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明
目的:对南京市街头献血点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预防和处理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京市街头献血点全血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和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南京市街头献血点全血总献血120785人次,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973人次,精神紧张是造成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通过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提高采血医护人员静脉穿刺技术,优化服务意识,医务人员在采血前中后对献血者全程的护理和情感的交流,可以有效减少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同时需加强献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作者:郑珊峡 刊期: 2012年第36期
无创呼吸机因使用方便、并发症少、可间歇使用等优点,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对于COPD患者,无创呼吸机通过提供一定的压力支持,改善患者的通气,降低CO2分压,提高患者的氧分压,并减少患者呼吸肌做功的强度来缓解COPD急性期的症状.但由于患者的心理因素和不耐受不适应明显影响了呼吸机使用者的配合,影响其使用效果[1].通过对40例COPD患者按护理计划的要求进行系统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云妹;许正翠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肺栓塞、急性脑梗死、冠心病、下肢深静脉血检形成患者等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肺栓塞患者41例,冠心病患者10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塞形成患者97例,另选择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肺栓塞患者组2.17±0.29mg/L,急性脑梗死患者组1.95±0.31mg/L,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2.37±0.32 mg/L,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1.25±0.47mg/L,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1.35±0.42mg/L.结果表明,各组血浆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对照组0.37±0.22mg/L,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十分广泛.
作者:李顺康;樊文;朱俊;陈小娟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近年来收治腰椎压缩性骨折后发生顽固性呃逆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2岁.结果:15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经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全部治愈,呃逆症状完全消失.且所有病例均继续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陆宏伟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法对于梅毒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甲苯胺红血清不需加热试验(TRUST)对2886例受血者的血液标本梅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886例患者中,TP-ELISA阳性62例,阳性率2.15%.17例TP-ELISA阳性,TRUST阴性.结论:ELISA法检测梅毒的准确率高,适合作为梅毒项目检测的优选方法.
作者:袁志臣;闫海英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通过急诊运用心肌酶谱检测,观察分析心肌酶谱检查对急诊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收治急诊患者10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60例,急性脑外伤46例,分为心梗组和脑外伤组.60例心肌梗死患者均按照WHO制定的心肌梗死标准进行诊断.46例脑外伤患者根据Glascow标准评估.16例极重度,重度12例,中度18例.两组年龄18~65岁,平均43.35±15.11岁.入院后均根据患者情况做相应检查配合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经过急诊积极检查和入院后辨别,心梗组60例,CK明显升高59例,敏感性95.33%,脑外伤组46例,CK明显升高46例,敏感性100.00%,由此结果可以看出,心肌酶CK检查对两组患者同样有效.两组患者心肌酶各项指标对比,均差异明显(P<0.05),可见,心肌酶谱检查同样实用于心梗患者.结论:心肌酶谱检查,价格相对不高,但对于诊断价值很高,应用范围较广,因此有必要把心肌酶谱列为急诊检验项目.
作者:孟亚梅;袁庆国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确保实现十二指肠破裂的早期确诊和及早治愈.方法:收治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患者17例,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少数患者出现并发症,但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终完全康复.结论:创伤性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要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通过术前和术中探查的方式,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诊断,尽早确诊,并尽快通过适当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降低死亡率.
作者:农跃 刊期: 2012年第36期
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一般较重,在手术之后为了防止再出血和血肿的发生往往需要进行引流,以防止出血或血肿现象的发生,引流对于由于外伤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起到控制病情加速恢复的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术后的引流方式一般有4种,即脑室引流、创腔引流、硬膜外引流以及硬膜下引流[1],放置引流管之后应当时刻观测患者的颅内压以及引流物的量、颜色等,防止血肿以及再出血,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尽早拔管,防止感染的发生,合理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对近年来收治的此类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四种引流方式的护理要素提出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春英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了解大武口区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来源,加强疑似肺结核患者报告和转诊工作,提高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到位率和追踪到位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各相关数据.结果:转诊894例,主动到位752例,主动到位率84.11%,追踪142例,追踪到位122例,追踪到位率85.91%,总体到位874例,总体到位率97.76%.结论:通过加大对综合医院的督导,提高综合医院的转诊率,从而提高涂阳患者的发现率.
作者:田生科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配合中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利用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刀配合中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19例,对治疗前中后的护理经验和方法进行总结,并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9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治疗,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中药配合高能聚焦超声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保证治疗的成功与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美燕;张玉田;齐欣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急诊科手术患者在术前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结果:急诊科手术患者担心的是害怕疼痛及担心预后,其表现出突出的心理特征为恐惧、焦虑和怀疑.结论:护士在急诊科患者术前及术中应重视心理护理,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乔彦华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片预防和治疗小儿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9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15例,对照组114例.两组均给予抗菌药物及对症处理支持治疗肺炎.其中观察组在治疗肺炎的同时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0.35g/次,3次/日.出现腹泻后仍继续服用;对照组不用酪酸梭菌活菌片预防.出现腹泻后两组均给以合理喂养、预防或纠正脱水、应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对症处理等.对两组患儿的腹泻发生率、腹泻的严重程度、治疗3天有效率、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出现腹泻21例,发生率18.2%,对照组出现腹泻52例,发生率45.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的严重程度观察组:轻型19例,中2例,重型0例;对照组:轻型31例,中型19例,重型2例.观察组患儿腹泻的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治疗3天有效率85.7%,对照组腹泻治疗3天有效率63.4%,治疗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住院天数观察组7±2.36天,对照组9±2.24天,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片能降低小儿肺炎合并腹泻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预防性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金奎;王丹丹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总结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8例老年COPD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包括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呼吸训练、健康教育等.结果:47例经治疗和整体护理,病情好转出院,有效率97.9%.结论:对老年COPD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晓凤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皮肤作为人体大的器官,对保持正常体温,维持机体正常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临床上许多皮肤病的治疗很棘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不但给患者带来躯体的痛苦,而且对其心理也产生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因此,对皮肤疾病不仅注意加强对患者的身体治疗和护理,还要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以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2005~2009年通过对皮肤科门诊患者的心理干预并实施健康宣教,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刚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彩超对不典型积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积乳的哺乳期女性患者进行彩超检查.结果:超声诊断积乳患者264例,其中积乳囊肿135例,不典型积乳129例.结论:彩超对积乳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学首选的诊断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梁豪;宋平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冠脉介入治疗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0例),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测定两组术前、术后30天血中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hs-CRP、TNF-α、IL-6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hs-RP、TNF-α、IL-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hs-CRP、TNF-α、IL-6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增加血清hs-CRP、PAPP-A水平,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强其抗炎作用,有利于预防再狭窄.
作者:李运伟;程冠昌;洪岩;万琪琳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临床穿刺失败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与患者血管部位的选择、护士的穿刺技术、患者血管条件、留置针型号的大小有关.方法:从操作者的心态、技术水平及患者的血管状况、合作程度等方面分析静脉留置穿刺失败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护士应提高心理素质,合理使用静脉留置针,提高穿刺的技术水平等预防措施.结果:通过对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的分析,使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可有效地避免穿刺失败的发生.结论认为认真选择穿刺血管,正确选用针头型号,护士操作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结论:认真选择穿刺血管,正确选用针头型号,护士操作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香芝 刊期: 2012年第36期
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患者15例,年龄12~71岁,发于腰腹部12例,发于颈部及面部3例,收效良好.
作者:吕建兵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检查与胃镜检查情况,希望为选择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0例,都采用X线检查与胃镜检查.结果:X线检查出轻度19例,中度32例,重度9例;内镜检查结果1级18例,2级36例,3级6例.两种检查方法相比Kappa值0.543,两种方法具有中等强度的一致性.结论:X线检查与胃镜检查在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临床的选择上要因人因物而异.
作者:吴小勇;钱永红 刊期: 2012年第36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显得越来越很重要.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的基础,医患双方在诊治疾治疗过程中有效的交流可以满足患者的健康要求,更好治疗患者的疾病.结合多年医务科工作实践及切身体会,对医患沟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的和谐发展,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燕 刊期: 2012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