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良;戚丽萍;陈胜海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男性精液质量下降,不育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男性生殖健康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冈男性因素所致的不育约占50%[1-2],其中不能治愈者占男性不育的2%~3%[3],此类患者中多数只能求助于人类精子库达到生育目的 .
作者:张欣宗;盛慧强;姚康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的方法及其形成机制,观察缺血肢体血运重建情况.方法 将3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1只,喂以普通饲料;实验组23只,喂以高胆固醇饲料并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6周后结扎离断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观察血脂水平、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和测定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I/M);10周后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 6周后实验组兔均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其中12只见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组),9只未见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胆固醇组),TC、TG、LDL-C、I/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TC、TG、LDL-C、I/M亦明显高于高血胆固醇组(均P<0.05).血管造影示实验组兔新生血管明显少于对照组,镜下可见动脉内皮细胞损害、平滑肌细胞增生.结论 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可成功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可引起内皮结构和功能损害、内膜增厚,其病理改变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相似,这为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陈素秀;杜玉清;尤捷;庄小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28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各114例.采用CT技术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LDL-C、HDL-C及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将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两组患者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是否仍有差异.结果 (1)冠心病组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为(6.27±2.85)mm,非冠心病组为(4.24±2.59)mm,冠心病组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示,在均衡其它因素后,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的差异依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外膜脂肪平均厚度与冠心病相关,可被视为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黄明远;魏大臻;张素勤;吴连拼;黄隐青;唐疾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三踝骨折是一类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处理方法选择不当常会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等并发症,影响预后.本科自2003至2007年收住24例三踝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边小校;张跃进;王仲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自身抗体浓度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DCM患者57例(DCM组)及体检健康者59例(对照组),分别测定抗β1-AR自身抗体浓度和LVEDV,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DCM组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47.4%,27/57)显著高于对照组(3.39%,2/59)(P<0.01).DCM组抗体阳性血清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3.8±5.14vs15.5±3.37,P<0.01),LVEDV亦显著高于对照组(220±52vs146±21,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CM患者抗β1-AR自身抗体与LVEDV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 DCM患者血清抗β1-AR自身抗体浓度与LVEDV密切相关,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DCM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齐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 选取确诊的PA患者32例(PA组,腺瘤22例、增生10例),同期另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生化指标、血醛固酮(ALD)浓度、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行颈动脉B超及心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肥厚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仅K+、LVMI、IMT差异明显(P<0.05),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PA组发生左室肥厚22例(68.75%);形成颈动脉斑块10例(31.25%).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8例(40.00%);形成颈动脉斑块3例(15.00%).P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PA组中两类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患者发生左室肥厚16例(72.73%);形成颈动脉斑块6例(27.23%).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6例(60.00%);形成颈动脉斑块4例(40.00%).两类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3)PA患者中.剔除病程、收缩压、Cr的影响,LVMI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控制病程、年龄、收缩压、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危险因素,IMT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 PA患者LVMI高于EH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EH患者严重.
作者:来蕾;段徐;王宁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扣带回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沟和胼胝体沟之间,与隔区(胼胝体下回和终板旁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同、岛叶前部、颞极共同组成边缘叶;在功能上边缘叶与内脏活动和情绪行为有关.
作者:万金中;赵剑峰;励宇翔;王铮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疼痛顽固而剧烈,患者生活质量低下.由于单纯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科近年来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华荣;周健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三叉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目前多行半月板神经节射频毁损术治疗,但由于卵圆孔位置较深,穿刺不准确所导致的并发症较多[1].本文观察CT加电刺激引导下经皮半月板神经节定位行三叉神经毁损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报道如下.
作者:陶凡;曲丕盛;王振;郑汉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并发症多,尤其是小婴儿和低体重儿,病死率高,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共对17例这类患儿行急症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俞承忠;金惠铭;席大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川崎病(KD)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严重的危害是病程中、后期发生的中、大动脉损伤,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许多研究认为免疫反应异常是重要的致病环节,认为可能因各类病毒、细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等触发因素启动了暂时性的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全身性中、小动脉炎,包括血管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损害等[1].
作者:韦翊;舒强;徐婷;赵仕勇;王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消化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的黏膜下肿瘤.由于黏膜下肿瘤多位于固有肌层,用高频电切除方法进行治疗风险很大,常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采用手术治疗则患者痛苦较大.我们应用内镜下皮圈套扎的方法治疗22例胃食管间质瘤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间歇性雄激素阻断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将72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根据BMI分为超重组(32例)和非超重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方法治疗又称之为去势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时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水平(F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然后作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去势后6个月两组患者FN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去势后12个月超重组患者FNS水平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较去势后6个月显著下降(P<0.01),非超重组患者FNS水平较去势后6个月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去势后6个月IRI均显著升高(P<0.01);去势后12个月超重组患者IRI仍较去势前明显升高(P<0.05),但去势后6个月显著下降(P<0.01),非超重组患者IRI较去势后6个月显著下降(P<0.01).结论 间歇性雄激素阻断会促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但进入治疗间歇期后胰岛素抵抗又可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陈伟;刘奕;谢辉;余志贤;张方毅;陈盛烨;王思齐;翁志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12年来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经验,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巨脾患者行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178例(主要是肝硬化、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血液病患者)LS的临床结果 ,比较巨脾组(62例)和非巨脾组(116例)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中转开腹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178例LS中转行开腹脾切除术4例(2.2%).出现并发症21例(11.8%);巨脾组和非巨脾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0h和2.4h,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0%和6.9%.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0±2.2 d)和(6.6±1.7 d),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和中转开腹手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S安全、有效,适用于有脾切除指征的各种脾疾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巨脾不是LS的禁忌证.
作者:占小莉;王金龙;王跃东;竺杨文;谢志杰;朱锦辉;赵挺;刘金明;叶再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尤其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科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加以治疗,并与复方异丙托溴胺(可必特)气雾剂吸入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作者:阮伟良;戚丽萍;陈胜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已有10余年的历史,在可行性及根治性方面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由于操作的复杂性以及较高的手术费用,目前仍是阻碍其进一步开展的重要因素.尽管目前临床上有一些关于腹腔镜下结直肠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研究,但绝大多数均未根据具体术式的不同对其经济指标进行研究.
作者:汪丽君;牟建立;李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虹膜夹型人工晶体植入后对眼内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10例(17眼)行虹膜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前均采用Topcon非接触眼压计检测眼内压,以及前房角镜检查房角;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并分别于术后1周及1、3、6、12个月进行眼内压随访检测,以及眼前节与房角检查;观察手术前后眼内压、房角及小梁网色素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虹膜夹型人工晶体,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眼房角均为宽角,小梁网色素较术前未见增加,眼内压平稳[术后各时期眼内压与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角膜透明、人工晶体居中夹持在位,未见白内障、眼内炎性反应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至今尚未发生因并发症而取出虹膜夹型人工晶体等情况.结论 虹膜夹型人工晶体植入后近期眼内压并无明显改变,效果较为满意,但其远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作者:徐海铭;洪朝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颌而部外伤的发生不断增多,颌骨骨折伴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颌面部骨折常并发颅脑损伤或其它严重的并发症,若颌面部骨折治疗不及时或受伤初期未行正确复位固定,易造成颌骨的陈旧性骨折关节陈旧性脱位,形成口腔颌而部的功能障碍及牙颌面畸形.
作者:徐美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随着妇科腹腔镜技术的逐步开展,我院2006年以来进行了56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56例,选择同期基本情况相似的56例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作者:姜旭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急性胆囊炎冈其固有的病理学改变,给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曾被认为是相对禁忌证.随着腹腔镜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急性胆囊炎行Lc已成为可能,但仍然具有较大的风险与挑战性,并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1],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徐胜前;叶冠雄;吴成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