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厚亮;崔世磊;刘磊;孟超;江汉秋;张晓君;王佳伟
糖尿病肾病是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贫血是慢性肾脏病的一种常见的合并症,却常常被忽视,贫血不但是加速糖尿病肾病进程的独立因素,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加重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的病情,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其他疾病的关系、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以及治疗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陈曦;李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肥胖患者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设想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及特伦德伦伯体位是否能增加肥胖患者的右侧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方法 选取40例围手术期患者,男19例,女21例,年龄43~69岁,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40例患者于麻醉后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后处于仰卧位水平,设置PEEP为0、5、10 cmH2O(1 cmH2O=0.098 kPa)时,另外设置头低位20°特伦德伦伯体位时,超声分别于环状软骨水平测量右侧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横径、前后直径.结果 右侧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横径、前后直径于PEEP为5、10 cmH2O时较PEEP为0 cmH2O时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6例患者设置PEEP为10 cmH2O后,因血压低于90/60 mmHg(1 mmHg=0.133 kPa)而排除;右侧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横径、前后直径于头低位20°特伦德伦伯体位时较PEEP为0、5、10 cmH2O时有所增加[横截面积:(1.38 ± 0.34)cm2比(0.73 ± 0.30)、(0.97 ± 0.26)和(1.15 ± 0.30)cm2;横径:(1.50 ± 0.30)cm比(1.00 ± 0.26)、(1.18 ± 0.27)和(1.29 ± 0.26)cm;前后直径:(1.01 ± 0.16)cm比(0.57 ± 0.16)、(0.75 ± 0.18)和(0.84 ± 0.1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头低位20°特伦德伦伯体位时,右侧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大为(1.38 ± 0.34)cm2.结论 PEEP及头低位20°特伦德伦伯体位的应用可增加肥胖患者右侧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横径及前后直径.设置头低位20°特伦德伦伯体位时患者右侧颈内静脉横截面积、横径及前后直径大,PEEP为10 cmH2O时其次;设置头低位20°特伦德伦伯体位时患者气道压高,设置PEEP为10 cmH2O时有部分患者出现血压低于90/60 mmHg;就气道压和血流动力学稳定而言,设置PEEP为5 cmH2O时更适合肥胖患者颈内静脉穿刺.
作者:涂光洁;江晓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核糖核酸(cccDNA)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起始模板,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能直接反映机体内HBV感染状态及复制情况.HBV cccDNA检测可作为评价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有效指标.HBV cccDNA是判断HBV是否感染肝外组织的客观指标之一.血清中发现HBV cccDNA为肝细胞受损的一个重要的早期标志.HBV cccDNA定性检测主要有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选择性PCR、Southern印迹杂交法等;其定量检测的方法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竞争PCR检测法、入侵者检测法等.现阶段临床检测方法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HBV cccDNA敏感度、特异度检测体系;需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寻求理想检测手段,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血清HBV RNA的水平可能是反映患者肝细胞内cccDNA存在和转录的好指标.
作者:甘楚林;莫穆隆;李剑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重症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恶性血液病重症感染使用替加环素联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64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51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12株,多重耐药菌15株,治疗总有效率为59.4%(38/64).5例诊断为耐碳青霉烯类病原菌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加量治疗后,3例缓解.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但均较轻微.结论 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恶性血液病重症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常规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或多重耐药时的一个新的选择.
作者:宋立孝;陶善东;史文婷;邓媛;凌兰兰;丁邦和;王春玲;于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IM-3)、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和1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T细胞表面TIM-3、PD-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结果 TIM-3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上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2.01 ± 0.62)%比(0.26 ± 0.08)%,P=0.03],且在低分化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上表达水平高于中、高分化者[(4.45 ± 1.22)%比(1.02 ± 0.27)%,P=0.00].TIM-3的表达水平与PD-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7,P=0.02).结论 TIM-3的表达对肿瘤免疫起抑制作用,可能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展.
作者:周岐;钟锡明;范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青光眼是全球主要致盲眼病之一,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为其特征性改变,而这种改变一直被认为是由升高的眼内压影响所致.但随着近年来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的研究深入,发现高眼内压并不是仅有的主要致病因素.在NTG家系的研究中发现,视神经病变诱导基因(OPTN)突变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众多突变位点中,以E50K影响为重要.OPTN基因的分子结构、分布、突变、分子功能及其与青光眼致病关系的已逐渐被认识.
作者:刘鑫娜;原慧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分析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中有无髓外浆细胞瘤(EMP)经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地塞米松(CDD)联合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1例复发/难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无EMP患者48例(A组),伴有EMP患者23例(B组),应用CDD联合方案治疗,1个疗程为21或28 d,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43.8%(21/48),完全缓解及接近完全缓解率为8.3%(4/48);B组总有效率为65.2%(15/23),完全缓解及接近完全缓解率为13.0%(3/23),B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及接近完全缓解率与A组比较虽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3、0.659,P>0.05).A组无进展生存时间(8.6 ± 3.3)个月,B组无进展生存时间(7.9 ± 2.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难治MM中有无EMP患者经CDD联合方案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相似,尤其对于有EMP患者疗效略增高.
作者:钟启;刘爽;朱阳敏;谭友平;郑丽玲;欧瑞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血泡样动脉瘤极容易破裂,在术中及术后更易破裂.一旦发现就应该及时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直接夹闭、载瘤动脉缝合重建、动脉瘤包裹、颈内动脉闭塞术及血管内治疗等.本文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转归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柳成荫;石祥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在我国位居肿瘤发生率和病死率的第二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从胃黏膜浅表性炎性反应历经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阶段,终少数人发展为胃癌是一多因素、多步骤的漫长过程,因此胃癌前病变是胃癌预防、早诊、早治的重要阶段,应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作者:吕宾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双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劈裂塌陷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23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劈裂塌陷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32~63岁,平均46.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不暴露腓总神经联合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交叉支撑固定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在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6(12~24)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4.7(12~18)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5.3(12~19)周.膝关节HSS评分平均89.6(77~96)分,达优率为91.3%(21/23).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通过清创换药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膝关节不稳及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改良后外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双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劈裂塌陷骨折方法可行,该方法术中暴露充分,能够允许膝关节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中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王华泰;王玮琪;杨文峰;吴琴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可以通过发作症状来识别,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肢体抖动,一般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常在运动或站立后发作;可伴有局部肢体麻木,是大脑半球脑血流动力学受损的表现.在临床中容易被医生忽视,误诊为症状性癫痫.该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及不良预后,因此快速识别LS-TIA对于制定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方案至关重要.LS-TIA患者可以从改善脑灌注的治疗中获益,但是血管重建术及药物保守治疗的获益程度仍有待确定,应依据患者具体的临床特点制定特异性诊疗方案.
作者:杨莹;迟立君;鞠婷;张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起病于消耗性疾病、脑外伤、产褥期、血液病、心脏病、眼鼻颜面部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后期.各年龄性别均有,婴幼儿、老年体弱、产后妇女、慢性病体弱患者易发.由于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因此对本疾病的诊治带来困难,易导致误诊、误治,影响患者预后.目前尚缺乏规范的诊治方案,临床中还需要综合诊治、鉴别治疗,借鉴报道经验进行救治,本文就目前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浩;潘文龙;张强;沈春森;徐如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及疗效.方法 对发病4.5 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的2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组(74例)与非心房颤动组(172例),观察指标为溶栓后36 h内脑出血转化发生率及溶栓后2周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心房颤动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1.1%(23/74),非心房颤动组为7.6%(13/172),两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7,P=0.000).心房颤动组静脉溶栓有效40例(54.1%),非心房颤动组静脉溶栓有效132例(7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5,P=0.000).结论 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其出血转化风险高,预后差.
作者:王茂湘;王晓东;范铁平;赵旭升;彭道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开放性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9年8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17例开放性骨盆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5例;年龄2~13(6.83 ± 2.47)岁.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5例,Ⅳ型3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高处坠伤6例,被人打伤1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8例,合并颅脑损伤12例,泌尿生殖系统损伤7例,骶丛损伤1例,小肠破裂2例,直肠破裂1例;发生失血性休克9例.入院后给予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按照损伤控制原则,抗休克、处理合并伤、复位固定骨盆骨折等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1例患儿因合并多脏器开放性损伤、失血性休克于急诊死亡,2例失访,14例患儿获得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6年;骨盆骨折术后功能评价优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11/14;1例术后出现患侧髋关节感染导致关节僵硬,1例行外固定架固定后残留骶髂关节垂直移位,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1例合并骶丛损伤,术后出现轻度跛行.结论 儿童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损伤控制原则积极诊治,强调多学科协作,在积极抗休克、抗感染、纠正电解质代谢紊乱、治疗脏器损伤等合并伤的同时,稳定骨盆骨折至关重要,在无Ⅰ期内固定条件时,下肢骨牵引、外固定架固定等均是有效治疗手段.此外,合并神经损伤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应注意专科检查及随访.
作者:贾中伟;苏云星;宋洁富;魏杰;余建平;蔚晋斌;任志兰;龙江涛;白德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孕早期唐氏综合征胎儿采用超声联合甲胎蛋白(AFP)、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及游离雌三醇(uE3)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进行产检的210例孕妇,超声检测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同时检测孕妇血清AFP、Fβ-hCG及uE3水平,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情况.结果 各项指标单项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及阴性预测值与血清三联检测和超声NT检查联合血清三联检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血清三联检测的阳性预测值(74.36%)显著高于各单项血清学指标(血清AFP 64.91%、血清uE 372.50%、血清Fβ-hCG 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声NT检查联合血清三联检测的阳性预测值(96.29%)显著高于血清三联检测(74.36%)、超声NT检查(73.68%)和各单项血清学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35岁孕妇血清AFP及Fβ-hCG检测唐氏综合征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21~30岁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18/58)比11.18%(17/152),24.14%(14/58)比10.53%(16/152)](P<0.05).结论 孕早期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筛查中,超声联合血清Fβ-hCG、uE3及AFP检测临床准确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孟繁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原发性骨淋巴瘤(PBL)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影像特征为干骺端及骨端虫蚀样骨质破坏,而骨皮质破坏轻微并伴周围巨大软组织肿块.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特异蛋白表达.放疗及化疗效果好,常规不选择手术治疗.因此,在放化疗前正确诊断很重要.本文对PBL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魏玉珠;吴涛;白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脑膜炎(Listeria monocytogenes meningitis,LMM)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脑膜炎,由于发病率低,临床特点不典型,容易被漏诊、误诊,影响预后,本文通过我们收治的1例 LMM,并且检索近20年国内外报道的54例LMM患儿,对LMM患儿的特点以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马强;曲政海;王冲;张梦雪;王振虹;徐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残端重建方式与术后胰瘘等并发症的关系,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理想的胰腺残端重建方式.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所有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残端重建方式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选取胰瘘、手术并发症、胆瘘、死亡率、再次手术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评价比较.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所需数据,采用Revman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0篇RCT(包含1408例患者).胰胃吻合与胰空肠吻合、导管对黏膜的胰空肠吻合与传统的胰空肠吻合、捆绑式胰空肠吻合与传统的胰空肠吻合、胰管结扎不吻合与胰空肠吻合术比较的RCT被纳入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方式在胰瘘、手术并发症、胆瘘、病死率、再次手术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证据显示,没有一种理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残端重建方式适合于各种不同的胰腺疾病和胰腺残端不同质地的患者.应综合考虑手术者经验及操作熟练程度、胰腺自身等情况个体化地选择合适的胰腺残端吻合方法,以将胰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低.
作者:李红生;杨孙虎;马永录;张广林;刘越;毛宏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阴性双眼视神经炎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其视功能的预后及临床转归相关因素,为大可能地挽救视力,避免残疾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并随访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AQP4抗体阴性急性双眼视神经炎住院患者58例.在基线及随访终点对入组患者进行视功能及全面神经系统评估.所有患者接受视神经及头颅MRI、脑脊液及免疫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AQP4抗体阴性双眼视神经炎占同期视神经炎总数的9.4%(58/615).在基线水平有99只眼(85.3%,99/116)佳矫正视力<0.1,在随访终点仍有31只眼(26.7%,31/116)佳矫正视力<0.1.急性期视神经 MRI 有多节段受累者43例(74.1%, 43/58).基线视力(P=0.005)、急性期治疗反应(P=0.011)、视神经受累节段数(P=0.025)与视功能的终点预后独立相关.在(3.1 ± 0.9)年的随访期内呈单相病程者49例(84.5%,49/58),有复发者7例(12.1%,7/58),2例(3.4%,2/58)在随访期内转化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结论 AQP4抗体阴性的双眼视神经炎临床并非少见,视功能总体预后较差.基线视功能以及MRI视神经病变长度与终点预后有关.在随访期内大多数表现为单相病程,较少复发或转化为NMOSD.
作者:孙厚亮;崔世磊;刘磊;孟超;江汉秋;张晓君;王佳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方法在临床追踪脑膜癌病(M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患者脑脊液采用StatSpin Cytofuge 12离心机离心沉淀,MGG染色和SP法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对确诊为脑膜癌病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确诊MC先于影像学发现脑膜病变;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光镜下观察癌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免疫学检查清晰分辨MC的组织来源分类.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方法是追踪颅内转移性恶性肿瘤的重要临床手段之一.
作者:姜宇;周仁华;王娟;沈骏;鞠强国;袁颖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