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科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刘福芝

关键词:急诊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日常护理工作及环境,总结出急诊科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结果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指出应树立全面的防护管理理念,规范护理行为,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结论 对各种危害因素,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能够有效地保障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 从影响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角度,探讨厄贝沙坦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健康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每组8只.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药物组大鼠每日给予厄贝沙坦150 mg/kg体重灌胃,持续6周.6周后抽血测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肌酐(Scr);测定24 h尿微量白蛋白(mAlb),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处死SD大鼠,取其肾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CAM-1.结果 模型组与药物组的BG、HbA1c、BUN、Scr都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在模型组与药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UAER高于对照组,而药物组则低于模型组.药物组ICAM-1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结论 厄贝沙坦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在肾脏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佃淳;刘利生;刘锦秀;胡怀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医院-社区糖尿病双向转诊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 探索医院-社区糖尿病双向转诊的模式.方法 上海市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政府有关社区卫生工作精神和要求,多年来,以社区糖尿病管理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医院-社区糖尿病双向转诊模式.结果 社区糖尿病有效管理率达到98.94%,失访率下降了16.87%;通过双向转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率超过94%:转诊后平均空腹血糖达标率由10.60%提高至33.33%,平均餐后2 h血糖达标率由8.33%提高至35.00%;社区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0.12%.结论 有力的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质量和慢性病管理水平,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涵.

    作者:张玮;彭良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35例患者经宫腔镜手术和病理证实符合率为88.6%(31/35),误诊率为11.4%(4/35).声像图呈高回声团23例(74%);呈高回声团伴小暗区5例(16%);呈中等偏低回声团3例(10%).彩色多普勒声显示血流信号11例(35%);未显示血流信号20例(65%),SPV:(11.7±4.2)cm/s;RI(0.58±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手段.

    作者:徐家慧;方开峰;刘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层级责任制管理对护理质量影响的分析

    目的 评价层级责任制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实施前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后采用层级责任制管理模式.2008年1月-2009年1月,选择高州市人民医院5个科室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与实施前护理质量作比较.每个病区护士按分管15~20例患者并分为2~3组,每组由不同级别的3名护士组成(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各1名).实施3个月评价效果.比较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前后病区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健康教育知晓、护士的告知、治疗和回应信号灯及时性、主动巡视病房等护理项目,在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后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1).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为0.结论 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纠纷.护理核心制度中床边双人核对制度得以落实,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体现分层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作者:谢月霞;苏冰莲;冯伟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光镜下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的改变及其与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表达的关系,探讨二者在IBS病理生理机制中相关性.方法 经结肠镜钳取10名正常人和30例感染后IBS患者的乙状结肠黏膜标本,应用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法(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IL-2、IFN-γ进行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计算每10个高倍视野下染色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数.结果 IBS患者乙状结肠MC明显增多(P<0.05),同时IL-2、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活动期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数量、活化程度均增加,IL-2、IFN-γ(属于Th1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亦增强,但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无相关性,显示感染不是导致PI-IBS患者肠黏膜MC改变的唯一原因.

    作者:周磊;张旭;杨清峰;左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患者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目的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患者的现状,为其病房的发展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住院患者的病案及相关登记资料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1-12月住院患者446例,其中<60岁有24例(5.4%),60~69岁有49例(1.10%),70~79岁有158例(35.42%),80~97岁有217例(48.65%).患有各种疾病病种达26种,人均患有4种疾病,95%住院患者同时患有≥3种疾病,多的可同时患有9种慢性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3例(25.34%),脑梗塞99例(22.19%),冠心痛77例(17.26%),高血压66例(14.79%),肿瘤32例(7.17%),糖尿病25例(5.61%).肝硬化9例(2.01%),尿路感染6例(1.35%),其他(骨折,褥疮等)19例(4.26%).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病房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患者,一体多病,多种疾病共存是老年疾病特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是住院的主要疾病,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及疾病特点对病房进行管理.

    作者:陈秋雯;周建新;赵炜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Ang-2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ng-2 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在80例食管鳞癌及癌旁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根据CD34染色情况计算出食管鳞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的Ang-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食管黏膜(P<0.01).食管鳞癌中Ang-2 mRNA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食管鳞癌Ang-2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食管黏膜组织51例中,其癌组织中Ang-2 mRNA的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r=0.94,P<0.01);同时,VEGF阳性表达者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0.01),即当VEGF过度表达时,Ang-2促进血管生成.食管鳞癌Ang-2 mRNA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29例中,其癌组织Ang-2 mRNA的表达水平与MVD呈负相关(r=-0.41,P<0.05),VEGF的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间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当VEGF相对缺乏时,Ang-2抑制血管生成.结论 Ang-2 mRN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侵袭转移相关.Ang-2对食管鳞癌血管生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赵宝生;李汉臣;刘尚国;刘彦轩;秦秀广;齐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血管造影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对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65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65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54例(83.1%).单纯前循环病变9例(13.8%),单纯后循环病变21例(32.3%),前后循环同时病变24例(36.9%),其中11例(16.9%)造影来见异常,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34例(52.3%).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血管形态变化,有利于及时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严永兴;梁丽贞;陈涛;钟长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原位杂交检测宫颈活检组织HPV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原位杂交(ISH)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8例宫颈活检的石蜡标本,分别行常规检测和ISH-HPV检测.结果 ①二种方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5%与8.9%、37.5%与55.0%和66.6%与90.0%,检出率SCC>CIN>慢性宫颈炎,ISH法明显优于常规检测法(χ2=7.5625,P<0.01).②在所检测的128例宫颈活检组织标本中.21~30岁患者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结论 慢性宫颈炎、CIN、宫颈鳞状细胞癌与HPV 6/11/16/18/31/33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感染的检出率明显升高.ISH方法对早期宫颈HPV感染患者在分子病理学水平作出准确、特异、快速的诊断,同时具有细胞阳性定位功能.通过HPV感染的检测,可以积极预警年轻人群中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成志强;王晓玫;蔡进中;单军;高利昆;许静;彭全洲;胡锦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浦东新区社区卫生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的组成,并在实践中应用.方法 通过对卫生部健康档案数据集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相关实践,在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的具体应用中,通过Delphi法进行数据集的遴选,并在区域内的进行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结果 共筛选出435个数据指标作为目前浦东新区社区电子健康档案常用的数据集合,并实现了在区域内的调阅和更新.结论 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数据集合是现阶段实现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的一种有效推进方式.

    作者:杜兆辉;彭慧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瘢痕疙瘩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

    瘢痕疙瘩有着过度生长,侵犯邻近组织,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它常在易感人群外伤后发生.由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就其在遗传背景、免疫作用、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这不仅有利于瘢痕疙瘩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而且有助于对创伤愈合机理产生新的认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陈丹丹;黄关宏;王忠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诊科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日常护理工作及环境,总结出急诊科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结果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指出应树立全面的防护管理理念,规范护理行为,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结论 对各种危害因素,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能够有效地保障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作者:刘福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静脉应用伊布利特注射液在转复房扑、房颤中所需的护理配合.方法 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扑、房颤且发作时间在90 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3例,予以静脉推注伊布利特.首剂1 mg,如无效30 min后再次应用1 mg或0.01 mg/kg.用药前心理护理、用药期间及用药后心电监测和护理.结果 13例患者中8例转复成功,转复期间加强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可能有助于提高复律成功率.结论 伊布利特是一个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应用前进行心理护理,用药时严密心电监护,缓慢匀速推注可减少不良反应,其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朱艳华;徐静;张晶;于继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阴道超声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检查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提高人们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138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本组138例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7.7%,敏感性为97.1%,后位子宫占70.3%,子宫体积均匀性增大约占55.8%,卵巢肿大占26.8%,盆腔少量积液48.6%.结论 阴道超声检查是诊断盆腔静脉曲张综合征无创检查中敏感、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梁光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低钠血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24例,其中并发低钠血症者(低钠组)64例,正常血钠者(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心衰级别与血钠浓度的关系,同时比较病死率.结果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组中重度心衰组与中度心衰组比较,血钠浓度更低(P<0.01);低钠组比正常血钠组有更高的病死率(P<0.01).结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级别越高,血钠浓度越低,其病死率越高;低钠血症与病死率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秀昕;刘丽平;杜国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硬膜外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硬膜外麻醉(E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剖宫产术中循环系统及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患者,均分为两组.Ⅰ组30例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Ⅱ组30例为腰-硬联合麻醉组.术中监测NIBP、HR、SPO2和术中镇痛效果及牵拉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BP均较麻醉前降低,但腰-硬联合组下降明显.Ⅱ组患者骶神经阻滞完善,术中未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Ⅰ组部分患者手术牵拉时诉疼痛,伴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P<0.01.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肌松完善,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作者:周胜岐;刘松;赵汝有;刘婷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胃肠外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合并肝脏、心肌及神经系统等胃肠外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54例住院腹泻患儿用金标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肝功检测,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和对照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肝损害及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损害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患儿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及肝损害,且年龄小者受损害几率较大,因此建议对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应常规完善心肌酶及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唐红;汪青;郑洁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内镜辅助治疗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6年9月-2009年7月对16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取剖腹探杳术辅助内镜定位诊断的方法,及时、准确地发现出血病灶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伟;王兴彬;赵德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甲巯咪唑引起严重粒细胞缺乏1例报告

    甲巯咪唑是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ATD),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其不良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嗅觉减退、血管炎、急性肝炎等不容忽视,特别是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但临床上该药导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相对罕见.

    作者:孙士敏;范红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新旧腔隙性脑梗塞的定量CT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并比较新发和陈旧腔隙性脑梗塞的定量CT特点.方法 对18个新发腔隙性脑梗塞灶和28个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灶实施平扫CT和MRI检查.分别测量病灶CT值、大小和噪声值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新发腔隙性脑梗塞灶的CT值与陈旧性梗塞灶CT值平均值分别是(22.56±0.72)HU和(12.27±0.67)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CT值可以对新发及陈旧腔隙性梗塞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晓东;姚孝平;谢文霞;吴晓红;周美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