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俊秀;王晓强;吴效科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的共生素(海斯药业,贝飞达)调节对肝硬化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SHE)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 50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SH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贝飞达胶囊2粒,3次/日,对照组给予一般类保肝药,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第4、8周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内毒素(LPS)、数字连接实验(NCT)、Child-Turcotte-Pugh功能分级、肝性脑病(HE)的发生等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贝飞达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功能分级,而且明显降低血氨、内毒素和数字连接试验的时间(P<0.05).结论 共生素调节能有效地改善肝硬化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SHE)和避免肝性脑病(HE)发生,其机制可以是通过降低血氨、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失调降低内毒素等减轻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从而降低HE的发病率.
作者:张思泉;刘翠雪;叶荣夏;叶卫江;王先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靶器官是滑膜,其病理特点为累及周身关节的增生性和侵蚀性滑膜炎,呈进行性病变,终生反复,终导致关节侵蚀畸形、功能丧失.R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因此,滑膜炎作为RA的始动环节,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现将目前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孙崇玲;王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分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和肝内阻塞性黄疸,肝外阻塞性黄疸发病原因复杂多样.目前,对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中药研究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细化,突出表现在从原来的临床组方用药的摸索,到对其中有效单味中药及相应的提取物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诸多研究证实,单味中药在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将对有关药物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治疗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和辅助的,对于阻塞性黄疸的根本治疗还在于明确梗阻部位,尽早采取减黄措施,使胆管引流通畅.
作者:张喜平;仇凤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3种大孔树脂和聚酰胺对地锦草总黄酮、金银花叶总黄酮和杭白菊总黄酮的吸附分离性能,以探讨大孔树脂等在精制地锦草、金银花叶和杭白菊有效部位的应用.方法 以总黄酮为考察指标,筛选适用的大孔树脂等型号,评价大孔树脂的吸附与解吸工艺.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地锦草、金银花叶和杭白菊总黄酮精制的适用树脂分别为D101、DA201、DM301;DA201;D101、DA201、DM301.地锦草总黄酮对DA201和对D101、金银花叶总黄酮对DA201、杭白菊总黄酮对DA201和对D101的上样浓度分别为0.49~1.47和0.42~1.31、1.03~2.07、0.50~1.00和0.71~1.99mg/ml,动态吸附阶段的泄漏点分别为8和10、2、2和1BV,乙醇洗脱液中总黄酮含量较高的乙醇浓度分别为20%、30%、40%和20%、30%、40%;10%、20%、30%;30%、40%、50%和20%、30%、40%.温度对DA201和D101吸附地锦草总黄酮影响不大,而对DA201或D101吸附金银花叶和杭白菊总黄酮有一定影响.结论 3种大孔树脂和聚酰胺对中药总黄酮有效部位的提取精制有较大差别.
作者:朱英;何远;李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咯血是呼吸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较高,鉴别诊断很重要,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为咯血寻找原因提供新方法.本文就我院260例咯血原因不明者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柳金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早期炎症反应中重要的炎症细胞,它在炎症反应中处于核心位置.中性粒细胞具有快速地组成自发凋亡的内在生命特征.通过自发性凋亡这一机制,保持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消亡,使其达到动态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作者:刘佳佳;羊建;邬于川;段承刚;李娟;宋杰;何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诊断,评价各种治疗措施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3例PE的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 本组治愈出院12例.11例死亡,病死率为47.8%,其中手术组死亡5例,病死率为62.5%,非手术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40%.5例死于MOSF,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结论 PE的发生与胰酶、炎症介质和感染等因素有关;PE的诊断应以AP为基础,以精神神经症状的出现为条件,相关辅助诊断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确定.AP的常规治疗、治疗MOSF及纠正水电解质等是PE的基础治疗,神经营养保护治疗是PE的重要内容.
作者:张雨华;李晓娟;林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实体肿瘤中普遍存在乏氧细胞,利用甲硝唑能在乏氧组织浓聚的特点,合成了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甲硝唑.恶性肿瘤因为糖酵解作用增强,合成DTPA-DG(脱氧葡萄糖).因此我们把研究99mTc-DTPA-甲硝唑、99mTc-DTPA-DG一步法标记及质量控制的方法、肿瘤动物分布与显像方法做重点研究.
作者:陈跃;李昌平;匡安仁;黄占文;何菱;杨西群;莫廷树;张春银;李举联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2003~2005年收治的39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组和非血浆置换组,应用MELD模型公式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观察3个月内的病死率.应用c-统计值(concordance statistic)评估MELD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236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病死率为60.6%.MELD分值在小于30和30~40的患者的病死率,PE组分别为25%、75%,而非PE组分别为42%、90.7%,PE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非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分值达到并超过40的患者的病死率,PE组和非PE组均为100%,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应用该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佳MELD临界值,PE组为30,敏感性66.7%,特异性86.7%,c-统计值为0.823;而非PE组分别为27、76.4%、79.1%及0.832.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内(3个月)死亡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模型能较准确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作者:周文红;应豪;叶俊茂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是人类生存的大敌.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活动的变化,一些已经出现的和今后继续可能出现的新传染病,将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并对全球公共卫生提出新的挑战.
作者:田玲;李冬梅;汪楠;代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深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关系的结果,探讨有关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进行病理分级为0~4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患者血清、唾液中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IVC)、前Ⅲ型胶原(PCⅢ)的含量.结果 血清、唾液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09,P=0.22;r=0.05,P=0.52);血清、唾液HBV-DNA含量变化与肝纤维化LN、HA、IVC、PCⅢ指标之间结果分析亦均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 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其可能原因为:①复杂的病理免疫及发病机制;②病理分级方法学差异;③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了解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帮助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
作者:潘红英;谌翠容;张永乐;李冰茹;叶荣夏;卢德荣;娄国强;施军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吸烟对生殖的影响已得到公认,然而,大多数研究都没有深入到吸烟与输卵管这一与生殖息息相关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回顾输卵管的功能,尤其是拾卵和受精卵的输送以评价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输卵管功能产生的影响.
作者:行俊秀;王晓强;吴效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家族由30多个成分组成,包括TGF-βs(即狭义的TGF-β)、活化素(activins)以及成骨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s,BMPs),它在调节细胞生命周期、胚胎发育等人体众多的生物反应方面起重要作用[1].胚胎期TGF-β信号反常将导致发育异常,如果其在生后出现异常,将会引起许多疾患,常见的如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组织纤维化等[2].
作者:代继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试剂对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结果的影响,比较试剂针清洗前后的影响情况.方法 试剂针清洗前后分别单独测定总胆汁酸与测甘油三酯后再测定总胆汁酸结果做比较,了解分析顺序对总胆汁酸结果的影响;混合血清分别加入生理盐水、甘油三酯试剂1和2,制成三份样本,每一样本均重复测定10次,计算均值与标准差,观察甘油三酯试剂1和2对总胆汁酸干扰情况;用清洗后试剂针测定混合血清总胆汁酸10次作为对照组,测定甘油三酯3次后,再连续测定总胆汁酸10次作为实验组,以观察测甘油三酯后对总胆汁酸影响的持续情况.结果 试剂针清洗前后分别单独测定总胆汁酸与测甘油三酯后再测定总胆汁酸结果做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剂针清洗后测甘油三酯再测总胆汁酸对结果的影响远小于试剂针清洗前;甘油三酯试剂1和2对总胆汁酸测定结果有明显的正干扰;试剂针清洗后测定甘油三酯再测定总胆汁酸对结果的影响仍持续到第3管.结论 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针应定期清洗,注意项目顺序的设置,测定甘油三酯和总胆汁酸时,中间间隔至少要有3个项目分析试剂对总胆汁酸测定无影响的分析项目或启用试剂针特殊的清洗程序;如为高级生化分析仪应将相互有影响的项目置于不同的分析模块以避免携带污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时南;徐献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肠吻合术后使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1].BRG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占慢性胃炎的16.03%,胆汁反流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胃黏膜癌前变化的原因之一,有效治疗本病对防止胃黏膜萎缩并阻断其癌变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胃镜工作的普遍开展,BRG的诊断逐渐增多.我院自2001~2004年以来以加斯清合用思密达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并用24小时胃内胆汁连续监测法研究其对胃内胆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海燕;苑凤昌;刘颂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泰来肽治疗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100例HBV-DNA和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54例).结果 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1.11%、6.67%和17.7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异常率分别为4.44%、1.9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4周后,治疗组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6.67%、17.78%和37.7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异常率分别为4.44%、5.7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炎症分期为G1、G2的HBeAg阴转率(36.36%,50%)、血清转换率(22.27%,40%)、HBV-DNA阴转率(44.54%,60%)均明显高于G0~1(P<0.01).治疗组外周血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4+)和NK细胞(CD16+CD56+)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CD8+T细胞(CD3+CD8+)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B细胞(CD19+)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泰来肽能使HBV携带者HBeAg和HBV-DNA阴转,以及HBeAg发生血清转换,且与肝组织学炎症分期有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作者:施军平;过建春;刘雁;陈群伟;石伟珍;荀运浩;王宇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肾性骨病(RO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尿毒症病人100%有骨病存在.并且患者数量逐渐增加,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近5年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在中西医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刘宪莉;刘学东;张洪玲;宋立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新生儿游泳对新生儿生长发育有许多益处,全国已有许多医院都开展了此项保健服务.我院自2004年4月开展新生儿游泳与抚触以来至今已完成20441例,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就新生儿游泳与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秀敏;王武兰;刘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做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乙肝病毒cccDNA检测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ccDNA含量.结果 36例CAH患者中检出29例阳性(80.56%),61例CPH患者中检出32例阳性(52.46%),59例ASC标本中检出1例阳性(0.02%).47例健康人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CAH组、CPH组、携带者及阴性对照组之间互相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者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定量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显示:CAH组检测的基因拷贝数较CPH组基因拷贝数明显增高,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cccDNA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存在,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状态的建立和维持,可能具有重要意义.(2)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乙肝病毒cccDNA存在及其含量高低,可以作为评估临床抗乙肝病毒治疗有效性的一个参考指标.(3)该检测还可用于乙肝患者治疗中的复发及预后判断.
作者:徐岱;吴晓星;武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0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用SPSS软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发病基础、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因素对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愈好转67例,有效率61.47%;PE的次数以3次为宜,随着次数增加,疗效无明显提高;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早期、中期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者有效率只有41.38%,低于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重肝者(P<0.05);治疗前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活力(CHE)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的程度与PE的疗效有关(P<0.05).结论 PE为重型肝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大大提高了疗效,但应把握治疗时机和治疗次数,及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作者:金洁;叶卫江;王洁;俞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