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心绞痛分级及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

陈义;吴小庆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 冠心病, 心绞痛, 分级, 危险度分层
摘要: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心绞痛分级及危险度分层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8例心血管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29例为非冠心病患者(非冠心病组),99例为心绞痛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对心绞痛患者进行心绞痛分级、危险度分层,比较不同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差异.结果 非冠心病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MMP-9水平依次升高,分别为(0.450±0.199)、(0.865±0.201)、(2.532±4.253)μ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O.005).随着心绞痛分级升高,血清MMP-9水平逐渐升高,心绞痛Ⅳ级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Ⅲ、Ⅱ、Ⅰ级患者(P=0.000、0.000、0.000),心绞痛Ⅲ级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33).随着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增加,血清MMP-9水平逐渐增加,其中高危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中危、低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4).结论 心绞痛患者血清MMP-9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生物学指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地尔脂质体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肝肾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脂质体(Lipo PGE1)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Lipo PGE1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的26例HRSⅡ型患者(治疗组)的临床资料,并与采用常规的保肝、利尿、对症支持治疗的28例HRSⅡ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23/26),对照组总有效率64.3%(18/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肌酐及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ipo PGE1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HRS,可明显提高疗效,有效恢复肝肾功能,应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徐苗国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17例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7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中肢体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12例,肢体抽搐10例,偏盲或皮质盲7例,意识障碍5例,头痛4例,发热3例,智能减退3例,听力下降2例.头颅MRI提示颅内存在单个或多个累及皮层和(或)皮层下白质的病灶,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FLAIR及DWI呈高信号;其中病灶累及枕叶15例,颞叶13例,顶叶9例,额叶5例,丘脑5例,基底节4例,放射冠3例,胼胝体3例.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可见乳酸双峰.实验室检查血乳酸升高.10例行肌肉活检,光镜下可见大量蓬毛样红纤维.结论 MELAS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其诊断依赖于肌肉活检病理和基因诊断,临床上需与脑血管病、脑炎、癫痫及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相鉴别.

    作者:侯晶晶;王宪玲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8.8%( 22/32),观察组总有效率74.3%( 26/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郝海英;郑朝霞;徐岚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缬沙坦联合激素治疗2~3期慢性肾脏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激素治疗2~3期慢性肾脏病的疗效.方法 15例慢性肾脏病伴有肾功能损害患者,病理以活动、增殖性病变为主,给予缬沙坦联合激素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尿蛋白定量(Pro)、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钾变化.结果 治疗后1个月Pro由治疗前(2.32±0.94) g/24 h降至(1.85±0.66) g/24 h(P<0.05),SCr由(203.33±51.11)μmol/L降至( 169.45±41.79)μmol/L(P< 0.01),并随着时间延长进一步下降,至治疗12个月时Pro及SCr分别降至(0.44±0.52) g/24 h及(124.06±50.84)μ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UN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个月时由(13.53±5.04)mmol/L降至(9.65±2.30) mmol/L (P< 0.05),治疗后12个月时降至(7.53士2.52)mmol/L(P<0.01).血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12个月时有效率分别为13.33%(2/15)、53.33%(8/15)、71.43%(10/14)、85.71%(12/14).结论 缬沙坦联合激素治疗Pro> 1.0 g/24h、病理变化为活动、增殖性病变的2~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可有效延缓肾功能进展、降低蛋白尿,且对血钾无明显影响.

    作者:牛晓春;李睿;王庆芬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六分钟步行试验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活动耐力评估

    目的 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厄贝沙坦及美托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 HFNEF)患者活动耐力的疗效.方法 将有症状的48例HFNEF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24例)和美托洛尔组(24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厄贝沙坦组服用厄贝沙坦75 ~ 150 mg/d,美托洛尔组服用美托洛尔50~100 mg/d.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左室舒张功能参数、6MWT参数的变化,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厄贝沙坦组治疗后舒张晚期A峰大流速下降、舒张早期E峰大流速/舒张晚期A峰大流速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6)mm/s比(66±9) mm/s、1.05±0.22比0.89±0.31,P<0.05].厄贝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前步行距离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前步行前后收缩压差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步行前后收缩压差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前步行前后心率差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步行前后心率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和美托洛尔均可有效改善HFNEF患者症状及活动耐力,而厄贝沙坦疗效明显优于美托洛尔.

    作者:张红颖;甄怀蒙;赵若雷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结肠镜结合酶联斑点试验检查对27例肠结核的观察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肠结核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少数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结核菌检查阳性率低,结肠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也无典型结核改变,同时又缺乏快速敏感的实验室技术,给肠结核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酶联斑点试验被用于结核的检查,从而提高了肠结核诊断与治疗效率.现对我科收治的27例肠结核患者进行酶联斑点试验联合肠镜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朱惠琼;刘才;李明武;汪亚玲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血氨(NH3)、HBV D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除HBV DNA外,其他各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ChE、PTA、TC、NH3、HBV DN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期、中期患者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晚期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10例(25.0%),对照组死亡23例(6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能有效地改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降低病死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丰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乌司他丁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3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28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45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等,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64.4%( 29/45),总有效率95.6%( 43/45),对照组显效率39.3%(11/28),总有效率75.0%( 21/28),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 19.2±3.1)h,住院时间(5.3±2.4)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8±4.9)h和(8.1±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2、IL-6以及TNF-α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IL-2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和TNF-α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改变更为显著(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改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豪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三例及文献复习

    神经内分泌肿瘤广泛存在于人体各部位,以胃肠、肺脏、胰腺、乳腺等部位居多,均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激素的功能,而分泌的激素暂时未能确定者称为神经内分泌癌.1965年由Raychowdhuri首次报道尸检中发现1例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我院2006 - 2009年收治3例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我们参考国内外文献,探讨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保庆;车建华;邹邕;潘海波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吗替麦考酚酯、小剂量激素、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目的 探讨吗替麦考酚酯、小剂量激素、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病理确诊的49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采用吗替麦考酚酯(≥12岁0.75 g,2次/d,<12岁0.4 g/m2,2次/d)、拉米夫定(≥12岁100 mg/d,<12岁3 mg/kg,2次/d)、小剂量激素[泼尼松0.5 mg/(kg·d)]的治疗方案.结果 4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71.4%(35/49),总有效率81.6% (40/49),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DNA平均值从5.43×104拷贝/ml降为< 1000拷贝/ml占85.7%(42/49).膜性肾病(MN)完全缓解率为88.0%(22/25),部分缓解率为8.0%(2/25),无效率为4.0%(1/2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完全缓解率为44.4%(4/9),无效率为55.6%( 5/9);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PGN)完全缓解率为70.0%(7/10),部分缓解率为30.0%(3/10);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完全缓解率为40.0%(2/5),无效率为60.0%( 3/5).不同病理类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小剂量激素、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安全有效,其疗效与病理类型有关,MN治疗反应好,MPGN、MsPGN次之,FSGS较差.

    作者:蔡承敏;魏林;段志新;吴伟;宗海涛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肠上皮化生组织中CDX2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CDX2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3例(其中正常胃黏膜7例,浅表性胃炎21例,萎缩性胃炎22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43例)胃黏膜组织CDX2表达情况;使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7例正常胃黏膜患者Hp检测阴性,Hp感染在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阳性率分别为77.27%(17/22)、65.12%( 28/43),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的19.05%(4/21)(P<0.0l).CDX2在正常胃黏膜及浅表性胃炎中无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阳性率83.72%( 36/43),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的40.91%(9/22)(P< 0.01).结论 Hp感染、CDX2表达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关,CDX2异常表达可能是启动胃黏膜上皮发生肠化的始动因素,检测胃黏膜组织中CDX2表达可以帮助临床识别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预测胃癌前病变的进展,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张正坤;苗龙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血糖、治疗方案、病程、年龄、糖尿病教育、文化程度、自我血糖监测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按血糖、治疗方案、年龄、病程、糖尿病教育、文化程度、自我血糖监测这几项因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空腹血糖≤6.1 mmol/L组(30例)较空腹血糖>6.1 mmol/L组(48例),餐后2h血糖≤8.0 mmol/L组(32例)较餐后2h血糖>8.0 mmol/L组(46例),胰岛素治疗组(27例)较非胰岛素治疗组(51例),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组(36例)较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组(15例),年龄≤65岁组(41例)较年龄>65岁组(37例),病程≤10年组(39例)较病程> 10年组(3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组(34例)较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组(44例),糖尿病教育频次≥2次/月组(20例)较糖尿病教育频次<2次/月组(58例),自我血糖监测频次≥2次/周组(19例)较自我血糖监测频次<2次/周组(59例),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分别为(6.7±1.5)%比(7.9±1.3)%、(6.8±1.1)%比(7.8±1.2)%、(6.7±1.5)%比(8.1±1.4)%、(6.8±1.0)%比(8.0±1.6)%、(6.9±1.7)%比(7.4±1.6)%、(6.5±1.2)%比(8.2±1.3)%、(6.9±1.0)%比(7.6±1.4)%、(6.1±1.7)%比(8.0±1.1)%、(6.7±1.1)%比(7.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血糖、治疗方案、年龄、病程、糖尿病教育、文化程度、自我血糖监测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因素.

    作者:隋春华;龚静;陆颖理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血红素氧合酶1在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应激和糖尿病之间密切相关,高糖造成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是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失衡.抗氧化系统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红素氧合酶(hemeo xygenase,HO)是机体重要的抗氧化系统之一,HO-1是诱导型的HO,其在抗氧化应激损伤中的有益作用不断得到肯定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重点介绍HO-1在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芳媛;邹秀兰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Introducer法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一种通过胃镜介导放置胃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且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造瘘术,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创伤小、便于护理及成功率高的特点.操作仅需在胃镜室及床边麻醉下即可进行,患者易于接受.目前使用广泛的是Pull法和Push法,而采用Introducer法不多,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16例具有适应证的患者采用Introducer 法行PEG,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炳取;贾杰;张益光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阿托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尿微量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尿微量蛋白的影响.方法 68例早期D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清胱抑素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量蛋白[微量白蛋白(MAU)、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 2-MG)]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胱抑素C、UAER、MAU、α1-MG、β2-MG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4.32±1.26) mmol/L比(5.65±1.38) mmol/L,( 1.67±0.64) mmol/L比(2.53±0.96) mmol/L,( 1.29±0.38) mg/L比(1.74±0.51)mg/L,(61.09±18.45)μg/min比(86.42±21.34)μg/min,(5.73±4.81) mg/L比(23.16±9.73) mg/L,( 1.41±1.21) mg/L比(4.76±1.24) mg/L,(1.21±0.13) mg/L比(2.58±0.26) mg/L](P<0.01或<0.05);对照组治疗后TC、TG、血清胱抑素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AER、MAU、α1-MG、β2-M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但下降程度不及观察组(P< 0.05或<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早期DN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尿微量蛋白水平,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黄云芳;陈文莉;黄娟;郑宇明;方殉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 30/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 29/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别为-4.5±0.8和-4.7±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SI为-3.2±0.5,对照组治疗后为-4.4±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明显,同时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作者:向良浩;吴兴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并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一例及文献复习

    患者女,44岁.因“恶心、呕吐10d”于2009年10月8日入院.患者于19年前产后大出血,此后无乳及闭经,怕冷虚弱,纳差,一直未予明确诊治.否认酗酒史.体温35.6℃,脉搏60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80/55 mm Hg(1mm Hg=0.133 kPa).肤色浅淡,体形消瘦,无阴毛、腋毛,眉毛稀疏,意识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言语少.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眼球可活动,面部对称,脑神经查体不合作,颈软,心率60次/min,律齐、肺腹(一),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

    作者:刘俊祥;张军文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42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出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病率、血管病变的部位及SAHS严重程度与血管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取42例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证实的SAHS患者,轻度12例,中度24例,重度6例,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血管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及狭窄血管支数.结果 DSA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37例(88.1%),其中颅内动脉占51.8%( 43/83),颅外动脉占48.2%( 40/83).12例轻度SAHS患者中2例未见动脉狭窄,3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4例中度SAHS患者中除2例未见动脉狭窄外,9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9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6例重度SAHS患者中除1例未见动脉狭窄外,2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结论 SAHS患者易合并中、重度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累及颅内动脉较多见,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受累更显著;SAHS严重程度与血管病变是位于颅内还是颅外无明显关系.

    作者:黄倩;黄友良;张杰;胡洁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炎性介质影响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 β、IL-6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SAP合并ARDS患者22例,在明确诊断后行CVVH治疗,每天持续20~24 h.治疗前和治疗后1、4、6、9、12和20h取血测TNF-α、IL-1 β、IL-6的浓度.结果 22例患者存活17例,死亡5例.在CVVH治疗后1h,血浆TNF-α,IL-1 β、IL-6水平开始下降,至治疗后6~9h达到低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后上述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仍低于治疗前水平,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VH对SAP合并ARDS患者各种炎性介质的清除是有效的,治疗后6~9h达到低水平.

    作者:李美琪;刘丹 刊期: 2011年第31期

  • 脑出血恢复期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脑出血恢复期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选择98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评估,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颅脑CT确定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经颅多普勒测定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脉冲频谱和血流参数.结果 98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中抑郁症发生率为51.0%(50/98),其中男性发生率为34.0%(17/50),女性发生率为68.8%(33/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等级相关系数检验,NIHSS、mRS评分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出血部位为额叶时抑郁症发生率较高[76.2%(16/21)],脑出血量在20~40 ml时抑郁症发生率较高[62.5%(25/40)].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中,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非抑郁症患者,阻力指数高于非抑郁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恢复期抑郁症的发生与NIHSS、MoCA评分及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抑郁症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明显低于非抑郁症患者,阻力指数明显高于非抑郁症患者.

    作者:林香玉;李玉辉;李静;张金刚;陈润青 刊期: 2011年第31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