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冰;王红明;吴云华;许东云
目的:探讨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观察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6月至2014年06月周围性面瘫患者104例。对所有患者实施针灸治疗。通过随机数表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2组(对照组52例):针灸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a1组(观察组52例):针灸治疗过程中配合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模糊数字评分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分别完成治疗与护理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模糊数字评分结果等方面,a1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优于 a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在给予针灸治疗的过程中配合给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也获得显著提高,成功凸显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意义。
作者:程素霞 刊期: 2014年第32期
本病例为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一般认为,人类是 HsV 的天然宿主,口腔、皮肤、眼、会阴部及中枢神经系统易受累。单纯疱疹病毒进入人体后病毒可沿感觉神经干周围的神经迁移而感染神经节,如口面部的三叉神经节,也可潜伏泪腺及唾液腺内,当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使机体细胞发生生理生化变化,则可使处于潜伏状态下的病毒致活而发病⑴。本病例其诱因可能与拔牙手术有关,尚属少见,报告下:
作者:刘凯;叶宇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检测项目及方法与临床应用,aid 病人被检血清、体液中中存在不同性质特异性的自身抗体,一种或多种高效价自身抗体的检出是是诊断 aid、治疗监测、预后等的重要指标。方法我们收集115例病人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 ana 谱、anca、asMa、lKM-1、lc-1、aMa/aMa-M2、sla/lP、PMl、ica、Gad、tPo、Pca、Panca 等36项自身抗体检验项目,根据荧光类型不同对特定自身抗体指示作用的差异,结合临床 aid 患者症状进行检测数据统计学分析,方法比对,重新建立起始稀释度及参考值范围。有效应用自身抗体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学科学、有机的结合判断。结果通过建立经典的间接免疫荧光法结合现代的酶联免疫法和线性免疫印迹法等检测新技术,使临床常规筛选试验和特异性抗体确认试验,避免了方法学问题引起的临床误诊、漏诊。结论通过 aid 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体系的建立,引入临床症状、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关的新指标,在帮助临床诊治工作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作者:陈艳芝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探讨跨伤椎置4钉固定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36例,其中采用跨伤椎置4钉固定患者18例(a 组),采用经伤椎置6钉固定患者18例(B 组),于术前、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椎管前缘高度、cobb 角、椎管占位。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椎管前缘高度、cobb 角、椎管占位较手术前均有所改善(P<0.05)。B 组的椎管前缘高度、cobb 角改善优于 a 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 组的椎管占位较 a 组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6钉固定术较跨伤椎置4钉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更佳,可较少伤椎高度的丢失和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张永胜;张万波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对应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患有抑郁症疾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抑郁症疾病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抑郁症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症疾病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抑郁症治疗期间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患有抑郁症疾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于颖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126例,随机分组,分为 a 组(电刺激组)和 B 组(针灸组),两组临床用药完全一致,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比较电刺激组及针灸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 组显效率为40.9%,总有效率为86.4%,与 B 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一种有效方法,疗效确切,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淑娟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骨折后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观察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解除思想顾虑,教会必要的锻炼方法,积极配合手术。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积极配合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出血量、术后发热时间、疼痛程度、切口渗血情况,预防各种并发症,进行及时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结果32例患者顺利渡过手术期,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大为减少,手术成功率提高。结论护理质量的提高,使老年人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大为减少,病死率明显降低,是手术成功和肢体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殷秀玲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应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82.5%),治疗后球蛋白(G)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两组患者的 HBV-dna 转阴率不断提高,但组间对比差异不大,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应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更佳,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良好,提高了患者的 HBV-dna 转阴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日旺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通过对135例重症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一步进行分析重症肝炎的临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重性肝炎135例诊治情况。结果本组135例重症肝炎病例死亡35例,平均住院天数30天。结论及时、早期、正确的治疗是扼制病情预后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萍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并评价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来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经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和分析,采取随机的方式来进行分组,将8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例分别为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质化护理服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应用情况和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0.05。结论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优质化护理服务,除了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同时还可提升手术成功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孙铮;孙营 刊期: 2014年第32期
患者男性65岁,农民,主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半月,于2013年7月12日来诊,询问病史:否认异常。查体: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情况:视力:右眼:0.1,左眼:0.6,眼压:右眼:15mmHg,左眼:15mmHg,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底:视乳头边界清,色正,动脉细,小静脉迂曲明显,黄斑区可见水肿,行 FFA 检查:动脉充盈时间略延长,晚期静脉管壁染色,渗漏,黄斑区见荧光渗漏,左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当时考虑右眼 CRAO 可能性大,给以扩血管等对症治疗,病情未见减轻。5天后又出现左眼视力急剧下降,查:视力:右眼:0.08,左眼:0.1,左眼底:视乳头界清色正,静脉迂曲扩张,黄斑水肿,再次行 FFA 检查:左眼 ARCT 时相无明显延长,后期静脉管壁染色及渗漏,黄斑区荧光渗漏,视乳头晚期呈强荧光。右眼后期视网膜静脉管壁染色并渗漏,黄斑区荧光渗漏。VEP检查双眼潜伏期略延长。考虑双眼视网膜血管炎,考虑为全身疾病所致。给予球后注射 TA,全身静点糖皮质激素3天,病情未见减轻,在治疗同时行全身检查:血尿常规,血沉,类风湿因子,抗“o”,免疫球蛋白,乙肝+丙肝,胸片,心电图,头颅 CT 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核菌素实验阴性,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阳性)1:16,血清 HIV(阴性),再次追问病史:患者承认曾有冶游史,经皮肤性病科会诊,诊为:梅毒3期,补充诊断:双眼梅毒性视网膜血管炎,给予青霉素320万单位,静脉滴注,1次/6小时,连续静点10天,改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每周一次,共4周,一月余后复查,患者症状改善,视力:右眼:0.5,左眼:0.6,双眼底:视乳头界清,色正,黄斑未见明显水肿,静脉迂曲减轻,余未见异常。复查 FFA :双眼视网膜血管晚期未见管壁着染及荧光渗漏,黄斑区未见荧光渗漏,视乳头始终未见明显异常荧光。嘱其皮肤性病科继续随诊复查,皮肤性病科建议患者随诊3年。
作者:李静 刊期: 2014年第32期
手术室作为医院内的特殊工作科室,在安全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因其自身的高技术、高风险以及高强度特征,要求手术护理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对完善的护理安全以及安全管理常识,以更好地额确保手术标准规范进行,减少手术风险以及事故。本文通过对于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方面的详实阐述,深入具体的介绍了相关安全管理措施,以更好的确保手术安全与顺畅进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作者:谭梅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研究在 Bis 监测情况下观察小治疗剂量下依托咪脂和异丙酚对老年人全麻诱导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我院在2014年1月选择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心功能1~2级50例,分为 a 组和 B 组,对 a 组老年人在 Bis 监测下给予异丙酚治疗,对 B 组老年人在 Bis 监测下给予依托咪脂治疗。在进行诱导前、诱导后1分钟、插管后1分钟、插管后5分钟,记录生理指数的变化。结果经过观察分析,a 组在 s2到 s1时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B 组在 s2和 s1阶段没有明显差异,s3和 s2阶段相比较虽然指数上升但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在小剂量下依托咪脂诱导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
作者:许晓梦;曹金良;阮骆阳;梁大顺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研究我院2013年尿标本中病原性念珠菌的菌种分布对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选取我院的1880份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70株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结果尿培养分离的170株念珠菌菌群分布,白色念珠菌占比44.12%(75/170),热带念珠菌占比34.12%(58/170),光滑念珠菌占比14.71%(25/170),克柔念珠菌占比7.06%(12/170);尿培养分离的170株念珠菌对5种常用真菌药的药物的药敏结果分析,170株念珠菌对5-fc、aMB、fca、Vrc、itr 的敏感率分别为98.6%、96.7%、74.3%、74.5%、60.9%,其中5-fc 和 aMB 的敏感率高,对唑类药物的敏感率较低。结论临床尿液标本念珠菌分离菌株前两位依次为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尿液标本分离的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下降,且检出率比以往有所提高。临床上在治疗念珠菌感染时应结合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作者:曹立慧 刊期: 2014年第32期
为了贯彻“持续、改进及创新”的服务理念,改善门诊服务模式,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我院门诊采用了 His 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了门诊服务措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医院在本地区的竞争力。
作者:巨建芳;杜俊花;李忆源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陪护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住院患者陪护率高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结果住院患者陪护率从活动实施以前陪护率100%下降至目前34%。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增加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与工作满意度,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作者:赵君梅 刊期: 2014年第32期
0 引言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长期昏迷,导致长时间意识障碍,大多数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并且咳嗽反射能力减弱的不良症状,需要辅助进食维持生命;并且患者的机体还呈现高分解、高代谢的状态,继而导致机体处于负担平衡状态,引发高致残率及病死率。
作者:金丽霞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物品交接是每天必须进行的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物品交接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了确保物品交接的顺利进行,本科设计一张表格,现将具体情况作一总结。
作者:郑丽丽 刊期: 2014年第32期
医院设备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医疗、科研、教研、教学工作基本要素,也是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目前,临床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仪器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医院医疗设备的建设管理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
作者:葛煜 刊期: 2014年第32期
目的:对早发型妊高症的围产期管理及妊娠结局进行探讨及分析。方法抽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早发型妊高症患者30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对围产期管理以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在30例早发型妊高症患者中围产儿死亡26例,死亡率为86.7%,新生儿存活4例,存活率为13.3%,均未出现孕妇死亡或者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早发型妊高症会严重危害了孕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而进行恰当的围产期管理并在合适的时间内终止孕妇的妊娠情况可以有效的对早发型妊高症患者进行治疗,进而保护孕妇以及新生儿的健康。
作者:刘彩平 刊期: 2014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