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卒中并上消化道出血29例临床分析

岳仁智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上消化道出血, 严重并发症, 早期预防, 早期死亡, 临床特点, 救治体会, 改善病情, 治疗, 患者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急性脑卒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脑卒中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和在出血后积极治疗,对改善病情有重要意义.现就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29例急性脑卒中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分析如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延迟性脾破裂26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2003~2005年收治延迟性脾破裂26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赵建斌;周荣宪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病理学检查在直肠癌治疗中的意义

    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趋复杂,临床学科和病理学领域间发生融合导致了外科病理学及临床病理学的产生.本文就病理学在直肠癌治疗过程及相应预后判断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仁波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hMSH2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错配修复基因是1993年以来陆续发现的一组基因,主要包括hMSH2、hMLH1、hPMS1和hPMS2,其表达产物执行错配修复功能.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是细胞复制后的一种修复机制,具有维持DNA复制保真度、控制基因变异的作用,对于维持细胞的遗传稳定起重要作用.变的参与.

    作者:郑杰;孔繁斗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加替沙星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82例临床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于2004年8月~2005年2月观察了我院8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其中男49例,女33例,平均年龄(52±7)岁.

    作者:唐德羽;余上海;王丽;刘涤瑕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综合疗法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16例

    自1990~2001年,我科采用消痔灵液行直肠黏膜下、坐骨直肠间隙和直肠后间隙注射,再配合肛门紧缩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16例患者,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明铨;吴文俭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NS)以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3.5 g),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和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为其临床特征,并除外继发性NS.当其出现突发少尿(或尿量减少)、无尿、肾功能急骤恶化时,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临床上并非少见.NS合并ARF这一严重并发症可发生于NS的任何阶段,甚至为首发症状[1].

    作者:朱明久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川芎嗪、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液流变学影响

    目前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除了具有呼吸道气流受限外,还表现为血液高黏状态、机体循环障碍和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久病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低下,在此基础上,容易造成机体对外源性感染的机会,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和迁延不愈.

    作者:孙亚琴;邵月萍;李芙琴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急性脑梗死不适当降压5例临床分析

    脑梗死急性期多伴有血压升高,有些临床医生尤其非神经内科医生,一见到血压升高,立即采取降压措施.我科1989~2005年诊治5例脑梗死急性期不适当降压病例,现总结分析如下,希望能起到警示作用.

    作者:熊佐玲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针管抽吸法治疗乳头内陷50例分析

    我院自2003~2006年用针管抽吸简易疗法治疗产妇乳头内陷,临床效果满意并得到广泛应用,利于母乳喂养.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增粉;李书景;彭英然;宋从申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带侧孔深静脉管治疗青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体会

    2004年1月~2006年9月,我院采用带侧孔的深静脉管治疗青年人自发性气胸37例,效果满意.现就带侧孔深静脉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做法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蓝玉华;容国富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头孢噻肟钠并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

    我院于2003~2005年用头孢噻肟钠和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重症肺炎65例,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组66例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2个月至7岁.其中≤1岁40例,1~2岁16例,3~7岁10例.

    作者:牛庆兰;桑长林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引起ARDS的病因众多,以有报道的引起ARDS的原发病多达100余种,严重肺部感染,胃内容物吸入,肺挫伤,吸入有毒气体,淹溺:氧中毒,脓毒症,严重的非胸部创伤,重症胰腺炎,大量输液,体外循环及DIC等均为ARDS的高危因素.

    作者:郭立恒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小肠重复畸形致肠坏死一例报告

    小肠重复畸形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诊断困难,我院收治1例小肠重复畸形致肠绞窄肠坏死,行肠切除手术治愈.

    作者:郭福超;苗智峰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并穿孔致肠梗阻1例

    患者男,49岁.3 d前早晨7:00起无诱因出现脐周持续性隐痛,自行服用镇痛药后缓解,第2天再感脐周疼痛,并右下腹疼痛,曾到外院治疗,详情不清,第3天到本院就诊,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意识清楚,无恶心、呕吐.

    作者:彭慧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脂肪肝的声像图表现与临床原因的探讨

    过量的脂肪(主要为甘油三脂)在肝内持久大量积聚称为脂肪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脂肪肝的患者呈大幅上升的趋势.然而,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可导致脂肪肝,且有部分病例B超出现脂肪肝图像,血脂却始终维持正常水平.

    作者:于忠魁;高红杰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彩超诊断右室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

    患者男,34岁.因反复发作心慌、胸闷10年,逐渐加重而来我院就诊.查体:心率234次/min,血压60/45 mm Hg(1 mm Hg =0.133 kPa),三尖瓣听诊区闻及收缩期杂音.

    作者:常红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吗啡在小儿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吗啡应用于小儿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安全性、副作用.方法 全组病例24例,术毕前硬膜外给入吗啡10 μg/kg负荷量后,接PCA泵,2 μg/(kg·h)给入吗啡,将药液稀释成100 ml,每100 ml加入0.12 mg/kg的恩丹西酮注射液,背景设置1 ml/h,PCA1 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镇痛效果、副作用.结果 镇痛优良率100%,SpO2均在95%以上,呼吸频率没有病例低于20次,/min.恶心2例,呕吐1例.结论 吗啡和恩丹西酮配伍应用于5岁以上小儿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

    作者:杨荣宽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老年大肠癌并发肠梗阻42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老年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老年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行结肠癌根治切除一期吻合术,1例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痊愈.6例行左半结肠切除近端造瘘术,7例单纯近端结肠造瘘术,7例直肠癌中3例行Miles术.3例死亡.结论 对于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手术解除梗阻,手术方式要合理安全,争取行一期吻合手术.

    作者:杨晓龙;尹铁林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川崎病18例临床分析

    2002~2006年我院儿科收治川崎病18例,部分病例初期误诊,现做一总结回顾,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积极防治川崎病的各种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王晓丽 刊期: 2007年第z1期

  • 股骨转子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钉板系统(DHS、DCS)与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长短重建钉、PFN、PFNA)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3年12月~2006年9月分别用钉板与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92例,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钉板系统固定(A组)50例,髓内固定(B组)42例.结果 全部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2~24个月,平均13个月,功能恢复满意,住院期间及骨折愈合前无一例死亡,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良率为92%,B组优良率为94%.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肺部栓塞、内置物断裂、骨不连、骨折延期愈合、继发性大转子骨折、股骨头切割及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引流量、平均愈合时间、并发症、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HS与髓内固定系统均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器械,但髓内固定系统组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适合于Evans各种类型的骨折,是佳选择.

    作者:安新梅;刘福全 刊期: 2007年第z1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