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敏;魏林;段志新;吴伟;宗海涛
目的 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CDX2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3例(其中正常胃黏膜7例,浅表性胃炎21例,萎缩性胃炎22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43例)胃黏膜组织CDX2表达情况;使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7例正常胃黏膜患者Hp检测阴性,Hp感染在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阳性率分别为77.27%(17/22)、65.12%( 28/43),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的19.05%(4/21)(P<0.0l).CDX2在正常胃黏膜及浅表性胃炎中无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阳性率83.72%( 36/43),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的40.91%(9/22)(P< 0.01).结论 Hp感染、CDX2表达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关,CDX2异常表达可能是启动胃黏膜上皮发生肠化的始动因素,检测胃黏膜组织中CDX2表达可以帮助临床识别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预测胃癌前病变的进展,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张正坤;苗龙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经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通气治疗后反流性咳嗽24h食管pH值监测及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性治疗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COPD并呼吸衰竭经CPAP通气治疗后出现反流性咳嗽患者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24h食管pH值监测组11例,PPI试验性治疗组16例.结果 24h食管pH值监测组诊断反流性咳嗽9例,阳性率81.82%(9/11);PPI试验性治疗组诊断反流性咳嗽14例,阳性率87.50%(14/16).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经CPAP通气治疗后出现反流性咳嗽,行PPI试验性治疗的诊断准确率高,抗反流治疗疗效好,方法 简单,易操作,较好地适用于COPD并呼吸衰竭危重患者,比24h食管pH值监测更有临床应用价值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粱少红;冯曙平;陈艳;冼慧仪;谭锦志;田峰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厄贝沙坦及美托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 HFNEF)患者活动耐力的疗效.方法 将有症状的48例HFNEF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24例)和美托洛尔组(24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厄贝沙坦组服用厄贝沙坦75 ~ 150 mg/d,美托洛尔组服用美托洛尔50~100 mg/d.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左室舒张功能参数、6MWT参数的变化,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厄贝沙坦组治疗后舒张晚期A峰大流速下降、舒张早期E峰大流速/舒张晚期A峰大流速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6)mm/s比(66±9) mm/s、1.05±0.22比0.89±0.31,P<0.05].厄贝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前步行距离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前步行前后收缩压差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步行前后收缩压差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治疗前步行前后心率差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步行前后心率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和美托洛尔均可有效改善HFNEF患者症状及活动耐力,而厄贝沙坦疗效明显优于美托洛尔.
作者:张红颖;甄怀蒙;赵若雷 刊期: 2011年第31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应激和糖尿病之间密切相关,高糖造成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是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失衡.抗氧化系统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红素氧合酶(hemeo xygenase,HO)是机体重要的抗氧化系统之一,HO-1是诱导型的HO,其在抗氧化应激损伤中的有益作用不断得到肯定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重点介绍HO-1在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芳媛;邹秀兰 刊期: 2011年第31期
患者女,44岁.因“恶心、呕吐10d”于2009年10月8日入院.患者于19年前产后大出血,此后无乳及闭经,怕冷虚弱,纳差,一直未予明确诊治.否认酗酒史.体温35.6℃,脉搏60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80/55 mm Hg(1mm Hg=0.133 kPa).肤色浅淡,体形消瘦,无阴毛、腋毛,眉毛稀疏,意识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言语少.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眼球可活动,面部对称,脑神经查体不合作,颈软,心率60次/min,律齐、肺腹(一),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
作者:刘俊祥;张军文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一种通过胃镜介导放置胃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且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造瘘术,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创伤小、便于护理及成功率高的特点.操作仅需在胃镜室及床边麻醉下即可进行,患者易于接受.目前使用广泛的是Pull法和Push法,而采用Introducer法不多,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16例具有适应证的患者采用Introducer 法行PEG,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炳取;贾杰;张益光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 β、IL-6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SAP合并ARDS患者22例,在明确诊断后行CVVH治疗,每天持续20~24 h.治疗前和治疗后1、4、6、9、12和20h取血测TNF-α、IL-1 β、IL-6的浓度.结果 22例患者存活17例,死亡5例.在CVVH治疗后1h,血浆TNF-α,IL-1 β、IL-6水平开始下降,至治疗后6~9h达到低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后上述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仍低于治疗前水平,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VH对SAP合并ARDS患者各种炎性介质的清除是有效的,治疗后6~9h达到低水平.
作者:李美琪;刘丹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胃窦黏膜炎性反应、人β3-防御素(HBD)-2、幽门螺杆菌(Hp)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所有溃疡组(43例)及对照组(30例)活检的胃窦黏膜进行电镜下组织病理学分析及HBD-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于23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统一的抗Hp感染治疗及消化性溃疡治疗后,再次进行电镜下组织病理学分析及HBD-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Hp感染程度与胃窦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化相关性分析显示:Hp感染程度与活动度、萎缩有相关性(r =0.574、0.640,P< 0.01).无论是溃疡组还是对照组,HBD-2表达都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533、0.577,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抗Hp治疗后显示:胃窦黏膜慢性炎性反应及萎缩、肠化无明显改变,炎性反应活动性显著性降低(P< 0.01);HBD-2表达则显著下降(P<0.01),而Hp治疗失败患者HBD-2表达无显著降低(P>0.05).结论 当消化道上皮细胞受到Hp感染后,HBD-2在炎性反应细胞及因子的作用下大量表达,参与胃窦黏膜炎性反应过程,起到抑制或灭活细菌的作用;HBD-2的缺失可能加速Hp感染相关的胃炎进程,加重胃窦黏膜炎性反应.
作者:张文燕;张晓红;田怡;刘建生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新型质子泵抑制剂艾普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 检索比较艾普拉唑和其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有6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共纳入1319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荟萃分析显示l0 mg/d艾普拉唑4周溃疡愈合率为89.1%(591/663),略高于对照组的86.4% (426/4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高质量文献、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和以奥美拉唑为对照药物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0 mg/d艾普拉唑不良反应率为9.7%(64/663),对照组为12.6%(62/493),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普拉唑5mg/d和10 mg/d治疗4周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4.7%( 138/163)、84.0%(131/15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普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有较高的愈合率,并且耐受性良好,5 mg/d的疗效与10 mg/d基本相当.
作者:俞力军;黄伟平;韩钧凌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运动负荷后肺功能测定在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早期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 40例Ⅰ级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静态与6 min步行试验(6MWT)、心肺运动试验(CPET)后肺功能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深吸气量(IC)、大中段呼气流速(MMEF)、50%肺容积呼气流速(FEF50)、75%肺容积呼气流速(FEF75)、大通气量(MVV).对静态及两种不同方式的运动试验后各肺功能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OPD组静态FEV/FVC< 70%,FEVl%为(80.30±13.60)%,FEVt、MMEF、FEF50、FEF75低于对照组(P<0.05);6MWD[ (495.0±47.6)m]与对照组[(537.0±62.8) 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运动分钟通气量[(51.45±12.73)L/min]、大摄氧量(VO2)[( 19.25±4.03) ml/(kg·min)]和大二氧化碳排出量[(16.37±3.06)ml/(kg·min)]低于对照组[(69.75±13.10) L/min、(24.20±3.56) ml/(kg·min)、(20.40±5.90) ml/(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MWT后FVC、FEV1、IC、FEF75、FEV1%与静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T后FVC、FEV1、IC、FEF75、FEV1%、PEF50、MMEF与静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对照组静态与6MWT、CPET后各肺功能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VO2与运动前后FEV1变化呈正相关(r=0.60,P< 0.01).结论 运动负荷后肺功能测定在评价COPD患者早期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云霞;杨中卫;唐友勇;程立;李威;石明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吗替麦考酚酯、小剂量激素、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病理确诊的49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采用吗替麦考酚酯(≥12岁0.75 g,2次/d,<12岁0.4 g/m2,2次/d)、拉米夫定(≥12岁100 mg/d,<12岁3 mg/kg,2次/d)、小剂量激素[泼尼松0.5 mg/(kg·d)]的治疗方案.结果 4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71.4%(35/49),总有效率81.6% (40/49),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DNA平均值从5.43×104拷贝/ml降为< 1000拷贝/ml占85.7%(42/49).膜性肾病(MN)完全缓解率为88.0%(22/25),部分缓解率为8.0%(2/25),无效率为4.0%(1/2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完全缓解率为44.4%(4/9),无效率为55.6%( 5/9);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PGN)完全缓解率为70.0%(7/10),部分缓解率为30.0%(3/10);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完全缓解率为40.0%(2/5),无效率为60.0%( 3/5).不同病理类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小剂量激素、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安全有效,其疗效与病理类型有关,MN治疗反应好,MPGN、MsPGN次之,FSGS较差.
作者:蔡承敏;魏林;段志新;吴伟;宗海涛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104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采用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8%(42/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 3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大呼气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典义 刊期: 2011年第31期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肠结核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少数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结核菌检查阳性率低,结肠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也无典型结核改变,同时又缺乏快速敏感的实验室技术,给肠结核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酶联斑点试验被用于结核的检查,从而提高了肠结核诊断与治疗效率.现对我科收治的27例肠结核患者进行酶联斑点试验联合肠镜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朱惠琼;刘才;李明武;汪亚玲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7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中肢体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12例,肢体抽搐10例,偏盲或皮质盲7例,意识障碍5例,头痛4例,发热3例,智能减退3例,听力下降2例.头颅MRI提示颅内存在单个或多个累及皮层和(或)皮层下白质的病灶,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FLAIR及DWI呈高信号;其中病灶累及枕叶15例,颞叶13例,顶叶9例,额叶5例,丘脑5例,基底节4例,放射冠3例,胼胝体3例.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可见乳酸双峰.实验室检查血乳酸升高.10例行肌肉活检,光镜下可见大量蓬毛样红纤维.结论 MELAS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其诊断依赖于肌肉活检病理和基因诊断,临床上需与脑血管病、脑炎、癫痫及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相鉴别.
作者:侯晶晶;王宪玲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 30/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 29/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别为-4.5±0.8和-4.7±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SI为-3.2±0.5,对照组治疗后为-4.4±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明显,同时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作者:向良浩;吴兴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脂质体(Lipo PGE1)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Lipo PGE1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的26例HRSⅡ型患者(治疗组)的临床资料,并与采用常规的保肝、利尿、对症支持治疗的28例HRSⅡ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23/26),对照组总有效率64.3%(18/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P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肌酐及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ipo PGE1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HRS,可明显提高疗效,有效恢复肝肾功能,应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徐苗国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神经内分泌肿瘤广泛存在于人体各部位,以胃肠、肺脏、胰腺、乳腺等部位居多,均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激素的功能,而分泌的激素暂时未能确定者称为神经内分泌癌.1965年由Raychowdhuri首次报道尸检中发现1例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我院2006 - 2009年收治3例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我们参考国内外文献,探讨筛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保庆;车建华;邹邕;潘海波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4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分别为(47.89±6.93)、(49.12±5.54) m/s和(43.69±4.97)、(42.35±5.14) m/s,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分别为(41.15±4.36)、( 39.89±3.67) m/s和(37.57±3.08)、(36.56±2.81) m/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彭红侠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3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28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45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等,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64.4%( 29/45),总有效率95.6%( 43/45),对照组显效率39.3%(11/28),总有效率75.0%( 21/28),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 19.2±3.1)h,住院时间(5.3±2.4)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8±4.9)h和(8.1±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2、IL-6以及TNF-α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IL-2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和TNF-α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改变更为显著(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改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豪 刊期: 2011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出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病率、血管病变的部位及SAHS严重程度与血管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取42例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证实的SAHS患者,轻度12例,中度24例,重度6例,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血管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及狭窄血管支数.结果 DSA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37例(88.1%),其中颅内动脉占51.8%( 43/83),颅外动脉占48.2%( 40/83).12例轻度SAHS患者中2例未见动脉狭窄,3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4例中度SAHS患者中除2例未见动脉狭窄外,9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9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6例重度SAHS患者中除1例未见动脉狭窄外,2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结论 SAHS患者易合并中、重度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累及颅内动脉较多见,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受累更显著;SAHS严重程度与血管病变是位于颅内还是颅外无明显关系.
作者:黄倩;黄友良;张杰;胡洁 刊期: 2011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