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手术方法探讨

胡晓林;李龙;胡开兵

关键词:下肢, 静脉曲张, 复发, 静脉功能不全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3例85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以评估下肢静脉功能,并根据不同的复发原因选择相应的术式.结果 复发的原因有:大隐静脉主干残留及大隐静脉剥脱不全15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未纠正44例,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21条,血栓形成后遗症5条.本组采用手术方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15例,股静脉缩窄术44例,内镜下交通支离断术21例,胭静脉肌襻成行术5例.同时施行腔内激光治疗和环行缝扎术.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前全面的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关键.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科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日常护理工作及环境,总结出急诊科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结果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指出应树立全面的防护管理理念,规范护理行为,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结论 对各种危害因素,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能够有效地保障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作者:刘福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重型脑外伤早期实施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的价值.方法 将81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按常规进行内科治疗及相应的手术治疗;对照组38例先予鼻导管持续吸氧,出现呼衰时使用机械通气;观察组43例伤后或术后即刻实施机械通气;比较两组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伤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GOS显示,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能改善生存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孙鸿礼;夏连贵;方晨光;倪军喜;田继文;贺崇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阴道超声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检查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提高人们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138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本组138例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7.7%,敏感性为97.1%,后位子宫占70.3%,子宫体积均匀性增大约占55.8%,卵巢肿大占26.8%,盆腔少量积液48.6%.结论 阴道超声检查是诊断盆腔静脉曲张综合征无创检查中敏感、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梁光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浦东新区社区卫生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的组成,并在实践中应用.方法 通过对卫生部健康档案数据集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相关实践,在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的具体应用中,通过Delphi法进行数据集的遴选,并在区域内的进行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结果 共筛选出435个数据指标作为目前浦东新区社区电子健康档案常用的数据集合,并实现了在区域内的调阅和更新.结论 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数据集合是现阶段实现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的一种有效推进方式.

    作者:杜兆辉;彭慧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针灸、穴注、心理治疗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

    目的 观察针灸、穴位注射、心理治疗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的原则,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针灸、穴位注射、心理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6.9%,对照组分别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穴位注射、心理治疗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庭秀;陈莉秋;苗荃;张娜;刘立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策略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和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 7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转开腹133例(5.2%),发生各种并发症52例(2%),其中胆道损伤5例,胆囊管残端钛夹滑脱导致胆漏1例,胆囊动脉出血4例,胆囊床渗血致二次手术2例,胃肠道损伤2例,胆总管结石残留5例,右肝下包裹性积液17例,腹腔脓肿4例,切口感染5例,腹部少量皮下气肿5例,术中术后死亡各1例(0.08%).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佳术式.严格的培训,细心的规范化的手术操作,熟练掌握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手术技巧及方法,对中转开腹的正确判断,可以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毛盛名;将厚文;刘永武;陈一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RA患者感染的相关性,为RA患者合并感染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RA患者319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244例,平均年龄57.1±13.1(20~88)岁;平均病程10.5±8.0(3个月~40年)年.感染组104例,非感染组215例.检测项目包括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与非感染组RA患者比较,感染组患者的年龄大、男性多、病程长、ESR快、CRP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淋巴细胞计数与感染呈显著性负相关(r=0.701,P<0.01);而类风湿因子、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男性、病程长、ESR快、CRP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贫血,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感染呈显著性负相关.

    作者:吴美娟;王宏智;张斌;丁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成药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玫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牛黄解毒片与蜂蜜混合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1月-2009年6月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50%硫酸镁注射液湿敷,实验组用牛黄解毒片捣碎与蜂蜜调匀外敷局部,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牛黄解毒片与蜂蜜调匀外敷能有效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童蓉;段缓;贾杨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鼠肾脏巨噬细胞浸润的影响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影响.方法 单侧肾切除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C)、糖尿病组(DM)、治疗组(DV)组.治疗组于注射STZ当天起给予缬沙坦50 mg/(kg·d)灌胃,疗程为8周.第8周时,观测肾组织形态学及肾功能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肾脏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DM组大鼠尿蛋白持续上升;肌酐清除率(Ccr)下降,肾脏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增加.DV组以上指标均明显改善,DV组与DM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损害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唐平;刘丹;杨川;刘珊英;李红辉;王碧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新旧腔隙性脑梗塞的定量CT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并比较新发和陈旧腔隙性脑梗塞的定量CT特点.方法 对18个新发腔隙性脑梗塞灶和28个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灶实施平扫CT和MRI检查.分别测量病灶CT值、大小和噪声值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新发腔隙性脑梗塞灶的CT值与陈旧性梗塞灶CT值平均值分别是(22.56±0.72)HU和(12.27±0.67)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CT值可以对新发及陈旧腔隙性梗塞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晓东;姚孝平;谢文霞;吴晓红;周美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家庭病床团队服务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发展探讨

    目的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家庭病床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新型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虹口区新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工作汇总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家庭病床诊疗总人次、期内新建家庭病床数、撤床患者的治疗结果与动态、家庭病床患者住床总床日数、及期末实有家庭病床数等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家床患者的主要疾病是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慢支,占85.21%.2008年末与2005年末相比新建家床数增加13.90%.3年中好转和稳定的患者平均是98.31%,充分说明家床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是好的.结论 家庭病床的需求日益增大,组建家庭病床团队服务管理模式,让更多的患者及时得到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的服务,发展和完善家庭病床医疗服务,并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保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低钠血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24例,其中并发低钠血症者(低钠组)64例,正常血钠者(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心衰级别与血钠浓度的关系,同时比较病死率.结果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组中重度心衰组与中度心衰组比较,血钠浓度更低(P<0.01);低钠组比正常血钠组有更高的病死率(P<0.01).结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级别越高,血钠浓度越低,其病死率越高;低钠血症与病死率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秀昕;刘丽平;杜国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胃肠外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合并肝脏、心肌及神经系统等胃肠外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54例住院腹泻患儿用金标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肝功检测,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和对照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肝损害及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损害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患儿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及肝损害,且年龄小者受损害几率较大,因此建议对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应常规完善心肌酶及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唐红;汪青;郑洁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49例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目的 探讨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配置应对策略.方法 对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2004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发生的中药注射剂发生输液反应案例进行年龄、药物配置环境、药物剂量、输液速度等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50岁的患者中药注射荆输液反应发生率高于≤50岁组(χ2=16.486,P<0.01);医院配置中心(局部100级环境)配药的输液反应发生率低于治疗室配药(χ2=82.850,P<0.01);2例超规定用量发生输液反应,1例输液速度过快发生输液反应.结论 高龄患者、开放环境下配置药物、超剂量用药和榆注速度过快易导致中药注射剂输液反应,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陈婉玲;李宇清;杨肖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46例胸腹联合伤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胸腹联合伤的临床表现特征,总结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经验,以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1998年-2008年经手术证实的46例胸腹联合伤病例资料,其中开放性损伤17例,闭合性损伤29例,分析不同原因的损伤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结果 46例患者中,治愈38例(82.60%),死亡8例(17.40%),主要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5例),胸腔包裹积液(4例),膈下感染(1例),腹腔脓肿(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胸腹联合伤病情重,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是减少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玉华;程飞;丁云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方法 对4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结果 大面积脑梗塞常见的病因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其临床特点为突然起病、进展快,主要症状有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意识障碍,眼球同向侧视障碍,颅内高压.结论 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中较重的类型.抓住其临床特点,及早诊断,急性期治疗应以积极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以及脑保护为主的综合措施.

    作者:卢晓航;黄晓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NT-proBNP与心肌缺血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NT-proBNP与冠心病心肌缺血间的关系.方法 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73例冠心病患者入院NT-proBNP浓度,对其中37例行择期PCI的患者再检测术前、术后24小时NT-proBNP浓度.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NT-proBNP浓度随着临床分型、冠脉受累支数、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择期PCI术后血NT-proBNP浓度降低,术前lg(NT-pmBNP)为(2.85±0.74)pg/ml,术后lg(NT-proBNP)为(2.64±0.77)pg/ml(P<0.01).结论 NT-proBNP与冠心病心肌缺血间存在密切的关系,NT-proBNP是冠心病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标志物.

    作者:林茂欢;王景峰;刘香梅;黄至斌;谢双伦;周淑娴;聂如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手部创伤职工伤残鉴定202例分析

    目的 通过手部创伤的职业伤害情况分析,加深对劳动保护及伤害预防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在四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劳动能力鉴定(伤残鉴定)的手部创伤职工202份资料.结果 本组外来务工人员占91.1%,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占87.1%;多见于机械外伤,受伤部位384处,手指骨折或缺损占88.5%;私有企业职工占98.5%,操作工多见,农民工占绝大多数;私有企业伤残职工未参加工伤保险占48.2%,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参保率相比增益系数为1.94.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占93.6%,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相比(t=15.568、t=14.401),P<0.001;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与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相比(t=3.058),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做好岗前教育、能力提升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各种措施,预防手部伤害事故发生;健全职工社会保障机制,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是保障职工安全、健康、保护劳动生产力的当务之急.

    作者:吴穗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丁苯肽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及TIMP-1的影响

    目的 探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银杏达莫20 ml,1次/d,连续14 d,静脉点滴);B组使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每次口服200 mg,3次/d,疗程为24 d.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天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 在治疗第7天,B组的MMP-9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第7天时,与A组相比,B组TIMP-1浓度升高明显(P<0.01).B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能够直接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明伟;陆爽;郝丽;林昕;杨利荣;曲艳;张明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医院-社区糖尿病双向转诊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 探索医院-社区糖尿病双向转诊的模式.方法 上海市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政府有关社区卫生工作精神和要求,多年来,以社区糖尿病管理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医院-社区糖尿病双向转诊模式.结果 社区糖尿病有效管理率达到98.94%,失访率下降了16.87%;通过双向转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率超过94%:转诊后平均空腹血糖达标率由10.60%提高至33.33%,平均餐后2 h血糖达标率由8.33%提高至35.00%;社区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0.12%.结论 有力的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质量和慢性病管理水平,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涵.

    作者:张玮;彭良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