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小剂量氟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肖海波

关键词:氟西汀, 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剂量氟西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推广价值。方法纳入本院近年来收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0例并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接受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剂量氟西汀。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完成治疗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概率相对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治疗,还可以联合小剂量氟西汀,不但能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且可不会提升患者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瘢痕部妊娠

    随着剖宫产率提高,瘢痕妊娠增多,剖宫产瘢痕妊娠出现突然阴道出血或子宫破裂。

    作者:柳庆珍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B超探查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微创清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B超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所有患者血肿微创清除术和B超探察,并对比B超与CT检查结果。结果血肿清除75%以上的患者有22例,占61.11%,血肿清除以上的患者有11例,占30.56%,血肿清除不足患者有2例,占5.56%,血肿无变化患者1例,占2.78%。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清除术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在术中使用B超辅助引导,能准确定位血肿的位置、术中观察血肿量的变化和血肿周围组织情况。

    作者:吴奇昉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以笔者收治的160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和血压监测情况进行绝对数和相对数统计分析。结果160例患者中,应用利尿剂者48例,使用率30%,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45例,使用率28%,应用钙通道阻滞剂者140例,使用率8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抵制剂使用率28%,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使用率28%。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科学而规范的管理,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

    作者:李丽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螺旋CT和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和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2012年0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治疗的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此40例患者均行X线片和螺旋CT扫描股骨颈三维重建处理,采用回顾的方式进行总结,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结果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结果,X线片的骨折检出率、分型正确率明显低于采用螺旋CT的骨折检出率、分型正确率。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骨折空间关系上具有很大优势,可准确显示出骨折情况,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可大力推广及应用。

    作者:李国宏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抢救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针对性措施在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的临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实施抢救的98例HCH患者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所采取的抢救方案分成A组25例(外科手术治疗)和B组73例(保守疗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急救后后遗症情况。结果:经比较,A组和B组的抢救成功率、急救后6月内的后遗症发生率无差异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HCH患者的临床抢救中,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脑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况选择针对性的急救方案(包括手术、保守治疗等)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显著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实践。

    作者:高秀梅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儿童福氏志贺菌中检出blaCTX-M-57型基因

    目的:了解唐山地区福氏志贺菌的耐药特征,明确其所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方法对唐山妇幼保健院2007年4月-11月收集的产ESBLs的19株福氏志贺菌,用PCR方法扩增ESBLs的耐药基因并测序。结果经PCR扩增及测序,其基因型别主要为CTX-M-14(17/19)、CTX-M-3(1/19)、CTX-M-57(1/19)和TEM-1(1/19)。结论唐山地区儿童福氏志贺菌所携带基因型主要为CTX-M-14,并检出少见的CTX-M-57基因型。

    作者:王晶晶;高春燕;高庆双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营养支持疗法对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一直呈上升趋势,感染和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艾滋病可以引起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进一步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加快疾病的发展。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身体的代谢、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变化,绝大对数人会出现一些影响营养摄入和利用的症状,如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由此会加重患者的营养缺乏,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影响其生理功能。本文对营养支持疗法对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做简要阐述。

    作者:关建萍;刘艳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对疼痛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的影响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对疼痛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的影响。方法对我科125例疼痛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对照组,60例,康复护理干预组,65例,比较护理临床效果。与常规组相比,康复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护理成效(遵医行为和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良好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有效的减轻疼痛,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作者:张玲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探讨颈源性头痛头晕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颈源性头痛头晕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并确诊的190例颈源性头痛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比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结果在所有研究病例中,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间隙变窄为普遍,比例为71.1%;然后是颈椎间盘突出和椎间孔变形分别为33.1%和7.4%;青少年有16.9%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通过脑血流动力学检查58例患者,结果有31.1%患有一侧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双侧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占10.3%;有21%患有颈椎基底动脉血流增加;通过MRI或头颅CT检查95例,未发现重要阳性表现。结论颈源性头痛头晕治病机制复杂,病症成多样化表现。患者有强烈头痛头晕和伴有相关症状的,需通过有关影像进行检查确诊,避免造成误诊或漏诊,错失治疗良机。

    作者:冯晓丽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行传统解剖钢板治疗,观察组行锁定钢板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采用Dienst功能评估表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6.88%,对照组优良率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取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促进骨折的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廖民;牙生·沙塔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优质护理服务对胆结石患者心理及疼痛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析讨论优质护理服务对胆结石患者心理及疼痛方面的影响。方法从我科随机抽取86例胆结石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然后从患者的焦虑状态、疼痛程度以及满意度等方面比较两组。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胆结石患者实施有效的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杨建梅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小儿脑性瘫痪的CT和MR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CT和MR诊断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66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的差异,平均分为研究组(n=33例)与对照组(n=33例)两个小组,研究组患者采用MR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诊断的正确率进行比较(主要为阳性率的对比)。结果通过不同的检查后,研究组33例患者中,共诊断出5例脑部积水、4例脑软化、4例脑部发育不良、5例脑膜炎、4例脑白质异常、5例脑缺血,阳性率为81.82%(27例)。对照组33例患者中,共诊断出3例脑部积水、4例脑软化、2例脑部发育不良、4例脑膜炎、3例脑白质异常、3例脑缺血,阳性率为57.58%(19例)。研究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CT,诊出率以及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敏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中药治疗盆腔炎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盆腔炎的方法。方法选择48例盆腔炎患者,对其实施辨证论治,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经两个疗程治疗,湿热瘀结型17例中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2.3%。热毒瘀结型20例中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寒凝气滞型11例中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1.8%。中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4%。结论中医药辨证论治盆腔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彩云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浅谈如何用人性化护理管理理念建设优秀护理团队

    作为医院和科室的主体力量,护士始终站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其护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满意度,近年来很多医院相继提出了“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实践中突出信任人、尊重人、大程度发挥人的潜能,并且深入的学习人性化管理的理论,清楚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和基本概念,深刻认识人性假设和人性化本质的理论价值,增强护理管理水平。现将我科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作者:王会平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患者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患者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针对血液透析患者60例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比较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后,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效率93.3%高于持续改进前的81.7%,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并发症与感染概率明显下降,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展开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有助于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减少患者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周芳芳;李静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心脏并发症的临床抢救措施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心脏并发症的临床抢救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总结继发心脏并发症的临床抢救措施。结果心脏并发症是急性脑梗死并发症中常见的类型,针对这些疾病应积极预防,早期处理,为临床抢救提供条件。结论急性脑梗死常引发内科并发症,而心脏并发症尤其为主要,针对这类疾病要及早进行预防和控制,预防肺部感染和心理衰竭是关系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海峰;王海龙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30例昏迷病人并发肺部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并发肺部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30例昏迷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中西医治疗与护理,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30例患者中有14例(47%)发热。7例(占发热患者的50%)体温波动于37.5-39%之间,经抗生素及解热镇痛类治疗后体温下降;4例(28%)体温波动与38.5-40.0℃之间,经药物治疗及冰袋、冰帽、酒精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后逐渐好转;3例(21%)体温在39.1-41℃之间,经治疗后体温仍不降,1例医治无效,3例自动出院。结论经过积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延缓病情的发展。

    作者:付莉莉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3变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5例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普拉克索治疗12周,总结治疗疗效及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65例帕金森患者经过普拉克索治疗12周后,治愈40例,好转21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3.85%。治疗后MMSE、WAIS-RC、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帕金森患者采用普拉克索治疗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缓解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坷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将在我科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然后将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患者对于手术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对于手术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股骨颈骨折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人群体中,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颖 刊期: 2015年第70期

  • PCT、CRP和WBC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用临床患者344例,其中细菌感染组184例,非细菌感染组160例,正常对照组128例,检测其早期血中PCT、CRP和WBC的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PCT和CRP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和WBC联合检测在诊断儿科感染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贾新勇;张月玲;申燕 刊期: 2015年第70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