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Mas轴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刘亚群;谭兴;王杨凯

关键词:中枢,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心血管活动, 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 体液平衡, 受体, 经典, 新成分, 电解质, 组成, 血压, 肾素, 拮抗, 构成, 调节
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对于血压的调节、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维持均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及其受体AT1R组成了经典的ACE-AngⅡ-AT1R轴.而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该系统的许多新成分,特别是Mas受体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它们与Ang 1-7共同构成ACE2-Ang 1-7-Mas轴,拮抗经典的ACE-AngⅡ-AT1R轴,成为RAS的新分支.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组织学与临床资料的比较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组织学改变与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 对259例慢性HBV感染者行肝活检及临床相关检查.分析病理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按病理诊断携带者、CHB分组以及组织学是否≥G2或≥S2分组,对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社会学、生化学、病毒学、纤维化血清学、影像学资料与组织病理学资料比较.结果 病理及临床诊断总体一致性欠佳(Kappa=0.273,P<0.01),尤其以携带者的诊断符合率低(36/144,25%),但在CHB的临床分度方面有较好的符合率(66.7% ~86.2%).分组比较显示:CHB组较携带组饮酒者以及ALT、TBil升高者居多(P分别为0.010、0.001、0.023),HA、PCⅢ、γ球蛋白水平增高(P分别为0.036、0.002、0.032),而HBVDNA水平降低(P=0.010);组织学≥G2或≥S2组较<G2或<S2组年龄大(P <0.001),饮酒者、男性、具家族史者居多(P分别<0.001、0.006、0.026),ALT、TBIL升高及WBC降低者居多(P分别<0.001,0.005、0.023),HA、PCⅢ、γ球蛋白水平增高,脾脏面积增大,而HBV DNA、HBeAg水平降低.ROC曲线分析显示脾面积和PCⅢ的诊断界值分别为25.15cm2、102.45 μg/L,敏感度为70.7%、69.8%,特异性为67.9%、71.5%.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的组织学与临床诊断总体一致性欠佳,以携带者显著;脾面积≥25.15cm2或PCⅢ≥102.45μg/L者,应更慎重地全面评估病情,肝组织活检的意义更大,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作者:王伟;杨方;张明香;魏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BRCA1基因与乳腺癌及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呈现出发病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目前,改良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综合放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靶向治疗使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但乳腺癌患者的总体复发率仍达40%.化疗是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缺乏化疗敏感性的标志物,30% ~ 70%的患者因产生耐药性而终止化疗.有研究报道,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的异常表达与85%的乳腺癌和65%的卵巢癌有关,BRCA1的状态是否可以作为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标志物并为化疗选择提供指导还有待探讨[1].本文将对BRCA1与乳腺癌及化疗敏感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刘璐;王雅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亚群比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3~11月笔者医院慢性HBV感染患者29例,分为HBeAg(-)组13例、HBeAg(+)16例,以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 对照组、HBeAg(-)组、HBeAg(+)组中pDC比例分别为0.35%(0.18% ~0.37%)、0.19%(0.10% ~0.25%)、0.06%(0.02%~0.08%),差异两两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者的HBV-DNA复制数的常用对数和外周血pDC存在显著负相关(r2=0.448,P<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患者外周血pDC的减少可能和病毒载量及HBeAg转换有关.

    作者:杨祥康;王晔恺;陈萍;沈忠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牡蛎壳粉/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牡蛎壳粉/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填充兔股骨髁缺损的成骨能力及降解性.方法 用牡蛎壳粉及α-半水硫酸钙按1:3比例混合,制备人工骨.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制做股骨髁缺损的动物模型,将复合人工骨植于一侧股骨髁,另一侧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脱钙、组织包埋、切片行HE染色,观察成骨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 大体观察未见组织炎症反应,缺损区内填充的复合人工骨逐渐降解.4周时实验组有少量新骨形成,对照组无明显成骨,到8周时实验材料几乎降解完全,有部分骨小梁形成,对照组有少量新骨形成,生长部位主要在髓腔附近.在12周时实验组骨组织已经较为生熟,对照组有贴壁生长的骨小梁组织.经骨量评估发现在不同时间点,实验组骨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牡蛎壳粉/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成骨能力及降解能力良好.

    作者:寇冬权;林忠勤;王伟;程少文;陈庆玉;张伟;彭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急性阑尾炎超声鉴别及漏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在急性阑尾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及漏误诊原因,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临床疑似急性阑尾炎声像图表现,对照手术病理.结果 急性阑尾炎93例,超声确诊84例,漏诊7例,误诊2例,超声诊断敏感度90.3%、特异性90.0%、准确性90.3%、漏诊率7.5%、误诊率2.2%.非急性阑尾炎10例,超声确诊9例,误诊1例,超声鉴别诊断准确率90.0% (9/10).结论 急性阑尾炎超声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密切结合临床拓宽超声检查思路是减少漏误诊的关键.

    作者:贾莉;宗华凤;王希春;温爽;宋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人咽缩肌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的研究

    目的 探索人咽缩肌细胞体外培养的条件,观察其在相应的生物支架上生长情况,为体外构建人下咽肌组织瓣做前期研究.方法 取9例下咽癌志愿者癌旁正常的咽缩肌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当细胞传代至第4代时,将细胞接种于改性的1mm3平面或立体凹槽聚氨酯(polyurethane,PU)生物支架上进行复合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鉴定细胞的形态及增殖、分化的状况.结果 咽缩肌佳的体外培养条件是37℃、5% CO2孵箱环境,选择DMEM培养基并添加20%胎牛血清,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可获得足够数目成活的咽缩肌细胞,此细胞在接枝丝素蛋白的凹槽PU支架上增殖分化良好并具备定向生长的能力,从而模拟了体内生长的状况.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获得的咽缩肌细胞与接枝丝素蛋白的凹槽PU支架复合培养时其生长状况佳,这为体外构建下咽组织瓣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陈静静;沈志森;竺亚斌;康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集群免疫与常规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集群免疫方案和常规免疫方案用于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中重度持续性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以安脱达屋尘螨疫苗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其中28例患者接受集群免疫治疗,32例患者接受常规免疫治疗,通过两组鼻结膜症状与体征总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集群免疫治疗在6周左右达到维持剂量,剂量累加阶段疗程较常规治疗组缩短60%以上,在观察6周后,临床疗效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与常规免疫治疗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中重度持续性螨过敏变应性鼻炎而言,集群免疫治疗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凡启军;刘国钧;刘学军;高金建;黄赛瑜;倪丽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γ-氨基丁酸与帕金森病、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老年人常见的、以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DA)功能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是导致本病症状的主要原因,左旋多巴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长期应用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运动.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纹状体和黑质内DA的缺失并不是帕金森病唯一的发病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内其他神经递质也参与了发病过程.近期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GABA)作为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PD、LID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且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将有助于PD、LID发病机制的阐明及预防、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作者:李小茜;何建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与Th17细胞失衡的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调节性T细胞(regulaory T cells,Treg)与Th17细胞的比例,来探讨Treg/Th17细胞的失衡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SLE患者(其中活动组38例)及22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CD4+ CD25highT细胞、Th17细胞的比例,并分析与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ctivity index,SLEDAI)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T细胞和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SLEDAI无相关性.CD4+ CD25highT细胞与Th17细胞的比率在活动组SLE中下降尤为明显(P<0.05),且与SLEDAI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 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Treg与Th17细胞的比率明显下降,并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说明两群细胞的失衡可能在SLE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马纪林;蔡龙;施华萍;周红娟;刘小贤;汪卫;郑红霞;于健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Mas轴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对于血压的调节、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维持均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及其受体AT1R组成了经典的ACE-AngⅡ-AT1R轴.而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该系统的许多新成分,特别是Mas受体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它们与Ang 1-7共同构成ACE2-Ang 1-7-Mas轴,拮抗经典的ACE-AngⅡ-AT1R轴,成为RAS的新分支.

    作者:刘亚群;谭兴;王杨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多巴胺、硝酸甘油诱导的血管舒缩异常大鼠神经肽表达和中脑c-fos免疫反应性

    目的 探讨多巴胺、硝酸甘油诱导的血管舒缩异常大鼠血神经肽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的表达.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溶媒组、多巴胺组、模型组,造模后4h取血放射免疫测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P物质(SP)、β-内啡肽(β-EP),取脑、切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c-fos蛋白表达.结果 偏头痛模型组ET、SP含量较溶媒组明显升高,β-EP含量较溶媒组明显降低,模型组和多巴胺组c-fos阳性细胞面积明显大于溶媒组.结论 多巴胺、硝酸甘油诱发的血管舒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作者:章正祥;曹克刚;范吉平;高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IMP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ⅡmRNA-binding protein 3,IMP3)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2例TNBC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estrogen receptor)、PR(progesteronereceptor)和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的表达,同时随机挑选60例非TNBC(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作为对照组,并分析IMP3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IMP3蛋白在TNBC组和non-TNBC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5%和8.3%,IMP3在TNBC组和non-TNBC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IMP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Ki67指数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分级越高及Ki67指数高者IMP3的表达越高.结论 TNBC高表达IMP3蛋白.IMP3与肿瘤的增殖和高侵袭性相关,并有可能成为TNBC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邓再兴;陈莉萍;朱凯;赖世平;纪存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转录调控与白癜风临床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及其转录调控的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RPs)与白癜风临床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非节段型白癜风(NSV)17例和节段型白癜风(SV) 13例,对所有病例均取白斑区、远离白斑正常肤色区的表皮片,首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原位检测黑素细胞的MITF及其主要转录调控分子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I)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P2)的表达情况,并对所有30例远离白斑正常肤色区的表皮黑素细胞进行培养,应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培养的黑素细胞MITF及TYR、TYRP1和TYRP2的表达情况.结果 (1)原位表达结果:白斑区:所有病例MITF及TYR、TYRP1和TYRP2的表达均为阴性;正常肤色区:SV的MITF表达显著抑制,与NSV及正常人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SV的MITF、NSV与SV的TYR、TYRP1和TYRP2表达与正常人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培养黑素细胞的蛋白表达结果:NSV的TYRP2表达下调,与正常人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MITF、TYR和TYRP1表达正常;SV的MITF与NSV及正常人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TYR、TYRP1和TYRP2正常表达.结论 NSV和SV可能存在不同的MITF转录调控机制.

    作者:倪亚杰;王平;洪为松;章莉;郑俊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TGF-β1和MMP-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TGF-β1和MMP-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情况,探讨研究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相关性.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TGF-β1和MMP-2在36例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做对比,比较有无转移者的TGF-β1和MMP-2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癌组织组TGF-β1和MMP-2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者与无转移者TGF-β1灰度值分别为59.47%±3.26%、17.51%±1.64%,MMP-2分别为76.92%±5.48%、14.22%±1.3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TGF-β1和MMP-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胡振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 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多态性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76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和96例正常对照的KIR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患儿组KIR2DS1、KIR2DS2、KIR2DS5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x2=9.145,P=0.002;x2=15.167,P=0.000;x2 =4.611,P=0.032);其余各KIR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3个或3个以上活化性KIR基因的个体在患儿组中占63.16%,在对照组中占3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73,P=0.000).结论 KIR基因多态性与HCMV感染有关联,活化性KIR基因数目增多可能是HCMV感染后发病的遗传因素之一.

    作者:陈晓晴;余坚;葛海峰;郑晓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计算机图像分析行肾结晶评分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索计算机图像软件Image-Pro.Plus(IPP)在肾结晶评分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Olympus IX-51显微镜获取的4组40张HE染色的肾切片图像用IPP进行结晶物理参数测量,筛选出佳参数,并与结晶的人工镜下直接评分进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比照.结果 结晶面积是IPP测量的佳参数,可实现结晶评分的无级量化,稳定性和可靠性均优于人工分级评分法.结论 IPP结晶评分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可靠性及稳定性,尤其适于批量处理.

    作者:卢锋;张士青;谭桂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APE1/Ref-1基因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APE1/Ref-1(又称APEX1或Ref-1,本文统称APE1),是大肠杆菌Xth(ExoⅢ)哺乳类同源物、细胞对氧化应激主要反应因子,DNA在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包括化疗药物引起损伤后,APE1通过DNA碱基切除修复通路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受损的碱基去除后,APE1主要切断脱碱基位点以利于修复功能[1].

    作者:刘传;应明真;王雅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建立大鼠深低温肺缺血再灌注在体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模拟深低温停循环条件下肺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方法 Wister大鼠30只,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股动脉置管测动脉压力,监测心电、肛温、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用体外降温至肛温24℃.实验组阻断左下肺门30min后开放,并逐渐将体温恢复正常;对照组单纯降温复温.复温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标本计算W/D值及病检.结果 实验大鼠无死亡.实验组W/D值较正常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病检显示实验组明显肺泡间质水肿,大量炎性细胞、红细胞渗出;而对照组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本实验方法制作的大鼠模型可以用于模拟人深低温停循环肺缺血再灌注的研究.

    作者:吴智勇;王志芹;毛志福;祁海杰;代飞峰;张浩;柳亚奎;王志维;夏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手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6例外科手术后CLS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采用液体复苏、糖皮质激素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结果 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20.32±1.35g/L较术前34.68±3.80g/L显著降低(P<0.05);术后血肌酐206.90±120.60μ mol/L较术前90.02±24.85μ mol/L 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4例患者肾功能和血浆白蛋白恢复正常;1例发展为慢性肾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外科手术后不明原因白蛋白降低需警惕CLS发生,早期血液净化和胶体复苏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梁伟;石明;程辉;赖小希;王瑞;丁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浆vWF:Ag、蛋白C活性在ALI/ARDS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蛋白C(PC)活性在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意义.方法 对49例ALI/ARDS患者和21例非ALI/ARDS患者分别测定血浆vWF:Ag和PC活性,并进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肺损伤评分(LIS),进一步将ALI/ARDS患者按预后、病因和器官衰竭数目(除肺外)分组,计算病死率,对结果进行比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vWF:Ag和PC活性的诊断分辨度.结果 与非ALI/ARDS组相比,ALI/ ARDS组病死率和LIS评分明显升高,PaO2/FiO2明显降低,ALI/ARDS组患者血浆vWF:Ag (104% ~752%)明显增高(P =0.026),而PC活性(14%~125%)明显降低(P =0.002).ALI/ARDS患者中死亡组、感染组和≥2个器官功能衰竭组血浆vWF:Ag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组和≥2个器官功能衰竭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C活性对预测ALI/ARD准确性较好(AUC=0.709,95% CI:0.588~0.811,P=0.002),PC活性≤83%时,预测ALI/ARDS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7.75%和57.14%,而vWF:Ag在预测ALL/ARDS准确性较差(AUC =0.584,95% CI:0.460~0.701,P=0.243).结论 血浆vWF:Ag升高和PC活性降低对判断ALI/ARDS预后都有重要作用,血浆vWF:Ag越高,PC活性越低则预后越差;但在预测ALI/ARDS上有差异,血浆PC活性预测ALI/ARDS的准确性较好,而血浆vWF:Ag预测ALI/ARDS的诊断价值有争议.

    作者:夏炎火;林锡芳;潘景业;王丹;李卓英;杨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