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麦纤维素治疗成人便秘临床疗效观察

尤志富;范玉宝

关键词:小麦, 纤维素, 治疗原则, 成人, 功能性便秘, 患者的生活质量, 排便困难, 疗效及安全性, 中老年人, 饮食结构, 天然药物, 胃肠病学, 膳食纤维, 排便次数, 合理调整, 多种疾病, 对症治疗, 对照研究, 常见疾病, 便秘患者
摘要:功能性便秘是由大便硬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1].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多是对症治疗,根据便秘的治疗原则,首先进行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补充足量膳食纤维.小麦纤维素颗粒(非比麸)是瑞典Recip AB公司研制的纯天然药物,是世界胃肠病学组织推荐防治便秘的首选药物.为了观察非比麸对成人功能性便秘的确切疗效及安全性,我们对30例成人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了自身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滴水双套管在普外科的的应用

    合理有效的引流是外科控制感染、治疗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方法.我科自2004年3月以来,将滴水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技术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松永;应佑华;童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K5/6和A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5/6(CK5/6)和雄激素受体(AR)在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相应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三阴性乳腺癌和84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和AR的阳性表达率.并对相应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CK5/6的阳性表达率86.7%,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4.8%(X2=108.2,P<0.01);AR的阳性表达率25.3%,明显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82.1%(X2=51.74,P<0.01);CK5/6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无关(均P>0.05),而A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无关(均P>0.05).结论 CK5/6的高表达和AR的低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具有明显特征,CK5/6不随肿瘤临床病理指标变化而具有稳定的高表达率,反映了三阳性乳腺癌的基底样表型特征.而AR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降低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进展有关.

    作者:李中琦;郑怡;滕晓东;严丽萍;滕理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演变与进展

    标准的胃癌根治性手术应包括胃切除、淋巴结清扫、腹腔游离肿瘤细胞杀灭和消化道重建4个部分.胃肠道生理功能复杂,根治手术必然会改变原有的解剖通路,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除感染、出血等一般性并发症外,还有消化道瘘、排空障碍、反流、倾倒综合征、胆胰疾患和远期的营养不良与代谢紊乱等特殊并发症.

    作者:叶再元;张勤;杨琼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加速康复外科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加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或降低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1].

    作者:汪卫平;诸葛燕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静脉和动脉途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静脉和动脉不同给药途径新辅助化疗(NACT)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对宫颈肿瘤直径≥4 cm、FIGO分期Ⅰ b-Ⅱ b期的LACC患者分别采用静脉注射(56例)和动脉插管化疗(51例),观察并比较其化疗疗效、副作用及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共84例获得近期部分缓解,总有效率78.5%,其中静脉组44例(78.6%).动脉组40(78.4%),两组近期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发生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副反应疗程个数明显多于动脉组(均P<0.01),而两组发生的神经性反应疗程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5年生存率为88.8%,其中静脉组为88.5%,动脉组为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T有效者5年生存率静脉组为100.0%,动脉组为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途径NACT治疗LACC的近期疗效相当,静脉给药操作简单,但副作用相对较大,有条件时以选择动脉途径NACT治疗为好.

    作者:陈文兵;朱雪琼;黄秋德;吕杰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16层CT成像研究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斑块数目,目测斑块的密度,测量病变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不同类型斑块的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检出57例患者存在111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其中31例为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钙化斑块79处,2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13处,1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混合斑块19处,15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伴冠状动脉狭窄≥50%的比例明显高于钙化斑块(均P<0.05).结论 16层CT能同时检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无狭窄的斑块.并发现冠心病患者常存在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采用目测斑块密度的方法,16层CT还可以方便的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初步分类,发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钙化斑块居多,但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也较常见,并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作者:杨斌;高炎;陈文辉;俞一歆;张郑炜;童国新;杨建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月骨脱位与月骨周围腕骨脱位的诊断和治疗

    月骨脱位与月骨周围腕骨脱位比较少见,约占腕部损伤的10%,临床上非常容易误诊或漏诊.我科2000年至2006年共收治月骨脱位7例,月骨周围腕骨脱位13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利;徐红野;郑锋;万双林;周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不同连续性空肠间置代胃术用于胃癌根治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连续性空肠间置代胃术(CJI)用于胃癌根治术的效果,探讨应用CJI的适应证.方法 根据胃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的具体情况.45例胃癌患者在根治术中采用CJI重建消化道,空肠分别被间置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A组15例)、食管和远端残胃之间(B组14例)以及近端残胃和十二指肠之间(C组16例).观察患者术后半年内营养指标的变化(包括体重、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和前白蛋白)和进食的情况(包括每日进食次数、每次进食量),并作内镜检查观察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结果 A、C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各营养指标均有改善,并以C组明显(P<0.05).3组患者的进食情况以C组佳.而反流性食管炎在A、B两组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B组(p=0.000).结论 CJI虽然使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的食物通路更符合生理,但在消化道重建时并非总是佳的选择,应提倡根据术中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应用CJI.

    作者:王敏;陆伯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电脑比色仪与比色板比色间的相关性及其差异

    目的 分析电脑比色与视觉比色的相关性及其差异.方法 采用ShadeVision牙比色仪和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分别对120例健康志愿者上颌前牙漂白前及漂白后10d、20d、3个月及6个月进行比色.ShadeVision牙比色仪分别对牙冠切1/3、中1/3、龈1/3进行比色,并与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比色结果相比较,统计两者间的异同比例,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整个牙冠比色的5个不同时期中,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3、0.739、0.682、0.705、0.730;相关系数高的是视觉比色与比色仪对整个牙冠和牙冠中1/3的比色,而低的是视觉比色与比色仪对牙冠龈1/3的比色.比色结果一致的比例为19.6%~34.0%,≤2个色阶差别的比例为51.5%~71.0%.≤1个色阶差别的比例为41.0%~58.4%;漂白前两种方法存在4个色阶差的比例为20.3%,而漂白后仅为0.4%~0.8%,一致性比例较漂白前有所提高.结论 电脑比色和视觉比色间既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存在差异,临床应用时应合理选择,亦可结合使用.

    作者:陈宏;黄建静;W zhang;S Lee;张秀华;J Kim;李一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术后持续应用异丙酚对重度脑损伤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许多研究显示,重度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及动态变化与伤情呈对应关系,并能反应患者的预后[1].笔者对重度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持续静脉注射异丙酚,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EP动态变化,观察其对患者血浆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脑保护价值和可能机制.

    作者:卜文良;潘立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两种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自主排尿效果的比较

    腹腔镜技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已广泛应用于妇科各类手术.我院自1998年开始施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附件切除术,因手术时间短,在手术结束后即拔除导尿管,促使患者自行排尿.但由于盆腔内膀胱与女性内生殖器毗邻,受盆腔手术刺激、术中曾插入导尿管以及术后疼痛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往往不能自主排尿.对此,近年来我们在护理中采取促进自主排尿的干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章红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体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自体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首选术式之一.我科采用该术式治疗下肢ASO患者38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子衡;郑祥韬;黄景勇;倪海真;焦元勇;虞冠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原因及防治

    胆肠吻合术是胆道外科常用手术方式之一,但术后易出现肝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吻合口狭窄、反流性胆管炎等并发症,再手术率高,应引起重视.本院1995年6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患者21例,现对其再手术的原因及防治对策作一分析、探讨,旨在提高胆道手术质量及减少再手术发生率.

    作者:陈文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眶颧硬膜外人路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肿瘤

    原发于海绵窦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2%,临床上以神经鞘瘤、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等良性肿瘤多见.由于海绵窦区域复杂且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切除海绵窦肿瘤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肿瘤全切除[1-2]常较为困难.近几年经眶颧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肿瘤1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雷兵;陈书达;王天华;王卫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

    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是指癌灶大直径在4cm以上的黏膜内癌以及黏膜肌无破坏或黏膜肌轻度破坏的黏膜下癌.此型癌有在黏膜内或黏膜下层广泛扩延的倾向,且其病变面积的大小与浸润深度并不一定有平行关系,即病变面积很大,但侵及深度可能很浅.由于癌变组织面积较大,且病变与周围正常胃黏膜界限多不清楚.为术前明确诊断及手术切除范围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对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和获得较长时间随访的29例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作一分析.

    作者:刘文广;王坚;都丽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脓毒症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变化和意义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循环血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9例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52例性别、年龄相当、具有同类基础疾病的非脓毒症ICU患者(对照组).抽取其静脉血测定PAPPA、前降钙素原(PCT)、B型钠尿肽(BNP)、心脏肌钙蛋白I(cTnl)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等指标,比较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ll).并将PAPPA水平与PCT、BNP、cTnl、CK-MB水平及Apachell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脓毒症患者PAPPA、PCT、cTnl和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Apachel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APPA水平与BNP水平、Apache Ⅱ评分、PCT和cTnl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CK-MB无相关性(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液中PAPPA水平增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APPA可望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心肌抑制和心功能不全的生化标志物.

    作者:戴海文;张召才;严静;龚仕金;蔡国龙;虞意华;吴亮;胡才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多胎妊娠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

    多胎妊娠与单胎妊娠相比,围产期并发症如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出血等明显增加,常会导致妊娠结局不良,对母子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针对多胎妊娠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极为重要.

    作者:金贤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脂肪坏死的钼钯X线诊断分析

    乳腺脂肪坏死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良性病变,但其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容易造成误诊、误治[1-2].随着乳腺穿刺活检、乳腺癌保乳手术及乳房成形术等医源性损伤的增多,以及胸部外伤如运动器械损伤和汽车安全带损伤的增加,使乳腺脂肪坏死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我院近年来收治乳腺脂肪坏死9例,均行乳腺钼钯X线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后病理检查证实,现就其钼钯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作一分析如下.

    作者:吴玉林;黄抒佳;张燕;王增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拉玛泽分娩减痛法对产程及疼痛的影响

    拉玛泽分娩减痛法的基础理论源于巴浦洛夫反射理论,也被称为心理预防式的分娩准备法.笔者采用该法对孕妇分娩中产程和疼痛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孔金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FixionPF型膨胀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较高,是老年危险性骨折之一[1].研究表明,积极手术治疗可早期恢复患者的下肢功能,促进患技者早期活动,减少肺部感染、褥疮等卧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因此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时,手术内固定成为首选治疗方法[2].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近年来可膨胀髓内钉已应用于长骨骨干骨折的治疗,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我科应用Fixion PF型膨胀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万智勇;陈初勇;顾海峰;秦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