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轩;潘进钱;叶盛;苏志鹏;诸葛启钏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又名Kennedy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其病程呈缓慢、渐进趋势,引起运动神经元的退化性功能紊乱,包括对称性肢体近端肌肉无力、萎缩,吞咽及发音困难等;同时有轻度雄激素不敏感症状.致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近侧端(Xq11-12),编码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蛋白.当编码区域内的三核苷酸序列CAG重复次数病态扩增超过一定限度时即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具体的致病机制尚未有统一的定论.
作者:隋佳梅;黄尚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嗜酒前后胃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变化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39只随机分成两组:模型组24只,对照组15只,模型组给予乙醇灌胃,对照组用蒸馏水灌胃;用HE病理染色技术和酶组化电镜染色技术,观察给酒前后胃黏膜的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给酒后,HE病理显示胃粘膜的主细胞、壁细胞等明显肿胀变性,酶组化电镜显示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内质网和线粒体发生溶解;对照组实验前后未发生上述改变.结论 给酒前后胃乙醇脱氢酶活性变化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胃黏膜的主细胞、壁细胞水肿变性,从而导致其线粒体和内质网变性、溶解有关.
作者:王国祥;祝旭清;张欣;王洪刚;王炳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0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用SPSS软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发病基础、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因素对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愈好转67例,有效率61.47%;PE的次数以3次为宜,随着次数增加,疗效无明显提高;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早期、中期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者有效率只有41.38%,低于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重肝者(P<0.05);治疗前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活力(CHE)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的程度与PE的疗效有关(P<0.05).结论 PE为重型肝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大大提高了疗效,但应把握治疗时机和治疗次数,及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作者:金洁;叶卫江;王洁;俞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试剂对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结果的影响,比较试剂针清洗前后的影响情况.方法 试剂针清洗前后分别单独测定总胆汁酸与测甘油三酯后再测定总胆汁酸结果做比较,了解分析顺序对总胆汁酸结果的影响;混合血清分别加入生理盐水、甘油三酯试剂1和2,制成三份样本,每一样本均重复测定10次,计算均值与标准差,观察甘油三酯试剂1和2对总胆汁酸干扰情况;用清洗后试剂针测定混合血清总胆汁酸10次作为对照组,测定甘油三酯3次后,再连续测定总胆汁酸10次作为实验组,以观察测甘油三酯后对总胆汁酸影响的持续情况.结果 试剂针清洗前后分别单独测定总胆汁酸与测甘油三酯后再测定总胆汁酸结果做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剂针清洗后测甘油三酯再测总胆汁酸对结果的影响远小于试剂针清洗前;甘油三酯试剂1和2对总胆汁酸测定结果有明显的正干扰;试剂针清洗后测定甘油三酯再测定总胆汁酸对结果的影响仍持续到第3管.结论 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针应定期清洗,注意项目顺序的设置,测定甘油三酯和总胆汁酸时,中间间隔至少要有3个项目分析试剂对总胆汁酸测定无影响的分析项目或启用试剂针特殊的清洗程序;如为高级生化分析仪应将相互有影响的项目置于不同的分析模块以避免携带污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时南;徐献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与人类为敌的病原微生物,这一事实将永远持续下去.尽管人类与它们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但迄今为止,被人类消灭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天花病毒一种,而新问世或新发现的传染病种类却越来越多.
作者:邹郁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肾性骨病(RO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尿毒症病人100%有骨病存在.并且患者数量逐渐增加,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近5年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在中西医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刘宪莉;刘学东;张洪玲;宋立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2003~2005年收治的39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组和非血浆置换组,应用MELD模型公式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观察3个月内的病死率.应用c-统计值(concordance statistic)评估MELD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236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病死率为60.6%.MELD分值在小于30和30~40的患者的病死率,PE组分别为25%、75%,而非PE组分别为42%、90.7%,PE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非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分值达到并超过40的患者的病死率,PE组和非PE组均为100%,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应用该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佳MELD临界值,PE组为30,敏感性66.7%,特异性86.7%,c-统计值为0.823;而非PE组分别为27、76.4%、79.1%及0.832.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内(3个月)死亡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模型能较准确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作者:周文红;应豪;叶俊茂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优生优育,对严重危害胎儿生长发育的妊娠期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宫内感染诊断方法、治疗及致病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作者:姜宏;闻良珍;陈素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单用拉米夫定(下称单用组)和胸腺肽、拉米夫定联合(下称联合组)治疗后血清病毒学应答的持久性.方法 92例CHB患者:单用组47例平均疗程19.1月(12~44月);联合组45例平均疗程16.8月(12~29月),其中序贯治疗33例,同时治疗12例.获得HBeAg血清转换,HBV DNA<103拷贝/ml,ALT复常者,继续用拉米夫定单用组平均7.5月(1~22月),联合组平均8.9月(1~20月).停药后随访时间单用组平均28.6月(9~50月),联合组平均27.6月(9~47月).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后随访2年余,单用组和联合组HBeAg血清转换的持久应答率分别为78.6%和88.1%(P>0.05),HBV DNA的持久应答率分别为61.7%和71.1%(P>0.05),ALT的持久应答率为66.0%和73.3%(P>0.05).经拉米夫定治疗后(特别是联合组)HBV DNA在6个月内阴转者与持久应答率明显相关.而治疗前ALT水平、HBeAg和HBV DNA载量高低,性别、临床类型、感染途径和拉米夫定疗程长短及HBeAg血清转换后继续用药时间长短等均与持久应答率无关.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获得HBeAg血清转换后停药随访2年余,大部分病人的疗效是持久的,仍有30%~40%的病例复发,联合胸腺肽治疗亦不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刘雪峰;张长;毛文忠;凌乔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深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关系的结果,探讨有关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进行病理分级为0~4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患者血清、唾液中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IVC)、前Ⅲ型胶原(PCⅢ)的含量.结果 血清、唾液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09,P=0.22;r=0.05,P=0.52);血清、唾液HBV-DNA含量变化与肝纤维化LN、HA、IVC、PCⅢ指标之间结果分析亦均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 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其可能原因为:①复杂的病理免疫及发病机制;②病理分级方法学差异;③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了解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帮助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
作者:潘红英;谌翠容;张永乐;李冰茹;叶荣夏;卢德荣;娄国强;施军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咯血是呼吸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较高,鉴别诊断很重要,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为咯血寻找原因提供新方法.本文就我院260例咯血原因不明者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柳金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和开腹脾切除(open splenectomy,OS)术前后肝功能和血白细胞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3月~2006年3月76例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而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S 27例、OS 49例.收集和分析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血白细胞(WBC).结果 (1)两组术后第1天Tbil、Dbi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3天WB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AS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AL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LS组ALT、AST、Tbil、Dbil术后均较术前升高,但仅AST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OS组ALT、AST、Tbil、Dbil术后均比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LS和OS都会导致肝功能和血白细胞的变化,但OS变化更大,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LS对肝功能影响和对机体的创伤比OS小.
作者:占小莉;王跃东;叶再元;竺杨文;谢志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鹅膏蕈镍铬钴混合物对小鼠肝毒性及SOD活性的影响.方法 鹅膏蕈镍铬钴混合物腹腔注射染毒小鼠,共3周.每周随机处死5只动物,称肝重、体重,测全血和肝SOD活性.结果 实验组小鼠生长缓慢,肝脏肿大,肝脏系数增高.染毒3周末,实验组小鼠肝重1.89±0.13g,肝脏系数6.21±0.18;对照组分别为1.60±0.20g和4.41±0.35,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和全血SOD活性染毒1周后明显下降,第2周起又回升至原有水平,直到实验结束.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小叶静脉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鹅膏蕈镍铬钴混合物对肝脏有明显损伤作用,对体内SOD活性也有一定影响.
作者:周继;李玉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本实验在接种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C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病变及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病毒5d后光镜或电镜下可见心肌病变及炎细胞浸润,7~9天病变达高峰,35天时病变基本恢复.VMC小鼠在接种病毒后7~9天,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呈凋亡样改变,并可见凋亡小体.结论 实验组小鼠在接种CVB3后可引起VMC,VMC中存在异常的心肌细胞凋亡现象.
作者:张松;葛均波;饶邦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检测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并对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检测寡核苷酸芯片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评价.方法 通过对388份服用拉米夫定、559份未服用拉米夫定的HBV DNA阳性血清以及359份HBV DNA阴性血清进行耐药突变检测,同时对照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和DNA序列测定,对芯片法检测的准确度、实用性进行考评.结果 对388份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突变标本均能检测到突变;528、552、555位密码子突变检测芯片法与测序法的符合率分别为96.6%,98.5%,100%.559例荧光PCR检测HBV DNA阳性的样品,除3份弱阳性标本外,均为阳性,且能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拉米夫定耐药相关位点的检测,两者的符合率为99.7%.359份HBsAg阴性标本经芯片法检测,结果为HBV DNA全部阴性.结论 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检测寡核苷酸芯片可用于临床检测病人血清中的野生型和拉米夫定耐药突变型病毒株,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林峰;曾爱平;杨宁敏;饶高峰;颜鸣鹤;杨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吸烟对生殖的影响已得到公认,然而,大多数研究都没有深入到吸烟与输卵管这一与生殖息息相关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回顾输卵管的功能,尤其是拾卵和受精卵的输送以评价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输卵管功能产生的影响.
作者:行俊秀;王晓强;吴效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初始剂量甲泼尼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0PD)急性加重期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0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0例)予初始剂量甲泼尼龙120mg/d,B组(20例)予甲泼尼龙80mg/d,逐渐减量,观察临床疗效,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后第72h、第7天做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困难评分,第7天测血糖和肝肾功能.结果 A组72h疗效和血气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无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两重感染,血糖和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120mg/d初始剂量的甲泼尼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早期疗效更显著,未见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宝贤;钟佰强;盛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侵入人体后,易形成持续性感染,并诱发各种慢性肝脏疾患.这种持续慢性感染状态,是由于被感染者机体免疫系统对HBV的特异性耐受所造成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机体免疫系统对HBV识别,加工和递呈环节存在障碍;二是病毒感染使宿主细胞免疫信息传递以及病毒变异使得免疫攻击效应减弱或丧失.
作者:何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实验条件和相关技术的限制,人们对细胞病变过程中的分子事件还了解甚少,特别是病变演化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基因参与、这些基因的改变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等是肿瘤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作者:石玉涛;郭瑞芳;刘锦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实体肿瘤中普遍存在乏氧细胞,利用甲硝唑能在乏氧组织浓聚的特点,合成了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甲硝唑.恶性肿瘤因为糖酵解作用增强,合成DTPA-DG(脱氧葡萄糖).因此我们把研究99mTc-DTPA-甲硝唑、99mTc-DTPA-DG一步法标记及质量控制的方法、肿瘤动物分布与显像方法做重点研究.
作者:陈跃;李昌平;匡安仁;黄占文;何菱;杨西群;莫廷树;张春银;李举联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