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K5/6和A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

李中琦;郑怡;滕晓东;严丽萍;滕理送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CK5/6, AR, 免疫组化法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5/6(CK5/6)和雄激素受体(AR)在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相应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三阴性乳腺癌和84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和AR的阳性表达率.并对相应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CK5/6的阳性表达率86.7%,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4.8%(X2=108.2,P<0.01);AR的阳性表达率25.3%,明显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82.1%(X2=51.74,P<0.01);CK5/6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无关(均P>0.05),而A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无关(均P>0.05).结论 CK5/6的高表达和AR的低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具有明显特征,CK5/6不随肿瘤临床病理指标变化而具有稳定的高表达率,反映了三阳性乳腺癌的基底样表型特征.而AR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降低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进展有关.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4例鳃裂囊肿针吸细胞学检查及临床病理分析

    鳃裂囊肿又称淋巴上皮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系由胚胎鳃裂组织所形成,常发生于青少年.鳃裂囊肿临床上常表现为颈侧或腮腺区出现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临床上很难与其他性质颈部肿块鉴别.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FNAC)诊断鳃裂囊肿准确率高,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活检.现将我科近年来所做资料完整的24例作一回顾分析,以进一步探讨FNAC对鳃裂囊肿诊断的价值.

    作者:扬秀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67例成人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成人重症ITP病情常反复发作,且并发症多、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危险,部分患者可因并发颅内出血而死亡.笔者对近年来收治的的成人重症ITP患者可能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为本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季素芳;郭晓珺;丁韧烽;李园;曾慧;吴海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不同连续性空肠间置代胃术用于胃癌根治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连续性空肠间置代胃术(CJI)用于胃癌根治术的效果,探讨应用CJI的适应证.方法 根据胃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的具体情况.45例胃癌患者在根治术中采用CJI重建消化道,空肠分别被间置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A组15例)、食管和远端残胃之间(B组14例)以及近端残胃和十二指肠之间(C组16例).观察患者术后半年内营养指标的变化(包括体重、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和前白蛋白)和进食的情况(包括每日进食次数、每次进食量),并作内镜检查观察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结果 A、C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各营养指标均有改善,并以C组明显(P<0.05).3组患者的进食情况以C组佳.而反流性食管炎在A、B两组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B组(p=0.000).结论 CJI虽然使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的食物通路更符合生理,但在消化道重建时并非总是佳的选择,应提倡根据术中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应用CJI.

    作者:王敏;陆伯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组织学研究

    目的 探讨牵张成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时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改变.方法 选取25只成年健康家兔,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分别行一侧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术,实验组在牵张第4、8天及固定期第1、3、5周,分别处死4只兔子,对照组在相应时间分别处死1只兔子,均取骨组织标本并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 牵张第4、8天实验组家兔牵张区均为纤维结缔组织,并存在成纤维细胞,骨基质周缘可见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固定期第1、3周牵张区两端可见大量新骨形成,但中间仍为纤维结缔组织,新形成的骨组织表面始终附着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成行或以复层排列;固定期5周,成骨细胞明显减少,并逐渐呈现出哈佛系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对照组截骨间隙处的成骨过程与一般的骨折愈合情况类似,以软骨化骨为主.结论 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以膜内成骨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软骨化骨.

    作者:赵翚;谢志坚;何剑锋;林坚;胡济安;倪凌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开化县2003~2007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人类胚胎(胎儿)在结构和功能(代谢)方面的异常,这些异常往往导致早期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夭折.为了解开化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以便采取干预措施,我们对2003~2007年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四家监测点的出生缺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江晓梅;戴学军;刘文婷;姜万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胰腺属于腹膜后位脏器,位置较深,故胰腺损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腹部外伤的1%~3%[1],常合并多器官及大血管损伤,不易早期诊断,且常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导致病死率居高不下,是外科临床值得重视的问题.为总结经验,提高治愈率,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胰腺损伤的诊治情况作一分析.

    作者:张兴龙;吴育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两种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自主排尿效果的比较

    腹腔镜技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已广泛应用于妇科各类手术.我院自1998年开始施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附件切除术,因手术时间短,在手术结束后即拔除导尿管,促使患者自行排尿.但由于盆腔内膀胱与女性内生殖器毗邻,受盆腔手术刺激、术中曾插入导尿管以及术后疼痛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往往不能自主排尿.对此,近年来我们在护理中采取促进自主排尿的干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章红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原发性乳腺癌细胞周期及凋亡与其他预后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对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和细胞凋亡状态检测.分析这两个指标与其他预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和细胞凋亡状态的检测,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ER、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c-erbB-2检测.结果 49例原发性乳腺癌中,异倍体肿瘤占61.2%(30/49),ER阳性占51.0%(25/49),PR阳性占53.1%(26/49),EGFR阳性占12.2%(6/49),c-erbB-2阳性占30.6%(15/49),出现腋淋巴结转移者占44.9%(22/49).原发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率为(5.60±1.21)%.高S期细胞比例(SPF)组肿瘤标本增殖指数(PI)明显高于中SPF组,而细胞凋亡率、DNA指数(DI)、G1峰变异系数(G1CV)、G2/M期百分数、患者年龄等因素在不同倍体、不同水平SPF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二倍体原发性乳腺癌标本ER阳性率明显高于异倍体标本.而腋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则相反.低、中、高SPF组间乳腺癌标本PR、EGFR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F与原发性乳腺癌细胞EGFR的表达及G3/M期细胞比例有关;DI与PI有关;细胞凋亡率与PR的表达有关.ER与PR、EGFR与c-erbB-2的表达相关.尤其ER与PR两者间具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二倍体和异倍体原发性乳腺癌EGFR表达和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是不同的;各水平SPF组间PR、EGFR的表达明显不同;SPF与EGFR的高表达、高凋亡指数与PR的表达具有相关关系.因此,将细胞周期分析和凋亡检测与其他临床常用的乳腺癌诊断指标进行联合应用,将有助于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

    作者:徐瑞龙;郑昭璟;施红旗;王蓓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造影与超声诊断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是乳头溢液常见的病因,好发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内,钼靶X线导管造影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有效的检查方法[1].笔者搜集近三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6例,回顾性分析其钼靶x线和超声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认识.

    作者:张弦;赵晓君;杨月萍;严志汉;虞志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拉玛泽分娩减痛法对产程及疼痛的影响

    拉玛泽分娩减痛法的基础理论源于巴浦洛夫反射理论,也被称为心理预防式的分娩准备法.笔者采用该法对孕妇分娩中产程和疼痛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孔金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K5/6和A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5/6(CK5/6)和雄激素受体(AR)在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相应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三阴性乳腺癌和84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和AR的阳性表达率.并对相应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CK5/6的阳性表达率86.7%,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4.8%(X2=108.2,P<0.01);AR的阳性表达率25.3%,明显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82.1%(X2=51.74,P<0.01);CK5/6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无关(均P>0.05),而A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无关(均P>0.05).结论 CK5/6的高表达和AR的低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具有明显特征,CK5/6不随肿瘤临床病理指标变化而具有稳定的高表达率,反映了三阳性乳腺癌的基底样表型特征.而AR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降低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进展有关.

    作者:李中琦;郑怡;滕晓东;严丽萍;滕理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直肠癌保肛术后腔内复发再手术23例临床分析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是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肠腔内复发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常见的形式之一,往往伴随出血、梗阻是致死的直接原因.目前认为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可靠的方法仍然是手术切除[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例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术后腔内复发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一峰;杨月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人的一生中感染幽门螺杆菌(Hp)主要的年龄阶段是在儿童期,成人期的Hp感染、胃溃疡等疾病大都源于儿童期的感染.国内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小儿慢性胃炎Hp感染的检出率高达81.6%,说明Hp感染与小儿慢性胃炎密切相关,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的重要原因[1].笔者现对儿童Hp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俞亚娣;江米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电脑比色仪与比色板比色间的相关性及其差异

    目的 分析电脑比色与视觉比色的相关性及其差异.方法 采用ShadeVision牙比色仪和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分别对120例健康志愿者上颌前牙漂白前及漂白后10d、20d、3个月及6个月进行比色.ShadeVision牙比色仪分别对牙冠切1/3、中1/3、龈1/3进行比色,并与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比色结果相比较,统计两者间的异同比例,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整个牙冠比色的5个不同时期中,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3、0.739、0.682、0.705、0.730;相关系数高的是视觉比色与比色仪对整个牙冠和牙冠中1/3的比色,而低的是视觉比色与比色仪对牙冠龈1/3的比色.比色结果一致的比例为19.6%~34.0%,≤2个色阶差别的比例为51.5%~71.0%.≤1个色阶差别的比例为41.0%~58.4%;漂白前两种方法存在4个色阶差的比例为20.3%,而漂白后仅为0.4%~0.8%,一致性比例较漂白前有所提高.结论 电脑比色和视觉比色间既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存在差异,临床应用时应合理选择,亦可结合使用.

    作者:陈宏;黄建静;W zhang;S Lee;张秀华;J Kim;李一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指L3-4及以上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少见,约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者的2.8%~4.5%[1-2],因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或误诊.本院从1997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15例,其中高位20例,占6.3%,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孟亮;陈秀庭;季四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分叶状肿瘤20例诊治分析

    乳腺分叶状肿瘤旧名分叶状囊肉瘤,发病率比较低,国外文献报道其占所有乳腺肿瘤的比例<1%和乳腺纤维上皮肿瘤的2%~3%[1-3],国内尚未见有大样本报道.现对近年我院收治的20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姚敏亚;刘小焦;吕可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青春期卵巢肿瘤33例临床分析

    青春期卵巢肿瘤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生物学行为、治疗等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并容易误诊、漏诊.能否及时正确地作出诊断,对于保留卵巢及生育功能、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我院近年来诊治的33例青春期卵巢肿瘤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宋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术后持续应用异丙酚对重度脑损伤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许多研究显示,重度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及动态变化与伤情呈对应关系,并能反应患者的预后[1].笔者对重度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持续静脉注射异丙酚,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EP动态变化,观察其对患者血浆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脑保护价值和可能机制.

    作者:卜文良;潘立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16层CT成像研究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斑块数目,目测斑块的密度,测量病变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不同类型斑块的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检出57例患者存在111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其中31例为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钙化斑块79处,2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13处,1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混合斑块19处,15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伴冠状动脉狭窄≥50%的比例明显高于钙化斑块(均P<0.05).结论 16层CT能同时检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无狭窄的斑块.并发现冠心病患者常存在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采用目测斑块密度的方法,16层CT还可以方便的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初步分类,发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钙化斑块居多,但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也较常见,并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作者:杨斌;高炎;陈文辉;俞一歆;张郑炜;童国新;杨建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脂肪坏死的钼钯X线诊断分析

    乳腺脂肪坏死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良性病变,但其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容易造成误诊、误治[1-2].随着乳腺穿刺活检、乳腺癌保乳手术及乳房成形术等医源性损伤的增多,以及胸部外伤如运动器械损伤和汽车安全带损伤的增加,使乳腺脂肪坏死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我院近年来收治乳腺脂肪坏死9例,均行乳腺钼钯X线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后病理检查证实,现就其钼钯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作一分析如下.

    作者:吴玉林;黄抒佳;张燕;王增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