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春;王永钧;鲁盈;张迎华;朱晓玲;厉春萍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目前已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人术后随访是临床跟踪判断疗效的关键.目前,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通畅性及再狭窄的主要依据为有创性导管法行冠状动脉造影(SCAG)检查.本文分析3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资料,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国辉;屈百鸣;姜永乐;崔凤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我院于2002年开始引入Miccoli术式[1-2]应用于甲状腺外科.结合观念和器械方法学方面的突破.在基本术式框架下,围绕手术及系列相关技术的微创化改造,首次提出改良Miccoli术式微创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概念.
作者:宋春轶;高力;肖责洲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手术创伤和麻醉是引起围术期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之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一种重要的炎症性趋化因子(chemokines,CK),在机体的免疫抑制中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在同等麻醉深度下,排除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对不同麻醉方式在相同手术围术期的血浆MCP-1浓度变化进行研究,探讨麻醉对围术期患者MCP-1浓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思仁;王跃进;胡燕;陈永花;赵毅敏;倪建华;郑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七氟醚和异氟醚是临床上常用的吸入麻醉剂,它们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肌松作用均有加强效果[1],为探讨它们这种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性及其对患者的影响.笔者就同浓度(1MAC)七氟醚和异氟醚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对顺式阿曲库铵增效作用的程度和时间性上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临波;易占波;王秋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为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为多毛,肥胖,月经稀少甚至闭经或月经过多,不孕等.病理检查见卵巢增大,呈多囊样改变[1].
作者:黄安茜;雷志锴;朱艳珊;赵敏;陆红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新生儿头皮血肿较多见,但临床上对其治疗以及预后还不够重视,往往使部分头皮血肿骨膜下成骨患儿失去佳治疗时期.颅骨骨膜下血肿可见于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多为使用胎头负压吸引或产钳助产造成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作者:沈志鹏;林超;王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的危重病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各种有创诊治手段的介入,使其血流感染机会大大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我们收集了本院ICU近5年内引起血流感染的致病菌,对其种类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灵聪;曹俊敏;江荣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自从米非司酮问世以来,有很多研究认为,采用米非司酮(150~200mg)联合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射终止中期妊娠可以明显提高引产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目前临床应用较为普遍.
作者:陈红芳;叶寄生;张大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自体血小板回输可取得节约用血、防止传染病等的效果[1],但是术前自体血小板单采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组织氧代谢的影响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单采-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对脊椎内固定术患者氧代谢的影响并为该技术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作者:陈骏萍;黄长顺;王春晓;胡序凯;毛君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根据卫生部与人事部共同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卫科教发[2000]447号)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全继委发[2006]11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阿霉素(ADM)诱导大鼠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肾病组和正常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ADM针5mg/kg和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并于不同时点检测24h尿蛋白排泄量(24hUP),注射第6周末时检测Scr、Alb、TG、TC、尿N-乙酰-β-葡萄糖氨基酶(NAG)和肌酐清除率(Ccr),同时观察两组肾脏病理改变和检测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阳性表达面密度.结果 肾病组大鼠注射ADM后第2、4、6周时24hUP水平均较正常组增高(均P<0.05)肾病组第6周末时尿NAG、血TG和TC均较正常组增高(均P<0.05),血Alb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而两组间Scr和Ccr水平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病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面密度和肾间质炎性细胞面密度均较正常组增高(均P<0.05),且肾间质α-SMA、TGF-β1、MCP-1、ICAM-1的阳性表达面密度均较正常组增高(均P<0.05).结论 ADM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可表现为较严重的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和肾间质炎症损伤.
作者:杨汝春;王永钧;鲁盈;张迎华;朱晓玲;厉春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抑郁症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认知功能受损重,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影响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因素很多,以往侧重遗传、神经生化递质变化等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部分还有人格问题[1-2],致使他们在认识自己、他人、社会或人际关系上都有很大的异常[3].
作者:李晓一;邢葆平;吴皓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创伤性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TS)指浓度高于0.9%的氯化钠溶液.
作者:狄广福;杨天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DcR3基因在原发性肺癌组织中扩增和表达情况,探讨该基因在原发性肺癌中过度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肺癌组织和21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DcR3蛋白的原位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6例肺癌组织中DcR3基因的扩增倍数.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肺癌组织存在DcR3表达,并且呈现肿瘤特异性.部分肺癌组织出现细胞浆和细胞核DcR3表达,以细胞核内表达为主.仅4.8%的肺部良性病变组织存在DcR3表达.38.5%的肺癌组织中DcR3基因扩增倍数超过2,平均扩增倍数为1.87±1.25.结论 DcR3在肺癌组织中存在细胞浆表达和细胞浆胞核均表达,以细胞核内为主的两种现象.原发性肺癌患者存在DcR3基因的扩增和过度表达,DcR3表达水平随着肺癌TNM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高.
作者:钟智强;兰小鹏;杨湘越;张鲁榕;朱忠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异型细胞间黏附分子(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17例肺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和CD44v6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术前鳞癌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腺癌,低分化癌明显高于中分化癌;术后T4期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T(1~3)期(均P<0.05);(2)术后腺癌患者CD44v6水平显著高于鳞癌,N2期显著高于N0、N1期,晚期显著高于早中期(均P<0.05);(3)术前肺癌患者的VEGF水平和CD44v6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4)手术前、后比较,血清中VEGF的含量明显增高,而CD44v6的含量则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和CD44v6表达率的变化,与肺癌病情的发展、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VEGF和CD44v6的水平可作为预测NSCLC侵袭、转移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斌杰;乐涵波;陈志军;王朝晔;张永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β-连环素(β-cat)、N-钙黏蛋白(N-ca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各项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2例胃癌组织中E-cad、β-cat和N-cad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E-cad和β-cat的高表达率为20.7%;异常表达率为79.3%,其中低表达率为34.1%,无表达率为18.3%,异位表达率为9.8%,表达分离率为17.1%;胃癌组织中E-cad和β-cat的异常表达与不同的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织中N-cad阳性表达率为31.7%,其阳性表达程度与不同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尸P<0.05或0.01),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和有无远处转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织中E-cad和β-cat表达水平与N-cad表达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组织在演变过程中存在上皮间质转化现象,并参与胃癌侵袭和转移的过程.
作者:杨文君;付琼;刘娟;吴翔燕;陈丽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给予机械通气的患者镇静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方法,镇静能使患者更容易耐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均会增加患者显性和隐陛疼痛,应给予镇痛治疗却常被忽视.本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机械通气的患者的镇静或联合镇痛治疗进行观察,以明确临床选择哪类治疗对患者更有益.
作者:高秋琦;林锡芳;岳军;潘景业;王丹;夏炎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常见问题,尽管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但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1],B型钠尿肽(B-type natniuretic peptide,BNP)属于一种肽类,具有利尿、增加排钠及扩血管的作用[2].这种肽类在血中浓度增加被认为是一种诊断的标志物,甚至是对某些心脏病预后的预测.近报道在没有心血管疾病的莺症患者中血浆BNP浓度有明显上升,这种肽类因子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预测中的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3].
作者:董朝晖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m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陛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病变可累及从食道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
作者:樊丹君;许国强;单国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检测P14肝和P15INK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分析其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可能在鼻咽癌临床早期分子生物学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扩增对54例鼻咽癌组织和20例正常鼻咽上皮组织的P14ARF和P15INK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比较两者的差异,并分析鼻咽癌组织中两种基因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种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结果 鼻咽癌组织中P14ARF和P15INK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0.4%(11/54)和22.2%(12/54),两者总检出率为27.8%(15/54);而正常鼻咽上皮组织中未检测到P14ARF和P15INK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两组间P14ARF和P15INK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例甲基化的癌组织同时两种基因同时甲基化为8例,非甲基化39例.P14ARF和P15INK4B基因甲基化与鼻咽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P14ARF和P15INK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作为鼻咽癌发生的早期事件,有望成为分子生物学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将来还可能作为去甲基化基因治疗的靶点.
作者:倪海峰;李勇;黄光武;施紫光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