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强传染病防治战略研究的思考

田玲;李冬梅;汪楠;代涛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 人类健康, 行为活动, 新传染病, 生态环境, 生活方式, 公共卫生, 杀手, 历史, 构成
摘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是人类生存的大敌.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活动的变化,一些已经出现的和今后继续可能出现的新传染病,将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并对全球公共卫生提出新的挑战.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肝病患者肢体感染临床诊治特点

    目的 分析、总结慢性肝病患者肢体感染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9例慢性肝病患者并发严重肢体感染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肢体感染尤其是弧菌性感染,病情重,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抗菌药物治疗和尽早外科手术暴露并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效果好.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肢体感染应早期诊断和抗菌药物治疗,肢体肿胀坏死明显者尽早外科手术暴露并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作者:程俊彦;卢中秋;李景荣;卢才教;赵初环;黄唯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吸烟对输卵管功能的影响

    吸烟对生殖的影响已得到公认,然而,大多数研究都没有深入到吸烟与输卵管这一与生殖息息相关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回顾输卵管的功能,尤其是拾卵和受精卵的输送以评价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输卵管功能产生的影响.

    作者:行俊秀;王晓强;吴效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保障能力

    一个反应灵活的应急机制中,敏感的信息系统是有效运转的前提;同时每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常常是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监测检验、监督检查、卫生防护、科技攻关、物资设施保障、财力支持等方面的多兵种立体作战,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民参与的战役,而医学卫生情报信息部门就肩负着平台、枢纽作用.

    作者:张东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传代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生、凋亡和分化影响

    目的 探索传代对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增生、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后(P0)和经过两次传代后(P2)的神经干细胞用BrdU细胞增生检测试剂盒检测增生能力;用Annexin V-FITC凋亡试剂盒检测早期凋亡率;诱导分化7天后,分别进行MAP2和GFAP免疫荧光标记和Hoechst 33342核染色,计算MAP2+细胞和GFAP+细胞占Hoechst+细胞的各自比例.结果 P0神经干细胞的OD值是:1.1899±0.0485(n=13),P2为0.3526±0.1053(n=11,P=0.000);P0的早期凋亡率为40.91%±12.74%(n=8),P2为24.31%±13.01%(n=9,P=0.018);P0和P2的神经元细胞比例分别为:58.81%±9.69%(n=10)和27.84%±5.70%(n=10,P=0.000),星形胶质细胞比例分别为22.85%±4.36%(n=10)和49.32%±6.95%(n=10,P=0.000).结论 传代后的神经干细胞的增生能力和早期凋亡率都会变弱,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比例会降低,而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增大.

    作者:周盛轩;潘进钱;叶盛;苏志鹏;诸葛启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泰来肽治疗HBV携带者临床疗效观察以及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

    目的 观察泰来肽治疗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100例HBV-DNA和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54例).结果 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1.11%、6.67%和17.7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异常率分别为4.44%、1.9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4周后,治疗组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6.67%、17.78%和37.7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异常率分别为4.44%、5.7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炎症分期为G1、G2的HBeAg阴转率(36.36%,50%)、血清转换率(22.27%,40%)、HBV-DNA阴转率(44.54%,60%)均明显高于G0~1(P<0.01).治疗组外周血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4+)和NK细胞(CD16+CD56+)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CD8+T细胞(CD3+CD8+)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B细胞(CD19+)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泰来肽能使HBV携带者HBeAg和HBV-DNA阴转,以及HBeAg发生血清转换,且与肝组织学炎症分期有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作者:施军平;过建春;刘雁;陈群伟;石伟珍;荀运浩;王宇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肠道菌群的共生素调节对肝硬化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影响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的共生素(海斯药业,贝飞达)调节对肝硬化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SHE)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 50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SH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贝飞达胶囊2粒,3次/日,对照组给予一般类保肝药,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第4、8周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内毒素(LPS)、数字连接实验(NCT)、Child-Turcotte-Pugh功能分级、肝性脑病(HE)的发生等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贝飞达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功能分级,而且明显降低血氨、内毒素和数字连接试验的时间(P<0.05).结论 共生素调节能有效地改善肝硬化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SHE)和避免肝性脑病(HE)发生,其机制可以是通过降低血氨、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失调降低内毒素等减轻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从而降低HE的发病率.

    作者:张思泉;刘翠雪;叶荣夏;叶卫江;王先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肾性骨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肾性骨病(RO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尿毒症病人100%有骨病存在.并且患者数量逐渐增加,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近5年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在中西医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刘宪莉;刘学东;张洪玲;宋立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胃黏膜病变演化及细胞癌变过程中c-met基因改变及临床意义

    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实验条件和相关技术的限制,人们对细胞病变过程中的分子事件还了解甚少,特别是病变演化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基因参与、这些基因的改变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等是肿瘤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作者:石玉涛;郭瑞芳;刘锦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孕期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诊断、治疗及致病机制系列研究

    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优生优育,对严重危害胎儿生长发育的妊娠期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宫内感染诊断方法、治疗及致病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作者:姜宏;闻良珍;陈素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生物抗毒治疗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侵入人体后,易形成持续性感染,并诱发各种慢性肝脏疾患.这种持续慢性感染状态,是由于被感染者机体免疫系统对HBV的特异性耐受所造成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机体免疫系统对HBV识别,加工和递呈环节存在障碍;二是病毒感染使宿主细胞免疫信息传递以及病毒变异使得免疫攻击效应减弱或丧失.

    作者:何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甘油三酯试剂对总胆汁酸测定结果的影响及试剂针清洗前后的比较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试剂对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结果的影响,比较试剂针清洗前后的影响情况.方法 试剂针清洗前后分别单独测定总胆汁酸与测甘油三酯后再测定总胆汁酸结果做比较,了解分析顺序对总胆汁酸结果的影响;混合血清分别加入生理盐水、甘油三酯试剂1和2,制成三份样本,每一样本均重复测定10次,计算均值与标准差,观察甘油三酯试剂1和2对总胆汁酸干扰情况;用清洗后试剂针测定混合血清总胆汁酸10次作为对照组,测定甘油三酯3次后,再连续测定总胆汁酸10次作为实验组,以观察测甘油三酯后对总胆汁酸影响的持续情况.结果 试剂针清洗前后分别单独测定总胆汁酸与测甘油三酯后再测定总胆汁酸结果做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剂针清洗后测甘油三酯再测总胆汁酸对结果的影响远小于试剂针清洗前;甘油三酯试剂1和2对总胆汁酸测定结果有明显的正干扰;试剂针清洗后测定甘油三酯再测定总胆汁酸对结果的影响仍持续到第3管.结论 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针应定期清洗,注意项目顺序的设置,测定甘油三酯和总胆汁酸时,中间间隔至少要有3个项目分析试剂对总胆汁酸测定无影响的分析项目或启用试剂针特殊的清洗程序;如为高级生化分析仪应将相互有影响的项目置于不同的分析模块以避免携带污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时南;徐献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腹腔镜与开腹肝硬化脾切除肝功能和白细胞变化的比较

    目的 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和开腹脾切除(open splenectomy,OS)术前后肝功能和血白细胞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3月~2006年3月76例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而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S 27例、OS 49例.收集和分析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血白细胞(WBC).结果 (1)两组术后第1天Tbil、Dbi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3天WB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AS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AL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LS组ALT、AST、Tbil、Dbil术后均较术前升高,但仅AST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OS组ALT、AST、Tbil、Dbil术后均比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LS和OS都会导致肝功能和血白细胞的变化,但OS变化更大,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LS对肝功能影响和对机体的创伤比OS小.

    作者:占小莉;王跃东;叶再元;竺杨文;谢志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苯那普利对FSGS大鼠肾组织细胞外基质影响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大鼠肾组织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 建立单侧肾切除合并阿霉素静脉双次注射大鼠FSGS模型,经苯那普利进行灌胃治疗8周,然后采用半定量病理分析苯那普利对肾组织ECM影响,以及生化检测尿蛋白、血脂、肾功能变化.结果 FSGS大鼠经苯那普利治疗后,肾组织ECM积聚减少(P<0.01),血脂、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较模型组降低(P<0.05~0.01).结论 苯那普利可以抑制肾组织ECM积聚,改善肾功能,防治肾纤维化.

    作者:王军;朱晓玲;王永钧;陈洪宇;林宜;鲁盈;李涛;卜爽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影响单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0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用SPSS软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发病基础、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因素对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愈好转67例,有效率61.47%;PE的次数以3次为宜,随着次数增加,疗效无明显提高;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早期、中期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者有效率只有41.38%,低于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重肝者(P<0.05);治疗前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活力(CHE)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的程度与PE的疗效有关(P<0.05).结论 PE为重型肝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大大提高了疗效,但应把握治疗时机和治疗次数,及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作者:金洁;叶卫江;王洁;俞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鹅膏蕈及镍铬钴混合物对小鼠肝毒性及SOD活性影响

    目的 探讨鹅膏蕈镍铬钴混合物对小鼠肝毒性及SOD活性的影响.方法 鹅膏蕈镍铬钴混合物腹腔注射染毒小鼠,共3周.每周随机处死5只动物,称肝重、体重,测全血和肝SOD活性.结果 实验组小鼠生长缓慢,肝脏肿大,肝脏系数增高.染毒3周末,实验组小鼠肝重1.89±0.13g,肝脏系数6.21±0.18;对照组分别为1.60±0.20g和4.41±0.35,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和全血SOD活性染毒1周后明显下降,第2周起又回升至原有水平,直到实验结束.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小叶静脉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鹅膏蕈镍铬钴混合物对肝脏有明显损伤作用,对体内SOD活性也有一定影响.

    作者:周继;李玉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及槲皮素对其影响的研究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早期炎症反应中重要的炎症细胞,它在炎症反应中处于核心位置.中性粒细胞具有快速地组成自发凋亡的内在生命特征.通过自发性凋亡这一机制,保持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消亡,使其达到动态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作者:刘佳佳;羊建;邬于川;段承刚;李娟;宋杰;何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研究进展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又名Kennedy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其病程呈缓慢、渐进趋势,引起运动神经元的退化性功能紊乱,包括对称性肢体近端肌肉无力、萎缩,吞咽及发音困难等;同时有轻度雄激素不敏感症状.致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近侧端(Xq11-12),编码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蛋白.当编码区域内的三核苷酸序列CAG重复次数病态扩增超过一定限度时即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具体的致病机制尚未有统一的定论.

    作者:隋佳梅;黄尚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单味中药或中药提取物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作用与机制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分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和肝内阻塞性黄疸,肝外阻塞性黄疸发病原因复杂多样.目前,对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中药研究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细化,突出表现在从原来的临床组方用药的摸索,到对其中有效单味中药及相应的提取物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诸多研究证实,单味中药在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将对有关药物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治疗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和辅助的,对于阻塞性黄疸的根本治疗还在于明确梗阻部位,尽早采取减黄措施,使胆管引流通畅.

    作者:张喜平;仇凤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嗜酒前后胃乙醇脱氢酶活性变化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嗜酒前后胃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变化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39只随机分成两组:模型组24只,对照组15只,模型组给予乙醇灌胃,对照组用蒸馏水灌胃;用HE病理染色技术和酶组化电镜染色技术,观察给酒前后胃黏膜的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给酒后,HE病理显示胃粘膜的主细胞、壁细胞等明显肿胀变性,酶组化电镜显示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内质网和线粒体发生溶解;对照组实验前后未发生上述改变.结论 给酒前后胃乙醇脱氢酶活性变化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胃黏膜的主细胞、壁细胞水肿变性,从而导致其线粒体和内质网变性、溶解有关.

    作者:王国祥;祝旭清;张欣;王洪刚;王炳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间相关性分析及意义

    目的 深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关系的结果,探讨有关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进行病理分级为0~4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患者血清、唾液中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IVC)、前Ⅲ型胶原(PCⅢ)的含量.结果 血清、唾液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09,P=0.22;r=0.05,P=0.52);血清、唾液HBV-DNA含量变化与肝纤维化LN、HA、IVC、PCⅢ指标之间结果分析亦均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 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其可能原因为:①复杂的病理免疫及发病机制;②病理分级方法学差异;③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了解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帮助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

    作者:潘红英;谌翠容;张永乐;李冰茹;叶荣夏;卢德荣;娄国强;施军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