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朱腾
目的:通过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肾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患者各50例,≥50岁58例,<50岁42例。患者均于住院次日采血测定肌酐水平。采用简化肾脏膳食改良试验(MDRD)法计算e-GFR,按照肾脏病患者生命质量指导(K/DOQI)评估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肾功能,并与血肌酐结果进行对照。从年龄、性别方面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e-GFR的差异。结果以GFR<90 ml/(min ·1.73 m2)判定为肾功能降低,100例患者中56.0%(56/100)存在肾功能减低。以肌酐>124μmol/L判定肾功能降低,100例患者中仅4.0%(4/100)存在肾功能减低。≥50岁患者e-GFR异常率高于<50岁患者[93.1%(54/58)比4.8%(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6,P<0.01)。不同性别患者e-GFR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0%(27/50)比58.0%(29/50)](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肾功能下降,检测e-GFR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肾功能,为个体化选择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关海敬;葛耀植;郭薇;邢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卡培他滨治疗不同受体表达治疗失败的乳腺癌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不同受体表达治疗失败的96例乳腺癌患者,以卡培他滨单药化疗,剂量1000~1250 mg/m2,2次/d,D1~14,每21天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以上。按年龄,月经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雌、孕激素受体状况,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情况,化疗周期数进行分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确定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96例患者客观有效率51.0%(49/96),PFS 2~46个月,中位时间7.0个月。不良反应:血液学毒性Ⅰ度4例,Ⅱ度3例,Ⅲ度5例;消化道反应Ⅰ度5例,Ⅱ度4例;手足综合征Ⅰ度3例,Ⅱ度1例,Ⅲ度1例。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周期数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OR=6.45, CI:3.04~13.71,P<0.01)。结论卡培他滨用于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化疗周期数长短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万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乙酰唑胺是一种磺胺衍生类药物,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是可以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现就国内外对这一药物罕见不良反应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促使更多的眼科医生认识并关注乙酰唑胺等磺胺衍生类药物的这一罕见不良反应,做到诊断准确,及时治疗,把握正确手术时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公婷;原慧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如起效时间慢、个体差异大以及不能满足缺血高危患者的抗栓要求等。当ACS患者同时存在抗凝适应证时,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难以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栓塞性事件。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减少缺血事件的同时,主要出血风险明显增加。随着新型抗栓药物的研发,ACS的抗栓治疗策略有了新的进展,如ACS抗血小板治疗策略、ACS伴有抗凝适应证的抗栓治疗策略以及新型抗栓药物等。随着药物临床研究的发展,ACS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作者:辛延国;田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相继开展的六项有关保乳治疗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奠定了现代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基础,确立了保乳治疗在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主流地位。乳腺癌保乳治疗包括保留乳房的手术(局部扩大切除或象限切除等)和乳房的放疗两部分,其完整意义应该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障乳房良好的美学效果。
作者:宋向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作者:《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入选CKD非透析患者124例,其中CKD 1~2期34例(CKD 1~2期组),3~4期50例(CKD 3~4期组),5期40例(CKD 5期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FGF-23、尿素氮、肌酐、钙、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血红蛋白;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LVMI男≥125 g/m2,女≥110 g/m2可诊断为左心室肥厚。分析FGF-23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结果 CKD患者中左心室肥厚46例(肥厚组),左心室不肥厚78例(非肥厚组),CKD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37.1%(46/124)。肥厚组lgFGF-23、lgiPTH、磷明显高于非肥厚组[1.69±0.33比1.50±0.27、1.98±0.45比1.74±0.32、(1.50±0.59) mmol/L比(1.27±0.39)mmol/L],钙、白蛋白、血红蛋白和LVEF明显低于非肥厚组[(2.06±0.24) mmol/L 比(2.17±0.20)mmol/L、(35.76±4.18)g/L 比(39.74±5.73)g/L、(96.65±22.66)g/L 比(117.15±27.67)g/L、(59.62±12.02)%比(67.76±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肥厚组与非肥厚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 1~2期组、CKD 3~4期组、CKD 5期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和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11.8%(4/34)、36.0%(18/50)、60.0%(24/40)比3.1%(1/32),(91.18±16.17)、(111.25±27.89)、(124.82±24.80)g/m2比(84.41±13.77)g/m2],CKD 3~4期组、CKD 5期组明显高于CKD 1~2期组,CKD 5期组明显高于CKD 3~4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KD患者LVMI与lgFGF-23、lgiPTH、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r=0.297、0.327、0.229,P=0.019、0.009、0.026),与钙、血红蛋白、LVEF呈负相关(r=-0.280、-0.432、-0.432,P=0.028、0.000、0.000),与磷、收缩压、舒张压、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MI(Y)与血红蛋白(X1)和LVEF(X2)呈负相关,回归方程:Y=255.201-0.424 X1-1.092 X2。结论 CKD非透析患者随着肾功能减退,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逐渐增高。CKD非透析患者FGF-23与左心室肥厚、LVMI升高相关,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贫血和心功能状态与CKD非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作者:朱颖辉;李国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肝癌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HBV感染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联合抗HBV治疗及术前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进行分组,肝癌根治术后联合抗HBV治疗45例(治疗组),其中术前HBV高复制(HBV DNA≥107 copies/L)28例,术前HBV低复制(HBV DNA<107 copies/L)17例;单纯行肝癌根治性手术33例(对照组),其中术前HBV高复制20例,术前HBV低复制1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观察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率,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期间治疗组38例(84.4%,38/45)复发,对照组31例(93.9%,31/33)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高复制患者术后6、12、18和24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6%、46.4%、32.1%和10.7%,治疗组HBV低复制患者分别为82.4%、64.7%、47.1%和35.3%,对照组HBV高复制患者分别为50.0%、15.0%、5.0%和0,对照组HBV低复制患者分别为92.3%、46.2%、30.8%和15.4%。对照组HBV高复制患者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治疗组HBV低复制患者和对照组HBV低复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高复制患者与对照组HBV高复制患者、治疗组HBV低复制患者与对照组HBV低复制患者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HBV DNA≥107 copies/L、术后未抗HBV治疗和肿瘤低分化是HBV相关性肝癌根治性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87、2.119和2.539,P<0.05或<0.01)。结论血清HBV高复制水平及术后未进行抗HBV治疗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前HBV高复制者,宜尽早进行抗HBV治疗。
作者:黄玲玲;郑琦;刘豫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奇霉素维持治疗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肺功能、生命质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伴有慢性化脓性呼吸道症状的成年支气管扩张患者37例,给予阿奇霉素250 mg口服,1次/d,疗程为12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6、52周后的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及生命质量等。结果37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中有3例脱落,其中1例于治疗16周内失访,2例因急性加重而退出。治疗前、治疗16周后、治疗52周后体质量指数(BMI)和深吸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IC%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52周后C反应蛋白(CRP)、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FEF25~75%Pred)、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5.33±4.00)和(9.21±3.04) mg/L 比(25.59±9.82) mg/L、(75.94±5.59)%和(75.52±7.06)%比(72.14±5.62)%、(60.22±10.90)%和(63.73±6.54)%比(55.44±9.16)%、(1.75±0.69)和(1.41±0.56)分比(2.19±0.74)分],治疗52周后下呼吸道感染视觉模拟量表(LRTI-VAS)评分、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7.74±3.76)分比(21.57±4.47)分、(70.31±4.07)%比(66.95±5.48)%、(18.06±3.32)分比(21.54±4.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5例发生可能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5例患者发生7例次急性加重,其中2例退出研究,另3例在急性加重治疗期间未中断阿奇霉素治疗。结论对于支气管扩张患者,长期低剂量阿奇霉素(250 mg/d)单药治疗可显著改善其呼吸道症状及生命质量,减轻外周气道气流受限。
作者:陈宇清;丁凤鸣;李强;周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在经右胸、腹部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右胸、腹部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50例采用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空肠造瘘组),40例采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鼻肠管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导管保留时间、相关并发症及术后营养状况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可耐受营养液输注,空肠造瘘组导管保留时间长于鼻肠管组[(18.08±9.28)d比(14.85±4.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内营养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造瘘组肠内营养1周白蛋白明显高于鼻肠管组[(30.99±2.79)g/L比(29.72±3.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鼻肠管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咽部不适症状,空肠造瘘组堵管和脱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肠管组[0比10%(4/40)、18%(9/50)比50%(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经右胸、腹部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
作者:孙明;余兵;刘继辉;张春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和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URSL)治疗≤6岁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岁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MPCNL治疗,对照组采用URSL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一期结石取净率、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5.43±9.76)min比(68.32±11.28)min 和(8.12±1.03)d 比(13.45±2.34)d],一期结石取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40/40)比62.5%(25/4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8/40)比60.0%(2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CNL治疗幼儿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手术时间短,一期结石取净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较URSL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壮志;廖泽明;蔡勇;王超;杨荣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三种头高位角度对蛛网膜下隙麻醉后直接俯卧位阻滞平面的影响,以获得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PH)的适宜头高位角度。方法将60例择期行PPH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组、20°组和30°组,每组20例。均选取L3~4棘突间隙行蛛网膜下隙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0.5%重密度罗哌卡因2 ml,麻醉完成后分别调整手术床为头高位10°(10°组)、20°(20°组)、30°(30°组),同时让患者俯卧,手术开始前调整手术床为水平位。蛛网膜下隙麻醉注药10 min后完成折刀位。观察注药后感觉阻滞情况、循环功能变化、麻醉效果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手术开始时间和平面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组调整水平位前感觉阻滞平面上界、完成折刀位前感觉阻滞平面上界、感觉阻滞高平面明显高于20°组和30°组[T(10.47±0.65)比T(12.36±0.72)和T(12.50±0.54)、T(10.12±0.56)比T(11.82±0.66)和T(11.99±0.72)、T(9.53±0.71)比T(11.32±0.78)和T(11.54±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0°组与3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组注药后15、20 min 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20°组和30°组[收缩压:(120.40±7.38)mmHg (1 mmHg =0.133 kPa)比(131.82±7.88)和(130.47±7.57)mmHg、(119.55±7.65)mmHg 比(131.25±9.67)和(130.23±8.69)mmHg;舒张压:(63.74±6.54)mmHg 比(71.36±8.49)和(74.32±7.54)mmHg、(61.59±6.23)mmHg比(72.98±7.39)和(73.75±6.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0°组和3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出现麻醉效果差的患者,但30°组4例为良。10°组各出现了2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结论蛛网膜下隙麻醉后即刻俯卧位可以通过调整头高位的角度来获得适宜的麻醉平面,PPH比较适宜头高位角度是20°。
作者:金新强;钱坤莲;唐长菱;黄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手术(双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特殊类型结直肠息肉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实施手术治疗的特殊类型结直肠息肉(宽基无蒂、特殊部位或怀疑癌变,内镜下切除困难或存在较大风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双镜手术42例(双镜组),开腹手术20例(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均无手术失败病例,均成功切除息肉病灶,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双镜组无中转开腹病例。开腹组2例单纯依靠手的触摸感未能确定病灶位置,遂借助术中结肠镜予以成功定位。双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开腹组[(60.5±25.4)min比(75.8±20.6)min、(30.5±15.8)ml比(55.2±24.6)ml、(24.6±10.5)h比(40.5±16.8)h、(3.2±1.0)d比(5.8±2.2)d、0比2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开腹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例、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3~36(18.6±12.3)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两组均未发生复发和转移,无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结论对于特殊类型的结直肠息肉,双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内镜下切除之外的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陈木龙;颜松龄;张国伟;孙广文;闫一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近年,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逐渐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对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与患者的预后直接相关。诊断乳腺癌的方法多种多样,临床触诊远无法满足乳腺癌患者的早期筛查需求,而自从20世纪60年代钼靶诞生,20世纪70年代乳腺超声来临,以及20世纪90年代乳腺磁共振的到来都为乳腺癌的诊断,特别是对诊断触诊阴性的肿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而近年出现的真空旋切系统,以及快速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更是在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探讨临床中不可触及肿块的乳腺癌的诊疗手段。
作者:王坤;朱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艾司洛尔防止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佳剂量。方法以全身麻醉术后进入恢复室的符合气管拔管条件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分为两组:老年高血压组(年龄>65岁,Ⅰ组)和非老年高血压组(年龄≤65岁,Ⅱ组)。在拔吸痰拔管前推注艾司洛尔,给予艾司洛尔2 min后拔除气管导管。记录拔气管导管前、推注艾司洛尔后2 min、吸痰拔管时、拔气管导管后1 min、拔气管导管后3 min、拔气管导管后5 min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艾司洛尔的剂量由上下法决定。两组患者给予艾司洛尔起始剂量为0.5 mg/kg,按照等差剂量(0.2 mg/kg)递增或递减,出现阴性结果(拔气管导管时或拔气管导管后5 min内收缩压升高值≥基础值的20%,或在吸痰拔管时收缩压超过180 mmHg(1 mmHg=0.133 kPa)递增,阳性结果(拔气管导管时或拔气管导管后5 min内收缩压升高值<基础值的20%)时递减。当出现6个由阳性至阴性的交叉点时,终止试验。结果Ⅰ组和Ⅱ组艾司洛尔抑制拔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分别为(0.6±0.1)和(0.8±0.1)mg/kg。结论高血压患者气管拔管时应用艾司洛尔能明显降低应激导致的心血管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艾司洛尔抑制拔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降低。
作者:郭环;于玲;孙宏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跟骨成形术治疗跟腱Haglund病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跟腱Haglund病的临床资料,均为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后行关节镜下跟骨成形术。记录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患者满意度、并发症等。结果手术均在70 min内顺利完成,平均42 min,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4(8~16)个月,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94.6(86~100)分比58.6(3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10例,良2例,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关节镜下跟骨成形术治疗跟腱Haglund病微创、安全、疗效好。
作者:熊为;赵猛;张劲松;刘家国;徐圣康;罗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甲状腺手术中识别Zuckerkandl结节(Z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1例(218侧)行甲状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有无ZT及其部位、大小,及其和喉返神经(RLN)、上甲状旁腺(SP)的关系。结果218侧中179侧(82.1%)找到ZT,其中右侧93例,左侧86例。ZT与RLN的关系主要为A型,占90.5%(162/179)。左右两侧ZT分级、ZT与RLN关系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T分级和ZT与RLN关系类型呈负相关(r =-0.269,P<0.01)。右侧92.3%(72/78)的 SP 出现于头侧10~11点钟方向,左侧94.6%(70/74)的SP出现于头侧1~2点钟方向。结论 ZT是甲状腺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有助于识别和保护RLN及SP,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秦安;刘晓;储春强;张广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实用新型肛门减压器在预防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6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用新型肛门减压器组(减压器组)和普通肛管组(肛管组),每组48例,于手术操作完成后分别放置实用新型肛门减压器和乳胶管。比较两组并发症、排气时间及术后引流量等。结果减压器组脱管、肛门痛、肛周皮肤受损、床单污染和吻合口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肛管组[6.25%(3/48)比31.25%(15/48)、10.42%(5/48)比41.67%(20/48)、0比25.00%(12/48)、6.25%(3/48)比60.42%(29/48)、2.08%(1/48)比12.50%(6/48)],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肛管组[(44.1±8.9)h比(48.9±9.6)h],术后第1~5天引流量明显多于肛管组[(31.2±15.1) ml 比(15.6±8.2) ml、(25.3±13.2) ml 比(15.8±6.5) ml、(15.6±9.1) ml 比(10.3±4.5)ml、(104.3±38.2)ml比(90.6±12.3)ml和(93.7±32.5)ml比(80.7±18.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减压器组放置实用新型肛门减压器后均有不同症状,但患者均可耐受。结论应用实用新型肛门减压器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使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怀帅;邹德龄;刘维波;杨波;许国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炎性因子表达及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VAP患者100例,确诊VAP后均给予VAP的规范化治疗,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33例,每日给予乌司他丁20万U)、常规剂量组(34例,每日给予乌司他丁10万U)和对照组(33例,不使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三组患者确诊第1、3、5、7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患者均随访1个月,记录抗生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三组确诊第1、3、5、7天CRP、降钙素原、TNF-α和IL-6均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确诊第3、5、7天CRP和降钙素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确诊第3、5、7天TNF-α、IL-6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TNF-α:(46.02±4.65)ng/L比(56.02±6.42)和(68.13±4.77)ng/L、(23.88±7.76)ng/L比(38.88±9.34)和(52.88±7.46)ng/L、(11.05±2.56)ng/L比(27.05±3.42)和(42.12±3.76)ng/L;IL-6:(15.53±4.54)ng/L比(18.23±2.45)和(20.02±3.23)ng/L、(11.33±3.45) ng/L比(15.33±4.34)和(17.23±2.34)ng/L、(6.62±2.45)ng/L比(11.23±3.34)和(15.33±2.33) ng/L],常规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15.34±5.67)d比(18.44±6.32)和(22.34±5.21) d、(7.45±2.54) d 比(10.45±4.56)和(14.43±6.24) d、(18.42±7.45) d 比(20.43±4.98)和(26.35±5.97)d],常规剂量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VAP患者IL-6及TNF-α的表达,而且可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刘春艳;潘飞;邓星奇;余跃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官方微信及官网手机版于2016年4月正式开通。它将成为本刊对外发布各种信息的重要平台,以及与读者、作者、编者互动的重要方式。欢迎您持续关注《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官方微信及官方网站,以便及时获取本刊新动态、经典文章回顾、专家讲座和投稿技巧等信息。
作者:《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