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葵;丁玉娟;杜晨阳
目的:探讨维生素 B1片不良反应。方法临床用药中出现1例口服维生素 B1片不良反应病例,一次分析其不良反应现象。结果维生素 B1片是临床常用的中辅酶药物,但在剂量过量、存在个体差性,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近年临床在使用维生素 B1片时常出现不良反应现象,为保障用药安全应全面了解个体差异及药物不良反,提高安全用药。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射频加加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49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压痛点进行射频加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9例患者术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9例仅有轻度疼痛,腰部活动不受限,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合并症。结论射频加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卓才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大骨节病中医治疗的基本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患者的病征做全面检测,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和以往的临床诊疗实践,综合分析做出全面系统的中医治疗总结。结论中医在治疗大骨节病上有显著的效果,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综合的传统治疗措施,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作者:王波;谢华庚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合并用药的合理性及临床应用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国内报道的79例应用卡马西平致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卡马西平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为多见,可占34.2%左右,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27.8%),神经系统损害(15.2%),18.9%的患者联合使用了其他药物,联合用药不当易导致不良反应。结论卡马西平在临床应用中易出现较多类型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时应重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谢飞云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究治疗老年常见病之一冠心病患者的方法-经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得到的疗效对比分析,评价两种介入治疗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我院运用两种介入治疗的488例,其中260例选用的是桡动脉介入治疗,为治疗组1;228例为股动脉介入治疗,为治疗组2。并统计在术后特定的一段时间里,对其采用的不同护理方式,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治疗组1使用压迫止血绑带,治疗组2使用传统绷带加压包扎,结果治疗组1中260例患者中,对其中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78%;治疗组2中228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4.74%。治疗组1的住院时间比治疗组2短,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比治疗组2的低。结论桡动脉介入和股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P<0.05);经桡动脉穿刺途径与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相比,两者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治疗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股动脉路径明显减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秦菘 刊期: 2013年第21期
过敏性紫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认为过敏性紫癜是由于病邪侵扰机体,损伤脉络,离经之血外溢肌肤粘膜而成,其病因以感受外邪,饮食失节,瘀血阻滞,久病气虚血亏为主,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本文从中医方面对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治疗方法、预后及康复指导进行综述。
作者:李月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危险因素以及经验教训,探索急诊有机磷中毒的有效抢救方案。方法收集我院急诊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治疗,研究项目包括:中毒途径,服毒种类剂量,胆碱酯酶活性,循环呼吸状况,生化指标等。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服毒剂量种类等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经比较,死亡组平均年龄,中毒途径,服毒剂量种类,开始洗胃时间胆碱酯酶活性均存在差异,死亡组并发症(如:肝损伤,脑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循环衰竭,与存活组对比,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大,胆碱酯酶偏低,直接服毒,服毒量大以及开始洗胃时间较长,心肌损伤,脑损伤等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王磊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急诊患者多为突发疾病及急危重症患者,就诊时多以一种或多种重症危象为首发临床表现,病因尚未明确,病情发展迅速,医护人员提供的是一种未知的高风险服务。因此,在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护士的急救护理思维应始终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其护理抢救行为决不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运用急救护理思维,根据患者情况及护理自身规律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配合做好抢救护理工作。
作者:韩萍;贾崇奇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分析讨论普外科胃部手术后出血的临床治疗,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诊疗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5月间在我院普外科胃部手术后出血的69例患者,对其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56例实施手术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1.1%,非手术治疗13例,治疗有效率为69.2%,总有效率为86.9%。结论胃部手术后出血原因复杂,在手术之前一定要明确出血病灶,采用简便有效的方法实施手术,以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尽量避免由于出血而造成的死亡率。
作者:严红军;南兵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门诊护士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方法着重从护士的基本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门诊护士应具备多重综合素质。结论通过对门诊护士基本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德剖析,可有效的提高门诊护士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颖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病人的心理,提高护理质量,增加病人治疗情绪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方法对187例脑转移瘤病人伽马刀治疗时,从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顺利完成治疗。结果全部病人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顺利完成治疗。结论伽马刀治疗脑转移瘤病人完全有效,通过正确分析病人的心理采取相应措施,使病人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保证治疗效果。
作者:郭冬玲;张颖;王宏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 CT 征象。方法对照分析55例(男24例,女31例。年龄12~75岁)胃间质瘤病人的 CT 与病理资料,并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对良恶性胃间质瘤的 CT 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11例,恶性44例。CT 像上瘤体的大小、形态和强化性质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P <0.05)。胃间质瘤的恶性程度与生长方式关系密切,23例既向腔内生长又向腔外生长的胃间质瘤患者中,22例病理证实为恶性,有8例在3年内出现复发。结论瘤体直径大于5cm、不均匀强化、形态不规则、腔内/外生长和浸润与转移提示恶性胃间质瘤。
作者:薛向生;孙勇;高剑波;杨敏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深入分析我院100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椎侧位平片,在颈椎侧位片上精确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测量结果100例中,其中63例颈椎生理曲度可见轻度变直,其颈椎弧弦距<7mm ≥2 mm,占63%;37例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直甚至消失,其颈椎弧弦距<2 mm>0或负数占37%。平片诊断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对颈椎病的诊断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作者:常志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 VSD 材料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压疮的效果与护理的措施。方法对21例压疮患者使用 VSD 覆盖,并予负压持续吸引的治疗护理。结论 VSD 更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节约人力物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罗碧华;廖月荣;李健萍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慢性湿疹变异性皮炎临床诊疗体会。方法选取来院就诊的慢性湿疹变异性皮炎患者,追查发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西医及中医治疗等。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结论针对慢性湿疹变异性皮炎患者,应尽可能追寻病因,隔绝致敏原,避免再刺激。去除病灶,治疗全身慢性疾患。
作者:高喜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简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疗。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进行诊疗。结论增进医护患间的沟通,密切医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作者:王威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急性子宫内膜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同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对子宫内膜炎采用联合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王彬 刊期: 2013年第21期
当下 MPP 呈流行趋势。发病早期 MP-IgM 多为阴性,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 X 线表现,结合当地的流行病学史,及早判断,及早合理用药;入院后10天~2周内复查 MP-IgM,确定 MP-IgM(+)后经大环内脂类药物系统序贯治疗,联合头孢菌素协同抗炎;肺外并发症严重或持续高热不退者加用甲强龙短期抑制感染后免疫,减轻感染中毒症状;胸部阴影在2~4周左右吸收,少数重症完全吸收需6~8周。近年来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 MPP 渐趋多,单纯静点大环内酯类药物不明显,加用头孢菌素效果佳,肺部病灶吸收相对快;同一类药物作用时机、靶器官不同,疗效亦不同。红霉素缓解支原体血症效果较好,阿奇霉素在细胞和组织内浓度高,有效浓度持续时间长。
作者:尹秀英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从术前、术后2方面分析给予患者的护理措施,并观察患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对于2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均给予全面、综合、精心的护理,未发现任何的并发症。结论临床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应当特别重视,精心的护理措施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进行生理护理的同时应当配合适当的心理护理,人性化护理,以达到佳的护理效果。
作者:徐全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的常见急症,在基层医院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急性心肌梗塞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而在溶栓后出现的低血压状态,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急性并发症,本文对此急症发生的特点及防治、急救原则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住本院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发生的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结果发生此急症共24例,其中发现因心梗发病的年龄、时间、部位不同以及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引起低血压恢复时间不同,通过在溶栓过程中血压、心率、心律的监护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监测等,总结出使用有针对性合理有效的监护措施,预防和及时发现处理低血压问题,提高了监护效率及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的成功率。结论溶栓后出现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发生迅速、后果严重;多方面因素影响此急症的出现;急救处理主要为严密监测血压5~15分一次,早期发现,快速扩容补液,必要时应用阿托品及升压药,一旦发生心源性休克预后不佳。
作者:杜燕英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