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53基因与肝细胞性肝癌的关系

王甘露

关键词:肿瘤基因, 类肿瘤, 肝细胞性肝癌, 肿瘤相关性, 系统性综述, 生物学特性, 主导地位, 早期诊断, 临床研究, 基因研究, 基因突变, 基因改变, 表达异常, 癌家族, 线索, 结构
摘要: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人类肿瘤相关性高的基因,也是基因研究为广泛深入的肿瘤基因之一,在肿瘤抑癌家族中占主导地位。人类肿瘤中约50%以上与p53基因突变有关[1],在肝细胞性肝癌(HCC)细胞中,p53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异常是HCC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近年来备受重视。有必要从p53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在HCC中的突变特点,与HCC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面作系统性综述,便于为HCC的临床研究提供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序贯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原发性肝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数已属中晚期肝癌,大部分患者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肝动脉栓塞化疗(TAE)是目前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但由于肝癌的肿瘤组织接受肝动脉及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TAE后肝动脉血供虽被阻断,但门静脉血供仍足以使肿瘤的边缘或包膜残存的癌灶迅速地生长而复发,同时门静脉癌栓也致肿瘤的快速播散与转移,因此,单纯的TAE尚难根治性地治疗肝癌。为了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我们自1994年10月起对原发性肝癌采取综合序贯治疗措施,随访3年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秋玉;房太勇;李华东;李伯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断流术后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因素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了99例病人断流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从中筛选出对复发出血关系密切的危险因子。结果在排除手术操作本身影响的差异性后,对术后再出血影响大的因素依次为:肝功能分级、血小板计数、肝性脑病、腹水、胃黏膜病变等,而病人既往出血病史、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食道曲张静脉大小、胃静脉曲张以及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等因素,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似乎所占密度不大。结论手术前应全面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对手术后易再出血的高危病人应于手术前给予必要的处理,术后坚持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曲波;黄和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9例PCNSL临床资料、临床特点、确诊途径及治疗预后。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及偏瘫等。病灶均位于幕上,单发灶6例,多发灶3例,头颅CT、MRI显示肿块边界多清楚,周围脑水肿明显,无钙化,增强后肿块多均匀一致强化,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及化疗。结论 PCNSL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术前确诊依赖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立体定向脑活检,术后常规放疗加全身及鞘内注药化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作者:叶炳华;刘欣;黄流清;赵忠新;邵福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诊治进展

    呃逆是一种膈肌痉挛性暴发性异常呼吸运动。一般说,偶尔短暂的呃逆发作是大多数人一生中可能经历过的一种生理性体验,不会给人们带来明显的损害。但严重的顽固性呃逆,尤其频发者,常因严重影响病人的进食和正常的呼吸运动以及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而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甚至导致全身衰竭。少数顽固性呃逆也常常是某些严重疾患或病人危重的信号。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呃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雷征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CHD)发生的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79例CHD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再据冠心病分型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心律失常组30例。同时观察30例健康体检组血清胆红素浓度。结果冠心病组及不同类型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均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类型冠心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作者:张书亚;陈红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

    我科于1999年5月~2000年12月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3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64例脑梗塞患者,其中治疗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64.2岁。对照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2.8岁。两组均为首次发病。脑梗塞部位:治疗组:基底节区14例,额叶5例,丘脑4例,枕叶3例,多发腔隙性12例。对照组:基底节区14例,额叶3例,枕叶2例,多发腔隙性7例。2 治疗方法两组均为非同期住院病人。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刺五加注射液60~8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3 疗效标准应用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评分标准进行评分,>85%为基本治愈,50%~85%为显效,20%~50%为有效,<20%为无效。4 结果刺五加组38例,基本治愈3例(8%),显效12例(32%),有效18例(47%),无效5例(13%),总有效率86%;对照组26例,基本治愈1例(4%),显效4例(15%),有效8例(31%),无效13例(50%),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比较刺五加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治疗前为19.82±3.35,治疗后为9.96±4.66;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治疗前为19.00±3.91,治疗后为13.56±1.84。刺五加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五加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 讨论刺五加注射液系刺五加的茎叶用常规方法制成的无菌水溶液,其主要成分为异秦皮定,β-谷甾醇,胡萝卜甙,丁香甙等。本临床结果表明刺五加注射液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刺五加注射液对脑梗塞疗效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

    作者:孙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复方地芬诺酯片急性中毒致窦速、室早抢救成功1例

    患儿,女,3岁。于1999年11月10日误服复方地芬诺酯片约30片,服药4 h就诊洗胃入病房。查体:昏迷状,呼吸节律不齐、双吸气,双瞳直径1 mm,心率142次/min,律不齐,心音有力,ECG示窦速、频发多源室早,并见成对出现的室早。在吸氧等综合治疗基础上,用纳洛酮0.15 mg(0.01 mg/kg)静脉注射,呼吸节律不整及心律不齐减轻,但仍存在。20 min后再予纳络酮0.15 mg静注,呼吸节律渐规整,意识朦胧状,双瞳直径2 mm,心率132次/min,心律齐,ECG示窦速,未见室早。2 h后第3次用纳络酮0.15 mg静注,病儿神志转清,呼吸平稳,双瞳直径正常,心率128次/min,律齐,观察72 h病情未见反复。 讨论:复方地芬诺酯片每片含地芬诺酯2.5 mg,阿托品0.025 mg,主要成分地芬诺酯是以外周作用为主的阿片类药物,是抗腹泻药。急性中毒症状同阿片类药中毒,主要为昏迷、呼吸抑制及缩瞳,心血管症状多以心动过缓为主。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迅速有效地对抗昏迷、呼吸抑制及缩瞳等中毒症状。该例突出表现为心脏毒性症状,有窦速、频发多源室早且成对出现。该例抢救证明,纳洛酮不仅能有效对抗阿片类中毒三联症即昏迷呼吸抑制及缩瞳,且能迅速逆转其心脏中毒症状。该例连用3次纳洛酮,症状缓解,未见毒副作用,亦未见病情反复。

    作者:于莉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非冠脉阻塞性血清酶升高的临床意义

    人们对冠脉阻塞性(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清心肌酶升高的临床意义已引起重视,但在临床上许多内科急症出现的血清酶升高却常被人们忽视,从而造成诊断的不完善和治疗的延误。作者观察了几种内科急症心肌酶升高的情况,发现其有别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变化规律,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氧自由基改变及维生素C的干预作用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氧化代谢功能以及维生素C的抗氧化损伤作用。方法共有60例AMI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Ⅰ组(30例)给予AMI的常规治疗,Ⅱ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静脉滴注,每天3 g,连续应用7 d后停药。在入院后第1,3,7,10天检测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PMN-CL)参数,并行心电图检查,62例与AMI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Ⅲ组)。结果 AMI患者PMN-CL各项参数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第3、7天,Ⅱ组PMN-CL的各项参数较Ⅰ组明显下降,在停用维生素C后3 d仍较Ⅰ组明显下降(P分别<0.05,0.01,0.001),心电图ST段改善的积分明显高于Ⅰ组。结论 AMI患者PMN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OFR),造成机体氧化损伤;静脉滴注维生素C能有效抑制AMI患者PMN产生OFR,从而能减轻AMI患者心肌的进一步坏死。

    作者:刘和俊;李芹;汪太平;史学功;唐岳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8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及临床分析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占硬膜下血肿的17%~25%,诊断较难,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诊断更难,结合我科近年经手术或临床证实本病的8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表现及机制探讨如下。1 材料和方法本组8例病人,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6岁。临床表现有头痛、记忆力减退、神志欠清晰、反应迟钝、肢体乏力及偏瘫等症状。本组病人均无明显颅脑外伤病史。 8例病人均进行CT扫描,仰卧位,以听眦线为基线,向头侧扫描9~10层,层厚距10 mm,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2 CT表现 (1)血肿形态、密度及部位:8例患者均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式半月形等密度灶,与皮质分界不清,病灶单侧6例,双侧2例。波及额、颞、枕、顶3例,额、颞、顶3例,双侧额、顶2例。血肿大小不等;(2)占位效应: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线结构移位,其中双侧血肿移位较轻。同侧外侧裂池消失,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或消失;(3)增强后:2例患者注射造影剂后,血肿边缘出现点或线状强化,显示出血肿轮廓;(4)伴随疾病:3例术前及5例术后均证实存在脑萎缩。3例并发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骨窗均未见骨折征。3 讨论 血肿为等密度的成因:考虑主要有如下两点:(1)硬脑膜发病伴有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致CT值与皮质层相近;(2)反复缓慢少量出血的同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逐渐崩解。 CT特征: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平扫主要依赖于硬膜下血肿的占位效应,而不是血肿本身。这主要包括:(1)中线结构移位;(2)病侧外侧裂池消失;(3)皮髓质界面内移;(4)侧脑室形态改变。当双侧硬膜下血肿平扫不易区分时,可行CT增强扫描,注入造影剂后显示血肿边缘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有助于诊断,本组两例患者均因增强得到明确诊断。

    作者:何雄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下肢进行性浮肿、呕血、慢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

    病历介绍 患者,女,60岁,市民。主诉:双下肢进行性浮肿,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踝浮肿,进行性向上蔓延,同时伴有胸闷、憋气、纳差、乏力。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双氢克尿塞”和“安体舒通”利尿治疗,无明显效果,1个月后浮肿蔓延至会阴、臀部、腰、背部,每日尿量700 ml左右,无尿痛、尿频、尿急和眼睑浮肿,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咯痰。既往史:曾有双下肢静脉曲张史。1991年在某医院查体确诊“乙型肝炎”“慢性胆囊炎”。1994年在省立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确诊“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冠心病”。2个月前在省立医院就诊经ECT检查确诊为“肺梗塞”,某医院医生给予“华法令”5 mg,日服3次,3 d后改为1.66 mg,日服1次。结果3 d后出现呕血和柏油样大便,在某医院给予“善得定”、“西米替丁”等治疗好转。否认糖尿病、传染病、遗传病、外伤及药物过敏史。患者生于本地,无外地久居史,无烟酒嗜好。既往月经正常,22岁结婚,婚后生2女,体健。体格检查:T 36.2℃,P 88次/min,R 20次/min,Bp 120/80 mmHg,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萎靡,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合作。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无蜘蛛痣,肝掌(±),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睑无浮肿,巩膜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唇指无紫绀,咽无充血。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呈桶状,双肺呼吸音低,左肺可闻及细小湿罗音,心前区心脏轻度抬举样搏动,心浊音界不大,心率88次/min,律整,胸骨左缘4~5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传导不明显,周围血管征(-)。腹平软,肝未触及,脾可触及,质地稍硬,无触痛,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双下肢、臀部、会阴、腰背部可见Ⅲ度凹陷性浮肿,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董正森;宋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53基因与肝细胞性肝癌的关系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人类肿瘤相关性高的基因,也是基因研究为广泛深入的肿瘤基因之一,在肿瘤抑癌家族中占主导地位。人类肿瘤中约50%以上与p53基因突变有关[1],在肝细胞性肝癌(HCC)细胞中,p53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异常是HCC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近年来备受重视。有必要从p53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在HCC中的突变特点,与HCC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面作系统性综述,便于为HCC的临床研究提供一条重要的线索。

    作者:王甘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老年高血压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老年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清ACE水平,对5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与4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61 vs 0.46,P<0.05),血清ACE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31.0±11.1) U/L vs (25.1±10.0) U/L,P<0.05]。血清ACE水平依次为:DD型>ID型>II型。DD型与ID型及DD型与II型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有关,DD基因型者血清ACE水平显著升高,D等位基因可能是老年高血压发病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作者:田丽红;回皓升;刘彩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病毒性心脏病诊治新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VMC)及扩张型心肌病(简称扩心病,DCM)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无国际统一标准,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至今国内外对二者均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少数病毒性心肌炎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后者病死率高,以往5 a生存率约50%[1],近的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对扩心病的治疗如心脏移植、心肌减容术在国外已经广泛开展[2],国内也在起步,但前者费用昂贵,后者远期疗效尚未能完全肯定。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药物对改善扩心病症状有一定疗效[3,4]。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协同全国十二家综合医院,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出了目前药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的较佳方案。并联同全国心血管病学会,再次修订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

    作者:杨英珍;陈瑞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糜木瓜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我院1997-2000年采用经皮穿刺糜木瓜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23~56岁,平均35.5岁。均有典型或较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症状、体征,并经CT、CTM或MRI证实,不伴有重度椎管狭窄和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经保守治疗无效。其中腰4、5间隙29例,腰5骶1间隙15例,以上两间隙均有14例。1.2 治疗方法经皮穿刺糜木瓜酶溶核术术前24 h应用抗组胺药,术中保持静脉通路、麻醉师监护。C型臂X-ray监视下局麻采用侧后方入路(Lindblom)穿刺法,穿刺成功后,将糜木瓜酶4 000 U溶于2 ml蒸馏水,先注入0.2 ml观察5~10 min,无不良反应后缓慢注入,每个间盘注射量1~1.5 ml。术后卧床休息,抗生素预防感染,无剧烈疼痛及其他不适即可出院。1.3 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3 a,平均27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34例,良12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79.3%。本组无一例明显过敏反应及其他毒性反应,无椎间隙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2 讨论 糜木瓜酶(商品名disken)能迅速减少髓核中的水溶性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和粘稠度,其主要作用于髓核中连接长链粘多糖的非胶原蛋白质,使粘液蛋白发生去聚合作用,而对纤维环不发生作用,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本组58例优良率79.3%,无一例过敏反应及其他并发症,但我们仍主张有条件注射前可行糜木瓜酶皮试。糜木瓜酶通过间盘内注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只要严格掌握适用范围,术前准确判断间盘突出类型,尤其排除游离型、死骨型椎间盘及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规范操作,经皮穿刺糜木瓜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极小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87.5%的DAI为交通事故伤,伤后立即昏迷并呈持续状态,CT扫描有异常者占75%,而MR对DAI的诊断敏感性优于CT,能清楚显示脑干损伤。DAI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亚低温治疗是处理DAI的关键。结论临床与影像学的结合有助于DAI的早期诊断,加强监护和治疗是防止DAI引起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环节。

    作者:方向明;陈毅力;甘海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创伤性膈疝误诊脓胸1例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35岁。因阵发性左上腹痛3个月,腹胀6 d,胸闷、气短4 d入院。该患1997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左上腹部疼痛,恶心,无呕吐。未经治疗,自行缓解。10月25日感腹胀、腹痛,停止排便、排气。口服莨菪片及肛注开塞露无效。2 d后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当地医院诊断“左自发性液气胸”。胸穿抽出800 ml气体及少量血液。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未发现异常。呼吸困难减轻后又加重,发热。再次胸穿抽出气体及少量黄褐色混浊臭味液体。拟诊“脓胸”,在左侧腋中线第6、7肋间置管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及粪水样液体1 500 ml。病人高热不退,胸痛加重,腹胀、恶心、呕吐,转入我院。1995年左胸部刀刺伤病史。入院体检:T 39.2℃,P 100次/min,R 24次/min,Bp 97.5/82.5 mmHg,神清、精神萎靡,表情痛苦,呼吸急促无发绀。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减退。颈软,气管居中,左腋前线第7肋间1 cm外伤疤痕。左侧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左下肺叩浊,听诊呼吸音减弱,右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心率100次/min。腹平坦。无肠型及蠕动波。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实验室检查:WBC 19.2×109/L,RBC 3.40×109/L,Hb 116 g/L。血钠129 mmol/L,钾3.72 mmol/L,氯 92.2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9.7 mmol/L。胸液涂片检出革兰阴性杆菌。胸片示:左侧第3前肋水平见一液气平面,其上无肺纹理,其下密度增高,左心缘旁见10 cm×4 cm透光区,有液平面,边缘清楚。

    作者:黄靖波;庞亚文;赵春荣;王铁石;吴萍;徐衍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的脑膜瘤

    我科1996年5月~2000年4月共收治经病理证实为脑膜瘤病人352例(不包括恶性脑膜瘤),其中有13例术前误诊或不能定性诊断,现作如下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5例,女8例,年龄41~76岁,平均54岁。病程长2个月,短3d,平均1.2个月。临床表现头痛6例,癫痫4例,轻瘫2例,不完全感觉性失语1例。1.2 神经影像学检查和术前诊断:本组术前仅做CT检查3例,MRI检查2例,其余两项均检查。术前诊断为胶质瘤4例,胶质母细胞瘤3例,转移瘤5例,不能定性诊断1例。

    作者:钟鸣;诸葛启钏;郑伟明;吴近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不同介入模式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评价

    我们自1992年9月~1998年12月对22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患者随机分组,采用4种不同的介入模式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全部病人均根据病史AFP、B超、CT等检查确定诊断。根据B超、CT等形态学检查或术中探查所见,癌灶巨大、多发、位于肝门或大血管旁,肝硬化严重、肝脏缩小明显虽病灶可以切除,但可能发生术后肝衰者判定为不能切除肝癌。病人无恶液质、大量腹水、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无门静脉主支癌栓和门静脉血逆流者列为观察对象。1.2 分组病人被确定为观察对象后,随机抽取治疗方案,分别进入以下4组:Ⅰ组,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简称TAE)。Ⅱ组,TAE加门静脉化学药物栓塞(简称PVCE)。Ⅲ组,TAE加经皮穿刺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简称PEI)。Ⅳ组,TAE加PVCE加PEI。各组病人情况见表1。

    作者:王志华;张洪川;杨洪信;蔡含芝;高福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PTCA致冠脉穿孔2例抢救成功体会

    冠脉穿孔是冠脉介入治疗中少见而且是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冠脉介入诊治人数的增多,新型冠脉介入器械及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现将近年来遇到的PTCA致冠脉穿孔抢救成功2例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