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倩;黄友良;张杰;胡洁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出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病率、血管病变的部位及SAHS严重程度与血管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取42例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证实的SAHS患者,轻度12例,中度24例,重度6例,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血管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及狭窄血管支数.结果 DSA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37例(88.1%),其中颅内动脉占51.8%( 43/83),颅外动脉占48.2%( 40/83).12例轻度SAHS患者中2例未见动脉狭窄,3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4例中度SAHS患者中除2例未见动脉狭窄外,9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9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6例重度SAHS患者中除1例未见动脉狭窄外,2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结论 SAHS患者易合并中、重度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累及颅内动脉较多见,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受累更显著;SAHS严重程度与血管病变是位于颅内还是颅外无明显关系.
作者:黄倩;黄友良;张杰;胡洁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经验.方法 对15例合并结核感染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尿毒症透析患者363例,并发结核感染15例(4.13%),15例患者中肺结核3例,结核性胸膜炎4例(单侧3例,双侧1例),结核性心包炎1例,颈部淋巴结核3例,腰椎结核1例,结核部位不明确3例.经抗结核治疗,13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结核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以肺外结核为主,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低,合理的抗结核治疗有效.
作者:李六生;刘莉莉;周志华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恢复期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选择98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评估,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颅脑CT确定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经颅多普勒测定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脉冲频谱和血流参数.结果 98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中抑郁症发生率为51.0%(50/98),其中男性发生率为34.0%(17/50),女性发生率为68.8%(33/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等级相关系数检验,NIHSS、mRS评分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出血部位为额叶时抑郁症发生率较高[76.2%(16/21)],脑出血量在20~40 ml时抑郁症发生率较高[62.5%(25/40)].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中,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非抑郁症患者,阻力指数高于非抑郁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恢复期抑郁症的发生与NIHSS、MoCA评分及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抑郁症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明显低于非抑郁症患者,阻力指数明显高于非抑郁症患者.
作者:林香玉;李玉辉;李静;张金刚;陈润青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保存血清对血糖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与普通真空玻璃管收集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检测血糖后,将样本置于4℃冰箱保存,在采血后2、4、6、24、48、72 h再次检测血糖.结果 首次及采血后2h,两种采血方法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4、6、24、48、72 h,普通真空玻璃管血糖逐渐降低,与首次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分离胶真空采血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真空玻璃管血糖72 h下降78.8%,分离胶真空采血管血糖72 h下降4.6%.结论 普通真空玻璃管在采血后2h内可维持血糖浓度稳定,而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在采血后72 h内均可维持血糖浓度稳定,临床工作中为确保血糖测定值准确应使用分离胶真空采血管.
作者:熊辉明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104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采用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8%(42/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 3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大呼气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典义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CDX2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3例(其中正常胃黏膜7例,浅表性胃炎21例,萎缩性胃炎22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43例)胃黏膜组织CDX2表达情况;使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7例正常胃黏膜患者Hp检测阴性,Hp感染在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阳性率分别为77.27%(17/22)、65.12%( 28/43),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的19.05%(4/21)(P<0.0l).CDX2在正常胃黏膜及浅表性胃炎中无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阳性率83.72%( 36/43),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的40.91%(9/22)(P< 0.01).结论 Hp感染、CDX2表达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关,CDX2异常表达可能是启动胃黏膜上皮发生肠化的始动因素,检测胃黏膜组织中CDX2表达可以帮助临床识别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预测胃癌前病变的进展,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张正坤;苗龙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 β、IL-6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SAP合并ARDS患者22例,在明确诊断后行CVVH治疗,每天持续20~24 h.治疗前和治疗后1、4、6、9、12和20h取血测TNF-α、IL-1 β、IL-6的浓度.结果 22例患者存活17例,死亡5例.在CVVH治疗后1h,血浆TNF-α,IL-1 β、IL-6水平开始下降,至治疗后6~9h达到低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后上述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仍低于治疗前水平,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VH对SAP合并ARDS患者各种炎性介质的清除是有效的,治疗后6~9h达到低水平.
作者:李美琪;刘丹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脂质体(Lipo PGE1)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Lipo PGE1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的26例HRSⅡ型患者(治疗组)的临床资料,并与采用常规的保肝、利尿、对症支持治疗的28例HRSⅡ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23/26),对照组总有效率64.3%(18/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肌酐及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ipo PGE1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HRS,可明显提高疗效,有效恢复肝肾功能,应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徐苗国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研究血糖、治疗方案、病程、年龄、糖尿病教育、文化程度、自我血糖监测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按血糖、治疗方案、年龄、病程、糖尿病教育、文化程度、自我血糖监测这几项因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空腹血糖≤6.1 mmol/L组(30例)较空腹血糖>6.1 mmol/L组(48例),餐后2h血糖≤8.0 mmol/L组(32例)较餐后2h血糖>8.0 mmol/L组(46例),胰岛素治疗组(27例)较非胰岛素治疗组(51例),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组(36例)较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组(15例),年龄≤65岁组(41例)较年龄>65岁组(37例),病程≤10年组(39例)较病程> 10年组(3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组(34例)较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组(44例),糖尿病教育频次≥2次/月组(20例)较糖尿病教育频次<2次/月组(58例),自我血糖监测频次≥2次/周组(19例)较自我血糖监测频次<2次/周组(59例),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分别为(6.7±1.5)%比(7.9±1.3)%、(6.8±1.1)%比(7.8±1.2)%、(6.7±1.5)%比(8.1±1.4)%、(6.8±1.0)%比(8.0±1.6)%、(6.9±1.7)%比(7.4±1.6)%、(6.5±1.2)%比(8.2±1.3)%、(6.9±1.0)%比(7.6±1.4)%、(6.1±1.7)%比(8.0±1.1)%、(6.7±1.1)%比(7.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血糖、治疗方案、年龄、病程、糖尿病教育、文化程度、自我血糖监测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因素.
作者:隋春华;龚静;陆颖理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评价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在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鉴别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呼吸困难患者156例,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95例(心源性组),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61例(肺源性组),测定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心源性组血浆Nt-proBNP显著高于肺源性组[(1056±378)ng/L比(236±95) ng/L],LVEF显著低于肺源性组[(38±9)%比(6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随着NYHA分级越高,Nt-proBNP水平也越高,LVEF则越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血浆Nt-proBNP对于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德兴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4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分别为(47.89±6.93)、(49.12±5.54) m/s和(43.69±4.97)、(42.35±5.14) m/s,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分别为(41.15±4.36)、( 39.89±3.67) m/s和(37.57±3.08)、(36.56±2.81) m/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红侠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吗替麦考酚酯、小剂量激素、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病理确诊的49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采用吗替麦考酚酯(≥12岁0.75 g,2次/d,<12岁0.4 g/m2,2次/d)、拉米夫定(≥12岁100 mg/d,<12岁3 mg/kg,2次/d)、小剂量激素[泼尼松0.5 mg/(kg·d)]的治疗方案.结果 4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71.4%(35/49),总有效率81.6% (40/49),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DNA平均值从5.43×104拷贝/ml降为< 1000拷贝/ml占85.7%(42/49).膜性肾病(MN)完全缓解率为88.0%(22/25),部分缓解率为8.0%(2/25),无效率为4.0%(1/2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完全缓解率为44.4%(4/9),无效率为55.6%( 5/9);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PGN)完全缓解率为70.0%(7/10),部分缓解率为30.0%(3/10);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完全缓解率为40.0%(2/5),无效率为60.0%( 3/5).不同病理类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小剂量激素、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安全有效,其疗效与病理类型有关,MN治疗反应好,MPGN、MsPGN次之,FSGS较差.
作者:蔡承敏;魏林;段志新;吴伟;宗海涛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厄贝沙坦及美托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 HFNEF)患者活动耐力的疗效.方法 将有症状的48例HFNEF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24例)和美托洛尔组(24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厄贝沙坦组服用厄贝沙坦75 ~ 150 mg/d,美托洛尔组服用美托洛尔50~100 mg/d.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左室舒张功能参数、6MWT参数的变化,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厄贝沙坦组治疗后舒张晚期A峰大流速下降、舒张早期E峰大流速/舒张晚期A峰大流速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6)mm/s比(66±9) mm/s、1.05±0.22比0.89±0.31,P<0.05].厄贝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前步行距离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前步行前后收缩压差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步行前后收缩压差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前步行前后心率差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步行前后心率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和美托洛尔均可有效改善HFNEF患者症状及活动耐力,而厄贝沙坦疗效明显优于美托洛尔.
作者:张红颖;甄怀蒙;赵若雷 刊期: 2011年第31期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肠结核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少数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结核菌检查阳性率低,结肠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也无典型结核改变,同时又缺乏快速敏感的实验室技术,给肠结核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酶联斑点试验被用于结核的检查,从而提高了肠结核诊断与治疗效率.现对我科收治的27例肠结核患者进行酶联斑点试验联合肠镜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朱惠琼;刘才;李明武;汪亚玲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一种通过胃镜介导放置胃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且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造瘘术,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创伤小、便于护理及成功率高的特点.操作仅需在胃镜室及床边麻醉下即可进行,患者易于接受.目前使用广泛的是Pull法和Push法,而采用Introducer法不多,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16例具有适应证的患者采用Introducer 法行PEG,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炳取;贾杰;张益光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胃窦黏膜炎性反应、人β3-防御素(HBD)-2、幽门螺杆菌(Hp)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所有溃疡组(43例)及对照组(30例)活检的胃窦黏膜进行电镜下组织病理学分析及HBD-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于23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统一的抗Hp感染治疗及消化性溃疡治疗后,再次进行电镜下组织病理学分析及HBD-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Hp感染程度与胃窦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化相关性分析显示:Hp感染程度与活动度、萎缩有相关性(r =0.574、0.640,P< 0.01).无论是溃疡组还是对照组,HBD-2表达都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533、0.577,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抗Hp治疗后显示:胃窦黏膜慢性炎性反应及萎缩、肠化无明显改变,炎性反应活动性显著性降低(P< 0.01);HBD-2表达则显著下降(P<0.01),而Hp治疗失败患者HBD-2表达无显著降低(P>0.05).结论 当消化道上皮细胞受到Hp感染后,HBD-2在炎性反应细胞及因子的作用下大量表达,参与胃窦黏膜炎性反应过程,起到抑制或灭活细菌的作用;HBD-2的缺失可能加速Hp感染相关的胃炎进程,加重胃窦黏膜炎性反应.
作者:张文燕;张晓红;田怡;刘建生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方法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81例(CHD组)及非CHD患者21例(对照组)的血浆BNP水平,将CHD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分为单支病变组(28例)、双支病变(左主干病变视为双支病变)组(25例)、多支病变组(28例).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标准分为A型病变组(32例)、B型病变组(30例)、C型病变组(19例).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0~20分组(21例)、21 ~40分组(35例)、40分以上组(25例).观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 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BNP水平分别为(608.97±297.21)、(377.32±66.07)、(30.95±14.19)、( 18.40±15.52) ng/L,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1),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病变组BNP水平高于B型病变组和A型病变组,B型病变组BNP水平高于A型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93,P<0.01).结论 血浆BNP水平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作者:邵冰;吴蔚;王晓萍;孙琳;宋平南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血氨(NH3)、HBV D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除HBV DNA外,其他各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ChE、PTA、TC、NH3、HBV DN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期、中期患者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晚期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10例(25.0%),对照组死亡23例(6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能有效地改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降低病死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丰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运动负荷后肺功能测定在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早期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 40例Ⅰ级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静态与6 min步行试验(6MWT)、心肺运动试验(CPET)后肺功能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深吸气量(IC)、大中段呼气流速(MMEF)、50%肺容积呼气流速(FEF50)、75%肺容积呼气流速(FEF75)、大通气量(MVV).对静态及两种不同方式的运动试验后各肺功能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OPD组静态FEV/FVC< 70%,FEVl%为(80.30±13.60)%,FEVt、MMEF、FEF50、FEF75低于对照组(P<0.05);6MWD[ (495.0±47.6)m]与对照组[(537.0±62.8) 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运动分钟通气量[(51.45±12.73)L/min]、大摄氧量(VO2)[( 19.25±4.03) ml/(kg·min)]和大二氧化碳排出量[(16.37±3.06)ml/(kg·min)]低于对照组[(69.75±13.10) L/min、(24.20±3.56) ml/(kg·min)、(20.40±5.90) ml/(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MWT后FVC、FEV1、IC、FEF75、FEV1%与静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T后FVC、FEV1、IC、FEF75、FEV1%、PEF50、MMEF与静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对照组静态与6MWT、CPET后各肺功能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VO2与运动前后FEV1变化呈正相关(r=0.60,P< 0.01).结论 运动负荷后肺功能测定在评价COPD患者早期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云霞;杨中卫;唐友勇;程立;李威;石明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心绞痛分级及危险度分层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8例心血管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29例为非冠心病患者(非冠心病组),99例为心绞痛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对心绞痛患者进行心绞痛分级、危险度分层,比较不同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差异.结果 非冠心病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MMP-9水平依次升高,分别为(0.450±0.199)、(0.865±0.201)、(2.532±4.253)μ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O.005).随着心绞痛分级升高,血清MMP-9水平逐渐升高,心绞痛Ⅳ级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Ⅲ、Ⅱ、Ⅰ级患者(P=0.000、0.000、0.000),心绞痛Ⅲ级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33).随着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增加,血清MMP-9水平逐渐增加,其中高危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中危、低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4).结论 心绞痛患者血清MMP-9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陈义;吴小庆 刊期: 2011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