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中3种止血方式对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

郎月华;楼彩虹;李云;吴雅琦;王芳芳

关键词:腹腔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电凝止血, 缝合止血, 压迫止血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中电凝、缝合、压迫3种止血方式对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2011年1月-2016年12月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患者21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压迫组(压迫止血)、缝合组(缝合止血)、电凝组(电凝止血).测定术前、术后月经周期第2~4天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及卵泡个数,月经第21天测定孕酮(progesterone,P)水平.结果 压迫组和缝合组,术后1个月E2水平低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P<0.05),FSH和LH水平高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P<0.05),术后6个月E2、FSH、LH水平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E2水平低于术前(P<0.05),FSH和LH水平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E2水平低于术前(P<0.05),FSH、LH水平高于术前(P<0.05).电凝组卵巢早衰率高于压迫组(P<0.05).压迫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卵泡个数少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卵泡个数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术后1个月(P<0.05);电凝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卵泡个数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卵泡个数高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电凝组卵泡个数低于压迫组和缝合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中压迫止血对卵巢功能影响小,缝合止血对卵巢功能影响和压迫止血相当,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影响大.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3-2015年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2015年临床首次分离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首次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药敏结果判断遵循CLSI 2012指南,数据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结果 共收集大肠埃希菌2 426株,送检科室以ICU(466株,19.2%)和泌尿外科(375株,15.5%)为主,标本来源以泌尿道(733株,30.2%)、呼吸道(720株,29.7%)和血(447株,18.4%)为主.3年间,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向:2013年为19.0%,2015为12.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年间,大肠埃希菌对各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发生一定变化,对部分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呈稳定下降趋向,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由82.7%下降到60.5%、对头孢吡肟由71.1%下降到41.2%;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稳定在3.4%~4.0%之间,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90.7%和89.6%.结论 大肠埃希菌仍存在多重耐药的情况,应该持续规范抗菌药物的运用,加强对大肠埃希菌感染流行与传播的控制.

    作者:高宇;秦婷婷;赵晓杰;赵树龙;康海全;顾兵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7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再入院原因,探讨MHD患者再人院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浦江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再人院的75例MHD患者临床资料,并以同期70例门诊MHD患者临床资料为对照,比较2组MHD患者年龄、透析龄、血红蛋白、尿素清除指数(Kt/V)、空腹血糖、血浆白蛋白、透析前血钙、血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透析充分性等临床指标,统计患者再入院原因,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MHD患者住院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5例MHD患者再入院原因前3位分别为各类感染(18例,24.00%)、心血管并发症(17例,22.67%)、血压控制差(6例,8.00%);2组患者在年龄、BMI、透析龄、尿素清除指数、糖尿病、血红蛋白、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透析龄、低白蛋白、Kt/V、高血糖是MHD患者再住院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疾病、心血管疾病、血压控制不理想是MHD患者再入院的主要原因,年龄大、营养状况差、透析不充分、血脂异常、糖尿病史是导致MHD患者再人院的相关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好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MHD患者再住院率.

    作者:黄云霞;陈雪亮;朱晓峰;金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高密度脂蛋白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初探

    目的 探讨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入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AS患者102例,分析患者HDL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及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标(BASDAI评分),强直性脊柱炎测量指数(BASMI评分),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病人的总体评价(VAS)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TG/HDL,LDL/HDL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①AS患者中HDL降低84例(82.35%);②HDL降低组与HDL正常组比较,发病年龄较小(27.51 ±11.08 vs.36.90±10.78,P=0.017);BASMI评分(4.61 ±1.83 vs.3.63 ±1.20,P=0.040),IgG(14.62 ±5.05 vs.10.04 ±2.65,P =0.027),ESR(38.19 ±30.64 vs.21.56±14.36,P =0.018),TGHDL(4.49±1.16 vs.3.51 ±1.01,P=0.011),LDL/HDL(2.65±0.81 vs.2.05±0.89,P=0.006)升高,TG(3.59 ±0.87 vs.4.95 ±1.50,P=0.019),LDL(2.14 ±0.66 vs.3.19±1.09,P=0.014)降低;③AS患者HDL水平与ESR(r=-0.290,P =0.004)、CRP(r=-0.290,P=0.003)、IgG(r=-0.280,P=0.043)、IgA(r=-0.310,P=0.020)呈负相关.结论 HDL降低提示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可能性增加,对于AS的长期预后不佳可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并在AS的慢性炎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作者:周瀛;李志军;陈琳洁;谢长好;范晓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联合急诊床旁B超诊断闭合性肝破裂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急诊床旁B超检查在闭合性肝破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探讨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准确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3年1月-2015年5月人诸暨市人民医院疑似闭合性肝破裂患者共105例,进行急诊ALT、床旁B超和腹部CT检查,终经CT检查或手术探查确诊闭合性肝破裂共79例(75.2%),分析急诊ALT、床旁B超以及两者联合诊断闭合性肝破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闭合性肝破裂组入院6h、12 h和24h血清AL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肝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3、9.17、7.54,均P<0.05).以诊断闭合性肝破裂为标准,单一ALT、床旁B超和联合诊断为指标,分别纳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得出:急诊ALT诊断的敏感性为88.6%,特异性为84.6%,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6;急诊床旁B超诊断的敏感性为79.7%,特异性为92.3%,准确性为0.860;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77.0%,准确性为0.891.结论 ALT联合急诊床旁B超可有效提高诊断闭合性肝破裂的准确性,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陈刚红;江克翔;朱铁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家庭化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和血清雌二醇、孕酮、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化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和血清雌二醇、孕酮及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8例产后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6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家庭化护理.比较2组抑郁情况(EPDS评分)、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血清雌二醇、血清孕酮及血清5-羟色胺水平情况.结果 2组护理前EPDS评分、GQOLI-74各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EPD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PD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躯体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与心理功能维度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护理前血清雌二醇、血清孕酮及血清5-羟色胺水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后血清孕酮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后血清5-羟色胺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化护理能够提高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并有效改善患者的雌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

    作者:赵惠君;郭华峰;乔朋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某中医院1939株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变迁

    目的 分析2013-2015年某中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中医院2013-2015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MIC法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WHONET 5.6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1 939株,主要来源于痰(72.98%)、尿(12.74%)和血液(4.74%).呼吸科(15.58%)、老年科(10.83%)、肾内科(7.43%)、ICU(6.45%)是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多的科室.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高(36.62%),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以及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30%;对碳青霉烯类、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耐药率较低(<15%).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连续3年的耐药率分别是10.30%、9.75%和11.81%;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0.41%、10.00%、10.94%.结论 该中医院内肺炎克雷伯菌对二、三代头孢耐药率高,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有上升趋势.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谨慎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产生.

    作者:雷晓婷;李岷;林红;孙慧;周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降钙素辅助治疗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所致腰背痛患者疼痛、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目的 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多伴发腰背痛,患者往往因为害怕骨折以及腰背疼痛而拒绝锻炼,从而加重骨质疏松,本研究旨在探讨降钙素辅助治疗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所致腰背痛患者疼痛、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嵊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于嵊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所致腰背痛患者80例,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降钙素进行辅助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6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腰背视觉模拟评分(VAS)、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腰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腰背VA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后腰椎(L)2.BMD、股骨颈BMD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L2-4 BMD、股骨颈BMD升高更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后骨代谢指标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 2D3)]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甲状旁腺素(PTH)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1,25-(OH)2D3升高及PTH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降钙素辅助治疗可明显增强治疗效果,减轻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痛,改善其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

    作者:倪增耀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PDCA循环管理法在改善医院ICU护理缺陷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改善医院ICU护理缺陷的价值,为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ICU进行诊治的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5年1-12月在ICU进行诊治的患者160例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疾病类型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经验式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2组患者的护理人员在人数、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年龄分布等指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记录2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与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出现身份识别错误1例,药物配发错误1例,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3%,对照组出现身份识别错误3例,输液管理缺陷3例,药物配发错误4例,其他2例,护理缺陷发生率为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管理期间都进行30次检查,检查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物品完好率分别为99.27±0.94和84.97±2.3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问卷调查,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人数156例,满意度得分为97.03±3.80,对照组对护理服务满意人数138例,满意度得分为83.84±4.5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在应用能减少医院ICU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ICU物品完好率,改善护患关系,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玲;郑化为;葛梅;张娟;李冬梅;勾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弹力绷带用于改善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患者静脉采血后并发症的效果研究

    目的 观察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采血后使用自粘性弹力绷带止血的效果,分析其优点.方法 将2014年9月-2016年6月在浙江医院老年科体检抽血的120名长期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体检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60名和对照组60名.实验组,静脉采血后无菌棉球按压针刺处,予以自粘性弹力绷带缠绕5 min;对照组,静脉采血后使用传统的输液贴,大拇指按压穿刺处5min.观察2组穿刺处及周围皮肤出血、血肿、24h淤血情况,评估研究对象的舒适度,比较2组全程采血按压时间.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连续性校正x2检验法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验组出血5例,占8.3%,少于对照组的15例;实验组的血肿例数为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实验组的24h淤血发生率为0.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例,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采血按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粘性弹力绷带有效减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静脉采血后因按压造成的出血、血肿、瘀血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患者舒适满意,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作者:王丹;陈进;俞志红;朱利月;金海燕;应笑卿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卵丘颗粒细胞的端粒长度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 颗粒细胞凋亡直接影响胚胎的质量,而端粒参与了细胞增殖的调控,因此,本文探究了卵丘颗粒细胞的端粒长度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为胚胎和卵母细胞的评估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间上午入住舟山市妇幼保健院的87例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年龄,共分为4组:20 ~25岁(21例);26 ~30岁(24例);31 ~35岁(23例);>35岁(19例).依据卵母细胞成熟度,将患者分为未成熟卵泡颗粒细胞组(45例)和成熟卵泡颗粒细胞组(42例);依据胚胎移植后孕囊的阴道B超检查,分为妊娠组(43例)和非妊娠组(44例).比较患者的年龄、卵母细胞的成熟度对卵丘颗粒细胞端粒长度,分析不同成熟度的卵母细胞卵泡液内抗苗勒管激素水平以及不同妊娠结局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所有数据的处理分析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结果 20 ~25岁组、31~ 35岁组和>35岁组的患者颗粒细胞端粒长度和卵泡成熟度之间有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体内的成熟卵母细胞的颗粒细胞的端粒长度逐渐变短,端粒的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未妊娠患者与已妊娠的患者之间的颗粒细胞端粒长度比较,未妊娠的患者明显更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卵泡液内的AMH水平明显高于成熟的卵母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7).比较非临床妊娠组和临床妊娠组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粒长度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而缩短,未妊娠患者的端粒长度更短,卵丘颗粒细胞的端粒长度与卵母细胞的成熟度和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曹文丽;夏邦世;张艳普;蒋雁;叶飞君;方建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配合中医辨证施护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稳定期COPD患者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平均病程为(20.35±9.43)年,平均年龄(62.13 ±9.25)岁.在三伏天中每一伏的第1天使用中药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贴敷时间一般为2~4h,共计3次.选取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各适量,按比例把其研磨成极细粉末,过筛后加入鲜姜汁并拌匀后制成药饼,选取双侧肾俞、脾俞、肺俞进行贴敷,结合病情需要时再加贴大椎穴.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前后的临床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咳嗽、咳痰及喘息的变化.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连续性变量数据以x±s表示.结果 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控制8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治疗后患者咳嗽、咯痰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喘息的症状积分虽也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入选的病例和观察评估有关,有待下一步的研究.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辨证施护来治疗稳定期的COPD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淑艳;张珍珍;张晓珍;姚诗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模式对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通过中医药综合疗法对社区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改善患者症状.方法 从上海市嘉定区6个社区各纳入30例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共计180例,均于2016年2-8月入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心理疏导,每月为患者进行一次健康宣教.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包括口服中药、针刺、耳穴及八段锦.3个月疗程结束后对改良后的Kupperman评分进行比较,并评判临床疗效.结果 疗程结束后,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在潮热出汗、失眠、易激动、抑郁、疲乏、心悸方面较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眩晕方面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易激动、抑郁方面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医综合干预模式对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疗效,能改善诸多症状,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

    作者:张喆;林娟;杨金禄;俞建锋;汤伟;陆萍;葛玲玉;陈润;黄美英;蔡以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脑血管病患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和探讨康复训练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效果,使患者尽早恢复生活能力.方法 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为案例,按照随机表法,将12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为常规疗法组,即药物治疗加肌肉电刺激疗法,实验组为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肢体训练治疗,包括卧床期训练、坐站立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训练、言语功能训练.实验组康复肢体训练每周5d,2次/d,45 min/次.2组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后对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积分评定法和对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积分均有所提升(P<0.01),但实验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脑血管病患者积极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有利于患者运动神经反射弧的重建,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恢复程度,减少治疗时间和经济成本.康复训练治疗对患者早日恢复其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孟祥博;杨加亮;陈天笑;陈丽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与湿疹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 新型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在炎症性过敏性皮肤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与湿疹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是探讨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与湿疹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60例湿疹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所有患者进行EASI评分,根据评分将湿疹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组(各20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17和IL-23水平,分析其与EASI评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及血清总IgE的关系.结果 湿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轻、中、重度湿疹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7、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湿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中度患者高于轻度,轻度患者高于正常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IL-23水平与EAS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血清IL-17、IL-23水平与湿疹严重程度相关.EOS计数升高湿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EOS计数正常组,IL-17、IL-23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IgE升高组湿疹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略高于IgE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7/IL-23共同参与了湿疹的发病,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17/IL-23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但与血清总IgE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麦卫华;刘岳花;陆东庆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微探头超声内镜辅助内镜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物29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定性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析,以及在其内镜辅助下多种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91例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者,依据检查结果,选择不同内镜下手术方式,如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术后记录病理结果,对获得的病理诊断结果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并观察治疗成功率,有无中转外科腹腔镜或开腹,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评价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治疗效果,术后定期门诊及内镜随访.结果 微探头超声内镜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43%,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7.90%.术中6例穿孔,l例搏动性出血,1例贲门黏膜撕裂,均行钛夹封闭.1例EFR术中见搏动性出血,热活检钳止血.4例STER术中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消失.4例因术中活动性出血,止血失败或视野不清,中转开腹手术治疗.1例STER术中无法分离肿瘤,取活检病理示:鳞状细胞癌,结合病史,考虑肿瘤转移.其余肿物均成功切除,无明显术中术后并发症,内镜完整切除率为97.45%.结论 微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有较高准确率,特别是定位诊断有助于安全的选择内镜下微创治疗.

    作者:黄军;郑海伦;王启之;汪强武;汪建超;邓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方式治疗89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非球面人工晶体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宁波市奉化区中医医院2014年9月-2016年7月收治的89例95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49眼)和对照组(44例,46眼).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治疗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2组佳矫正视力及前房深度均显著升高,眼压降低(P<0.05),且观察组佳矫正视力及前房深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t=5.391,P<0.001;t=-5.484,P<0.001;t=2.048,P=0.04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53%,低于对照组的32.61%,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x2=0.422,P=0.516).与治疗结局相关的因素有:年龄、晶状体厚度及房角粘连(P<0.05).结论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非球面人工晶体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视力,加深前房深度,降低眼压,安全性高.年龄、晶状体厚度及房角粘连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邬可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及药物干预

    糖尿病心肌病是指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在除外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其他心脏结构疾病的情况下,存在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结构、形态学、功能以及代谢方面的异常.内质网作为一个细胞器,其功能与脂质的合成、钙离子稳态、蛋白质折叠和成熟相关.内质网相关功能的紊乱导致了细胞内的应激反应,称为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在起始阶段通过未折叠蛋白反应来代偿受损的内质网功能,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IRE-1、ATF6、PERK这3种内质网表面跨膜蛋白及其下游促进生存的信号分子来调控的;然而当内质网应激反应过度或者持续时间较长时,未折叠蛋白反应就会启动其下游由CHOP、Caspase-12、JNK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终将会引起细胞凋亡.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研究认为内质网应激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相关.高血糖、游离脂肪酸的积累及炎症反应可能是诱发内质网应激的触发因素.为了寻求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许多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来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脏功能,延缓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糖尿病心肌病发展过程中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的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改善内质网应激反应进行综述.

    作者:周阳;吴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揿针埋针镇痛联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功能障碍的疗效影响

    目的 观察揿针埋针镇痛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的疗效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016年1-6月于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埋针镇痛治疗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康复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初次治疗结束时、治疗1个月及随访3个月时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定膝关节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程度,分数记录时使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同时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普通量角器测量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并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然后作疗效评定.结果 初次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WOM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个月的治疗,2组患者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项目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组间WOMAC评分同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7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时,2组WOMAC评分较治疗1个月后时有所上升,与治疗前同项目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WOMAC评分同项目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揿针埋针镇痛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膝关节炎疼痛以及功能障碍.

    作者:徐纬;孙丹;陈娜;张大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心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患者五羟色胺及焦虑评分的影响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患者五羟色胺及焦虑评分的影响,以期指导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选自2016年1-12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对患者均根据不同的症状、病情程度采取个体化用药方案,在临床用药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予心理干预治疗.每组各36例,治疗14 d后采用SAS、SDS量表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及抑郁情况,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黏膜组织中五羟色胺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SAS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SAS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SDS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SDS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五羟色胺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五羟色胺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情绪,通过抑制肠道内五羟色胺的表达水平改善胃肠功能失常症状使患者获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员娥;郭旭日;高聪颖;蒋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单侧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麻、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麻醉对单侧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台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单侧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全麻组、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60例.术后6h、24h、48 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麻醉前、麻醉后6h、术后24 h测定凝血功能,记录围手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h、术后24h和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全麻组(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6h、术后24 h和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全麻组、腰硬联合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麻醉后6h和术后24 hPT值和TT值均高于麻醉前(P<0.05),麻醉后6 h APTT值均高于麻醉前(P<0.05),术后24 h APTT值和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6h和术后24 h Fbg值均低于麻醉前(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围手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单侧下肢骨关节手术的镇痛效果好,能够改善围手术期血液高凝状态,降低围手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更佳.

    作者:王琳;罗宇;钱家树;李高炜;刘江涛;林学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