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ET/CT图像膈肌上方条带状伪影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悦;秦嵩;刘秀芹;屈婉莹;姚稚明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X线计算机, 伪影
摘要:目的 在PET/CT扫描中,PET图像膈肌上方、下肺区域条带状放射性减低或缺损这一伪影(S伪影)较为常见.本研究分析S伪影发生率、特征、影响因素.方法 于笔者医院行PET/CT检查的10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S伪影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S伪影总体发生率为46%.S伪影分布特征:男性S伪影发生率58.3%,女性27.5%,P<0.05;左侧S伪影发生率为42%,右侧为21%,P<0.05.S伪影对肺SUV值的影响:伪影处肺组织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0.281±0.196和0.200±0.166)明显低于无伪影处肺组织(分别为0.622±0.171和0.500±0.140,P<0.05).影响S伪影发生率的因素:膈顶部PET与CT空间配准良好者S伪影出现率为25.7%,配准不良者为34.6%;同机CT冠状面无膈顶部阶梯状伪影者S伪影发生率为28.6%,有阶梯伪影者为38.3%.同时发生上述两种情况者S伪影的发生率为43.6%,高于只发生匹配不良者(30.8%)或阶梯状伪影者(28.6%).两种情况皆不发生者S伪影的发生率仍高达24.5%.结论 PET/CT图像中膈肌上方条带状伪影常见;男性发生率更高,左侧更多见;伪影导致显著低估下肺部SUV; PET与CT图像配准程度及CT膈肌阶梯状伪影与条带状伪影部分相关.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中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终结果,也是多种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后共同通路[1].RIF以肾小管萎缩或扩张,肾间质白细胞浸润,肌成纤维细胞积聚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r martrix,ECM)在肾间质过度沉积为特征[2].而以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为主要形态学特征的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肾间质中过度积聚的ECM的主要来源,但其来源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3-6].本文将对肌成纤维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来源、产生机制、及病理学意义相关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张鹏程;黄荣桂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肛周感染患者糖代谢紊乱与机体免疫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肛周感染患者的细胞及体液免疫状态,并对糖代谢紊乱与机体免疫状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125例肛周感染患者分为糖尿病组、糖调节受损组(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患者)和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指标,并对3组研究对象的免疫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和糖调节受损组的补体C3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的IgG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3组研究对象与补体C3、IgG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以补体C3、IgG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在糖尿病合并肛周感染发病及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海波;施展;王建东;丁培霖;陈平;田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踝管综合征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踝管综合征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2003年3月~ 2010年6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踝管综合征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长2年,短1个月.21例中14例有外伤史:11例踝关节扭伤;3例跟骨骨折.4例腱鞘囊肿;2例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手术方法:完全打开屈肌支持带,显露踝管,观察其内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如腱鞘囊肿、骨赘形成予以切除,曲张静脉团予以结扎切断,跖筋膜增厚予以切开减压.病变段神经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松解.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长3.5年,短1年,平均2年2个月.末次随访时,17例术后恢复良好,感觉运动基本正常;3例感觉恢复正常,足内肌力部分恢复;1例感觉大部分恢复,足内肌未见恢复.结论 踝管综合征保守治疗2~3个月无效时,应抓紧时机手术治疗.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王换新;吴学建;李锦永;程学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儿童OSAHS血浆腺苷水平及认知障碍的研究

    目的 观察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智力测定结果,探讨OSAHS儿童血浆腺苷(adenosine)水平变化及在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儿童OSAHS患者37例,健康对照组儿童20例,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YCSI)进行智力评估,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血浆腺苷水平.结果 儿童OSAHS组言语智商及操作智商较正常对照组低(F=13.779,P<0.01;F=13.963,P<0.01),轻度OSAHS组与中重度OSAHS组言语智商及操作智商无明显差异(P>0.05).中重度OSAHS组血浆腺苷水平明显升高(41.9±7.7 μg/L),与轻度OSAHS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165,P<0.01).结论 儿童OSAHS患者言语智商及操作智商偏低,而其斑浆腺苷水平升高,提示可能是OSAHS 儿童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

    作者:严杨艳;凡启军;刘国钧;林发明;黄赛瑜;蔡晓红;倪丽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手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6例外科手术后CLS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采用液体复苏、糖皮质激素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结果 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20.32±1.35g/L较术前34.68±3.80g/L显著降低(P<0.05);术后血肌酐206.90±120.60μ mol/L较术前90.02±24.85μ mol/L 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4例患者肾功能和血浆白蛋白恢复正常;1例发展为慢性肾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外科手术后不明原因白蛋白降低需警惕CLS发生,早期血液净化和胶体复苏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梁伟;石明;程辉;赖小希;王瑞;丁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VD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大骨节病关联分析

    目的 探讨VDR基因2个SNP位点多态性与大骨节病的关联关系.方法 选取64例大骨节病患者和60例健康人群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所选基因的两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相应人群中2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单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各组间基因型频率、单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rs2254210和rs2189480在基因型频率、单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单倍型重构分析中与大骨节病均无显著性关联. 结论 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增大样本量和SNP标记密度,进行全基因关联分析,以验证VDR基因与大骨节病的相关性.

    作者:张利;郭雄;王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与Th17细胞失衡的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调节性T细胞(regulaory T cells,Treg)与Th17细胞的比例,来探讨Treg/Th17细胞的失衡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SLE患者(其中活动组38例)及22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CD4+ CD25highT细胞、Th17细胞的比例,并分析与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ctivity index,SLEDAI)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T细胞和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SLEDAI无相关性.CD4+ CD25highT细胞与Th17细胞的比率在活动组SLE中下降尤为明显(P<0.05),且与SLEDAI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 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Treg与Th17细胞的比率明显下降,并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说明两群细胞的失衡可能在SLE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马纪林;蔡龙;施华萍;周红娟;刘小贤;汪卫;郑红霞;于健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及祛湿化瘀方干预作用

    目的 研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意义及祛湿化瘀方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祛湿化瘀方组82例,西药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观察祛湿化瘀方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较之正常对照组的变化,并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的变化,通过血清TNF-α含量与ALT、AST活性及部分患者肝/脾CT值的相关分析探讨血清TNF-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价值和意义.结果 祛湿化瘀方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祛湿化瘀方组治疗第12周时血清TNF-α含量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第24周时进一步降低(P<0.01),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西药对照组治疗第12周时血清TNF-α含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第24周时明显降低(P<0.01).祛湿化瘀方组治疗第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P<0.01).血清TNF-α含量与血清ALT、AS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肝/脾CT值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TNF-α含量明显升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②祛湿化瘀方能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TNF-α含量,且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作者:李红山;冯琴;应豪;朱德东;李德周;傅琪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建立大鼠深低温肺缺血再灌注在体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模拟深低温停循环条件下肺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方法 Wister大鼠30只,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股动脉置管测动脉压力,监测心电、肛温、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用体外降温至肛温24℃.实验组阻断左下肺门30min后开放,并逐渐将体温恢复正常;对照组单纯降温复温.复温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标本计算W/D值及病检.结果 实验大鼠无死亡.实验组W/D值较正常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病检显示实验组明显肺泡间质水肿,大量炎性细胞、红细胞渗出;而对照组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本实验方法制作的大鼠模型可以用于模拟人深低温停循环肺缺血再灌注的研究.

    作者:吴智勇;王志芹;毛志福;祁海杰;代飞峰;张浩;柳亚奎;王志维;夏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SDF-1对神经干细胞迁移作用的研究现状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神经干细胞的迁移紊乱有关.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系统的迁移特性成为近来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其迁移到病变部位来修复损伤组织受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也参与神经干细胞的迁移.SDF-1参与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机制越来越受关注.

    作者:马建华;赵浩;戴宜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正常人黑素细胞MITF对酪氨酸酶相关蛋白的转录调控研究

    目的 研究正常人黑素细胞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对与黑素生成密切相关的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RPs)家族的转录调控.方法 应用小RNA干扰技术(慢病毒感染),对培养的原代正常人黑素细胞进行MITF基因沉默,然后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MITF基因沉默前后,MITF、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P2)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人黑素细胞具有显著表达的MITF、TYR、TYRP1和TYRP2; MITF基因沉默后,MITF、TYR和TYRP1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下降2倍(P =0.001)、1.5倍(P=0.05)和5倍(P =0.005),TYRP2的表达水平上调3倍(P =0.004);而MITF基因沉默后的MITF、TYR、TYRP1的蛋白表达也显著下降,TYRP2蛋白显著升高.结论 黑素细胞TRPs家族与MITF转录调控密切相关,TYRP2可能存在不依赖于MITF的转录调控.

    作者:黎钊;王平;洪为松;郑俊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脂多糖结合蛋白和可溶性CD14对小鼠体内脂多糖结合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血清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可溶性CD14(soluble CD14,sCD14)对小鼠体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结合作用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分组,共5组,分别注射蛋白终浓度均为100ng/ml的LPS与LBP、LPS与sCD14的混合液作为实验组,以及分别单独注射LPS、LBP、sCD14液作为对照组,30min后检测小鼠血清LPS浓度.结果 第2组LBP组和第4组sCD14组的LPS检测浓度明显低于第1组、第3组和第5组的结果(P<0.01),第3组LPS与LBP混合组的LPS浓度明显高于第1组LPS组结果(P<0.01).第5组LPS和sCD14混合组的LPS浓度高于第1组LPS组结果(P<0.05),第3组LPS和LBP混合组的LPS浓度明显高于第5组LPS和sCD14混合组(P<0.01).结论 100ng/ml外源性LBP比sCD14能更好地结合小鼠体内LPS,减轻了LPS对机体的损害.

    作者:戎红辉;舒旷怡;郝振华;林玲;李向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46,XY女性性逆转患者的NR5A1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XY女性性逆转患者核受体亚家族5,组A,成员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5 group A member 1,NR5A1)基因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抽提样本外周血白细胞的DNA,对NR5A1的2~7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重复实验和克隆测序实验验证检测到的突变,酶切分析筛查110名正常人群排除突变的多态性.结果 在5例样本中未检出明显异常的突变,只在样本4中检出1个多态突变(p.G146A),该突变在正常对照人群中检出了37.3%的突变率.结论 尽管在本研究中只检出1个基因多态突变,但结合国外报道,NR5A1的基因突变和性逆转的发生还是存在相关性.

    作者:陈雪娇;许惠惠;潘映秋;戴美珍;范历龙;章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冬凌草甲素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人胆囊癌GBC-SD细胞凋亡

    目的 研究冬凌草甲素诱导人胆囊癌GBC-SD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S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GBC-SD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改变、caspase-3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活化情况.结果 冬凌草甲素能显著抑制GBC-SD细胞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冬凌草甲素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28 μmol/L药物处理GBC-SD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率为51.28%±2.65%.随着药物浓度增加,GBC-SD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逐渐下降而caspase-3活性逐渐增强,56μmol/L组caspase-3活性是对照组的11倍.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caspase-9酶原被激活,且活化条带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冬凌草甲素可能通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激活caspase-3并终诱导GBC-SD细胞凋亡.

    作者:丁笑笑;罗文达;张佳;洪叶;冯长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亚群比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3~11月笔者医院慢性HBV感染患者29例,分为HBeAg(-)组13例、HBeAg(+)16例,以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 对照组、HBeAg(-)组、HBeAg(+)组中pDC比例分别为0.35%(0.18% ~0.37%)、0.19%(0.10% ~0.25%)、0.06%(0.02%~0.08%),差异两两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者的HBV-DNA复制数的常用对数和外周血pDC存在显著负相关(r2=0.448,P<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患者外周血pDC的减少可能和病毒载量及HBeAg转换有关.

    作者:杨祥康;王晔恺;陈萍;沈忠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s,EAML)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EAML的MRI表现.9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CT检查.结果 9例肝EAML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5例位于肝脏左叶,3例位于肝脏右叶,l例位于尾叶;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T1WI信号减低不明显;增强模式为“快进慢出”型:动脉期8例病灶可见“早期引流静脉”,3例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假包膜”征,6例在动脉期和2例门脉期可见“中心强化血管”征.结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肝EAM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凤琪;钱海峰;祝跃明;丁玉芹;胡祥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内质网应激和糖脂代谢紊乱的关系及中药干预研究

    内质网是细胞内重要的钙离子贮存器,也是蛋白合成后修饰、折叠及转运的重要场所.在细胞缺乏能量、脂质过度负荷、钙离子稳态失衡、分泌蛋白合成增加等条件下,新生肽链的修饰、折叠、组装受到干扰,将引起未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堆积,使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

    作者:刘頔;张孟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TGF-β1和MMP-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TGF-β1和MMP-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情况,探讨研究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相关性.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TGF-β1和MMP-2在36例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做对比,比较有无转移者的TGF-β1和MMP-2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癌组织组TGF-β1和MMP-2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者与无转移者TGF-β1灰度值分别为59.47%±3.26%、17.51%±1.64%,MMP-2分别为76.92%±5.48%、14.22%±1.3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TGF-β1和MMP-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胡振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计算机图像分析行肾结晶评分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索计算机图像软件Image-Pro.Plus(IPP)在肾结晶评分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Olympus IX-51显微镜获取的4组40张HE染色的肾切片图像用IPP进行结晶物理参数测量,筛选出佳参数,并与结晶的人工镜下直接评分进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比照.结果 结晶面积是IPP测量的佳参数,可实现结晶评分的无级量化,稳定性和可靠性均优于人工分级评分法.结论 IPP结晶评分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可靠性及稳定性,尤其适于批量处理.

    作者:卢锋;张士青;谭桂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与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plus cholecystectomy,LCBDE+ LC)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 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浙江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1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其中98例采用LCBDE +LC治疗,112例采用ERCP/EST+ LC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结石残余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随访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BDE+ LC组:手术成功率96.9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06%,结石残留率2.04%,远期结石复发率1.02%,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0%,乳头狭窄发生率1.02%.ERCP/EST+LC组:手术成功率91.96%,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0.71%,结石残留率7.14%;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7.14%,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4.46%,乳头狭窄发生率2.67%.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CBDE +LC组结石复发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ERCP/EST+ LC组(P<0.05),乳头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 LC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更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术式,对于适宜的患者行胆囊管取石或胆总管Ⅰ期缝合更能体现微创的优势.但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胆瘘、残余结石等情况下,ERCP+ EST仍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作者:欧阳德亮;张勤;张艺腾;金丽明;刘国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