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型脑外伤早期实施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孙鸿礼;夏连贵;方晨光;倪军喜;田继文;贺崇新

关键词:早期机械通气, 重型, 颅脑损伤, 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的价值.方法 将81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按常规进行内科治疗及相应的手术治疗;对照组38例先予鼻导管持续吸氧,出现呼衰时使用机械通气;观察组43例伤后或术后即刻实施机械通气;比较两组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伤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GOS显示,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能改善生存者的生存质量.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南海驻岛官兵微量元素及其它指标的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前后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微量元素变化对其它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守礁部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7-10月成建制守礁官兵158名,年龄在19~40岁之间,对照组为成建制的综合补给舰官兵104名,年龄在19~42岁之间.对以上人员进行微量元素及部分酶类、酯类、核酸代谢、血细胞分析、激素检测.结果 守礁部队微量元素在守礁后铜和镁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锌和钙明显上升(P<0.05),铁明显下降(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体积、高密度胆固醇降低和睾酮、低密度胆固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守礁官兵铁的食物来源虽丰富,可能是维生素缺乏,铁的吸收、利用、转运受到影响,使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有小细胞贫血的危险;锌和锌/铜失调使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改变有显著差异,需防止高脂血症;锌的增高可能使睾酮合成上升,需防止粉刺和痤疮,特别是防止情绪激动的发生.

    作者:樊龙中;何俐勇;周赤龙;李裕标;王萍;喻云梅;陈正;谭燮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54例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54例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平均年龄70.07岁,≥60岁占83.3%,平均住院24.5 d;大部分患者患有严重基础疾病;医院感染发生前,54例患者中61.11%使用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14%,联用≥2种占92.58%,平均使用12.5d;机械通气患者达22.21%;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死率16.67%.结论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重在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支持疗法、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减少其发生的关键措施.

    作者:蒋慧;黄峰;陈多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17例处理体会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 对17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院发生3例,外院转入14例.所有病例均为胆道手术所致,11例发生于传统开腹手术,2例发生于LC,2例发生于MC,胆总管探查1例,胆管损伤后行胆管十二指肠内引流1例.术中发现2例,即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后1周内发现14例,其中腹腔穿刺引流2例、胆管单纯修补1例、胆管修补+T管引流1例、T管外引流+腹腔引流1例、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2例、去除胆管缝扎线和钛夹+T管引流2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T管引流术2例、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3例.1例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4个月,改行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17例经随访6月~3年均临床治愈.结论 医源性胆道损伤多发生于肝外胆道手术中,胆囊切除术尤为多见.提高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警惕性,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其变异,重视各种胆道疾病所发生的病理变化,认真、仔细地手术操作是预防损伤的关键.及时发现、早期正确处理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作者:鲁贻民;吴华;李宗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LKB1在腺癌中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LKB1腺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搜集整理1999-2009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LKB1构功能、抑癌机理及其在不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LKB1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KB1突变或缺失表达与众多腺癌的发生发展成正相关,如肺腺癌、乳腺癌和胃腺癌等.在肺腺癌的脑转移过程中,LKB1缺失表达起积极作用.结论 通过对LKB1因的修复,可以增加腺癌细胞凋亡,从而为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程忠强;詹晓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乳腺癌超声成像现状与进展

    目的 总结乳腺癌超声检查与诊断的现状和进展.方法 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分析乳腺癌的超声检查方法、诊断及应用价值.结果 超声成像是乳腺癌检查的首选方法之一,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一定的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高频探头的应用是乳腺癌超声检查的主要方式.超声造影、三维超声、超声弹性成像等新技术在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结论 超声成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何晓东;顾素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层级责任制管理对护理质量影响的分析

    目的 评价层级责任制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实施前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后采用层级责任制管理模式.2008年1月-2009年1月,选择高州市人民医院5个科室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与实施前护理质量作比较.每个病区护士按分管15~20例患者并分为2~3组,每组由不同级别的3名护士组成(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各1名).实施3个月评价效果.比较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前后病区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健康教育知晓、护士的告知、治疗和回应信号灯及时性、主动巡视病房等护理项目,在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后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1).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为0.结论 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纠纷.护理核心制度中床边双人核对制度得以落实,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体现分层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作者:谢月霞;苏冰莲;冯伟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浦东新区社区卫生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的组成,并在实践中应用.方法 通过对卫生部健康档案数据集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相关实践,在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的具体应用中,通过Delphi法进行数据集的遴选,并在区域内的进行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结果 共筛选出435个数据指标作为目前浦东新区社区电子健康档案常用的数据集合,并实现了在区域内的调阅和更新.结论 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数据集合是现阶段实现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的一种有效推进方式.

    作者:杜兆辉;彭慧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重型脑外伤早期实施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的价值.方法 将81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按常规进行内科治疗及相应的手术治疗;对照组38例先予鼻导管持续吸氧,出现呼衰时使用机械通气;观察组43例伤后或术后即刻实施机械通气;比较两组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伤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GOS显示,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能改善生存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孙鸿礼;夏连贵;方晨光;倪军喜;田继文;贺崇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细化介入病房管理促进介入学科发展

    目的 为了更好地促进介入放射学科的良性发展.方法 总结近十余年来蚌医附院介入科病房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结果 分析总结出以下各项有效措施:注重人才培养,构建合理人才梯队;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加强医惠交流;严抓病案质量管理;规范诊疗程序,制定应急预案;健全科室规章制度,按章办事;加强学科联系;积极宣传介入知识,扩大病源.结论 通过严格执行以上各项管理措施,在开展诸多新项目的同时,不仅创造良好经济效益,而且又保障了医疗安全,取得患者信任,扩大了社会效益,大大促进了介入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袁牧;谭玉林;张阳;杨陪陪;谢波;华元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患者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目的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患者的现状,为其病房的发展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住院患者的病案及相关登记资料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1-12月住院患者446例,其中<60岁有24例(5.4%),60~69岁有49例(1.10%),70~79岁有158例(35.42%),80~97岁有217例(48.65%).患有各种疾病病种达26种,人均患有4种疾病,95%住院患者同时患有≥3种疾病,多的可同时患有9种慢性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3例(25.34%),脑梗塞99例(22.19%),冠心痛77例(17.26%),高血压66例(14.79%),肿瘤32例(7.17%),糖尿病25例(5.61%).肝硬化9例(2.01%),尿路感染6例(1.35%),其他(骨折,褥疮等)19例(4.26%).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病房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患者,一体多病,多种疾病共存是老年疾病特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是住院的主要疾病,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及疾病特点对病房进行管理.

    作者:陈秋雯;周建新;赵炜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上海市不同健康水平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二)

    (接2010年第8卷第1期)2.2.3 不同健康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的类型 在选择医疗机构的类型中选择社区医院的比例各组有差异.

    作者:鲍勇;陶敏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目的 探讨如何及时正确诊断和有效预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sAP并发FI的临床资料及特征,并结合文献加以比较分析.结果 对明确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FI)者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后,17例治愈,9例死亡.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5.9%和34.6%.结论 SAP合并FI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难以早期诊断,预防对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真菌药物、对腹腔内感染性积液及时穿刺引流以及对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氟康唑可有效减少FI的发生.一旦发生FI,全身支持治疗和抗真菌药物的应用缺一不可.

    作者:郭波;宋家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瘢痕疙瘩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

    瘢痕疙瘩有着过度生长,侵犯邻近组织,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它常在易感人群外伤后发生.由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就其在遗传背景、免疫作用、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这不仅有利于瘢痕疙瘩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而且有助于对创伤愈合机理产生新的认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陈丹丹;黄关宏;王忠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手部创伤职工伤残鉴定202例分析

    目的 通过手部创伤的职业伤害情况分析,加深对劳动保护及伤害预防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在四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劳动能力鉴定(伤残鉴定)的手部创伤职工202份资料.结果 本组外来务工人员占91.1%,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占87.1%;多见于机械外伤,受伤部位384处,手指骨折或缺损占88.5%;私有企业职工占98.5%,操作工多见,农民工占绝大多数;私有企业伤残职工未参加工伤保险占48.2%,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参保率相比增益系数为1.94.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占93.6%,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相比(t=15.568、t=14.401),P<0.001;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与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相比(t=3.058),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做好岗前教育、能力提升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各种措施,预防手部伤害事故发生;健全职工社会保障机制,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是保障职工安全、健康、保护劳动生产力的当务之急.

    作者:吴穗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策略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和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 7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转开腹133例(5.2%),发生各种并发症52例(2%),其中胆道损伤5例,胆囊管残端钛夹滑脱导致胆漏1例,胆囊动脉出血4例,胆囊床渗血致二次手术2例,胃肠道损伤2例,胆总管结石残留5例,右肝下包裹性积液17例,腹腔脓肿4例,切口感染5例,腹部少量皮下气肿5例,术中术后死亡各1例(0.08%).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佳术式.严格的培训,细心的规范化的手术操作,熟练掌握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手术技巧及方法,对中转开腹的正确判断,可以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毛盛名;将厚文;刘永武;陈一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35例患者经宫腔镜手术和病理证实符合率为88.6%(31/35),误诊率为11.4%(4/35).声像图呈高回声团23例(74%);呈高回声团伴小暗区5例(16%);呈中等偏低回声团3例(10%).彩色多普勒声显示血流信号11例(35%);未显示血流信号20例(65%),SPV:(11.7±4.2)cm/s;RI(0.58±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手段.

    作者:徐家慧;方开峰;刘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时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14例外科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9例好转患者和5例死亡患者在术后1~4 d和5~8 d两个时间段内每天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血浆白蛋白水平(ALB)、每日尿量和水肿情况的差异;并且分别比较其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补液种类和补液量的不同.结果 在术后1~4 d内,14例患者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肿,并伴有循环血容量的不足;在术后5~8 d内,恢复组患者的CVP基本恢复正常,尿量增加,并且低蛋白血症明显好转,而死亡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并没有明显变化;好转组患者羟乙基淀粉的使用量明显高于死亡组.结论 所有诊断为术后CLS的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早期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及容量不足的表现;早期认识到CLS的发生,并尽早足量补液及补充羟乙基淀粉对患者有利;补充血浆和白蛋白对CLS的治疗并无明显效果;终好转的患者通常在1周以内CLS已经缓解.

    作者:朱建明;钮宏文;黄建平;薛志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硬膜外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硬膜外麻醉(E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剖宫产术中循环系统及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患者,均分为两组.Ⅰ组30例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Ⅱ组30例为腰-硬联合麻醉组.术中监测NIBP、HR、SPO2和术中镇痛效果及牵拉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BP均较麻醉前降低,但腰-硬联合组下降明显.Ⅱ组患者骶神经阻滞完善,术中未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Ⅰ组部分患者手术牵拉时诉疼痛,伴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P<0.01.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肌松完善,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作者:周胜岐;刘松;赵汝有;刘婷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丁苯肽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及TIMP-1的影响

    目的 探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银杏达莫20 ml,1次/d,连续14 d,静脉点滴);B组使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每次口服200 mg,3次/d,疗程为24 d.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天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 在治疗第7天,B组的MMP-9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第7天时,与A组相比,B组TIMP-1浓度升高明显(P<0.01).B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能够直接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明伟;陆爽;郝丽;林昕;杨利荣;曲艳;张明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脑膜癌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39例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确诊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9例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规脑脊液检查以颅内压力增高、蛋白质增高、细胞数轻度增多、氯化物和葡萄糖降低为特点,所有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显示异常并查到肿瘤细胞;所有患者MRI和CT平扫均未见异常,15例患者行CT或MRI增强扫描仅3例(20%)显示脑膜异常强化,MRV扫描发现1例横窦闭塞.结论 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是诊断脑膜癌病的重要依据.

    作者:刘志辉;张东林;王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