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树池;边永玲;李海军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S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结合近年文献报道及我院收治的病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乔溪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情况同年龄、性别、脑部病变部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因素的关系,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入选的79例脑卒中患者均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本(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诊断并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测评,在不同的相关因素条件下进行分析. 结果 79例患者中PSD确诊36例,发病率为45.6%,其发病率同性别、年龄因素无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PSD的发病率有关,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发病率(80.0%)同中度或轻度发病率(40.0%/41.0%)相比显著增高.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病变者PSD的发病率(56.3%/48.2%)均显著增高,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对于中重度PSD患者给予心理治疗及5-HT再摄取抑制剂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85.7%. 结论脑卒中患者中PSD发病率较高,且同病情轻重和病变部位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临床上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的心理和药物干预有效.
作者:李晓红;刘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人群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约为5%,许多病因可导致房颤,其中有6个独立因素为年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以及心肌梗死,还有甲状腺机能亢进、酗酒等,尽管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由于房颤给患者带来了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较高的致残率,因此如何治疗成为医生面对的问题.
作者:柳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脑弓形虫病是指弓形虫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等损害.因在临床症状、头颅CT及脑脊液实验室检查与结核性脑膜炎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容易误诊.现就我院1998-2002年收治的5例脑弓形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马永昌;张志强;李瑞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旨在分析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的预激综合征,避免误诊.方法对28例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图形的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综合临床分析.结果 28例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均呈现了窦性心律、短P-R间期(0.101±0.018) s、delta波、病理性Q波[时限(0.081±0.029) s,振幅(0.78±0.52) mV],仅1例证实为预激综合征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结论一些预激综合征患者呈现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形式,极少数与心肌梗死并存,提示在见到病理性Q波而作出心肌梗死诊断前,要进行综合临床分析,避免误诊,尤其二者并存时,应慎重诊断,避免漏诊心肌梗死.
作者:甄胜西;周惠云;文正万;吴清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了解抗心律失常药对心电图的影响不仅有助正确、合理用药,避免副作用,又能帮助加深对心电图的理解,事半功倍.1970年由Waughan Williams提出,1983年又经过Harrison改良的分类法将抗心律失常药按其对心肌细胞电生理作用不同分为四类,而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不同.
作者:浦介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尽管随着射频消融、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以及起搏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了巨大的突破.但是,由于有疗效肯定、费用低廉、方便易行、对医生和医院没有特殊器械及特殊技能要求等诸多优点,药物治疗的核心地位仍未被动摇.
作者:楚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自1997年以来,在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抑制剂)、利尿剂和地高辛的基础上加用新一代β1受体阻滞剂缓释片比索洛尔,本文主要观察其控制慢性心力衰竭心率的改变.
作者:胡雅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不当或滥用可致死亡率增高循证医学研究表明,胺碘酮(Ⅲ类)和β受体阻滞剂(Ⅱ类)可降低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但也发现,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增加死亡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张海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缺血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分析,并根据其结果将患者分为缺血组和非缺血组. 结果缺血组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0.0%)明显高于非缺血组(33.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复杂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缺血组(30.0%)亦明显高于非缺血组(12.5%);缺血组经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纠正心肌缺血(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效果显著(95%症状消失或减轻).结论 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有临床价值.
作者:冯伟捷;徐秀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隐源性脑内小脓肿文献中已有报道,既往因认识不足,不少病例误诊为肿瘤或囊虫病等其他疾病,接受不应该的手术或错误的内科治疗.本文收集30例经抗炎治疗痊愈的病例.总结CT、MR所见,仅供参考.
作者:陈国栋;齐济民;王明东;杨家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盐酸胺碘酮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经过了多年的曲折考验,它已在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站稳了脚跟.尽管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但它仍然成为心律失常,特别是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
作者:朱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127例运动试验病例伴发的心律失常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127例病人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6例,其中心绞痛35例,心肌梗死31例;非冠心病组61例.应用Bruce方案,监测并分析心律失常类型.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5.7%.非冠心病组为11.5%,冠心病组为19.7%,P>0.05.心律失常以室性者为多见,占85%,房性心律失常占15%.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9.0%,明显高于心绞痛病人11.4%,P<0.05.且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结论运动试验中发生心律失常比较常见,冠心病病人出现的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
作者:洪丽;林春燕;潘晓杰;林治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在一般人群中,将窦性心律失常计算或不计算在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为100%,只是心律失常的种类、频度、严重程度、症状等不同而已.因此,心律失常是临床各科医师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快速型心房纤颤(A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HF并快速型Af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6周.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92.86%)、心电图疗效(85.72%)以及心泵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卡维地洛治疗CHF并快速型Af,既能有效控制心室率,又能显著改善心功能.
作者:袁章顺;袁克;曾令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CHD组31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对照组27例.两组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取得HRV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 CHD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HRV 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HD患者HRV明显下降.HRV能敏感地、定量地反映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作者:方红;齐国先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有心衰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NYHAⅡ级)伴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心衰治疗同时加用卡维地洛对心率控制的改善.方法 24例扩张型心肌病伴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卡维地洛组(Ⅰ组,12例)和对照组(Ⅱ组,12例). Ⅰ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开始剂量3.125 mg,每日1次,每2周剂量加倍1次,6周后目标剂量为12.5 mg,每日2次,并持续至研究结束(共12周).Ⅱ组维持原有的治疗不加任何其他药.结果Ⅰ组患者静息心率下降9%~35%,运动时大心率下降4%~21%,踏车运动总时间增加1%~29%,以上数据P=0.001,室性异位心律也减少.Ⅱ组各项指标无变化.结论在有心衰的扩张型心肌病伴房颤患者加用卡维地洛可以改善静息心率和运动时心率控制,从而提高运动耐受性.
作者:张宁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等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并不断取得新进展.Vaughan-Williams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β受体阻滞剂为Ⅱ类,也是预防和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普遍使用的药物.
作者:林治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心电图ST-T改变,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将153例患者按照有ST-T改变伴典型胸痛和有ST-T改变合并不典型胸痛或无症状者分为A、B两组,行冠脉造影,其中至少有一支冠脉狭窄且≥50%为阳性,后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冠脉造影阳性,A组占81.5%,B组占36.1% ,两组阳性率对比,P<0.001.结论心电图ST-T改变伴胸痛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要优于仅有ST-T改变者,单独的ST-T改变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依据.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提高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及准确率.
作者:陈晓瑞;刘建华;马金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般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较前壁心肌梗死有较好的预后,但在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中确定哪些病人处于高危亚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指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具有较高的合并症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1].而右室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右胸导联作出.本研究旨在借助入院时标准12导联心电图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V1导联ST段抬高的临床预后意义.
作者:韩树池;边永玲;李海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