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余锦刚;颜双凤;陈汉民;廖圣芳

关键词:颅脑损伤, 白蛋白类, 血红蛋白类,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Hb)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入院3 d 内 Hb、血浆白蛋白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依据患者入院3 d 内 Hb 水平,将124例患者分为Hb<90 g/L 组、Hb 90~99 g/L 组、Hb 100~110 g/L 组、Hb>110 g/L 组;再按患者入院3 d 内白蛋白水平,将124例患者分为白蛋白<25 g/L 组、白蛋白25~28 g/L 组、白蛋白29~31 g/L 组、白蛋白>31 g/L 组,比较各组病死率的差异。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住院期间有37例(29.8%)输注浓缩红细胞,28例(22.6%)患者输注白蛋白,住院期间病死率20.2%(25/124)。不同 Hb 水平患者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白蛋白水平患者年龄、GCS 及 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白蛋白水平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10/32)、24.2%(8/33)、9.7%(3/31)、14.3%(4/28)](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的相关因素(P<0.01),病死率随白蛋白水平升高而降低,但白蛋白>31 g/L 时死亡风险高于白蛋白29~31 g/L。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维持在29~31 g/L 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但 Hb 水平对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与 Stathmin-1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Stathmin-1与宫颈锥形切除术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6例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3级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病例,将其中36例复发病例设为复发组,70例未复发病例设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宫颈锥形切除组织 Stathmin-1表达情况,HPV-DNA 法检测高危 HPV 感染情况,分析两组术后 HPV 感染持续情况及与复发的关系。结果复发组 Stathmin-1阳性表达率及 HPV 持续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32/36)比34.29%(24/70),83.33%(30/36)比22.86%(1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6例 Stathmin-1阳性表达病例中,42例存在 HPV 持续感染,46例 Stathmin-1阴性表达病例中,4例存在 HPV 持续感染,两者呈正相关(r=0.97,P<0.01)。复发组与对照组持续HPV 感染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thmin-1阳性表达与宫颈锥形切除术后患者 HPV 持续感染相关,影响高级别 CIN 预后,为防止高级别 CIN 复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作者:孔守芳;吕腾;袁汇;钟金妍;李旭日;孙选;戴淑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微小 RNA-125b 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小 RNA-125b 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6例 GBM 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瘤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微小 RNA-125b 的表达情况。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 ROC 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相关性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微小 RNA-125b 表达显著高于瘤旁正常组织(6.91±2.05比3.86±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微小 RNA-125b 区分肿瘤组织的 AUC 为0.88,95% CI 为0.77~0.95,佳临界值为3.70,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81%。微小 RNA-125b 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直径有关(P=0.021)。微小 RNA-125b 高表达患者(微小 RNA-125b 表达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即>6.91,9例)预后较低表达患者(≤6.91,7例)差(HR =2.45,95% CI 1.12~2.64,P =0.028)。结论微小 RNA-125b 可以作为胶质母细胞瘤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李新星;陈亮宇;张健;刘云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醋酸钙与碳酸钙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醋酸钙与碳酸钙对慢性肾脏病所致高磷血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所致高磷血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醋酸钙组(36例)和碳酸钙组(35例),分别服用含元素钙剂量为1000 mg/d(血磷1.94~2.26 mmol/L)或1500 mg/d(血磷2.27~2.75 mmol/L)的醋酸钙片及碳酸钙片,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血磷、校正血钙、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不良事件等。结果醋酸钙组治疗后血磷明显低于碳酸钙组[(1.38±0.41)mmol/L 比(1.84±0.56)mmol/L],对药物有响应率明显高于碳酸钙组[52.8%(19/36)比31.4%(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校正血钙、钙磷乘积、钙磷乘积达标率及治疗后血磷达标率、高钙血症发生率、iPTH、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所致高磷血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以给予醋酸钙进行治疗,与碳酸钙有着相同的降低钙磷乘积及 iPTH 的疗效,且降低血磷的能力更胜碳酸钙,主要的不良事件为轻中度的胃肠反应。

    作者:武孟宇;姜涛;高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微创关节镜下三联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微创关节镜下三联手术方案(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半髌腱止点移位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60例(66膝)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三联手术方案治疗,手术前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分别测量 Q 角、髌骨-股骨滑车角、股骨滑车沟角、髌股外侧角以及股骨髁滑车凹的中点与胫骨结节的距离(TT-TG)以评估疗效。结果58例(64膝)患者术后获随访6~60(39.2±10.1)个月,另2例(2膝)患者失访。术后2个月有1例患者再次发生髌骨脱位(属早期病例),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复发。与术前各指标相比,术后髌骨-股骨滑车角[(-2.0±5.7)°比(24.3±6.9)°]、髌股外侧角[(10.8±4.1)°比(-1.9±5.1)°]、TT-TG [(13.5±1.9) mm 比(19.7±2.2) mm]、Lysholm 评分[(92.4±10.9)分比(45.7±4.9)分]、IKDC 评分[(94.4±8.5)分比(48.4±6.9)分]、男性 Q 角[(9.3±2.7)°比(13.3±3.2)°]、女性 Q 角[(15.3±4.6)°比(20.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关节镜下三联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疗效确切且手术创伤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作者:湛世本;麦鸿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脑出血规范化综合管理

    脑出血是具破坏性的一种卒中类型,占全部卒中的10%~15%[1]。脑出血的病死率较脑缺血性疾病高,30 d 病死率在30%~55%,其中半数以上的患者死于发病后48 h 内;远期神经功能障碍也较严重,6个月后仅有约1/5的患者可以生活自理[1-2]。尽管目前脑出血的治疗和预防都缺乏有针对性的手段,但是近期基于人群的研究发现,对于出血量不大且得到良好诊治的患者很容易生存。提示有效的针对脑出血继发损害及并发症的综合治疗仍然能令患者获益。因此关于脑出血的诊治指南不断更新[2-3],在此,我们对脑出血的综合治疗方案及其进展进行阐述,帮助神经科临床医生认识和了解脑出血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并在临床实施中对不同特点、不同疾病进程的脑出血患者选择更具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大程度地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自发性脑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在此主要探讨原发性脑出血的规范化综合治疗。

    作者:赵性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联合微填塞综合治疗鼻出血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联合微填塞及全身对症处理综合治疗鼻出血的效果。方法对92例鼻出血患者经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并行单极或双极电凝止血,联合微填塞及全身对症处理治疗,并对出血部位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患者的鼻出血部位:鼻中隔黎氏区56例(60.87%),鼻中隔中后区12例(13.04%),嗅沟区10例(10.87%),中鼻甲8例(8.70%),下鼻道穹隆3例(3.26%),鼻顶部2例(2.17%),鼻腔后段出血部位不明1例(1.09%)。92例患者中86例经一次性鼻内镜探查找到出血点成功止血,5例经二次鼻内镜探查发现出血点而止血成功,1例鼻腔后段出血部位不明者行蝶腭动脉电凝止血治疗。92例患者中其中15例联合微填塞止血。9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同一部位未再出血,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结论鼻出血常见部位为黎氏区,采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联合微填塞及全身对症处理综合措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慧茹;金杰;裘轶辉;肖汉琼;谢书华;徐永昌;董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SiewertⅡ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胸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研究及外科处理策略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是指发生在食管胃解剖交界线上下5 cm 区域的腺癌,具有与食管癌、胃癌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近年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1-4]。国际上参照 Siewert 提出的分型将其分为三型,Ⅰ型:齿状线以上1~5 cm,实为胸下段食管腺癌;Ⅱ型:齿状线以上 l cm 至下2 cm,实为传统意义的贲门癌;Ⅲ型:齿状线以下2~5 cm,实为近端胃癌。由于遗传等因素不同,西方以Ⅰ型患者偏多,而我国以Ⅱ、Ⅲ型为主。外科手术一直是主要治疗方法,肿瘤完整切除+区域淋巴结彻底清扫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了解其淋巴结转移特点可以明确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 Siewert Ⅱ型 AEG 淋巴结转移有向腹腔和胸腔转移两种途径,以向腹部转移为主。对于腹部淋巴结清扫,大多数外科医师采用 D2站淋巴结清扫。但对于胸腔淋巴结清扫范围仍无统一的标准,多数外科医师仅行采样术。现就 Siewert Ⅱ型 AEG 的胸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手术方案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胸腔淋巴结清扫的重视及为制定合理的外科处理策略提供参考。

    作者:汪金钱;梅新宇;魏大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本刊“快速通道”的稿件要求

    本刊对符合“快速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个月内就论文审稿结果给予答复,对符合要求的论文在收稿后4个月内予以发表。“快速通道”论文必须具备创新性、重要性和科学性,该论文的早日公布将对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以右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一例

    鼻咽癌起病隐匿,周围毗邻关系复杂,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有医院报道首次误诊率高达20.5%[1],部分患者以脑神经损害为首发表现,多首诊于神经内科,易被忽视,造成误诊。我科发现1例以右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患者,曾被误诊为脑神经炎、动眼神经麻痹,现报道如下,希望能促进大家对鼻咽癌的进一步认识,发现早期不典型鼻咽癌患者,减少误诊和漏诊。

    作者:杨龙;牟英峰;林小千;程言博;耿德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获奖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在2015年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出版质量评审中排名第八,并首次荣获三等奖。在2015年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读中获法定计量单位优胜奖、表组优胜奖和版权目次优胜奖。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喉部神经内分泌癌八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喉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例喉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类癌1例,不典型类癌2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类癌1例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后14个月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放疗,术后3个月死亡。2例不典型类癌患者行手术治疗,1例无瘤生存18个月,1例尚在治疗中。5例喉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均行手术+术后放化疗治疗,其中1例患者因不能耐受放化疗未作进一步治疗,1例拒绝行术后放化疗,3例行术后放疗或放化疗,2例分别于术后18、14个月死亡,3例分别随访39、33、12个月,无瘤生存。结论喉部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正确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预后差异性较大。

    作者:郑国峰;赵礼君;濮礼春;金晓锋;朱雪琪;朱金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稿约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医学系列杂志之一,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坚持以继续医学教育、岗位进修为办刊宗旨,突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主要读者对象为内、外、妇、儿、五官科等临床医务人员。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Hb)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入院3 d 内 Hb、血浆白蛋白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依据患者入院3 d 内 Hb 水平,将124例患者分为Hb<90 g/L 组、Hb 90~99 g/L 组、Hb 100~110 g/L 组、Hb>110 g/L 组;再按患者入院3 d 内白蛋白水平,将124例患者分为白蛋白<25 g/L 组、白蛋白25~28 g/L 组、白蛋白29~31 g/L 组、白蛋白>31 g/L 组,比较各组病死率的差异。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住院期间有37例(29.8%)输注浓缩红细胞,28例(22.6%)患者输注白蛋白,住院期间病死率20.2%(25/124)。不同 Hb 水平患者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白蛋白水平患者年龄、GCS 及 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白蛋白水平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10/32)、24.2%(8/33)、9.7%(3/31)、14.3%(4/28)](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的相关因素(P<0.01),病死率随白蛋白水平升高而降低,但白蛋白>31 g/L 时死亡风险高于白蛋白29~31 g/L。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维持在29~31 g/L 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但 Hb 水平对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余锦刚;颜双凤;陈汉民;廖圣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序贯维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序贯维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3例难治性 ITP 患者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 1次/周,连用4周)治疗,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外周血 CD3+及 CD19+ CD20+淋巴细胞数变化。将上述病例中治疗有效的2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持治疗组(12例)及对照组(13例),维持治疗组每6个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结果33例难治性 ITP 患者治疗后完全反应(CR)率为48.48%(16/33),有效(R)率为27.27%(9/33),总有效率75.76%(25/33),而无效(NR)率为24.24%(8/33)。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清免疫球蛋白及 CD3+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CD19+ CD20+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71±2.64)×106/L 比(279.33±92.78)×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持治疗组复发率为1/12,对照组复发率为4/13。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 ITP 安全有效,而对治疗有效的 ITP 患者序贯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但其佳用药方案尚需更多病例观察加以验证。

    作者: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徐宪平;董援利;孟广晗;佟丹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不同形态病灶的临床特征及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目的:分析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ISSI)不同形态病灶的临床特征,以及与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 ISSI 患者,均为大脑中动脉(MCA)穿支的供血区域急性孤立性梗死,将患者按病灶形态分为线形组(30例)和圆形组(56例)。分析比较线形组和圆形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 END 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生早期 END 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线形组和圆形组病灶直径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病灶同侧 MCA 狭窄、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ECAS)、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END 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1±3.0) mm 比(11.8±3.6) mm、30.0%(9/30)比12.5%(7/56)、63.3%(19/30)比82.1%(46/56)、50.0%(15/30)比19.6%(11/56)、23.3%(7/30)比46.4%(26/56)、46.7%(14/30)比19.6%(11/56)、26.7%(8/30)比12.5%(7/56)、43.3%(13/30)比21.4%(12/56)、40.0%(12/30)比16.1%(9/56), P<0.05或<0.01]。与非 END 患者比较,END 患者以女性多[42.9%(9/21)比27.7%(18/65)],多为线形病灶[52.4%(11/21)比29.2%(19/65)],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3.9±1.5)分比(3.0±1.2)分],冠心病、病灶同侧 MCA 狭窄以及 ICAS 的发生率高[14.3%(3/21)比6.2%(4/65)、47.6%(10/21)比23.1%(15/65)、42.9%(9/21)比24.6%(1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线形病灶和女性是发生 END 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 1.165~5.481,OR =2.536,P =0.022;95% CI 1.298~5.441,OR =2.767,P =0.009)。结论线形病灶的 ISSI 患者其病情不稳定,可帮助筛选易发 END 的高危 ISSI 患者。

    作者:颜颖颖;周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去铁胺治疗脑出血的现状

    原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在亚洲人群中,其发病率高达30%[1]。目前,针对 ICH 的患者,除了对症支持治疗外,尚无特异治疗方法。近年,国内外众多研究也都聚焦在早期识别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急性期的血压管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手段上,旨在防止ICH 后的继发损伤。 ICH 后脑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与继发性损伤,前者是指血肿的占位效应直接压迫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所致的损伤,而后者主要是指血肿的扩大或血肿周围水肿形成对周围脑组织及全脑乃至全身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血管源性以及细胞毒性损伤。

    作者:于垚;高旭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发生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时的临床特征,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例发生PSH 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对其性别、年龄、诊断、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对此类患者的诊疗经验。结果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2~65(35.4±9.5)岁,其中16例行单侧或双侧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4例予保守治疗。脑外伤后出现 PSH 的时间:1~3 d 9例,4~21 d 7例,21 d 以后4例。每例患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无明显规律,可每日数次或数日1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在5 min 内。头颅 CT 及 MRI 检查提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小脑、间脑及脑干等单个或多个部位损伤,包括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脑积水、软化灶等。20例患者予积极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后完全控制12例,有效控制6例,2例无效。结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易发生PSH,应引起重视,早期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宝敏;陆培松;孔杰;李巧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同时累及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分析

    目的:研究同时累及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收集11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同时累及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病原因。结果11例患者中大部分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大动脉粥样硬化3例(同时存在主动脉弓和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3例,病因不明3例(同时存在心源性栓塞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其他病因2例(烟雾病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存在多支血管狭窄,并且后交通动脉开放。结论同时累及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少见,其中心源性栓塞多见,需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少见原因。

    作者:陶晓勇;王卫;王中魁;陈玉萍;耿晓非;黄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盐酸地尔硫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发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疗效

    目的:观察静脉微量泵注盐酸地尔硫(商品名:合贝爽)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发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42例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发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微量泵注合贝爽1~4μg/(kg·min),观察给药前后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并检测给药前后血浆脑钠肽(BNP)。结果心功能总有效率为83.3%(35/42),心率总有效率为88.1%(37/42)。给药48 h 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给药前明显下降[(88±15)次/min 比(147±23)次/min、(107±10)mmHg(1 mmHg=0.133 kPa)比(126±16)mmHg、(69±8)mmHg 比(76±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48 h 后血清 BNP 较给药前明显下降[(620.6±100.6)μg/L 比(980.3±150.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微量泵注合贝爽可以有效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发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

    作者:陈欣;韩凌;赵燕;胡文泽;陈萍;李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 CT 和 MRI 研究进展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又称成神经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颅外实质性恶性肿瘤,约占恶性肿瘤的10%,通常发生于10岁以内的儿童,80%发生于5岁以内,男性多于女性[1]。神经母细胞瘤可以出现在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丛分布的任何位置,以腹膜后常见,约占75%,其次是纵隔、盆腔和颈部,分别占15%、5%和3%[2]。亦可以发生于眼眶、颅内等少见部位。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较早出现转移,因而影像学检查对于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尤为重要,其中,CT 和MRI 是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分期及随访检查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贺文广;任刚;蔡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