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存;左鲁生;王峰;黄远洋;欧广超
目的 探讨牛黄解毒片与蜂蜜混合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1月-2009年6月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50%硫酸镁注射液湿敷,实验组用牛黄解毒片捣碎与蜂蜜调匀外敷局部,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牛黄解毒片与蜂蜜调匀外敷能有效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童蓉;段缓;贾杨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ng-2 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在80例食管鳞癌及癌旁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根据CD34染色情况计算出食管鳞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的Ang-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食管黏膜(P<0.01).食管鳞癌中Ang-2 mRNA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食管鳞癌Ang-2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食管黏膜组织51例中,其癌组织中Ang-2 mRNA的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r=0.94,P<0.01);同时,VEGF阳性表达者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0.01),即当VEGF过度表达时,Ang-2促进血管生成.食管鳞癌Ang-2 mRNA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29例中,其癌组织Ang-2 mRNA的表达水平与MVD呈负相关(r=-0.41,P<0.05),VEGF的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间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当VEGF相对缺乏时,Ang-2抑制血管生成.结论 Ang-2 mRN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侵袭转移相关.Ang-2对食管鳞癌血管生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赵宝生;李汉臣;刘尚国;刘彦轩;秦秀广;齐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合并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低钾血症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6月间厚街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72例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58%(112例)低钾血症患者发病前出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治疗史.其中轻度低钾血症18例,中度低钾血症67例,重度低钾血症27例.所有患者经口服、静脉补钾后症状均缓解.结论 低钾血症的发病因素可能与病毒感染、滥用药物(抗生素、地塞米松、退热药)有关,与摄入不足,胃肠道丢失有关;对于难治性低钾血症在常规补钾基础上,辅以安体舒通和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姜椿法;李群;刘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护理配合对缩短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84例疑为小肠疾病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每例操作均有两名护士参与配合和护理,包括术前谈话、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观察操作时间、患者病情变化、检查阳性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84例患者183顺利接受检查.平均检查时间,经口进镜(52.48±13.39)min,经肛进镜(77.64±18.59)min;病变检出率79.35%;所有患者检查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室护士与操作医生默契配合及对患者的科学护理对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桂芳;方家旭;李邦库;谢惠君;胡乃中;许建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银杏达莫20 ml,1次/d,连续14 d,静脉点滴);B组使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每次口服200 mg,3次/d,疗程为24 d.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天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 在治疗第7天,B组的MMP-9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第7天时,与A组相比,B组TIMP-1浓度升高明显(P<0.01).B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能够直接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明伟;陆爽;郝丽;林昕;杨利荣;曲艳;张明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针灸、穴位注射、心理治疗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的原则,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针灸、穴位注射、心理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6.9%,对照组分别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穴位注射、心理治疗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庭秀;陈莉秋;苗荃;张娜;刘立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LKB1腺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搜集整理1999-2009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LKB1构功能、抑癌机理及其在不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LKB1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KB1突变或缺失表达与众多腺癌的发生发展成正相关,如肺腺癌、乳腺癌和胃腺癌等.在肺腺癌的脑转移过程中,LKB1缺失表达起积极作用.结论 通过对LKB1因的修复,可以增加腺癌细胞凋亡,从而为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程忠强;詹晓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托君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效果与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36例先兆早产的孕妇,将盐酸利托君注射液1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脉滴注,从5滴/min开始,每10 min增加5滴/min,根据疗效调整滴速,大量不超过35滴/min,待宫缩消失后至少持续滴注12 h,再改用口服利托君片,同时根据孕妇出现的药物的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用药后36例孕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慌、头晕等不适,但给予相应的护理后多能缓解,而官缩多能得到有效抑制,妊娠周期明显延长,其中28例孕妇延长至足月分娩.结论 盐酸利托君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宫缩抑制剂,治疗先兆早产效果确切,但因其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过程中离不开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及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作者:张藐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3例85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以评估下肢静脉功能,并根据不同的复发原因选择相应的术式.结果 复发的原因有:大隐静脉主干残留及大隐静脉剥脱不全15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未纠正44例,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21条,血栓形成后遗症5条.本组采用手术方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15例,股静脉缩窄术44例,内镜下交通支离断术21例,胭静脉肌襻成行术5例.同时施行腔内激光治疗和环行缝扎术.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前全面的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关键.
作者:胡晓林;李龙;胡开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和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 7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转开腹133例(5.2%),发生各种并发症52例(2%),其中胆道损伤5例,胆囊管残端钛夹滑脱导致胆漏1例,胆囊动脉出血4例,胆囊床渗血致二次手术2例,胃肠道损伤2例,胆总管结石残留5例,右肝下包裹性积液17例,腹腔脓肿4例,切口感染5例,腹部少量皮下气肿5例,术中术后死亡各1例(0.08%).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佳术式.严格的培训,细心的规范化的手术操作,熟练掌握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手术技巧及方法,对中转开腹的正确判断,可以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毛盛名;将厚文;刘永武;陈一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并比较新发和陈旧腔隙性脑梗塞的定量CT特点.方法 对18个新发腔隙性脑梗塞灶和28个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灶实施平扫CT和MRI检查.分别测量病灶CT值、大小和噪声值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新发腔隙性脑梗塞灶的CT值与陈旧性梗塞灶CT值平均值分别是(22.56±0.72)HU和(12.27±0.67)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CT值可以对新发及陈旧腔隙性梗塞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晓东;姚孝平;谢文霞;吴晓红;周美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光镜下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的改变及其与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表达的关系,探讨二者在IBS病理生理机制中相关性.方法 经结肠镜钳取10名正常人和30例感染后IBS患者的乙状结肠黏膜标本,应用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法(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IL-2、IFN-γ进行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计算每10个高倍视野下染色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数.结果 IBS患者乙状结肠MC明显增多(P<0.05),同时IL-2、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活动期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数量、活化程度均增加,IL-2、IFN-γ(属于Th1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亦增强,但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无相关性,显示感染不是导致PI-IBS患者肠黏膜MC改变的唯一原因.
作者:周磊;张旭;杨清峰;左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手部创伤的职业伤害情况分析,加深对劳动保护及伤害预防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在四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劳动能力鉴定(伤残鉴定)的手部创伤职工202份资料.结果 本组外来务工人员占91.1%,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占87.1%;多见于机械外伤,受伤部位384处,手指骨折或缺损占88.5%;私有企业职工占98.5%,操作工多见,农民工占绝大多数;私有企业伤残职工未参加工伤保险占48.2%,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参保率相比增益系数为1.94.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占93.6%,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相比(t=15.568、t=14.401),P<0.001;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与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相比(t=3.058),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做好岗前教育、能力提升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各种措施,预防手部伤害事故发生;健全职工社会保障机制,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是保障职工安全、健康、保护劳动生产力的当务之急.
作者:吴穗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丹红注射液联合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20 ml,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40 m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10 d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20 ml及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75 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10 d为1疗程的治疗方案.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常规治疗效果好,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胡春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和131I全身显像(131I-WBS)联合应用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131I治疗后的意义.方法 2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4~6周用131I首次行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3~6个月后重复治疗,治疗中131I-WBS和Tg测定同期完成.结果 在首次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治疗时,显像发现淋巴、肺及骨转移5例,其余转移灶于3~6个月后二次治疗时发现,有5例患者(17.2%)Tg测定在正常范围,而131I-WBS出现转移灶;3例患者(10.3%)Tg测定异常,而131I-WBS正常.结论 Tg测定和131I-WBS可作为诊断DTC有无转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随访中应联合应用,可互相补充.
作者:孙伟莉;余朝晖;申勇;陶健;袁媛;李卫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日常护理工作及环境,总结出急诊科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结果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指出应树立全面的防护管理理念,规范护理行为,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结论 对各种危害因素,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能够有效地保障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作者:刘福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位杂交(ISH)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8例宫颈活检的石蜡标本,分别行常规检测和ISH-HPV检测.结果 ①二种方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5%与8.9%、37.5%与55.0%和66.6%与90.0%,检出率SCC>CIN>慢性宫颈炎,ISH法明显优于常规检测法(χ2=7.5625,P<0.01).②在所检测的128例宫颈活检组织标本中.21~30岁患者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结论 慢性宫颈炎、CIN、宫颈鳞状细胞癌与HPV 6/11/16/18/31/33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感染的检出率明显升高.ISH方法对早期宫颈HPV感染患者在分子病理学水平作出准确、特异、快速的诊断,同时具有细胞阳性定位功能.通过HPV感染的检测,可以积极预警年轻人群中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成志强;王晓玫;蔡进中;单军;高利昆;许静;彭全洲;胡锦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时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14例外科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9例好转患者和5例死亡患者在术后1~4 d和5~8 d两个时间段内每天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血浆白蛋白水平(ALB)、每日尿量和水肿情况的差异;并且分别比较其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补液种类和补液量的不同.结果 在术后1~4 d内,14例患者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肿,并伴有循环血容量的不足;在术后5~8 d内,恢复组患者的CVP基本恢复正常,尿量增加,并且低蛋白血症明显好转,而死亡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并没有明显变化;好转组患者羟乙基淀粉的使用量明显高于死亡组.结论 所有诊断为术后CLS的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早期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及容量不足的表现;早期认识到CLS的发生,并尽早足量补液及补充羟乙基淀粉对患者有利;补充血浆和白蛋白对CLS的治疗并无明显效果;终好转的患者通常在1周以内CLS已经缓解.
作者:朱建明;钮宏文;黄建平;薛志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RA患者感染的相关性,为RA患者合并感染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RA患者319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244例,平均年龄57.1±13.1(20~88)岁;平均病程10.5±8.0(3个月~40年)年.感染组104例,非感染组215例.检测项目包括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与非感染组RA患者比较,感染组患者的年龄大、男性多、病程长、ESR快、CRP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淋巴细胞计数与感染呈显著性负相关(r=0.701,P<0.01);而类风湿因子、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男性、病程长、ESR快、CRP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贫血,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感染呈显著性负相关.
作者:吴美娟;王宏智;张斌;丁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华蟾素联合MP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5例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以应用华蟾素与否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MPT方案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华蟾素注射液,4周为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0%,略高于对照组(7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卡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骨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3+/HLA-DR+表达比例接近,治疗1疗程后CD3+/HLA-DR+水平降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疗程后CD3+/HLA-DR+表达有上升趋势,治疗组恢复较快,优于对照组(P<0.05).华蟾素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血管刺激,两组其余不良反应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蟾素对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的近期疗效无明显提高,但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宏良;曾荣香;田华琴;梁贵文;黄小青;陈学彰;王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