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皮功能障碍介导的恶性循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释双;支永乐;雷平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脑灌注不足, 血脑屏障, 氧化应激, 内皮功能障碍
摘要:在老龄化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衰老是散发型AD的主要危险因素,近些年AD血管假说也备受瞩目.衰老和血管疾病引起的慢性脑灌注不足,直接损害脑实质细胞和血脑屏障(BBB).BBB功能障碍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一氧化氮失调等,间接介导了慢性脑缺血的神经毒性作用,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进程.因此,总结AD中以血管功能障碍为基础的内皮介导机制,揭示AD病理损伤机制间的恶性循环,对于寻找新的AD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学和痰液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学和痰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16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复方甘草片和氨茶碱片等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根据致病菌检测结果应用相应抗生素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四佛合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菌清除率,比较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总胆红素、肌酐水平.结果 观察组细菌清除率为90.24%(37/41),对照组为74.36% (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01,P=0.019).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T、NT-proBNP、hs-CRP分别为(0.15±0.04) μg/L、(250.17±103.08) ng/L,均低于对照组的(0.20±0.02)μg/L、(588.89±204.30) ng/L(P <0.05).结论 中西医方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但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痰液学和血清学相关指标的改善优于单用西药.

    作者:刘建华;钱树坤;丁磊;杨傲然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B7-H4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B7-H4作为B7家族的一员,是一种负性协同共刺激分子,在多种肿瘤细胞、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上异常高表达,并通过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近年来通过对B7-H4作用机制的研究证实,B7-H4可通过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抗凋亡能力,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这些特性使B7-H4有望成为新型分子标志物和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在肿瘤转化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明;魏雷;谢楠;付必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小纤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小纤维神经病(SFN)临床上又被称为“痛性小纤维神经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临床主要以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由于常规肌电图神经传导检测多为正常.SFN早期难以诊断.如不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患者反复间断发作,神经痛逐渐恶化,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诊断SFN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测.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辅助检测方法包括皮肤交感反应、皮肤活检、电流感觉阈值测定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除病因学治疗外,临床上主要是应用止痛药、抗抑郁药及理疗等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作者:潘晓丽;叶红莲;高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老年干湿性型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干湿性型黄斑交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120例(124只眼)进行黄斑OCT检查,其中湿性型62只眼(湿性型组),干性型62只眼(干性型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检测的60只眼正常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所有研究对象黄斑中心凹及距中心凹1 500 μm处上、下、鼻、颞下视网膜全层厚度;比较所有研究对象距黄斑区中心凹6 mm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结果 湿性型AMD组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厚度相较于正常组和干性型组显著增厚[(324±127) μm比(224±35) μm、(240±40) μm,(375±158)μm比(294±35) μm、(300±42) μm,(304±103) μm比(267±48) μm、(276±50) μm,(350±108) μm比(285±23)、(310±24) μm,(321±80) μm比(274±45)μm、(305±50) μm] (P<0.05);干性型组中心凹、鼻侧及颞侧全层视网膜厚度相较于正常组增厚(P<0.05),上方和下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湿性型AMD组的神经纤维层(MNFL)及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NE)相较于正常组及干性型组明显增厚[(77.8±10.1) μm比(27.5±7.4) μm、(33.7±9.1) μm,(309±28) μm比(240±13) μm、(237±15)μm](P<0.05);干性型组的MNFL较正常组增厚(P<0.05),干性型组RNE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可区别老年湿性型黄斑变性的全层视网膜、黄斑区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能为AMD的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陈静;王继红;朱兰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IgA肾病是全球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年轻肾脏疾病患者的重要病因,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呈进行性发展,预后较差.目前,IgA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血压、蛋白尿及保护肾功能.IgA肾病的临床过程变异很大,从完全良性到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预后较难预测.而关于其治疗,包括治疗适应证、时机、方案(免疫抑制剂治疗、靶向治疗)等未来仍有待研究.

    作者:庄文芳;吴红赤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及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分析

    无症状性脑梗死(SCI)属于脑血管病的一种,发病时缺少特定的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SCI诊断的敏感性有所提高.目前,SCI人群患病率较高,存在多种相关致病危险因素,与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存在密切关联,已经成为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AF患者中SCI患病率较高,多合并主动脉或左心房病交,且AF消融术围术期SCI发病率高,其相关抗凝治疗尤为重要.目前SCI临床研究,如流行病学特点、诊断、相关危险因素、对人体潜在危害及其与AF的相关性(AF患者中SCI患病率、合并主动脉或左心房病交情况、AF消融术围术期SCI的发生、预防及抗凝治疗等)已成为热点问题.

    作者:曲思莹;张黎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与促甲状腺激素及骨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常见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常见的类型.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不一,临床中主要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较常见.2型糖尿病可通过多因素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使TSH降低或升高.TSH经骨组织上的TSH受体介导调节骨代谢,一定程度的TSH改变使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活性改变,甚至导致骨代谢失衡,TSH降低对骨代谢不利,TSH一定程度升高对骨有保护作用.

    作者:韦丽红;张劼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产前超声指标在重型α-地中海贫血胎儿中的研究进展

    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是一种东南亚地区常见的基因遗传病,其中重型α-地贫为致死性疾病.而超声检查为检测重型α-地贫有效、经济的筛查手段,其中以心胸比、胎盘厚度、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等敏感超声指标在临床中为常用.它们不但有助于评价胎儿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状态,还可以在胎儿水肿出现前无创性预测重型α-地贫,减少侵入性检查造成的胎儿损伤和丢失.此外,其他超声指标(肝脏长度、心脏周长、脾周长等)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未来,如能在高发地区综合运用以上超声指标进行早孕期重型α-地贫胎儿预测,将对减轻孕妇身心负担、减少出生缺陷有重要作用.

    作者:黎新艳;丘小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然而重症急性胰腺炎多伴有胰腺的出血、坏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慢性胰腺炎多伴有胰腺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虽然随着医疗技术及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胰腺炎的治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目前仍没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治愈此病.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的特性,同时还具有多向分化、定向迁移、组织修复的能力.此外,MSCs对炎性损伤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由此可见,MSCs可能对胰腺炎所致的炎性损伤同样具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得春;郑建伟;万晨光;叶航羊;赵瑞宁;杜富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Survivin-shRNA对肿瘤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内一种高度保守的死亡机制,而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细胞增殖失控有关,也与细胞的凋亡减少有关,因此找到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对靶向治疗肿瘤具有重要意义.生存素(survivin)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分子量小、作用强的凋亡抑制因子,由于其在恶性组织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几乎不表达,使其成为研究肿瘤标记和抗肿瘤治疗的标志蛋白.RNA干扰技术可以介导基因转录后水平的沉默,survivin-短发夹RNA (shRNA)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作者:康淑霞;刘侠;张鑫;张坤;郝玉琴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纤维化引起心房电传导功能障碍导致心房颤动的机制及其抗纤维化治疗

    心房纤维化可导致心房电传导速度减慢,传导方向异质性,引起并维持心房颤动的发生.肌成纤维细胞(MFbs)是心肌纤维化的主要作用细胞,其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以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和酶作用促进心肌纤维化.而MFbs迁移至损伤区域引起的胶原蛋白沉积、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异常以及释放旁分泌因子影响心肌电传导功能.在基础疾病早期干预,抑制心房纤维化,改善心房电传导功能,有望成为防治心房颤动的新型手段.

    作者:马世玉;张敏州;马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的必要性探讨

    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不同TNM分期的肿瘤病灶,完全手术切除仍是结直肠癌的唯一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均适用于根治性手术治疗.如何增加R0切除率,一直以来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此外,临床分期亦影响着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减少微小转移灶,增加R0切除率,并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故了解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的特点,可以为临床治疗结直肠癌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王映华;王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究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抢救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出血患者50例作为脑出血组,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患者血清Hey、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纤维蛋白(FIB)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对照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9±5) μmol/L、(19±5) μmol/L、(12±5) 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1.8±3.3) μmol/L、(20.6±4.3) μmol/L、(32.0±4.9) μnol/L,脑出血组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2.4±2.6) μmol/L、(18.7±3.7) μmol/L、(33.0±5.3) μmol/L,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升高,患者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Hcy水平与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850,P<0.05).结论 Hcy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可有效反映患者预后以及恢复的干预.

    作者:贾蕾;王娟娟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急性视神经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的无痛性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特征性视野缺损和视盘水肿.目前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供应视盘的睫状后短动脉的低灌注或者无灌注引起的视盘缺血,从而导致NAION发生.该病病因复杂,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且患者预后的差异性比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NAION的发病率亦可能进一步增加.

    作者:房旭;张丽琼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酒石酸布托啡诺对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围术期是氧化应激反应多发的阶段,各种刺激因素可通过多种反应途径产生大量自由基,造成机体过氧化应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造成机体多方面的损害,由于心肌细胞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过度的氧化应激对心肌造成的损害可以是致命性的.因此,如何避免或减轻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成为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酒石酸布托啡诺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的保护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玉娇;王彦松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与膈肌麻痹的研究进展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PB)被称为上肢手术麻醉中的“脊麻”,是上肢肩关节以下一种良好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但其不可避免地带来并发症,其中膈肌的麻痹越来越受关注.然而随着超声的应用,解剖结构、进针程度和局部麻醉药的扩散情况可视化,使SCBPB具有起效快、局部麻醉药用量少、持续时间长及阻滞成功率高等优点,但其所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因膈肌麻痹所致的呼吸窘迫.因此,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下,尽可能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作者:鲍秀霞;丰浩荣;王祥和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肝癌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是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对于TGF-β在肝癌中的转导机制尚未有明确定论.应用小鼠模型癌症基因组图谱分析及基因工程处理等综合方法可以剖析TGF-β信号通路上下联系的驱动角色,TGF-β可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具有调节免疫机制的作用;同时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存在关系,是肿瘤发生的启动因子;但是在肝癌干细胞产生过程中TGF-β又具有抑制作用,其在肿瘤不同进展阶段亦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作者:王坦;徐庆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产后宫缩痛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后宫缩痛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治疗产后宫缩痛的方法主要有非药物治疗(外治疗法)和药物治疗(西药和中药)两大类.艾灸疗法是治疗产后宫缩痛常用的外治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创及价格低廉等特点,疗效十分显著,且产妇易于接受.而属于艾灸疗法一种的雷火灸疗法,因其药力峻、火力猛、起效快、渗透力强,比普通清艾灸更有效,未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洁;刘琴;阳秀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巨噬细胞极化与种植体周围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的致病菌相似.牙龈卟啉单胞菌(Pg)作为牙周炎的关键致病菌,同样也是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致病菌.该菌可产生脂多糖、牙龈蛋白酶、菌毛和胶原酶等多种毒力因子,并且这些毒力因子与巨噬细胞的极化密切相关.‘此外种植体的表面特征也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极化的巨噬细胞在组织炎症破坏与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巨噬细胞极化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Pg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可以此为靶点探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刘歆婵;周延民;宫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胃癌术后消化道瘘的诊治及预防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也是胃癌患者有望得到治愈(5年生存)的唯一治疗方式.消化道瘘是胃癌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而对于该并发症的预防及诊治亦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保守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的综合运用已成为诊治胃肠道瘘的发展趋势.另外,明确该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对胃癌术后消化道瘘的预防及采取相应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姜金鹏;乔海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