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航;黄晓新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时其亲属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分别在患者入院和出院时进行测评.结果 在患者入院时其亲属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忧郁因子等各项的均分大于2分,出院时分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入院对其亲属的心理状态产生明显影响,心理应激水平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提示在对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对其亲属的心理状态也应高度关注,应将家庭干预、社会支持系统纳入整个精神分裂症治疗康复体系之中.
作者:肖嗣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NT-proBNP与冠心病心肌缺血间的关系.方法 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73例冠心病患者入院NT-proBNP浓度,对其中37例行择期PCI的患者再检测术前、术后24小时NT-proBNP浓度.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NT-proBNP浓度随着临床分型、冠脉受累支数、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择期PCI术后血NT-proBNP浓度降低,术前lg(NT-pmBNP)为(2.85±0.74)pg/ml,术后lg(NT-proBNP)为(2.64±0.77)pg/ml(P<0.01).结论 NT-proBNP与冠心病心肌缺血间存在密切的关系,NT-proBNP是冠心病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标志物.
作者:林茂欢;王景峰;刘香梅;黄至斌;谢双伦;周淑娴;聂如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光镜下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的改变及其与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表达的关系,探讨二者在IBS病理生理机制中相关性.方法 经结肠镜钳取10名正常人和30例感染后IBS患者的乙状结肠黏膜标本,应用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法(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IL-2、IFN-γ进行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计算每10个高倍视野下染色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数.结果 IBS患者乙状结肠MC明显增多(P<0.05),同时IL-2、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活动期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数量、活化程度均增加,IL-2、IFN-γ(属于Th1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亦增强,但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无相关性,显示感染不是导致PI-IBS患者肠黏膜MC改变的唯一原因.
作者:周磊;张旭;杨清峰;左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的麻醉方法在唇腭裂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唇腭裂修复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 将108例不同时期的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按麻醉方法分为氯胺酮静脉麻醉组(K组)52例和七氟醚吸入全麻组(S组)56例.K组,氯胺酮20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S组,2~3 vol%七氟醚持续吸入,保留自主呼吸.现察比较麻醉期间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HR比较,术前、术中、术后均有显著差异;同组内HR比较,K组术中明显高于术前,而S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SPO2比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和术后无差别(P>0.05);而两组内术中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术期喉痉挛、低氧、躁动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 七氟醚气管插管吸入麻醉是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赵汝有;刘松;周胜岐;王巧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实施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32例)进行术前和术中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接受术前、术中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至手术结束不同时段的收缩血压,心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对疼痛的耐受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前和术中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的紧张情绪,减少血压、心率的波动,使患者以佳的状态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秀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腹胀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 将290例子宫全切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45)和对照组(n=145),实验组术后心理护理、早期给予正确饮食、早期活动、腹部按摩、用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维生素B1200 mg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待肛门排气后进食,术后给予哌替啶50 mg肌注镇痛.对两组患者术后的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早(P<0.01),术后腹胀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术后心理护理、早期给予正确饮食、早期活动、腹部按摩、有效镇痛、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封闭等是避免和减少腹胀及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3例85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以评估下肢静脉功能,并根据不同的复发原因选择相应的术式.结果 复发的原因有:大隐静脉主干残留及大隐静脉剥脱不全15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未纠正44例,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21条,血栓形成后遗症5条.本组采用手术方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15例,股静脉缩窄术44例,内镜下交通支离断术21例,胭静脉肌襻成行术5例.同时施行腔内激光治疗和环行缝扎术.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前全面的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关键.
作者:胡晓林;李龙;胡开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和131I全身显像(131I-WBS)联合应用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131I治疗后的意义.方法 2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4~6周用131I首次行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3~6个月后重复治疗,治疗中131I-WBS和Tg测定同期完成.结果 在首次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治疗时,显像发现淋巴、肺及骨转移5例,其余转移灶于3~6个月后二次治疗时发现,有5例患者(17.2%)Tg测定在正常范围,而131I-WBS出现转移灶;3例患者(10.3%)Tg测定异常,而131I-WBS正常.结论 Tg测定和131I-WBS可作为诊断DTC有无转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随访中应联合应用,可互相补充.
作者:孙伟莉;余朝晖;申勇;陶健;袁媛;李卫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测量并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QOL).方法 采用SF-36量表,对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进行QOL测量与评价,并对QOL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平均SF-36总评分及生理机能、角色生理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角色心理状况、社会机能、活力、躯体疼痛和主观健康状况的平均评分分别为56±17、65±24、21±30、62±18、28±34、55±28、57±2、68±25和52±1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平均生存质量指数评分(7.2±2.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36总评分及其8个分项目相互之间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F-36总评分与生存质量指数评分呈极显著性正相关(r=0.7841,P均<0.01);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QOL的主要因素是临床分型、乏力、腹水、黄疸、脾肿大、血清ALT与总胆红素升高、血浆白蛋白或(A/G)降低以及HbeAg、HBV-DNA持续阳性等.结论 SF-36适用于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QOL的测量.
作者:潘化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难以愈合,如果不予治疗将会导致膝关节不稳,继发软骨和半月板损伤,加速膝关节的退变,终导致骨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膝关节的功能[1].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关节镜下手术重建ACL.
作者:樊宗庆;刘泉;张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我院自1996年9月-2009年7月对16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取剖腹探杳术辅助内镜定位诊断的方法,及时、准确地发现出血病灶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伟;王兴彬;赵德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前后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微量元素变化对其它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守礁部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7-10月成建制守礁官兵158名,年龄在19~40岁之间,对照组为成建制的综合补给舰官兵104名,年龄在19~42岁之间.对以上人员进行微量元素及部分酶类、酯类、核酸代谢、血细胞分析、激素检测.结果 守礁部队微量元素在守礁后铜和镁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锌和钙明显上升(P<0.05),铁明显下降(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体积、高密度胆固醇降低和睾酮、低密度胆固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守礁官兵铁的食物来源虽丰富,可能是维生素缺乏,铁的吸收、利用、转运受到影响,使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有小细胞贫血的危险;锌和锌/铜失调使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改变有显著差异,需防止高脂血症;锌的增高可能使睾酮合成上升,需防止粉刺和痤疮,特别是防止情绪激动的发生.
作者:樊龙中;何俐勇;周赤龙;李裕标;王萍;喻云梅;陈正;谭燮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脑膜癌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39例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确诊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9例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规脑脊液检查以颅内压力增高、蛋白质增高、细胞数轻度增多、氯化物和葡萄糖降低为特点,所有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显示异常并查到肿瘤细胞;所有患者MRI和CT平扫均未见异常,15例患者行CT或MRI增强扫描仅3例(20%)显示脑膜异常强化,MRV扫描发现1例横窦闭塞.结论 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是诊断脑膜癌病的重要依据.
作者:刘志辉;张东林;王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家庭病床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新型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虹口区新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工作汇总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家庭病床诊疗总人次、期内新建家庭病床数、撤床患者的治疗结果与动态、家庭病床患者住床总床日数、及期末实有家庭病床数等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家床患者的主要疾病是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慢支,占85.21%.2008年末与2005年末相比新建家床数增加13.90%.3年中好转和稳定的患者平均是98.31%,充分说明家床收治的慢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是好的.结论 家庭病床的需求日益增大,组建家庭病床团队服务管理模式,让更多的患者及时得到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的服务,发展和完善家庭病床医疗服务,并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保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 对17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院发生3例,外院转入14例.所有病例均为胆道手术所致,11例发生于传统开腹手术,2例发生于LC,2例发生于MC,胆总管探查1例,胆管损伤后行胆管十二指肠内引流1例.术中发现2例,即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后1周内发现14例,其中腹腔穿刺引流2例、胆管单纯修补1例、胆管修补+T管引流1例、T管外引流+腹腔引流1例、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2例、去除胆管缝扎线和钛夹+T管引流2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T管引流术2例、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3例.1例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4个月,改行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17例经随访6月~3年均临床治愈.结论 医源性胆道损伤多发生于肝外胆道手术中,胆囊切除术尤为多见.提高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警惕性,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其变异,重视各种胆道疾病所发生的病理变化,认真、仔细地手术操作是预防损伤的关键.及时发现、早期正确处理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作者:鲁贻民;吴华;李宗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接2010年第8卷第1期)2.2.3 不同健康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的类型 在选择医疗机构的类型中选择社区医院的比例各组有差异.
作者:鲍勇;陶敏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时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14例外科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9例好转患者和5例死亡患者在术后1~4 d和5~8 d两个时间段内每天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血浆白蛋白水平(ALB)、每日尿量和水肿情况的差异;并且分别比较其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补液种类和补液量的不同.结果 在术后1~4 d内,14例患者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肿,并伴有循环血容量的不足;在术后5~8 d内,恢复组患者的CVP基本恢复正常,尿量增加,并且低蛋白血症明显好转,而死亡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并没有明显变化;好转组患者羟乙基淀粉的使用量明显高于死亡组.结论 所有诊断为术后CLS的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早期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及容量不足的表现;早期认识到CLS的发生,并尽早足量补液及补充羟乙基淀粉对患者有利;补充血浆和白蛋白对CLS的治疗并无明显效果;终好转的患者通常在1周以内CLS已经缓解.
作者:朱建明;钮宏文;黄建平;薛志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层级责任制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实施前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后采用层级责任制管理模式.2008年1月-2009年1月,选择高州市人民医院5个科室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与实施前护理质量作比较.每个病区护士按分管15~20例患者并分为2~3组,每组由不同级别的3名护士组成(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各1名).实施3个月评价效果.比较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前后病区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健康教育知晓、护士的告知、治疗和回应信号灯及时性、主动巡视病房等护理项目,在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后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1).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为0.结论 实施层级责任制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纠纷.护理核心制度中床边双人核对制度得以落实,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体现分层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作者:谢月霞;苏冰莲;冯伟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RA患者感染的相关性,为RA患者合并感染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RA患者319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244例,平均年龄57.1±13.1(20~88)岁;平均病程10.5±8.0(3个月~40年)年.感染组104例,非感染组215例.检测项目包括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与非感染组RA患者比较,感染组患者的年龄大、男性多、病程长、ESR快、CRP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淋巴细胞计数与感染呈显著性负相关(r=0.701,P<0.01);而类风湿因子、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男性、病程长、ESR快、CRP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贫血,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感染呈显著性负相关.
作者:吴美娟;王宏智;张斌;丁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乳腺癌超声检查与诊断的现状和进展.方法 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分析乳腺癌的超声检查方法、诊断及应用价值.结果 超声成像是乳腺癌检查的首选方法之一,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一定的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高频探头的应用是乳腺癌超声检查的主要方式.超声造影、三维超声、超声弹性成像等新技术在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结论 超声成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何晓东;顾素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