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全;袁超;陶新全;李卫鹏;刘恒超;申勇;郁中原
目的 研究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力证据,以降低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该院老年病科患者住院期间所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晨起痰标本送检培养结果进行筛选,收集痰培养阳性菌株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009年痰培养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53.3%),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30%),后为真菌(16.7%).2010年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42.9%),其次为真菌(38.1%),后为革兰氏阳性球菌(19.0%).2009及2010年排名前3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而革兰氏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粪肠球菌.结论 2009~2010年的痰培养结果提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院内感染中占首要位置.2010年真菌感染的几率较2009年有所上升.
作者:吴培生;郭莉;郝艳霞;吴晓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适合ICU低年资护士N1级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为低年资护士ICU培训方案的制定依据及方法参考.方法 评估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确定岗位职级,制定并实施层级护士培训手册,通过一对一带教、集中授课、现场观摩、操作示范及教学查房等方式,进行核心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评价包括培训完成情况、理论及操作考核、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工作绩效.结果 有116名护士完成预定的培训计划,通过率为97.48%,其中20人完成N1-2阶段临床学习、13人完成N1-3阶段临床学习.N1-2和N1-3阶段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护理绩效评分与N2层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专业核心能力N1级培训制度有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及保证护理质量.
作者:陈洁雅;李静;李平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减少不当的护理方法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尿路感染.方法 将10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进行手术前后的膀胱功能锻炼指导,观察患者术后尿管拔除后自然排尿情况、辅助排尿情况、尿潴留及残余尿量情况.结果 观察组能自行排尿者48例,重置尿管2例,残余尿量≥100 ml的患者8例;对照组能自行排尿者40例,重置尿管10例,残余尿量≥100 ml的患者17例.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提前,重置尿管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围手术期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膀胱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对减少患者痛苦,减轻心理和生理负担,缩短住院时间,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赵峰;崔苗;彭正燕;郭燕;顾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将冠心病频发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芪参益气组和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分别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一般状态、早搏次数、P-R间期、R-R间期及24h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P<0.01),普罗帕酮组减少房性早搏的效果比芪参益气组更明显(P<0.05),两组减少室性早搏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芪参益气组提高心率变异性比普罗帕酮组更显著(P<0.05).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对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疗效.
作者:魏炜;刘加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奥曲肽在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兴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34例急性胰腺炎患儿,随机分为奥曲肽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人数分别为20例和14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好转,血血尿淀粉酶正常时间,判断其疗效.结果 奥曲肽治疗组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3%(P<0.0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使用奥曲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明显减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减低转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且未发现其对小儿造成任何临床副反应,可以有效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结论 奥曲肽在小儿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疗效确切.
作者:叶林华;黄路圣;黄云;刘建平;肖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在医院整体搬迁中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有效管理,为临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提供依据及方法参考.方法 对医院综合ICU12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情况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①运用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②根据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指引,制定应急预案;③新旧病区转运管理.结果 12例ICU危重症患者得到安全、快速、有序的转运,转运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未出现病情变化或加重,正常的治疗护理未受影响,患者家属正常探视时间未受到影响.结论 医院领导及护理部高度重视,科室详细计划,规范转运工作流程,充分做好患者转运前期准备,充足的物品准备,每个转运单元相当于一个移动ICU的配备,中期严密监护和后期严格交接查对,医护患密切配合,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情况,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使转运工作顺利完成.因此,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及方法,优化转运流程,树立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观念,是确保ICU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关键.
作者:李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口腔修复膜(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在口腔黏膜组织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5月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进行口腔黏膜组织术后缺损修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追踪随访并进行其功能评价.结果 33例患者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33例患者黏膜组织缺损修复均获得成功,术后12~14 d未见修复膜脱落,愈合良好.结论 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能够起到早期覆盖创面,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形成的作用.其操作简单易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复方法.
作者:李海如;华春清;吴蕾;张涛;唐梦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肛周会阴痛是病因不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顽固性疾患,给患者带来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效率,其对常规药物治疗反应性较差,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痛苦.针对该类疼痛,近年采用奇神经节阻滞及毁损的方法获得满意疗效,并针对不同患者开展多种穿刺入路及操作方法,为患者提供安全、快捷、可重复的肛周会阴痛治疗方法.
作者:孙玉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本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全世界每年患本病者近千万例,我国年患病率也在百万例以上,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本病病史长,复发率高,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成年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却远远低于成年人.据文献报道在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患者中青少年患者仅占0.4%~3.8%[1],远远低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口数的比率.Zitting P等[2]做了一个流行病学研究,他们随访了12 058例从出生到28岁的芬兰儿童和青少年,结果显示在他们的研究对象中15岁前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入院的儿童没有,20岁时患病率提高到0.1% ~0.2%.20岁以后患病率开始显著提高,到28岁时,分别有9.5%的男性和4.2%的女性因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入院.
作者:王继辉;肖玉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PM和DM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学指标(包括相关抗体、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心肌酶谱、肌电图)、肌活检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上述PM、DM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PM以发热、肌痛、近端肌无力症状多见,DM则以皮肤损害、近端肌无力、肌痛症状多见.PM和DM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心肌酶谱、免疫球蛋白、补体变化及ANA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DM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发生率高于PM组,PM患者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DM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指标各有不同.
作者:王信;陈琳洁;谢长好;陈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护理人员从护理安全管理出发,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安全隐患的分析、评估,制订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针对脑卒中患者特点,找出常见安全隐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主动实施相关防范措施,将脑卒中患者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安全隐患评估,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消除了患者的安全隐患,患者危险发生率为0,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工作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
作者:颜顺荣;刘玉芳;徐云侠;高文贤;赵玉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Kiss-1基因在5种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Z、SUNE-1、SUNE-1-5-8F、SUNE-1-6-10B中的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5种细胞株中Kiss-1基因的表达.结果 5种细胞株中Kiss-1蛋白的表达皆为阳性,在低转移性细胞株SUNE-1-6-10B中Kiss-1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具有较高转移习性细胞株中的表达(P<0.01).5种细胞株中均扩增出Kiss-1 mRNA,在低转移性细胞株SUNE-1-6-10B中Kiss-1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具有较高转移习性细胞株中的表达(P<0.01).结论 Kiss-1基因在低转移性人鼻咽癌细胞株细胞中高表达,而在高转移性人鼻咽癌细胞株细胞中低表达,提示了该基因可能在鼻咽癌肿瘤细胞转移机制中发挥重要的抑制作用.
作者:徐洪波;汪庚明;江浩;张亚军;周育夫;崔慧君;承泽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α1含量的探讨分析.方法 色谱柱:C18柱(ψ4.6×250mm,Agilent,USA);流动相:A:0.1%三氟乙酸;B:80%乙腈及0.1%三氟乙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室温;压力:15 MPa;梯度:乙腈浓度20%~ 40%.进样量为20μl.样品浓度1 mg/ml.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 以日达仙作为标准品,在同样HPLC色谱条件及相同样品浓度下对国产的迈普新、和日及基泰进行测定,发现国产迈普新、和日及基泰纯度高,与日达仙相同纯度均大于99%.以峰面积进行样品含量计算,基泰含量高于迈普新及和日,国产胸腺肽-α1的效价比远高于日达仙.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胸腺肽-α1的纯度及含量重现性好,准确度高,专属性强.
作者:宋卫华;赵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2型糖尿病(T2DM)综合防治行之有效且患者易于掌握和接受的模式.方法 以糖尿病综合防治“五驾马车”为原则,对确诊的T2DM患者采取以糖尿病健康教育为先导,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饮食、运动、监测、治疗等方面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指导并建立健康档案进行跟踪随访管理,通过综合干预使糖尿病患者的各项代谢指标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结果 通过对T2DM患者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和管理,结果发现,患者的HbA1c水平显著降低(P <0.01);BMI、TC和血压得到有效控制(P分别<0.01、0.O1和0.05);TG、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的综合干预模式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其机体的生理生化指标.
作者:樊晓平;卢莱曾;刘建新;王健;宓国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初学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的基层眼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沉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参加Starr“手把手”MSICS培训项目的50名基层眼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学员在学习MSICS早期手术中发生沉核的病例临床特征,手术操作过程.结果 发生沉核的病例数有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为62~92岁(平均77.78岁).诊断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其中2例为过熟期,6例为大/黑核,3例合并有高度近视,1例伴有晶状体半脱位.9例MSICS手术的前囊切除方式均为截囊.结论 高龄患者、过熟期、大/黑核、高度近视、晶状体半脱位等是MSICS初学者发生沉核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开罐式截囊也是发生沉核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圣松;黄文勇;刘斌;王德才;何明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术前误诊为皮脂腺囊肿、钙化性粉瘤、慢性淋巴结炎,表皮样囊肿,纤维瘤,脂肪瘤等31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大体所见:大部分肿瘤有完整的包膜,壁薄,质地较硬,切面呈灰白色,表面有钙化,有“沙粒”、“豆腐渣样”或“石灰样”颗粒;镜下所见: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团块状,外周的细胞类似基底细胞,核深嗜碱性,向中央细胞核逐渐浓缩消失成为影细胞.影细胞境界清楚、弱嗜碱性,细胞中央有一不着色消失的核影子.部分细胞巢中央间钙化,间质内可见巨细胞反应.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毛母质瘤.结论 进一步增强对毛母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以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佳音;钟咪;曹志翔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国家,2009年10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新统计显示,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2010年起老年人平均增加800~900万人,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1].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保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疾病和留置胃管的因素及照顾者的认知不足等各种原因已成为发生误吸甚至死亡的高危人群.误吸是指进食到口咽部的食物或反流的胃内容物不能及时咽下或吐出而误入气管内,刺激气道,引起呛咳、气喘甚至窒息[2].有文献报道[3]:因误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病死率高达40%~60%.现将老年患者误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为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提供指导.
作者:林永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的376名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前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结果 抢救半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年龄、心搏停止时间、现场电击除颤早晚及基础原发病均直接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否有基础原发病对CPR抢救成功率影响不大.结论 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很多,必须做到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采用改良胸外按压术,尽早除颤并及时、有效、合理地使用复合药物,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复苏过程中,应用冰袋冰帽可有效降低脑组织代谢,降低脑氧气消耗量,在有效地辅助心肺复苏的同时可有效促进脑复苏.另外,加大心肺复苏术在公众中的普及力度也尤为重要.
作者:袁庆密;李夫民;史先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8月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临床检查显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6例;术后分别持续行5 min、10 min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AT)模式的RVA、RVS起搏,同时记录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结果VAT模式下,持续5 min、10 min RVA起搏的右房a波、V波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均高于RVS起搏,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A持续10 min起搏的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较持续5min的压力有增加的趋势,而RVS起搏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对右房压力及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的影响小,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作者:王和平;胡业梅;武永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制定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院领导、医疗器械及消费品供应部门,需要临床医生和护士及后勤环卫人员的多方面支持、协助和合作.方法 分析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长期以来检验学科建设在理念上更多重视的是质量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对忽视了生物安全管理.临床实验室及相关人员的防护意识、生物安全知识培训、防护设备、临床标本的运输、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规范的问题.结论 在工作中,医院可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精密仪器设备,而对添置生物安全设备,甚至价格价廉的一次性消费品却考虑甚少.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斗争中的沉痛的教训,使笔者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临床实验室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
作者:刘晓平;邵小华;蔡朝阳;陈梅远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