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治进展冠脉造影法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及预后

葛均波;梁春

关键词:冠脉造影, 诊治进展, 评价, 发病机制, 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 粥样斑块破裂, 缺血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生理改变, 血管内超声, 心源性猝死, 生物学方法, 急性合并症, 病理学研究, 血栓形成, 内镜检查, 临床病例, 冠状动脉, 冠脉血流
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 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和Q波心肌梗死(QMI),约占冠心病人的30%~40%.此外,许多心源性猝死(SCD)的病例也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此概念于80年代后期在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近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对临床病例积极开展了血管内超声和血管内镜检查研究,从而又有了新的发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长期持续房颤对左房大小和左室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随机选择上海市胸科医院1995年5月1999年10月入院的特发性房颤病人34例,男21 例,女13例,年龄从36~61岁,平均(55±8.25)岁.

    作者:沈泽宁;乐锦艺;金朝俊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创伤性膈疝11例早期诊断与治疗

    本院1974年12月~2000年11月共收治急性创伤性膈疝1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林民天;郑振华;陈江田;范明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心脏起搏患者的生存分析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患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问卷、电话及病案回顾性调查 200例心脏起搏患者的生存率,并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心脏起搏患者总的生存率:1、3、5、7年的生存率分别为0.981、0.937、0.901、0.887.影响生存的因素为器质性心脏病,未发现起搏方式、心律失常类型对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影响起搏患者生存率的基本因素为器质性心脏病.

    作者:陈文;刘志华;杨向军;宋建平;刘明;汪康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糖皮质激素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原发性和某些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涉及甚多的免疫学范畴,目前治疗上仍以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为主.

    作者:何敏华;叶任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调脂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多个前瞻性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其预后有明显改善,并且降低发病率、病死率的程度远远高于减小局部斑块的程度.而贝特类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甘油三酯并降低总胆固醇的作用,包括力平脂等.调脂药在ACS防治中的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方唯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残胃再发癌的诊治进展

    1 概念残胃再发癌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国内外的文章中常和残胃复发癌、残胃癌等互相混淆 .从字面意义上讲,残胃再发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以前曾经患过胃癌,可能是一次,也可能是多次;第二,以前曾因胃癌手术,术后还留有部分胃组织;第三,在残余的胃组织上又发生了新的癌,这种癌应有别于以前手术切除的胃癌.否则应视为胃癌术后复发.但是实际运用中还应当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为胃癌术后超过一定时限以后,如果在残胃上又发生癌肿,即使病理类型与前一次胃癌的病理类型一致,也很可能并非由于第一次手术后癌组织残留,而是重新发生的肿瘤.这个时限国内一般定为5年,因为根据肿瘤的一般分裂、生长周期,如果前一次手术有癌细胞残留,在5年的时间内,99%以上的病人应表现出复发.因此 , 残胃再发癌理论上应当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胃癌术后5年内在残胃上又发生了新的类型的癌,即第二原发癌[1];(2)胃癌手术5年以后,不论在残胃的什么部位发生任何类型的癌.而胃癌根治手术5年以内于残胃上发生的与上一次手术病理类型一致的癌,则应视为胃癌术后复发[2].以前曾因良性疾病而行胃部分切除,术后于残胃上发生的癌则称为残胃癌.残胃再发癌、残胃复发癌、残胃癌三者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区别.

    作者:王少文;王勇;闻兆章;华积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儿食管裂孔疝15例报告

    食管裂孔疝是小儿先天性膈疝的一种类型,发病率较低.但患儿长期呕吐,引起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本病一经诊断,应尽早治疗.我院从1977-2001年收治15例, 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贵宪;郝斌;杨险峰;杨启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新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损伤的结缔组织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男∶女约为1∶9.狼疮性肾炎(LN)是SLE常见和严重的内脏损害,约70%SLE患者有LN的临床表现,肾活检几乎100%的患者有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有资料统计表明,LN患者50%死于狼疮活动本身,而50%则死于过度治疗引起的并发症,所以在临床上对LN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对LN的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冼翠华;叶任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20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以骨髓单纯红系造血衰竭为特征的一组病患.此病较少见 ,其发生率约占再生障碍性贫血总数的3%,但由于其与胸腺瘤及其他多种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间的密切关系,因而受到广泛的注意.为此现将我院16年来收治的20例PRCA患者报告如下 .

    作者:彭志刚;罗军;赖永榕;卢玉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情况的变化分析

    1 资料与方法由病案室抽调出1987年1月1日~1991年12月30日,1995年1月1日~1999年12 月30日两个5年中住院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病志,采集发病年龄、性别、季节、时间、危险因素、住院死亡率、住院用药等内容.

    作者:朱宁;孙琦;张维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介入治疗现状

    现代诊疗策略以初始心电图有无持续性ST段抬高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分为两种临床类型.对于ST段抬高的ACS,早期再灌注治疗的益处以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优于溶栓治疗,已为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并已达成共识.对于非ST段抬高的ACS( UA和非ST段抬高的AMI),溶栓治疗无益甚或有害已有明确的研究结论,而对其早期介入治疗干预的利弊以及适应症的选择、治疗方案的设计和治疗时机的把握等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近年来,一系列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使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共识,但仍需要更多完善设计的临床试验资料进一步明确.

    作者:霍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癌中p16、p53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p16、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100例胃癌,20例中、重度异型增生,16例萎缩性胃炎和10例正常胃黏膜p16 、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p16阳性率为80%,p53未表达 .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p16阳性率分别为68.8%、35%和43%;p53阳性率分别为12.5%、25%和56%.p16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与预后明显相关(P<0.05);p53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级、Lanren分型有显著相关(P<0.05),与预后关系密切(P<0.01).从正常胃黏膜到病变组织PCNA指数逐渐上升,以异型增生、胃癌细胞增殖显著 (P<0.01),癌细胞PCNA指数p16阴性组,p53阳性组高于对照组,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p16、p53阳性表达具有协同性(P<0 .05).结论胃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基因水平上已表现出癌变特性, 是癌变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p16、p53蛋白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董来华;倪克梁;葛建荣;马君红;茅育蕾;杜丹;夏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男性和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男性和34例女性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平均发病年龄、首次症状到确诊时间、临床表现(关节痛、蝶形红斑、发热、浆膜炎、口腔溃疡等)和实验室检查(dsDNA、IFANA、C 3等) 男女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男性组反复皮肤溃疡为首发症状明显高于女性组(P<0.01),肝肿大发生率也明显增高(0.01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男性女性

    作者:陆亚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治进展冠脉造影法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及预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 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和Q波心肌梗死(QMI),约占冠心病人的30%~40%.此外,许多心源性猝死(SCD)的病例也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此概念于80年代后期在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近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对临床病例积极开展了血管内超声和血管内镜检查研究,从而又有了新的发现.

    作者:葛均波;梁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对策进展——-关于抗血小板和抗凝血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且动脉血栓形成主要涉及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的二个重要环节.所以, 制定改变ACS自然病程的关键对策是抗血小板及抗凝血的治疗.为此,本文综述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以试图探讨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药物对ACS的佳临床应用.

    作者:王伟民;江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再障的治疗

    我们曾应用丙球治疗1例ABO血型不合、HLA配型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所致的Coo mbs'试验阳性的纯红再障,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存邦;欧英贤;白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心率无关型间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患者,女,38岁,因心悸、乏力反复发作10年,再发1 d到我院门诊就诊,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此前多次在我院就诊,描记心电图QRS都为正常图形.入院后即时描记心电图可见心律规整,QRS有两种图形,一种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QRS时限0.14 s,另一种呈正常图形,QRS时限0.06 s,出现左束支阻滞图形的R-R间距等于或接近正常图形的R-R间距.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心率无关型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郑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1980年5月至2000年6月主动脉窦瘤破裂(RASV)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 RASV修补及合并畸形的矫治术.其中RASV直接缝合修补 21例,补片连续缝合或间断褥式缝合42例,合并手术:室间隔缺损(VSD)修补 17例,主动脉瓣置换11例,主动脉瓣成形7例等.结果 62例治愈,1例术后死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随访1个月~20年,62例病人心功能改善1~3级以上,胜任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及早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适当的术式和充分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崔广晖;许锁春;李汉臣;赵庆社;许建功;段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化标记物及其意义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过程是从心绞痛可逆性的心肌组织损伤到不稳定心绞痛(UAP)心肌严重的缺血损伤和局灶性微小梗死, 从不稳定心绞痛到心肌梗死的大面积心肌组织坏死这一连续的病理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观察到有关心肌损伤、坏死的标记性生化物质的变化,从而得到正确的临床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正确判断预后.

    作者:周旭晨;董福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膜透析的现状

    1 概述腹膜透析,特别是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 的方法.统计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 ,全球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患者的总数约为120 000,占全球透析人数的14%.这些患者绝大部分集中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和日本.

    作者:汪涛;王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