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贵;孟庆莲;陆寅;秦丽晨;崔瑞亭
腹膜及腹内脏器结核并不少见,然而发生于胰腺的结核病变在临床罕有报道,即使在胰腺疾病的专著中也极少描述.何亮家报道92例腹内结核病中仅有1例为胰腺结核(tuberculosis of pancreas).迄今国内也仅数十例报道.本病常继发于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对其主要处理手段虽为抗结核药物治疗,但因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尤其是不易与胰腺肿瘤相鉴别,甚至剖腹探查的误诊率也高达50%,需要术中作冰冻切片方能作出判断.曾有胰腺结核误按胰腺癌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报道.因而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应引起外科医师的注意.
作者:姚榛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对近8年所遇到的13例美克尔憩室病例作回顾分析,结合复习文献,对本病的病因与特殊并发症腹腔内出血的诊治报道与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年龄1~3岁4例,3~14岁9例,并发症穿孔8例,出血2例,肠梗阻3例,病理切片中找见胃黏膜6例,基姆萨染色找幽门螺杆菌(Hp)未找到8例,找到2例.
作者:顾胜利;褚先秋;向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脾脏结核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腹内脏器结核,由Coley于1846年首次报道,Monnerer继而(1855年)报告了第2例,其后陆续有更多的病例发表,因此,在结核病流行区并非十分少见;但在国内则报道较少.近年来由于结核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对本病的诊治问题必将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申耀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在1999年2月~2000年2月曾用碘仿短时填塞加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涂治疗3例腹股沟区淋巴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方法利用碘仿纱条短时填塞(2~3 d),碘仿应用于局部组织后,由于氧化酶的作用,缓缓析出新生碘,除了消毒防腐抗感染外,刺激肉芽组织生长,肉芽组织生长快,色泽红润,触之易出血,此时取出填塞之碘仿纱条,然后局部喷涂医用生物蛋白胶.本品由适当比例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ⅩⅢ因子、钙离子等所组成,是一血液制品,模拟凝血过程的后阶段,起凝血和粘合组织的作用.可以观察到被碘仿刺激的出血瞬间变成一薄层血凝块以封闭、压迫淋巴管,减少淋巴液渗漏.观察1~2 d如无明显淋巴液渗漏即可缝合创缘.
作者:许冰;王宇;张忠涛;李建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胸膜固定术(pleurodesis,PD)虽然已用于临床多年,但至今大多数基层医院尚待开展.为此,笔者以自己的应用经验并结合文献有关报道,介绍PD的具体应用方法.1 PD的适应症1.1 除血胸外任何原因引起的,经2周以上反复抽胸液仍继续产生的多量胸腔积液.
作者:陶仲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原发性消化道结核近年来发生率有所下降,尤其胃结核更为少见[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1962-1982年收治胃结核29例,1983-1995年为8例,1996-2000年为1例.可见胃结核近年来在临床上罕见.1 病因及分型胃结核约60%以上继发于肺结核.也可继发于腹腔内脏结核,如胰、脾结核的结核病变直接穿通侵及胃壁引起胃结核.胃结核还可继发于颈淋巴结结核、腹腔淋巴结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骨与关节结核病等.感染途径:(1)结核菌通过血液或淋巴液循环而至胃壁的黏膜下层或肌层,产生结核病灶,病变进一步发展则破坏黏膜和浆膜层;(2)邻近脏器结核病灶的直接穿通侵及胃壁,先破坏胃的浆膜层,进一步破坏肌层、黏膜下、黏膜层;(3)完整的胃黏膜具有抵抗结核菌侵入的能力,特别是酸性环境更不易发生胃结核.如胃腔内呈碱性环境,结核菌可经胃黏膜直接侵入胃壁.如有胃溃疡或胃癌病灶存在时结核菌更易侵入黏膜、黏膜下、肌层乃至浆膜,形成结核病灶.
作者:杨维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咳嗽是指3周以上的持续性咳嗽,是呼吸内科常见病,有时可严重地影响病人的工作及生活,而且由于病因复杂,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临床研究进展简要综述.1 病因
作者:周玉发;王勇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对1981-1998年在我院住院的427例SLE患者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27例患者均按ARA诊断标准确诊,其中女393例,男34例,平均年龄35岁(13~58岁),平均病程14年,短病程20 d,长病程24年,活动期患者211人,缓解期患者216人,具有神经系统损害和精神障碍者共260人,患病率为60.8%.
作者:吴旭;万邦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自1996年9月~2000年9月共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咯血患者40例.均行急诊纤支镜支气管肺灌洗止血治疗,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51岁;咯血原因,肺结核16例,肺脓疡10例,肺癌7例,支气管扩张症7例.咯血量24 h内平均在300~400 ml,其中8例患者行急诊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效果不佳.12例在急诊室静脉注射各种止血药物效果不佳,均改行纤支镜支气管肺灌洗治疗.
作者:徐宗祥;李进科;夏芙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哮喘急性发作是儿科急诊的常见病.吸入疗法以其疗效迅速、用量少、副作用小而代替了静脉用药成为首选疗法.现将3种吸入疗法比较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支气管哮喘76例均为1999年8月~2001年12月我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女42例,男34例,年龄3.5~12岁,平均(6.86±3.23)岁.诊断符合1992年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标准[1].全部病例为哮喘急性发作期,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超声雾化)27例,(气雾剂)24例.
作者:王华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科1994-2000年收治婴幼儿重型颅脑外伤51例,其临床特点较成人有所不同,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均小于3岁.其中小于1岁15例;1~2岁16例,2~3岁20例.致伤原因:坠落伤22例,车祸伤12例,摔伤17例.
作者:张志学;胡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校附属医院从1980年5月~2000年12月共收治10例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往往延误诊断,造成严重后果,死亡率极高,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特作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贺德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锥颅抽吸血肿腔引流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头颅CT定位,锥颅置管血肿腔抽吸引流和用生理盐水置换冲洗,并在血肿腔注射麻黄素,尿激酶治疗46例自发性小脑出血.结果 治愈27例,好转12例,死亡7例.结论 早期行锥颅抽吸血肿腔引流术,能明显提高病人生存率及功能恢复,该疗法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细针穿刺创伤小,不受年龄及重要脏器功能限制,可在局麻下完成,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韩玉慧;崔炎增;白惠霞;乔来军;姜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脑干损伤病人(原发或继发)早期血中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规律,以了解病人的机体免疫状态.方法 对确诊脑干损伤住院病人,24 h内4次测定血中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功能状态,设计同期脑外伤而非脑干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干损伤病人早期血中淋巴细胞明显增高,但均未超出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高值40%,淋巴细胞功能状态明显增强,以T淋巴细胞变化明显,而B淋巴细胞无特异性改变.结论 由于脑干损伤病人早期血中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功能增强,其机理可能多方面,但与脑干的中枢性调节改变有关,此结果 与传统脑伤病人血中免疫细胞受到抑制状态的观点有所不同.
作者:朱应康;李国君;尤毓元;欧盛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 同时采用热敏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仪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探讨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法在诊断SA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5例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和呼出气二氧化碳浓度描记图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并对PetCO2值与呼吸紊乱指数(AHI)的关系进行分析,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以热敏传感器所得结果 为标准,呼吸暂停、低通气和呼吸紊乱阳性诊断率分别为84.5%±9.6%,72.7%±8.0%,81.2%±8.4%;未发现假阳性.夜间平均PetCO2和高PetCO2与窒息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AHI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法监测SAS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作者:刘升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脑血管病患者与同期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用多系睡眠仪全夜大于8 h连续同步记录脑电、眼动等11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呼吸紊乱指数(AHI)和低氧时间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OSAS患者血粘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OSAS是诱发脑血管病的因素之一,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作者:姬淑君;王艳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败血症(sepsis)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严重的医学、社会和公共卫生的问题.过去强调病原体对机体的损伤和侵袭性,如今揭示了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尤其突出了机体炎症激活和免疫损伤的作用机制,并且认识到这种复杂机体反应的程度、范围决定着感染的方向、速度和结局.
作者:张忠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总结我院1990年3月~2001年12月收治85例不同类型病毒性脑炎住院病人,将临床特征与EEG异常改变的情况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年龄、性别本组男48例,女37例;平均38.2岁.以13~29岁发病率为高45例(50.5%).
作者:耿家贵;孟庆莲;陆寅;秦丽晨;崔瑞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CRS)临床及病原学特点、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筛选出28例CRS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微生物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28例CRS中,共分离出26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革兰阳性菌12株.主要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总耐药率为0~88.2%.11株真菌.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有效处理方法 是于尽早诊断的基础上及时拔管.
作者:胡晓峰;管军;林兆奋;赵良;郭昌星;许永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自1995年10月~2000年10月采用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PCCS)治疗大隐静脉曲张16例,并进行随访.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组16例,男10例,女6例.左下肢8例,右下肢6例,双下肢2例.共18侧肢体.年龄平均(48.5±3.6)岁.其中>50岁10例(55.6%),病程1~30年.平均(14.0±1.03)年.全部病例术前常规作静脉顺行造影,发现3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作者:袁正;陶国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