突出.
作者:邵玉红;瞿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消化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的黏膜下肿瘤.由于黏膜下肿瘤多位于固有肌层,用高频电切除方法进行治疗风险很大,常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采用手术治疗则患者痛苦较大.我们应用内镜下皮圈套扎的方法治疗22例胃食管间质瘤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先天性肝囊肿(CLC)是常见的肝良性疾病,常无症状,往往在其它手术中或常规影像检查时发现,随囊肿逐渐增大,可压迫邻近脏器而出现疼痛、闷胀、呕吐等症状,发生率15%~16%[1].近年来,随着超声、CT等影像检查的普及,CLC病例明显增多,发病率为2.5%~5.0%[1-2].笔者现对我院近8年来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5例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
作者:魏云海;张国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耳鼻咽喉科或儿科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以发热伴扁桃体炎症的IM就诊较为多见,但以急性鼻窦炎为首发症状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较为罕见,易导致漏诊或误诊.我院近年来收治以急性鼻窦炎为首发症状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例,现对其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加强认识,避免误诊及漏诊,报道如下.
作者:王小红;吴月超;刘蓉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患者男,19岁,学生.因反复咯血伴活动后呼吸费力20d、左下肢酸痛5d人住我科.患者20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咯血,量不多,活动后呼吸费力,服用罗红霉素等药物后无好转.5d前出现左下肢酸痛,在当地医院行深静脉B超检查,结果提示左侧胭静脉和胫后静脉血栓形成,CT肺血管造影(CTPA)提示双肺动脉栓塞,尤以左肺较为明显,而后转入本院.
作者:陈彦凡;徐晓梅;杨莉;陈成水;陈少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或盆腔疼痛、排尿后症状减轻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欠佳,已成为一种困扰患者和泌尿外科医师的常见病[1].
作者:吴汉;吴海啸;王先道;余谦;杨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MIP)对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23只)和MIP组(25只),分别在试验的不同时间段行血细胞计数,并测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栓烷B2(T×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同时行心脏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两组实验动物的白细胞计数在再灌注期均明显升高(P<0.05),MIP组缺血前的计数值也升高,但在再灌注期同一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较之基础状态时,MIP组再灌注60、120min时可溶性P-选择素明显升高、6-Keto-PG F1α明显下降(均P<0.05),而且整个再灌注期TXB2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0.05);对照组自缺血40min起,可溶性P-选择素及TXB2水平均明显升高、6-Kelo-PGF1α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MIP组再灌注120min的可溶性P-选择素以及缺血后的TXB2水平均明显降低、再灌注60、120min的6-Kefo-PGF1α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MIP可以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期血小板活化,从而保护病变区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肖滨;惠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