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15例临床分析

翟振伟;张越

关键词: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原发性, 国外学者, 卵巢,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恶性肿瘤, 组织学, 诊治, 患者, 国内
摘要: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它又被称作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其组织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十分相似,自国外学者Swerdlow[1]1959年首次报道以来,国内也有一定数量学者报道此病,我院1997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EPSPC患者15例,现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加深对其认识,以便更好地诊治此病.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蛛网膜下腔阻滞水平对异丙酚镇静的影响

    目的 通过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异丙酚麻醉,观察不同蛛网膜下腔阻滞水平对异丙酚镇静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24例(Ⅰ组),行下肢手术患者26例(Ⅱ组).Ⅰ组注入15.0 mg布比卡因,Ⅱ组注入7.5 mg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药15min后,记录感觉阻滞平面,同时开始以100 μg/(kg·min)的速度静注异丙酚,直至BIS值低于75(起效时间),术中维持BIS值于65~75,蛛网膜下腔注药45 min后,停止注射异丙酚,观察停药后,BIS值恢复为90的时间(恢复时间).结果 Ⅰ组平均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4,Ⅱ组平均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10,Ⅰ组和Ⅱ组:起效时间分别是(224±45)s和(281±52)s,P<0.01;恢复时间分别为(235±44)s和(199±48)s,P<0.05;异丙酚维持用量分别为(1.98±0.31)mg/kg和(2.83±0.46)mg/kg,P<0.01.结论 高剂量布比卡因(15.0 mg)较低剂量(7.5 mg)布比卡因达到相同镇静程度需要异丙酚的剂量为低,异丙酚的镇静作用起效时间缩短,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作者:张晓勇;孙磊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综合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尿潴留的影响

    目的 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尿潴留的防治进行探讨.方法 将首次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术后膀胱冲洗、提肛训练和个体排尿训练,拔管时预留膀胱冲洗液,拔管后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等综合措施;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留置尿管.结果 拔除尿管后试验组发生尿潴留2例,再置管率为4%;对照组发生尿潴留17例,再置管率为34%.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预防尿潴留发生.

    作者:石存英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盐酸曲马多胶浆剂在腹部吸脂术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盐酸曲马多胶浆剂镇痛以减少腹部吸脂术中利多卡因用量的探讨.方法 采用两种局部麻醉方式,对腹部吸脂术患者进行利多卡因用量的比较.对照组7例,采用常规灌注液分区麻醉,利多卡因浓度0.05%;观察组8例,采用我们自行研制的盐酸曲马多胶浆剂,采取直肠给药方式,灌注均一次完成,灌注液利多卡因浓度为0.01%.结果 两组患者主观感觉麻醉效果均满意.但对照组利多卡因用量范围37.5~41.7 mg/kg,灌注液用量范围75.0~83.3 ml/kg;而观察组利多卡因用量范围10.9~12.5 mg/kg,灌注液用量范围109.0~125.0 ml/kg.由吸出液静置后颜色判断,观察组比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减少.结论 在腹部吸脂术中,应用盐酸曲马多胶浆剂直肠给药镇痛,可以大大减少利多卡因用量,从而增加灌注量和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于甫;李平;李丽萍;刘芬;吴敏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α-2b干扰素联合黄芪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疗效观察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发病机制有病毒的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学说,所以早期使用抗病毒及调节免疫功能药物治疗,对缩短病程、减轻病理损伤、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我院2003年3月~2006年4月联合应用α-2b干扰素(凯因益生)与黄芪注射液治疗HFRS 4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商红卫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BIS在晚期肿瘤患者全身热疗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晚期肿瘤患者全身热疗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46例(ASA Ⅰ~Ⅱ级)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BIS监测)、对照组(常规监测);术中监测心率(HR)、血压(Bp)、围术期血糖变化、术毕意识恢复时间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与热疗全过程为(410±43)min,升温期(223±32)min、恒温期60 min、降温期(72±17)min;升温期和恒温期HR增快,对照组50%的患者发生严重低血压,血压下降幅度>基础值的30%,体温达41℃后,所有患者均用多巴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观察组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仅有2例发生低血压.结论 围术期BIS值维持在55~60,热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糖浓度的变化是稳定的,意识恢复快,麻醉并发症少,保证了手术安全顺利地进行,说明BIS用于全身热疗麻醉中的监测是可行的.

    作者:杨祖悌;聂雪萍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15例临床分析

    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它又被称作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其组织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十分相似,自国外学者Swerdlow[1]1959年首次报道以来,国内也有一定数量学者报道此病,我院1997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EPSPC患者15例,现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加深对其认识,以便更好地诊治此病.

    作者:翟振伟;张越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NF-κB与临床常用麻醉药物

    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一类多向性核转录调节蛋白,具有与某些启动子的固定核苷酸序列结合,从而启动基因转录的功能,参与多种炎性介质基因的转录和调控,在炎症、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en和Baltimore[1]首次从B淋巴细胞核抽提物中监测到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的增强子κB序列(5'-GGGACTTTCC-3')特异结合的核蛋白因子,称之为NF-κB.NF-κB广泛调控着昆虫及人类的一系列基因表达,尤其与机体免疫反应、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常用麻醉药物如硫喷妥钠、氯胺酮、吗啡等均可能对NF-κB的表达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范婷;安建雄;杜培革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神经生长因子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IL-6、IL-18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8的动态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儿HIE的干预治疗作用以及有关分子机制.方法 分为对照组、常规组、干预组.在1、3及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查血清IL-6、IL-18的水平.结果 (1)IL-6水平:对照组、常规组、干预组1 d依次为(80.2±8.6)、(40.1±7.2)、(48.2±7.3)ng/L;3 d依次为(81.6±8.8)、(52.2±7.6)、(61.2±7.8)ng/L;7 d依次为(83.2±8.9)、(75.2±8.2)、(82.1±8.7)ng/L.(2)IL-18水平:对照组、常规组、干预组1 d依次为(210.2±32.3)、(940.2±36.6)、(842.1±35.5)ng/L;3 d依次为(294.2±33.2)、(1287.6±39.8)、(701.2±34.7)ng/L;7 d依次为(116.1±30.5)、(937.2±36.2)、(352.7±33.8)ng/L.结论 缺氧缺血后,HIE患儿外周血IL-6水平减低,IL-18水平升高,神经生长因子能平衡IL-6、IL-18的水平,调节免疫功能,保护神经细胞.

    作者:陈惠萍;陈敬国;黄惠娟;郑铠军;夏荣华;陈简;杨秀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单周方案治疗头颈部晚期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我院近年来应用多西紫杉醇(艾素)联合小剂量顺铂单周方案治疗复发转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冰;张树荣;戚晓东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临床观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已被广泛应用,且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药物终止11~16周妊娠的报道不多,本研究通过追加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用药量,终止11~16周妊娠12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晓东;朱宏;李玉凤;刘雅君;秦淑芬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毒蕈中毒8例分析

    毒蕈又称毒蘑菇,食用后可导致中毒,常易群体发病,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因毒蕈所含的毒素种类不同,中毒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脏器损害的程度也不尽相同.2006年7月我院收治的集体误食毒蕈中毒后导致多脏器损害的患者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晏晖;高冬娜;张彧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异位妊娠误诊63例分析

    目的 提高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63例异位妊娠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误诊早孕34例、先兆流产7例、盆腔炎症9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例、卵巢黄体破裂2例、阑尾炎6例、急性胃肠炎2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输卵管妊娠55例,卵巢妊娠3例,子宫残角妊娠2例,宫颈妊娠3例.结论 提高医务人员对异位妊娠的重视是减少其误诊的关键所在.

    作者:高慧;孙秀云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小儿先天性肾积水90例诊治体会

    先天性肾积水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是造成肾积水的主要原因.我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90例(94侧)先天性肾积水患儿,现将其诊断、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高莉娟;白毅;赵玉伟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损伤输尿管镜下吻合1例

    患者 44岁,拟诊子宫腺肌病、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术中见子宫体增大如孕11周大小,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并可见紫蓝色异位结节,双侧卵巢囊肿均与同侧阔韧带后叶、子宫后壁以及侧盆壁腹膜粘连,左侧直径约4.5 cm,右侧直径约6.0 cm.术中钝性分离双侧卵巢囊肿与周围组织间粘连,锐性分离子宫与直肠之间粘连.剥离双侧卵巢囊肿,将子宫切除、缝合完阴道断端之后,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较左侧稍增粗,于是暴露右侧髂区,自上而下探查输尿管,见子宫血管下方处的输尿管约0.5 cm区域颜色变白,考虑有电灼伤,请泌尿外科医师膀胱镜下输尿管置管,置管失败.

    作者:王东晖;郭亮;刘世凯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恢复良好33.8%,中残11.8%,重残17.6%,植物生存状态8.8%;死亡19例,占27.9%.死亡原因:脑干呼吸循环功能衰竭7例,脑疝合并严重失血性休克4例,失血性休克后DIC 3例,术后非中枢性呼吸衰竭2例,长期昏迷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结论 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损伤病情重笃复杂,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明确损伤的主次部位、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合理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作者:赵峰;吴广宇;徐洪波;方军;吴作珠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疑似视神经脊髓炎的癔病1例

    患者男,18岁,因视物模糊、重影2个月加重2周于2006年6月15日入院.该患者为部队新入伍战士,患者2个月前在跑步时突然视物模糊,有重影,发病前曾有发热,体温高为38.5℃,无腹泻,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

    作者:白智华;彭享胜;董秋艳;殷常乐;张伟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197例足月新生儿黄疸与围产因素的分析

    目的 了解分娩方式、使用催产素促产及新生儿体重对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及适当使用催产素.方法 对197例足月新生儿生后每天进行经皮胆红素(TCB)测定,TCB≥18为黄疸组,TCB<18为非黄疸组,并根据顺产或剖宫产及是否使用催产素促产及新生儿体重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按分娩方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4,P>0.05),按是否使用催产素促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11,P>0.05),按新生儿体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18,P>0.05).结论 分娩方式、恰当使用催产素促产及新生儿体重对新生儿黄疸无影响.

    作者:李春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心力衰竭由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而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研究的深入,发现心力衰竭除了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密切相关外,细胞因子网络(cytokine network)在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心力衰竭直接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和IL-6、黏附分子等,TNF-α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是近几年来研究较广泛和深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TNF-α是细胞因子网络的关键部分.现将TNF-α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孙绍军;王纪敏;魏金凤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创伤性气性坏疽早期诊治体会

    创伤性气性坏疽是创伤外科严重的并发症,常因高能量、高速度暴力致皮肤、肌肉软组织严重的开放性毁损伤及骨折引起,若早期不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其伤侧肢体致残、毁损率较高,有报道病死率为20%~40%[1].贵州省都匀市人民医院2003~2006年共收治5例创伤性气性坏疽患者,对如何提高其早期诊治成功率进行探讨,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秦文;李国勇;曾月东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高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高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中对循环功能及用药量的影响,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心血管功能基本正常的70岁以上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20例;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20例.两组全身麻醉诱导方法相同.全身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05~0.10 mg/kg,芬太尼4μg/kg,异丙酚1.0~1.5 mg/kg,氯琥珀胆碱(司可林)2 mg/kg.GE组于诱导前取T12~L1连硬置管,注入0.375%布比卡因5 ml,术中每2 h追加5~7 ml.诱导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采用无创伤监测仪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心电图(ECG)等生命体征,同时记录全身麻醉用药量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GE组术中SBP、DBP、HR明显低于G组(P<0.05),而G组术后躁动高于GE组;GE组异氟醚吸入浓度、阿曲库铵用药量低于G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高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可使患者术中循环稳定,用药量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作者:宋希斌;郭英杰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