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钱树坤;丁磊;杨傲然
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宿主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进而起始抗病毒免疫反应.干扰素激活蛋白(STING)是固有免疫反应中一个重要分子,其在防御病毒及胞内细菌感染、介导Ⅰ型干扰素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STING既可以直接识别环二核苷酸,也可以作为接头蛋白促进下游信号通路的转导;STING作为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在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时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也可以在肿瘤发生时发挥抗肿瘤免疫反应.当STING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时,也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陈巍;柯志意;黄卫人 刊期: 2017年第14期
西那卡塞作为拟钙剂,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在血液透析人群中,西那卡塞能有效控制甲状旁腺激素等生化指标,抑制甲状旁腺增生,改善骨组织,降低心血管风险,有“甲状旁腺药物性切除”的作用,但与真正的手术相比何者更优尚无定论.西那卡塞可直接降低腹膜透析人群的心血管风险,但在其他方面研究仍较为匮乏.另外,西那卡塞不推荐在非透析人群和健康人群中使用,但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某些罕见内分泌疾病中的研究均提示有效.
作者:叶慧珍;孔耀中 刊期: 2017年第14期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肌无力(ICUAW)是临床危重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超过50%的ICU患者患病.ICUAW可显著增加患者住ICU及住院时间,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功能及心理状态,增加再次住院率及病死率.而引起ICUAW的相关因素包括脓毒症、长期制动、神经肌肉阻滞剂的使用、机械通气及营养不良等.目前可依据肌力测量评分低于48分提示有ICUAW存在,并需要行进一步检查.但目前并没有被批准可应用于ICUAW的治疗策略.及时发现和去除相关病因、诱因,早期康复治疗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减少或减轻肌无力发生的方法.
作者:于晓帆;万晓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近年来,在正常健康人群和以社会交往障碍为核心症状的孤独症患者中,催产素受体(OXTR)的基因变异与父母教养行为、亲子依恋和夫妻关系、共情能力以及社交焦虑等一些社会行为及社会认知的相关性研究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亦报道,携带有不同基因型的OXTR的正常健康个体下丘脑、杏仁核、脑干及前扣带皮质等社会性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全面理解催产素系统的亲社会性属性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可为孤独症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未来的研究应考虑联合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科学方法,从基因变异-脑结构及功能改变-行为学的个体差异3个层面系统的研究OXTR调节社会行为的认知神经过程.
作者:汪俊萍;于春水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上呼吸道感染(URI)小儿的麻醉对麻醉医师而言一直是巨大的挑战,临床中,URI与围术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喉痉挛是URI小儿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往往比较紧急,若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目前对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URI小儿喉痉挛的发生仍没有统一的临床标准.URI小儿择期手术施行与否一直困扰着麻醉医师.明确URI小儿喉痉挛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术前评估对麻醉医师至关重要,可以为麻醉医师正确预防和及时处理URI小儿喉痉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相贵华;邓晓明;杨冬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包头市中心医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20例.托烷司琼组入手术室后至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托烷司琼5 mg,甲泼尼龙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5 mg,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5 ng(同甲泼尼龙组)+托烷司琼5 mg(同托烷司琼组),对照组静脉滴注0.9% NaCl注射液5 mL.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气腹时间、总麻醉时间、总手术时间,以及芬太尼、丙泊酚和罗库澳铵诱导麻醉药物的用量.记录并比较麻醉后加强监护病房内、术后24h内PONV发生率.结果 4组麻醉时间、芬太尼用量和罗库澳铵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托烷司琼组、甲泼尼龙组、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组和对照组的PONV发生率分别为25.0% (5/20)、30.0% (6/20)、0%和75.0% (15/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组的PONV发生率低(P<0.05).4组PONV的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393,P<O.05).结论 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可以有效预防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其效果优于单用甲泼尼龙或托烷司琼.
作者:曹宏;曹虹;高洁宇 刊期: 2017年第14期
调节性T细胞(Treg)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配体1(PD-1/PD-L1)通路诱导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促使糖尿病的慢性炎症反应,大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伴随长期高糖状态、糖基化终末产物等,亦导致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T2DM大血管病变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探讨应用药物阻断PD-1/PD-L1通路,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重构Treg细胞免疫调节机制,可能延缓或阻断大血管病变进程的治疗方法,对于T2DM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志峰;朱妍;张真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和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CYST)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进展及预后,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 以2007年4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23例妊娠期和产褥期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孕产史、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随诊预后等资料.结果 ①临床表现:20例确诊妊娠期和产褥期CVST患者中,18例(90.0%)首发症状是头痛,1例以突发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1例以言语不利、右侧视物不清为首发症状.②妊娠并发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1例(5.0%),合并妊娠期糖尿病1例(5.0%),合并乙型肝炎1例(5.0%).③辅助检查:磁共振成像直接征象为静脉窦内血栓信号,间接征象为缺血或白质内水肿信号.CT血管造影术、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直接征象为静脉窦不显影,间接征象为静脉窦狭窄等.实验室检查不具有特异性.④治疗及预后:3例(15.0%)患者入院后经积极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病情加重,出现脑疝征象,家属放弃治疗,其余17例(85.0%)患者入院后给予抗凝治疗,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妊娠期和产褥期CVS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徐兰枝;高婉丽;张奇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氧化应激、炎症和纤维化是DKD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而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调节氧化应激、抗炎、抗纤维化中至关重要,且在DKD患者和动物模型中发挥了肾脏保护作用.在DKD治疗靶点的探索中,大多数研究均集中在改善代谢产物水平异常方面,很少有关于HO-1作为内源性肾保护因素的报道.因此,HO-1为了解DKD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也可能成为未来DKD治疗的切入口.
作者:刘安然;高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围术期是氧化应激反应多发的阶段,各种刺激因素可通过多种反应途径产生大量自由基,造成机体过氧化应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造成机体多方面的损害,由于心肌细胞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过度的氧化应激对心肌造成的损害可以是致命性的.因此,如何避免或减轻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成为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酒石酸布托啡诺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的保护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玉娇;王彦松 刊期: 2017年第14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也是胃癌患者有望得到治愈(5年生存)的唯一治疗方式.消化道瘘是胃癌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而对于该并发症的预防及诊治亦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保守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的综合运用已成为诊治胃肠道瘘的发展趋势.另外,明确该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对胃癌术后消化道瘘的预防及采取相应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姜金鹏;乔海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IgA肾病是全球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年轻肾脏疾病患者的重要病因,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呈进行性发展,预后较差.目前,IgA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血压、蛋白尿及保护肾功能.IgA肾病的临床过程变异很大,从完全良性到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预后较难预测.而关于其治疗,包括治疗适应证、时机、方案(免疫抑制剂治疗、靶向治疗)等未来仍有待研究.
作者:庄文芳;吴红赤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不同TNM分期的肿瘤病灶,完全手术切除仍是结直肠癌的唯一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均适用于根治性手术治疗.如何增加R0切除率,一直以来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此外,临床分期亦影响着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减少微小转移灶,增加R0切除率,并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故了解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的特点,可以为临床治疗结直肠癌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王映华;王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小纤维神经病(SFN)临床上又被称为“痛性小纤维神经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临床主要以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由于常规肌电图神经传导检测多为正常.SFN早期难以诊断.如不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患者反复间断发作,神经痛逐渐恶化,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诊断SFN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测.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辅助检测方法包括皮肤交感反应、皮肤活检、电流感觉阈值测定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除病因学治疗外,临床上主要是应用止痛药、抗抑郁药及理疗等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作者:潘晓丽;叶红莲;高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学和痰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16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复方甘草片和氨茶碱片等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根据致病菌检测结果应用相应抗生素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四佛合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菌清除率,比较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总胆红素、肌酐水平.结果 观察组细菌清除率为90.24%(37/41),对照组为74.36% (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01,P=0.019).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T、NT-proBNP、hs-CRP分别为(0.15±0.04) μg/L、(250.17±103.08) ng/L,均低于对照组的(0.20±0.02)μg/L、(588.89±204.30) ng/L(P <0.05).结论 中西医方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但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痰液学和血清学相关指标的改善优于单用西药.
作者:刘建华;钱树坤;丁磊;杨傲然 刊期: 2017年第14期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后宫缩痛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治疗产后宫缩痛的方法主要有非药物治疗(外治疗法)和药物治疗(西药和中药)两大类.艾灸疗法是治疗产后宫缩痛常用的外治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创及价格低廉等特点,疗效十分显著,且产妇易于接受.而属于艾灸疗法一种的雷火灸疗法,因其药力峻、火力猛、起效快、渗透力强,比普通清艾灸更有效,未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洁;刘琴;阳秀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无症状性脑梗死(SCI)属于脑血管病的一种,发病时缺少特定的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SCI诊断的敏感性有所提高.目前,SCI人群患病率较高,存在多种相关致病危险因素,与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存在密切关联,已经成为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AF患者中SCI患病率较高,多合并主动脉或左心房病交,且AF消融术围术期SCI发病率高,其相关抗凝治疗尤为重要.目前SCI临床研究,如流行病学特点、诊断、相关危险因素、对人体潜在危害及其与AF的相关性(AF患者中SCI患病率、合并主动脉或左心房病交情况、AF消融术围术期SCI的发生、预防及抗凝治疗等)已成为热点问题.
作者:曲思莹;张黎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肿瘤相关抗原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而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其是非常有前景的肿瘤标志物之一,有多种途径可以检测和鉴别.而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差、致死率高.在向肝癌转变的过程中,抗肿瘤相关抗原抗体的出现甚至早于肿瘤相关抗原.目前,研究较多的抗肿瘤相关抗原抗体包括p53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信使RNA结合蛋白家族抗体、抗Ku86蛋白抗体等.其中,新近发现的血清抗Ku86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甚至高于甲胎蛋白,而糖调节蛋白78抗体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因此,未来抗肿瘤相关抗原抗体可能成为更好地诊断肿瘤尤其是早期肿瘤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程文婷;傅奕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内一种高度保守的死亡机制,而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细胞增殖失控有关,也与细胞的凋亡减少有关,因此找到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对靶向治疗肿瘤具有重要意义.生存素(survivin)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分子量小、作用强的凋亡抑制因子,由于其在恶性组织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几乎不表达,使其成为研究肿瘤标记和抗肿瘤治疗的标志蛋白.RNA干扰技术可以介导基因转录后水平的沉默,survivin-短发夹RNA (shRNA)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作者:康淑霞;刘侠;张鑫;张坤;郝玉琴 刊期: 2017年第14期
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然而重症急性胰腺炎多伴有胰腺的出血、坏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慢性胰腺炎多伴有胰腺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虽然随着医疗技术及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胰腺炎的治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目前仍没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治愈此病.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的特性,同时还具有多向分化、定向迁移、组织修复的能力.此外,MSCs对炎性损伤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由此可见,MSCs可能对胰腺炎所致的炎性损伤同样具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得春;郑建伟;万晨光;叶航羊;赵瑞宁;杜富波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