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曹宏;曹虹;高洁宇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术, 术后恶心呕吐, 甲泼尼龙, 托烷司琼
摘要:目的 探讨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包头市中心医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20例.托烷司琼组入手术室后至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托烷司琼5 mg,甲泼尼龙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5 mg,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5 ng(同甲泼尼龙组)+托烷司琼5 mg(同托烷司琼组),对照组静脉滴注0.9% NaCl注射液5 mL.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气腹时间、总麻醉时间、总手术时间,以及芬太尼、丙泊酚和罗库澳铵诱导麻醉药物的用量.记录并比较麻醉后加强监护病房内、术后24h内PONV发生率.结果 4组麻醉时间、芬太尼用量和罗库澳铵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托烷司琼组、甲泼尼龙组、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组和对照组的PONV发生率分别为25.0% (5/20)、30.0% (6/20)、0%和75.0% (15/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组的PONV发生率低(P<0.05).4组PONV的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393,P<O.05).结论 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可以有效预防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其效果优于单用甲泼尼龙或托烷司琼.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的必要性探讨

    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不同TNM分期的肿瘤病灶,完全手术切除仍是结直肠癌的唯一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均适用于根治性手术治疗.如何增加R0切除率,一直以来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此外,临床分期亦影响着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减少微小转移灶,增加R0切除率,并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故了解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的特点,可以为临床治疗结直肠癌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王映华;王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产前超声指标在重型α-地中海贫血胎儿中的研究进展

    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是一种东南亚地区常见的基因遗传病,其中重型α-地贫为致死性疾病.而超声检查为检测重型α-地贫有效、经济的筛查手段,其中以心胸比、胎盘厚度、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等敏感超声指标在临床中为常用.它们不但有助于评价胎儿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状态,还可以在胎儿水肿出现前无创性预测重型α-地贫,减少侵入性检查造成的胎儿损伤和丢失.此外,其他超声指标(肝脏长度、心脏周长、脾周长等)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未来,如能在高发地区综合运用以上超声指标进行早孕期重型α-地贫胎儿预测,将对减轻孕妇身心负担、减少出生缺陷有重要作用.

    作者:黎新艳;丘小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Sonoclot分析仪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Sonoclot分析仪是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功能监测工具,目前已越来越多的用于围术期凝血功能和输血监测.Sonoclot分析仪可用于鉴别患者高凝状态,指导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辅助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在心脏外科、神经外科、产科及肝移植、创伤与烧伤等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过程中需要与其他监测手段综合比较,探索更多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作者:罗钰;杨堃;杨文燕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糖尿病脑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新技术与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的伴有多系统并发症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如认知、记忆障碍等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糖尿病脑病(DE)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认知、记忆等大脑功能方面的障碍以及大脑的神经生理改变,其不仅包括形态结构改变,还包括早期病理生理的改变.导致DE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明确.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结合了影像、结构和功能等多种成像技术,能够发现DE早期脑组织可能出现的病理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改变,有望成为探索DE的发病机制、量化评估及辅助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黄晶晶;赵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造影剂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由于影像学及介入医学的发展,造影剂的应用日渐增多,然而造影剂对于肾脏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造影剂的自身属性及细胞毒性作用造成肾脏缺血、缺氧及肾脏细胞损伤,从而使肾脏功能受损.水化治疗可明确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病率,乙酰半胱氨酸、他汀类药物等对于造影剂引起的肾损伤亦有一定作用,此外,造影剂的选择对于肾损伤的发病率也至关重要.然而,多巴胺、内皮素受体阻断剂、L-精氨酸及血液透析等并不能显著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病率,甚至对于机体是有害的.

    作者:黄帆;陈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血红素加氧酶1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氧化应激、炎症和纤维化是DKD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而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调节氧化应激、抗炎、抗纤维化中至关重要,且在DKD患者和动物模型中发挥了肾脏保护作用.在DKD治疗靶点的探索中,大多数研究均集中在改善代谢产物水平异常方面,很少有关于HO-1作为内源性肾保护因素的报道.因此,HO-1为了解DKD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也可能成为未来DKD治疗的切入口.

    作者:刘安然;高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调节性T细胞研究进展

    调节性T细胞(Treg)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配体1(PD-1/PD-L1)通路诱导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促使糖尿病的慢性炎症反应,大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伴随长期高糖状态、糖基化终末产物等,亦导致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T2DM大血管病变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探讨应用药物阻断PD-1/PD-L1通路,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重构Treg细胞免疫调节机制,可能延缓或阻断大血管病变进程的治疗方法,对于T2DM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志峰;朱妍;张真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纤维化引起心房电传导功能障碍导致心房颤动的机制及其抗纤维化治疗

    心房纤维化可导致心房电传导速度减慢,传导方向异质性,引起并维持心房颤动的发生.肌成纤维细胞(MFbs)是心肌纤维化的主要作用细胞,其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以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和酶作用促进心肌纤维化.而MFbs迁移至损伤区域引起的胶原蛋白沉积、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异常以及释放旁分泌因子影响心肌电传导功能.在基础疾病早期干预,抑制心房纤维化,改善心房电传导功能,有望成为防治心房颤动的新型手段.

    作者:马世玉;张敏州;马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肝癌血清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抗原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而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其是非常有前景的肿瘤标志物之一,有多种途径可以检测和鉴别.而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差、致死率高.在向肝癌转变的过程中,抗肿瘤相关抗原抗体的出现甚至早于肿瘤相关抗原.目前,研究较多的抗肿瘤相关抗原抗体包括p53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信使RNA结合蛋白家族抗体、抗Ku86蛋白抗体等.其中,新近发现的血清抗Ku86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甚至高于甲胎蛋白,而糖调节蛋白78抗体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因此,未来抗肿瘤相关抗原抗体可能成为更好地诊断肿瘤尤其是早期肿瘤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程文婷;傅奕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内皮功能障碍介导的恶性循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在老龄化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衰老是散发型AD的主要危险因素,近些年AD血管假说也备受瞩目.衰老和血管疾病引起的慢性脑灌注不足,直接损害脑实质细胞和血脑屏障(BBB).BBB功能障碍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一氧化氮失调等,间接介导了慢性脑缺血的神经毒性作用,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进程.因此,总结AD中以血管功能障碍为基础的内皮介导机制,揭示AD病理损伤机制间的恶性循环,对于寻找新的AD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释双;支永乐;雷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然而重症急性胰腺炎多伴有胰腺的出血、坏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慢性胰腺炎多伴有胰腺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虽然随着医疗技术及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胰腺炎的治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目前仍没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治愈此病.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的特性,同时还具有多向分化、定向迁移、组织修复的能力.此外,MSCs对炎性损伤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由此可见,MSCs可能对胰腺炎所致的炎性损伤同样具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得春;郑建伟;万晨光;叶航羊;赵瑞宁;杜富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小纤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小纤维神经病(SFN)临床上又被称为“痛性小纤维神经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临床主要以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由于常规肌电图神经传导检测多为正常.SFN早期难以诊断.如不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患者反复间断发作,神经痛逐渐恶化,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诊断SFN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测.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辅助检测方法包括皮肤交感反应、皮肤活检、电流感觉阈值测定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除病因学治疗外,临床上主要是应用止痛药、抗抑郁药及理疗等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作者:潘晓丽;叶红莲;高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IgA肾病是全球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年轻肾脏疾病患者的重要病因,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呈进行性发展,预后较差.目前,IgA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血压、蛋白尿及保护肾功能.IgA肾病的临床过程变异很大,从完全良性到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预后较难预测.而关于其治疗,包括治疗适应证、时机、方案(免疫抑制剂治疗、靶向治疗)等未来仍有待研究.

    作者:庄文芳;吴红赤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与膈肌麻痹的研究进展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PB)被称为上肢手术麻醉中的“脊麻”,是上肢肩关节以下一种良好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但其不可避免地带来并发症,其中膈肌的麻痹越来越受关注.然而随着超声的应用,解剖结构、进针程度和局部麻醉药的扩散情况可视化,使SCBPB具有起效快、局部麻醉药用量少、持续时间长及阻滞成功率高等优点,但其所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因膈肌麻痹所致的呼吸窘迫.因此,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下,尽可能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作者:鲍秀霞;丰浩荣;王祥和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包头市中心医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20例.托烷司琼组入手术室后至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托烷司琼5 mg,甲泼尼龙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5 mg,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5 ng(同甲泼尼龙组)+托烷司琼5 mg(同托烷司琼组),对照组静脉滴注0.9% NaCl注射液5 mL.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气腹时间、总麻醉时间、总手术时间,以及芬太尼、丙泊酚和罗库澳铵诱导麻醉药物的用量.记录并比较麻醉后加强监护病房内、术后24h内PONV发生率.结果 4组麻醉时间、芬太尼用量和罗库澳铵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托烷司琼组、甲泼尼龙组、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组和对照组的PONV发生率分别为25.0% (5/20)、30.0% (6/20)、0%和75.0% (15/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组的PONV发生率低(P<0.05).4组PONV的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393,P<O.05).结论 甲泼尼龙复合托烷司琼可以有效预防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其效果优于单用甲泼尼龙或托烷司琼.

    作者:曹宏;曹虹;高洁宇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妊娠期和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和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CYST)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进展及预后,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 以2007年4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23例妊娠期和产褥期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孕产史、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随诊预后等资料.结果 ①临床表现:20例确诊妊娠期和产褥期CVST患者中,18例(90.0%)首发症状是头痛,1例以突发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1例以言语不利、右侧视物不清为首发症状.②妊娠并发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1例(5.0%),合并妊娠期糖尿病1例(5.0%),合并乙型肝炎1例(5.0%).③辅助检查:磁共振成像直接征象为静脉窦内血栓信号,间接征象为缺血或白质内水肿信号.CT血管造影术、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直接征象为静脉窦不显影,间接征象为静脉窦狭窄等.实验室检查不具有特异性.④治疗及预后:3例(15.0%)患者入院后经积极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病情加重,出现脑疝征象,家属放弃治疗,其余17例(85.0%)患者入院后给予抗凝治疗,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妊娠期和产褥期CVS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徐兰枝;高婉丽;张奇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B7-H4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B7-H4作为B7家族的一员,是一种负性协同共刺激分子,在多种肿瘤细胞、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上异常高表达,并通过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近年来通过对B7-H4作用机制的研究证实,B7-H4可通过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抗凋亡能力,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这些特性使B7-H4有望成为新型分子标志物和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在肿瘤转化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明;魏雷;谢楠;付必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肝癌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是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对于TGF-β在肝癌中的转导机制尚未有明确定论.应用小鼠模型癌症基因组图谱分析及基因工程处理等综合方法可以剖析TGF-β信号通路上下联系的驱动角色,TGF-β可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具有调节免疫机制的作用;同时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存在关系,是肿瘤发生的启动因子;但是在肝癌干细胞产生过程中TGF-β又具有抑制作用,其在肿瘤不同进展阶段亦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作者:王坦;徐庆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STING信号通路及其功能

    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宿主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进而起始抗病毒免疫反应.干扰素激活蛋白(STING)是固有免疫反应中一个重要分子,其在防御病毒及胞内细菌感染、介导Ⅰ型干扰素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STING既可以直接识别环二核苷酸,也可以作为接头蛋白促进下游信号通路的转导;STING作为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在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时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也可以在肿瘤发生时发挥抗肿瘤免疫反应.当STING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时,也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陈巍;柯志意;黄卫人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究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抢救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出血患者50例作为脑出血组,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患者血清Hey、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纤维蛋白(FIB)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对照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9±5) μmol/L、(19±5) μmol/L、(12±5) 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1.8±3.3) μmol/L、(20.6±4.3) μmol/L、(32.0±4.9) μnol/L,脑出血组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2.4±2.6) μmol/L、(18.7±3.7) μmol/L、(33.0±5.3) μmol/L,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升高,患者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Hcy水平与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850,P<0.05).结论 Hcy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可有效反映患者预后以及恢复的干预.

    作者:贾蕾;王娟娟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