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VMC)及扩张型心肌病(简称扩心病,DCM)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无国际统一标准,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至今国内外对二者均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少数病毒性心肌炎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后者病死率高,以往5 a生存率约50%[1],近的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对扩心病的治疗如心脏移植、心肌减容术在国外已经广泛开展[2],国内也在起步,但前者费用昂贵,后者远期疗效尚未能完全肯定。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药物对改善扩心病症状有一定疗效[3,4]。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协同全国十二家综合医院,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出了目前药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的较佳方案。并联同全国心血管病学会,再次修订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
作者:杨英珍;陈瑞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重度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16例次经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所致的严重低氧血症患者,进行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并行临床症状、体征、有创动脉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监测。结果 16例次重度急性左心衰患者抢救成功15例次,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93.7%。治疗2 h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明显提高,通气前后比较P<0.01。结论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通过调节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水平,可改善左心功能,降低肺间质和肺泡的渗出,改善通气血流比率,有利于气体交换,从而提高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
作者:茅尧生;尤荣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呃逆是一种膈肌痉挛性暴发性异常呼吸运动。一般说,偶尔短暂的呃逆发作是大多数人一生中可能经历过的一种生理性体验,不会给人们带来明显的损害。但严重的顽固性呃逆,尤其频发者,常因严重影响病人的进食和正常的呼吸运动以及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而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甚至导致全身衰竭。少数顽固性呃逆也常常是某些严重疾患或病人危重的信号。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呃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雷征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wry neck)或颈肌张力障碍(cervical dystonia)是常见的限局性肌张力障碍。严格来讲称为颈肌张力障碍较为适宜,因为斜颈强调的是一种体征,不是诊断,并不能突出肌张力障碍的特点,痉挛性斜颈包括肌张力障碍性和非肌张力障碍性两种。特发性颈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cervical dystonia,ICD)是常见的成人发病的限局性肌张力障碍。ICD的定义是:由于异常的不随意肌收缩引起的颈部不随意性扭曲和转动。因颈部肌肉不随意性持续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产生头和颈部的异常姿势,例如旋颈、颈侧倾、颈前屈和颈后仰,或者几种异常的姿势混合在一起。因颈肌张力障碍对侧肌肉的拮抗作用,可出现周期性头颈短暂抽搐或震颤。颈肌张力障碍受累范围常扩大,超过颈区,但一般不发展成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大约2/3的病人有颈痛,有时将手放在后头部或下颏部可以缓解斜颈的症状。大约10%的病人有缓解期,通常发生在起病的1年内。多数在缓解的数年之后复发,如不经治疗,症状往往持续不愈。
作者:高旭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人们对冠脉阻塞性(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清心肌酶升高的临床意义已引起重视,但在临床上许多内科急症出现的血清酶升高却常被人们忽视,从而造成诊断的不完善和治疗的延误。作者观察了几种内科急症心肌酶升高的情况,发现其有别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变化规律,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自1992年9月~1998年12月对22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患者随机分组,采用4种不同的介入模式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全部病人均根据病史AFP、B超、CT等检查确定诊断。根据B超、CT等形态学检查或术中探查所见,癌灶巨大、多发、位于肝门或大血管旁,肝硬化严重、肝脏缩小明显虽病灶可以切除,但可能发生术后肝衰者判定为不能切除肝癌。病人无恶液质、大量腹水、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无门静脉主支癌栓和门静脉血逆流者列为观察对象。1.2 分组病人被确定为观察对象后,随机抽取治疗方案,分别进入以下4组:Ⅰ组,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简称TAE)。Ⅱ组,TAE加门静脉化学药物栓塞(简称PVCE)。Ⅲ组,TAE加经皮穿刺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简称PEI)。Ⅳ组,TAE加PVCE加PEI。各组病人情况见表1。
作者:王志华;张洪川;杨洪信;蔡含芝;高福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大灶脑梗死组(n=22)、小灶脑梗死组(n=25)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0)病人进行研究,于发病后3 d和2周采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140的浓度。结果发病3 d内大灶脑梗死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0.001),小灶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也较对照组升高(P<0.005~0.001),但无大灶脑梗死组升高明显(P<0.05);小灶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病人血小板粘附率(PAdT)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均显著升高(P<0.01)。发病2周时,3组病人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均已明显下降,但仍较对照组高(P<0.05),而PAdT和PAgT均降至正常或更低。结论不同类型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处于显著的活化状态,血浆GMP-140浓度PAdT和PAgT能更准确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作者:聂志余;张仲慧;郑悦;刘颖;王乃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冠脉穿孔是冠脉介入治疗中少见而且是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冠脉介入诊治人数的增多,新型冠脉介入器械及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现将近年来遇到的PTCA致冠脉穿孔抢救成功2例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氧化代谢功能以及维生素C的抗氧化损伤作用。方法共有60例AMI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Ⅰ组(30例)给予AMI的常规治疗,Ⅱ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静脉滴注,每天3 g,连续应用7 d后停药。在入院后第1,3,7,10天检测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PMN-CL)参数,并行心电图检查,62例与AMI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Ⅲ组)。结果 AMI患者PMN-CL各项参数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第3、7天,Ⅱ组PMN-CL的各项参数较Ⅰ组明显下降,在停用维生素C后3 d仍较Ⅰ组明显下降(P分别<0.05,0.01,0.001),心电图ST段改善的积分明显高于Ⅰ组。结论 AMI患者PMN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OFR),造成机体氧化损伤;静脉滴注维生素C能有效抑制AMI患者PMN产生OFR,从而能减轻AMI患者心肌的进一步坏死。
作者:刘和俊;李芹;汪太平;史学功;唐岳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9例PCNSL临床资料、临床特点、确诊途径及治疗预后。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及偏瘫等。病灶均位于幕上,单发灶6例,多发灶3例,头颅CT、MRI显示肿块边界多清楚,周围脑水肿明显,无钙化,增强后肿块多均匀一致强化,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及化疗。结论 PCNSL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术前确诊依赖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立体定向脑活检,术后常规放疗加全身及鞘内注药化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作者:叶炳华;刘欣;黄流清;赵忠新;邵福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1997-2000年采用经皮穿刺糜木瓜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23~56岁,平均35.5岁。均有典型或较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症状、体征,并经CT、CTM或MRI证实,不伴有重度椎管狭窄和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经保守治疗无效。其中腰4、5间隙29例,腰5骶1间隙15例,以上两间隙均有14例。1.2 治疗方法经皮穿刺糜木瓜酶溶核术术前24 h应用抗组胺药,术中保持静脉通路、麻醉师监护。C型臂X-ray监视下局麻采用侧后方入路(Lindblom)穿刺法,穿刺成功后,将糜木瓜酶4 000 U溶于2 ml蒸馏水,先注入0.2 ml观察5~10 min,无不良反应后缓慢注入,每个间盘注射量1~1.5 ml。术后卧床休息,抗生素预防感染,无剧烈疼痛及其他不适即可出院。1.3 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3 a,平均27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34例,良12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79.3%。本组无一例明显过敏反应及其他毒性反应,无椎间隙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2 讨论 糜木瓜酶(商品名disken)能迅速减少髓核中的水溶性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和粘稠度,其主要作用于髓核中连接长链粘多糖的非胶原蛋白质,使粘液蛋白发生去聚合作用,而对纤维环不发生作用,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本组58例优良率79.3%,无一例过敏反应及其他并发症,但我们仍主张有条件注射前可行糜木瓜酶皮试。糜木瓜酶通过间盘内注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只要严格掌握适用范围,术前准确判断间盘突出类型,尤其排除游离型、死骨型椎间盘及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规范操作,经皮穿刺糜木瓜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极小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35岁。因阵发性左上腹痛3个月,腹胀6 d,胸闷、气短4 d入院。该患1997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左上腹部疼痛,恶心,无呕吐。未经治疗,自行缓解。10月25日感腹胀、腹痛,停止排便、排气。口服莨菪片及肛注开塞露无效。2 d后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当地医院诊断“左自发性液气胸”。胸穿抽出800 ml气体及少量血液。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未发现异常。呼吸困难减轻后又加重,发热。再次胸穿抽出气体及少量黄褐色混浊臭味液体。拟诊“脓胸”,在左侧腋中线第6、7肋间置管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及粪水样液体1 500 ml。病人高热不退,胸痛加重,腹胀、恶心、呕吐,转入我院。1995年左胸部刀刺伤病史。入院体检:T 39.2℃,P 100次/min,R 24次/min,Bp 97.5/82.5 mmHg,神清、精神萎靡,表情痛苦,呼吸急促无发绀。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减退。颈软,气管居中,左腋前线第7肋间1 cm外伤疤痕。左侧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左下肺叩浊,听诊呼吸音减弱,右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心率100次/min。腹平坦。无肠型及蠕动波。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实验室检查:WBC 19.2×109/L,RBC 3.40×109/L,Hb 116 g/L。血钠129 mmol/L,钾3.72 mmol/L,氯 92.2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9.7 mmol/L。胸液涂片检出革兰阴性杆菌。胸片示:左侧第3前肋水平见一液气平面,其上无肺纹理,其下密度增高,左心缘旁见10 cm×4 cm透光区,有液平面,边缘清楚。
作者:黄靖波;庞亚文;赵春荣;王铁石;吴萍;徐衍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断流术后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因素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了99例病人断流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从中筛选出对复发出血关系密切的危险因子。结果在排除手术操作本身影响的差异性后,对术后再出血影响大的因素依次为:肝功能分级、血小板计数、肝性脑病、腹水、胃黏膜病变等,而病人既往出血病史、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食道曲张静脉大小、胃静脉曲张以及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等因素,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似乎所占密度不大。结论手术前应全面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对手术后易再出血的高危病人应于手术前给予必要的处理,术后坚持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曲波;黄和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老年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清ACE水平,对5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与4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61 vs 0.46,P<0.05),血清ACE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31.0±11.1) U/L vs (25.1±10.0) U/L,P<0.05]。血清ACE水平依次为:DD型>ID型>II型。DD型与ID型及DD型与II型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有关,DD基因型者血清ACE水平显著升高,D等位基因可能是老年高血压发病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作者:田丽红;回皓升;刘彩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概述 传统心理学的认知过程(cognition)与认识活动是同一概念,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四个环节及其功能表现。在临床精神病学上,认知属神经心理学概念,主要关注信息处理的过程及与脑机能结构的关系,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包括注意、记忆、学习、抽象思维和判断,以及执行等心理功能,并反映大脑机能结构的功能。急性认知功能不全(acute cognitive disfunction)目前的概念仍不是很清晰明了,又称急性认知障碍(acute cognitive deficits),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器质性原因引起的暂时性脑功能全面紊乱,其特征是短时间内出现注意、记忆、学习、抽象思维和判断,以及执行等心理功能障碍,多同时伴有意识障碍,意识的清晰水平降低或觉醒水平降低,后者又称谵妄(delirium)或急性脑综合征(acute brain syndrome)[1]。急性认知功能不全病程多较短(数小时至数周),随着病因的消除,病理过程的消失,认知功能可明显恢复。这是以症状为分类标准所作出的诊断,即把具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候群结合在一起建立的诊断,是以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其中包括了病因不同而症状相似的各种性质的疾病。
作者:胡学强;麦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高血压的心脏并发症(左室肥厚、左房室扩大、大小冠状动脉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HHD)。超声心动图(UCG)是检查左室肥厚、心肌质量、房室腔大小、心脏功能以及治疗前后变化的重要技术。近年来,Doppler UCG的发展,使心脏结构和功能研究日趋完善。业已证明UCG是诊断HHD敏感且可靠的无创性方法。因此本文就UCG对HHD的诊断价值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施陈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于1999年5月~2000年12月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3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64例脑梗塞患者,其中治疗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64.2岁。对照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62.8岁。两组均为首次发病。脑梗塞部位:治疗组:基底节区14例,额叶5例,丘脑4例,枕叶3例,多发腔隙性12例。对照组:基底节区14例,额叶3例,枕叶2例,多发腔隙性7例。2 治疗方法两组均为非同期住院病人。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刺五加注射液60~8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3 疗效标准应用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评分标准进行评分,>85%为基本治愈,50%~85%为显效,20%~50%为有效,<20%为无效。4 结果刺五加组38例,基本治愈3例(8%),显效12例(32%),有效18例(47%),无效5例(13%),总有效率86%;对照组26例,基本治愈1例(4%),显效4例(15%),有效8例(31%),无效13例(50%),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比较刺五加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治疗前为19.82±3.35,治疗后为9.96±4.66;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治疗前为19.00±3.91,治疗后为13.56±1.84。刺五加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五加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 讨论刺五加注射液系刺五加的茎叶用常规方法制成的无菌水溶液,其主要成分为异秦皮定,β-谷甾醇,胡萝卜甙,丁香甙等。本临床结果表明刺五加注射液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刺五加注射液对脑梗塞疗效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
作者:孙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6-氨基己酸在二尖瓣替换术中减少出血的作用。方法 1997年6月~1999年3月选择50例成人二尖瓣替换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在切皮之前静脉注射6-氨基己酸10 g,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每例在给药后ACT、关胸期、术后6 h、术后24 h胸部及纵隔失血量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 h及24 h胸部失血量分别为:(290.0±41.3) ml和(393.4±73.6) ml及(336.3±81.3) ml和(450.0±79.6) ml,两者相比,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6-氨基己酸可减少二尖瓣替换术后失血。
作者:杜正隆;况竹生;熊荣生;王志刚;刘邕波;夏洪韬;白韬;邓盛;张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干占位性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5例外科手术治疗脑干占位性病变病例。结果 25例病人中,星形细胞瘤18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表皮囊肿1例,桥脑空洞症1例,炎性肉芽肿组织伴坏死1例,脑干AVM 1例。手术后死亡4例。结论外生型脑干肿瘤可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外科手术效果佳。
作者:刘哲;赵勇刚;陈红旗;阎宏伟;石学;张群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儿,女,3岁。于1999年11月10日误服复方地芬诺酯片约30片,服药4 h就诊洗胃入病房。查体:昏迷状,呼吸节律不齐、双吸气,双瞳直径1 mm,心率142次/min,律不齐,心音有力,ECG示窦速、频发多源室早,并见成对出现的室早。在吸氧等综合治疗基础上,用纳洛酮0.15 mg(0.01 mg/kg)静脉注射,呼吸节律不整及心律不齐减轻,但仍存在。20 min后再予纳络酮0.15 mg静注,呼吸节律渐规整,意识朦胧状,双瞳直径2 mm,心率132次/min,心律齐,ECG示窦速,未见室早。2 h后第3次用纳络酮0.15 mg静注,病儿神志转清,呼吸平稳,双瞳直径正常,心率128次/min,律齐,观察72 h病情未见反复。 讨论:复方地芬诺酯片每片含地芬诺酯2.5 mg,阿托品0.025 mg,主要成分地芬诺酯是以外周作用为主的阿片类药物,是抗腹泻药。急性中毒症状同阿片类药中毒,主要为昏迷、呼吸抑制及缩瞳,心血管症状多以心动过缓为主。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迅速有效地对抗昏迷、呼吸抑制及缩瞳等中毒症状。该例突出表现为心脏毒性症状,有窦速、频发多源室早且成对出现。该例抢救证明,纳洛酮不仅能有效对抗阿片类中毒三联症即昏迷呼吸抑制及缩瞳,且能迅速逆转其心脏中毒症状。该例连用3次纳洛酮,症状缓解,未见毒副作用,亦未见病情反复。
作者:于莉洁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