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鹏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与甲氨碟呤联合治疗成人斯蒂尔(still)病的疗效.方法成人still病23例,接受尼美舒利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方案.运用生存分析的方法观察控制发热的时间和复发的时间;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4项实验室指标以及副反应.结果治疗后3个月15例(65.2%)和治疗后6个月19例(82.6%)4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全部病人在治疗初期均出现多汗现象,多汗持续5~36 d,中位数8 d,其中2例出现低血压需要临时静脉补液.2例出现轻度的谷丙转氨酶升高.结论尼美舒利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成人still病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蔡小燕;林小军;关明媚;余纳;傅君舟 刊期: 2004年第17期
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患者胃排空功能,我科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对50例受试者进行钡条-试餐法检查.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受试对象均来自我院的体检对象和消化科门诊患者,总观察例数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FD组25例,平均年龄36.6岁;健康对照组25例,平均年龄36.0岁.
作者:白学松 刊期: 2004年第17期
1 中性粒细胞概述中性粒细胞(PMN)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是血液中数目多的白细胞.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70%.该细胞胞浆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颗粒,主要分为两类,分别出现于中性粒细胞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第一类为嗜苯胺蓝颗粒,主要包括:防御素、蛋白分解酶、组织蛋白酶、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及溶菌酶.第二类为特异性颗粒,包括:乳铁蛋白酶、胶原酶和Lipocalins.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当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后,在细胞因子及某些因素作用下活化,释放胞浆内的颗粒,对局部组织产生破坏.
作者:张细元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黏膜组织的一氧化氮含量,对一氧化氮(NO)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探讨.方法确诊的IBS 59例,分为腹泻型组36例和便秘型组23例,正常对照组20例.肠镜检查同时取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组织各2块,并测定组织中NO含量.结果腹泻组的结肠黏膜NO测定值(117.69±5.58) μmol/L,较便秘组(66.2±11.8) μmol/L和正常对照组(65.7±15.8) μmol/L明显升高,便秘组和正常对照组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6例腹泻型IBS 11例可追寻到发病前半年曾有急性肠道感染病史,腹泻型IBS结肠黏膜NO含量升高与NO的生物学作用有关,从而证实IBS的发病与炎症因子有关,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参与了IBS的发病机制.肠道感染与IBS有一定关系.感染后IBS确实存在.
作者:孙丹莉;张予蜀;孙士其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环孢菌素A (CsA) 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3例难治性ITP患者,采用CsA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口服,剂量分别为5 mg/(kg·d)和 0.5 mg/(kg·d).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总有效率为60.9%,其中显效率为34.8%,良效率为26.1%.不良反应相对轻微,包括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等.结论 CsA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可作为难治性ITP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并且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讲,毒副反应较轻微和短暂,可以耐受.
作者:张敬宇;杨琳;罗建民;董作仁 刊期: 2004年第17期
镜下血尿的鉴别对于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何谓镜下血尿,国外认为显微镜检测尿红细胞≥2/高倍视野(HP),国内既往认为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HP即为镜下血尿.丛玉隆等[1]认为,采用干化学分析法检测尿标本,若红细胞数≤10/μl,可以免去镜检,直接根据干化学法作出报告.如果尿液中红细胞数大于上述数值,则需进一步检测鉴别红细胞来源.
作者:俞国庆;谢福安;陈建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白介素-13(IL-13)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UC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血浆IL-13浓度.结果 31例UC患者(16.65±3.38) pg/ml和30例健康人(25.83±3.59) pg/ml血浆IL-13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活动期(21例)和静止期(10例)UC患者血浆IL-13浓度分别为(12.03±3.72) pg/ml和(18.67±4.22) pg/m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轻、中、重度活动期UC血浆IL-13浓度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UC患者血浆IL-13和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598,P<0.01).结论 IL-13参与UC的炎症过程,检测血浆IL-13可作为判断UC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和复发的指标之一.
作者:周宇;叶文桃;王皓;麦海妍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胃癌血管形成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胃癌发生机制.方法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ECGF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表达,以Ⅷ因子为标记,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法均显示PD-ECGF在胃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其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组织分型显著相关,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表达也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慢性浅表性胃炎,PD-ECGF表达阳性者MVD显著高于表达阴性者.结论 PD-ECGF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提示PD-ECGF在胃癌的生长和转移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振玉;潘峰;赵君宁;孙士其;罗新华 刊期: 2004年第17期
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胰腺炎患者,病程早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被认为是胰性脑病,它属多脏器衰竭的一部分.而在病程后期,甚至在恢复期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且与禁食与输液未补充维生素B1有关,与其他因缺乏维生素B1而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类似称之为韦尼克脑病.本文就急性胰腺炎并发韦尼克脑病作一探讨.
作者:陈隆典;刘振鹏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未明,早期表现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约50%SLE患者有消化系统表现,其中狼疮性胰腺炎是SLE的少见表现,但可作为首发表现.自1939年Reifenstein首次报道SLE合并胰腺炎以来,目前共有70例SLE合并胰腺炎的病例报道,其中3例为慢性胰腺炎,10例以胰腺炎为首发表现[1,2].狼疮性胰腺炎易误诊和漏诊,治疗困难,预后凶险,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王锋;乔红梅;汪年松;唐令诠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B超对各种非结石原因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近年来住院治疗的72例非结石原因阻塞性黄疸患者的B超检查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癌症引起的恶性梗阻占73.6%(53/72),其中胰头癌31例为多见,胆管癌16例,十二指肠乳头或壶腹部肿瘤6例.良性疾病导致的梗阻占26.4%(19/72).B超诊断准确率为73.6%(53/72),其中恶性病变为79.2%(42/53),良性病变为57.9%(11/19).结论 B超对各种非结石原因阻塞性黄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不能明确病因诊断的患者也有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选择其他影像学检查.
作者:韦德华;陶文鸿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生长抑素(SS)对门脉高压患者肝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其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效果.方法 (1)37例门脉高压患者分两次给予常规剂量SS(250 μg静注,后250 μg/h静滴1 h)和小剂量SS(125 μg静注,后125 μg/h静滴1 h),在给药前后分别测定门脉主干和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2)7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小剂量组37例(SS 125 μg静注,后125 μg/h静滴72 h)和常规剂量组35例(SS 250 μg静注,后250 μg/h静滴72 h).结果 (1)小剂量SS能明显减少门脉和脾静脉血流量,与常规剂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在止血率、再出血率、手术率和病死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小剂量SS可明显减少门脉和脾静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压力,可有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作者:俞锐敏;王平;杨见权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瘦素是肥胖(ob) 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激素, 1994年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瘦素的发现和1995年瘦素受体(ob-R)的发现[1,2], 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肾脏作为瘦素的清除器官及肾脏组织瘦素受体[3]的发现, 提示瘦素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物质, 在肾脏功能和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劳方元;刘卫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方法及有关临床问题.方法对需胃肠营养而无法经口进食的24例患者行PEG术.结果行PEG术后置管3 d~3个月14例;置管3个月以上10例,其中置管1年以上4例;并发造瘘口周围感染2例,造瘘管脱落2例,胃潴留1例,脾破裂1例.结论 PEG术后无肺部感染并发症,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是内镜治疗的经典之作.
作者:唐富英;关权煊;刘金秀;杨新魁;杨灵 刊期: 2004年第17期
患者,男,57岁,因左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2 h于2003年5月30日住院.患者2 h前早餐后步行上班途中,突感左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难以忍受.伴有左侧腰背部疼痛,恶心未吐,呃逆.未排大便,无呕血,无发热、胸痛,无咳嗽、咯血,无心悸、呼吸困难,无肉眼血尿及排尿困难.既往史有慢性胃炎病史7~8年.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查体T 35.6 ℃,P 75次/min,R 18次/min,Bp 110/80 mm Hg(1 kPa=7.5 mmHg).身体瘦长,神智清,表情痛苦.
作者:冯玉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结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的疗效.方法 ABO-HDN患儿7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光疗、白蛋白、鲁米那、尼可刹米治疗;治疗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IVIG 1 g/kg单剂量,各组治疗后24 h及72 h动态观察血清胆红素变化.结果 (1)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t=0.35,P>0.05),而治疗后24 h及72 h复查,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有显著差异(t=3.39、3.52,P<0.01).(2)两组患儿蓝光照射总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两组有显著差异(t=4.32、4.82,P<0.01).(3)本组患儿全部治愈,对照组有3例需要换血治疗,治疗组无换血治疗病例.结论大剂量IVIG结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HDN能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及换血的需要.
作者:唐兰芬;王优;周毅虹;苏赞彩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丙二醛( MDA)的临床意义.方法分为三组,轻型AP(MAP)组,重型AP(SAP)组和对照组,同期测定上述指标.结果 (1)AP患者血清CRP、IL-10、TNF-α、MD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NO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SAP患者血清CRP、TNF-α、MDA水平均明显高于MAP组(P<0.01,P<0.05).(3)MAP组患者血清IL-10、NO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P<0.05).结论上述血清因子有助于AP的诊断和其病情严重程度的识别.
作者:谭小燕;胡世云 刊期: 2004年第17期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淋巴瘤(蕈样霉菌病为其同义名).早期MF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与炎症性皮肤病相似,所以,误诊率高.我院自1993-2003年首诊MF患者共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宇;陈秉良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西沙比利对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方法 96例病人随机分成A、B、C 3组.A组32例,口服西沙比利5 mg,每日3次;B组31例,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C组33例,同时应用西沙比利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剂量和用药方法同上.疗程均为4周.结果 (1)总有效率:A组为81.3%,B组为70.9%,C组为90.9%.C组疗效显著.(2)胃半排空时间,3组均较治疗前缩短,C组缩短为显著(P<0.01).结论西沙比利仍是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药物,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使疗效增强,不良反应减少.
作者:邓彪;戴瑛;袁永红 刊期: 200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检测尿白蛋白/α1微球蛋白(Alb/α1-m)比值,探讨其在肾小球疾病与肾间质小管病临床鉴别诊断中的指导意义.方法病人分4组:A组为肾小球疾病组;B组为肾间质小管病组;每组再分为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不全组.留取晨起第一次尿标本,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尿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定量.结果 (1)肾小球疾病组的尿Alb/α1-m比值明显大于肾间质小管病组(P<0.01),尿Alb/α1-m比值≥25,提示肾小球损害的特异性为100%;尿Alb/α1-m比值≤1,提示肾间质小管病的特异性为100%.(2)肾小球疾病组中肾功能正常亚组的尿Alb/α1-m比值大于肾功能不全亚组,统计学上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结论研究表明检测尿Alb/α1-m 比值对鉴别肾小球疾病与间质小管病及判断肾小球疾病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有临床意义.
作者:凌毅生;韩蜀莲;李国贤 刊期: 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