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隆;况竹生;熊荣生;王志刚;刘邕波;夏洪韬;白韬;邓盛;张赋
1 概述 传统心理学的认知过程(cognition)与认识活动是同一概念,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四个环节及其功能表现。在临床精神病学上,认知属神经心理学概念,主要关注信息处理的过程及与脑机能结构的关系,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包括注意、记忆、学习、抽象思维和判断,以及执行等心理功能,并反映大脑机能结构的功能。急性认知功能不全(acute cognitive disfunction)目前的概念仍不是很清晰明了,又称急性认知障碍(acute cognitive deficits),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器质性原因引起的暂时性脑功能全面紊乱,其特征是短时间内出现注意、记忆、学习、抽象思维和判断,以及执行等心理功能障碍,多同时伴有意识障碍,意识的清晰水平降低或觉醒水平降低,后者又称谵妄(delirium)或急性脑综合征(acute brain syndrome)[1]。急性认知功能不全病程多较短(数小时至数周),随着病因的消除,病理过程的消失,认知功能可明显恢复。这是以症状为分类标准所作出的诊断,即把具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候群结合在一起建立的诊断,是以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其中包括了病因不同而症状相似的各种性质的疾病。
作者:胡学强;麦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老年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清ACE水平,对5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与4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61 vs 0.46,P<0.05),血清ACE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31.0±11.1) U/L vs (25.1±10.0) U/L,P<0.05]。血清ACE水平依次为:DD型>ID型>II型。DD型与ID型及DD型与II型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有关,DD基因型者血清ACE水平显著升高,D等位基因可能是老年高血压发病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作者:田丽红;回皓升;刘彩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自1992年9月~1998年12月对22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患者随机分组,采用4种不同的介入模式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全部病人均根据病史AFP、B超、CT等检查确定诊断。根据B超、CT等形态学检查或术中探查所见,癌灶巨大、多发、位于肝门或大血管旁,肝硬化严重、肝脏缩小明显虽病灶可以切除,但可能发生术后肝衰者判定为不能切除肝癌。病人无恶液质、大量腹水、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无门静脉主支癌栓和门静脉血逆流者列为观察对象。1.2 分组病人被确定为观察对象后,随机抽取治疗方案,分别进入以下4组:Ⅰ组,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简称TAE)。Ⅱ组,TAE加门静脉化学药物栓塞(简称PVCE)。Ⅲ组,TAE加经皮穿刺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简称PEI)。Ⅳ组,TAE加PVCE加PEI。各组病人情况见表1。
作者:王志华;张洪川;杨洪信;蔡含芝;高福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冠脉穿孔是冠脉介入治疗中少见而且是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冠脉介入诊治人数的增多,新型冠脉介入器械及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现将近年来遇到的PTCA致冠脉穿孔抢救成功2例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于1999年5月~2000年12月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3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64例脑梗塞患者,其中治疗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64.2岁。对照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2.8岁。两组均为首次发病。脑梗塞部位:治疗组:基底节区14例,额叶5例,丘脑4例,枕叶3例,多发腔隙性12例。对照组:基底节区14例,额叶3例,枕叶2例,多发腔隙性7例。2 治疗方法两组均为非同期住院病人。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刺五加注射液60~8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3 疗效标准应用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评分标准进行评分,>85%为基本治愈,50%~85%为显效,20%~50%为有效,<20%为无效。4 结果刺五加组38例,基本治愈3例(8%),显效12例(32%),有效18例(47%),无效5例(13%),总有效率86%;对照组26例,基本治愈1例(4%),显效4例(15%),有效8例(31%),无效13例(50%),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比较刺五加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治疗前为19.82±3.35,治疗后为9.96±4.66;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治疗前为19.00±3.91,治疗后为13.56±1.84。刺五加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五加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 讨论刺五加注射液系刺五加的茎叶用常规方法制成的无菌水溶液,其主要成分为异秦皮定,β-谷甾醇,胡萝卜甙,丁香甙等。本临床结果表明刺五加注射液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刺五加注射液对脑梗塞疗效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
作者:孙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占硬膜下血肿的17%~25%,诊断较难,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诊断更难,结合我科近年经手术或临床证实本病的8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表现及机制探讨如下。1 材料和方法本组8例病人,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6岁。临床表现有头痛、记忆力减退、神志欠清晰、反应迟钝、肢体乏力及偏瘫等症状。本组病人均无明显颅脑外伤病史。 8例病人均进行CT扫描,仰卧位,以听眦线为基线,向头侧扫描9~10层,层厚距10 mm,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2 CT表现 (1)血肿形态、密度及部位:8例患者均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式半月形等密度灶,与皮质分界不清,病灶单侧6例,双侧2例。波及额、颞、枕、顶3例,额、颞、顶3例,双侧额、顶2例。血肿大小不等;(2)占位效应: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线结构移位,其中双侧血肿移位较轻。同侧外侧裂池消失,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或消失;(3)增强后:2例患者注射造影剂后,血肿边缘出现点或线状强化,显示出血肿轮廓;(4)伴随疾病:3例术前及5例术后均证实存在脑萎缩。3例并发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骨窗均未见骨折征。3 讨论 血肿为等密度的成因:考虑主要有如下两点:(1)硬脑膜发病伴有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致CT值与皮质层相近;(2)反复缓慢少量出血的同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逐渐崩解。 CT特征: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平扫主要依赖于硬膜下血肿的占位效应,而不是血肿本身。这主要包括:(1)中线结构移位;(2)病侧外侧裂池消失;(3)皮髓质界面内移;(4)侧脑室形态改变。当双侧硬膜下血肿平扫不易区分时,可行CT增强扫描,注入造影剂后显示血肿边缘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有助于诊断,本组两例患者均因增强得到明确诊断。
作者:何雄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60岁。诊断:慢性肾炎,尿毒症。于1993年开始透析治疗至今,一般状态尚好。2000年6月19日继续来院透析,透析前测体质量,体质量增加3.5 kg,血压127/82 mmHg,在透析至2 h,脱水2.2 kg时,病人突觉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大汗淋漓,血压60/22 mmHg,立即回输生理盐水200 ml,无任何改善,又继续给生理盐水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200 ml,在给予足量的液体后血压仍无回升时,我们分析不是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故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Ⅱ、Ⅲ、avF的S-T段明显抬高,达0.4~0.5 mV与T波形成单向曲线,P波消失,心率42次/min,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损伤期,迅速给予心电、血压监护,并进行了溶栓治疗,用重组链激酶150万IU加入5%葡萄糖100 ml 1 h内静脉滴入,每1~2 h复查1次心电图,前述症状逐渐改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心率80~100次/min,6 h后抬高的S-T段开始回落,并逐渐出现坏死性Q波,次日Ⅱ、Ⅲ、avF的S-T段基本回落至基线,但Ⅲ、avF的Q波深达0.3~0.5 mV,病人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继续给予抗凝、溶栓、扩冠、对症治疗,仍进行规律性的血液透析治疗。 讨论:本例病人在正常透析约2 h,脱水2.2 kg时出现了血压下降,在短时间内补充了足量的液体,血压仍无回升故要考虑是否心源性原因,立即进行了心电图检查,证实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心电监护下迅速进行溶栓治疗,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通过本例,我们认识到对年龄较大的长期维持性透析病人要给予高度重视:(1)平时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2)透析间隔期要适当控制水的入量,避免由于体质量增加过多而加大透析中的脱水量,否则容易导致短时间内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3)在透析中出现血压下降时,在按常规补充液体后血压仍无改善者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特别是心肌梗死如能早期发现,在6 h内溶栓,血管再通率非常高。
作者:邹春毅;孙志红;魏丽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与血CRP浓度升高有关;CRP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载脂蛋白B水平呈正相关,与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1,2]。本文就CRP水平在冠心病发病及其预后方面的意义作一总结。
作者:谢莲娜;汪克非;侯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历介绍 患者,女,60岁,市民。主诉:双下肢进行性浮肿,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踝浮肿,进行性向上蔓延,同时伴有胸闷、憋气、纳差、乏力。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双氢克尿塞”和“安体舒通”利尿治疗,无明显效果,1个月后浮肿蔓延至会阴、臀部、腰、背部,每日尿量700 ml左右,无尿痛、尿频、尿急和眼睑浮肿,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咯痰。既往史:曾有双下肢静脉曲张史。1991年在某医院查体确诊“乙型肝炎”“慢性胆囊炎”。1994年在省立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确诊“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冠心病”。2个月前在省立医院就诊经ECT检查确诊为“肺梗塞”,某医院医生给予“华法令”5 mg,日服3次,3 d后改为1.66 mg,日服1次。结果3 d后出现呕血和柏油样大便,在某医院给予“善得定”、“西米替丁”等治疗好转。否认糖尿病、传染病、遗传病、外伤及药物过敏史。患者生于本地,无外地久居史,无烟酒嗜好。既往月经正常,22岁结婚,婚后生2女,体健。体格检查:T 36.2℃,P 88次/min,R 20次/min,Bp 120/80 mmHg,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萎靡,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合作。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无蜘蛛痣,肝掌(±),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睑无浮肿,巩膜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唇指无紫绀,咽无充血。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呈桶状,双肺呼吸音低,左肺可闻及细小湿罗音,心前区心脏轻度抬举样搏动,心浊音界不大,心率88次/min,律整,胸骨左缘4~5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传导不明显,周围血管征(-)。腹平软,肝未触及,脾可触及,质地稍硬,无触痛,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双下肢、臀部、会阴、腰背部可见Ⅲ度凹陷性浮肿,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董正森;宋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6-氨基己酸在二尖瓣替换术中减少出血的作用。方法 1997年6月~1999年3月选择50例成人二尖瓣替换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在切皮之前静脉注射6-氨基己酸10 g,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每例在给药后ACT、关胸期、术后6 h、术后24 h胸部及纵隔失血量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 h及24 h胸部失血量分别为:(290.0±41.3) ml和(393.4±73.6) ml及(336.3±81.3) ml和(450.0±79.6) ml,两者相比,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6-氨基己酸可减少二尖瓣替换术后失血。
作者:杜正隆;况竹生;熊荣生;王志刚;刘邕波;夏洪韬;白韬;邓盛;张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儿,女,3岁。于1999年11月10日误服复方地芬诺酯片约30片,服药4 h就诊洗胃入病房。查体:昏迷状,呼吸节律不齐、双吸气,双瞳直径1 mm,心率142次/min,律不齐,心音有力,ECG示窦速、频发多源室早,并见成对出现的室早。在吸氧等综合治疗基础上,用纳洛酮0.15 mg(0.01 mg/kg)静脉注射,呼吸节律不整及心律不齐减轻,但仍存在。20 min后再予纳络酮0.15 mg静注,呼吸节律渐规整,意识朦胧状,双瞳直径2 mm,心率132次/min,心律齐,ECG示窦速,未见室早。2 h后第3次用纳络酮0.15 mg静注,病儿神志转清,呼吸平稳,双瞳直径正常,心率128次/min,律齐,观察72 h病情未见反复。 讨论:复方地芬诺酯片每片含地芬诺酯2.5 mg,阿托品0.025 mg,主要成分地芬诺酯是以外周作用为主的阿片类药物,是抗腹泻药。急性中毒症状同阿片类药中毒,主要为昏迷、呼吸抑制及缩瞳,心血管症状多以心动过缓为主。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迅速有效地对抗昏迷、呼吸抑制及缩瞳等中毒症状。该例突出表现为心脏毒性症状,有窦速、频发多源室早且成对出现。该例抢救证明,纳洛酮不仅能有效对抗阿片类中毒三联症即昏迷呼吸抑制及缩瞳,且能迅速逆转其心脏中毒症状。该例连用3次纳洛酮,症状缓解,未见毒副作用,亦未见病情反复。
作者:于莉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人类肿瘤相关性高的基因,也是基因研究为广泛深入的肿瘤基因之一,在肿瘤抑癌家族中占主导地位。人类肿瘤中约50%以上与p53基因突变有关[1],在肝细胞性肝癌(HCC)细胞中,p53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异常是HCC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近年来备受重视。有必要从p53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在HCC中的突变特点,与HCC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面作系统性综述,便于为HCC的临床研究提供一条重要的线索。
作者:王甘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wry neck)或颈肌张力障碍(cervical dystonia)是常见的限局性肌张力障碍。严格来讲称为颈肌张力障碍较为适宜,因为斜颈强调的是一种体征,不是诊断,并不能突出肌张力障碍的特点,痉挛性斜颈包括肌张力障碍性和非肌张力障碍性两种。特发性颈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cervical dystonia,ICD)是常见的成人发病的限局性肌张力障碍。ICD的定义是:由于异常的不随意肌收缩引起的颈部不随意性扭曲和转动。因颈部肌肉不随意性持续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产生头和颈部的异常姿势,例如旋颈、颈侧倾、颈前屈和颈后仰,或者几种异常的姿势混合在一起。因颈肌张力障碍对侧肌肉的拮抗作用,可出现周期性头颈短暂抽搐或震颤。颈肌张力障碍受累范围常扩大,超过颈区,但一般不发展成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大约2/3的病人有颈痛,有时将手放在后头部或下颏部可以缓解斜颈的症状。大约10%的病人有缓解期,通常发生在起病的1年内。多数在缓解的数年之后复发,如不经治疗,症状往往持续不愈。
作者:高旭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9例PCNSL临床资料、临床特点、确诊途径及治疗预后。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及偏瘫等。病灶均位于幕上,单发灶6例,多发灶3例,头颅CT、MRI显示肿块边界多清楚,周围脑水肿明显,无钙化,增强后肿块多均匀一致强化,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及化疗。结论 PCNSL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术前确诊依赖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立体定向脑活检,术后常规放疗加全身及鞘内注药化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作者:叶炳华;刘欣;黄流清;赵忠新;邵福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CHD)发生的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79例CHD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再据冠心病分型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心律失常组30例。同时观察30例健康体检组血清胆红素浓度。结果冠心病组及不同类型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均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类型冠心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作者:张书亚;陈红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高血压的心脏并发症(左室肥厚、左房室扩大、大小冠状动脉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HHD)。超声心动图(UCG)是检查左室肥厚、心肌质量、房室腔大小、心脏功能以及治疗前后变化的重要技术。近年来,Doppler UCG的发展,使心脏结构和功能研究日趋完善。业已证明UCG是诊断HHD敏感且可靠的无创性方法。因此本文就UCG对HHD的诊断价值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施陈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断流术后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因素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了99例病人断流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从中筛选出对复发出血关系密切的危险因子。结果在排除手术操作本身影响的差异性后,对术后再出血影响大的因素依次为:肝功能分级、血小板计数、肝性脑病、腹水、胃黏膜病变等,而病人既往出血病史、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食道曲张静脉大小、胃静脉曲张以及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等因素,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似乎所占密度不大。结论手术前应全面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对手术后易再出血的高危病人应于手术前给予必要的处理,术后坚持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曲波;黄和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原发性肝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数已属中晚期肝癌,大部分患者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肝动脉栓塞化疗(TAE)是目前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但由于肝癌的肿瘤组织接受肝动脉及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TAE后肝动脉血供虽被阻断,但门静脉血供仍足以使肿瘤的边缘或包膜残存的癌灶迅速地生长而复发,同时门静脉癌栓也致肿瘤的快速播散与转移,因此,单纯的TAE尚难根治性地治疗肝癌。为了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我们自1994年10月起对原发性肝癌采取综合序贯治疗措施,随访3年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秋玉;房太勇;李华东;李伯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大灶脑梗死组(n=22)、小灶脑梗死组(n=25)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0)病人进行研究,于发病后3 d和2周采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140的浓度。结果发病3 d内大灶脑梗死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0.001),小灶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也较对照组升高(P<0.005~0.001),但无大灶脑梗死组升高明显(P<0.05);小灶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病人血小板粘附率(PAdT)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均显著升高(P<0.01)。发病2周时,3组病人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均已明显下降,但仍较对照组高(P<0.05),而PAdT和PAgT均降至正常或更低。结论不同类型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处于显著的活化状态,血浆GMP-140浓度PAdT和PAgT能更准确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作者:聂志余;张仲慧;郑悦;刘颖;王乃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87.5%的DAI为交通事故伤,伤后立即昏迷并呈持续状态,CT扫描有异常者占75%,而MR对DAI的诊断敏感性优于CT,能清楚显示脑干损伤。DAI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亚低温治疗是处理DAI的关键。结论临床与影像学的结合有助于DAI的早期诊断,加强监护和治疗是防止DAI引起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环节。
作者:方向明;陈毅力;甘海鹏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