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不同节段黄韧带中线缺口的研究进展

马博;韩志强

关键词:黄韧带, 麻醉技术, 硬膜外麻醉
摘要:黄韧带位于硬膜外腔后方,从枕骨大孔延伸至骶裂孔,由左、右两条黄韧带组成,在后正中连接呈锐角,而腹侧是开放的.自颅骨至骶骨,甚至在同一椎间隙,黄韧带并非均匀一致,韧带的厚度、与硬脊膜的距离以及皮肤与硬脊膜的距离均随所处椎管的节段而改变.腰段椎管呈三角形而且宽,胸段椎管呈圆形而且窄.两条黄韧带在中线处的连接情况是可变的,甚至同一患者在不同椎体水平亦可能同时出现两侧黄韧带融合或不融合这两种情况.黄韧带的这种解剖特点对硬膜外腔穿刺所采用的“阻力消失技术”影响重大.分析不同脊柱节段黄韧带中线缺口的情况,总体来讲,黄韧带中线缺口的发生率颈段高,胸段次之,而腰段低.然而,在正中入路进行硬膜外腔穿刺时,穿刺者不应对所有患者均依赖穿透黄韧带的感觉判断穿刺针位置.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Claudin蛋白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易于发生腹腔种植和远处转移,即便早期发现给予手术治疗,仍然有部分患者出现较早的复发转移,导致生存率下降.近期胃癌侵袭转移以及靶向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热点.紧密连接对维持上皮组织细胞正常的功能及结构极为重要.密封蛋白(Claudin)家族是紧密连接的主要成分,参与维持紧密连接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其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Claudin家族成员亦在胃癌的发生发展、预后及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车娟娟;王婧;曹邦伟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非人灵长类抑郁模型研究进展

    抑郁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疾病,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对于抑郁症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非人灵长类在种系发生上较啮齿类更接近于人类,其行为表现也与人类更加接近,因而非人灵长类抑郁症模型更具价值.总结分析常用的非人灵长类抑郁症模型建模方法和各自特点,了解其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将为人类抑郁症的研究提供更可靠的理论参考及研究方向.

    作者:郑琼飞;尹勇;秦冬冬;姚萍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成人不同节段黄韧带中线缺口的研究进展

    黄韧带位于硬膜外腔后方,从枕骨大孔延伸至骶裂孔,由左、右两条黄韧带组成,在后正中连接呈锐角,而腹侧是开放的.自颅骨至骶骨,甚至在同一椎间隙,黄韧带并非均匀一致,韧带的厚度、与硬脊膜的距离以及皮肤与硬脊膜的距离均随所处椎管的节段而改变.腰段椎管呈三角形而且宽,胸段椎管呈圆形而且窄.两条黄韧带在中线处的连接情况是可变的,甚至同一患者在不同椎体水平亦可能同时出现两侧黄韧带融合或不融合这两种情况.黄韧带的这种解剖特点对硬膜外腔穿刺所采用的“阻力消失技术”影响重大.分析不同脊柱节段黄韧带中线缺口的情况,总体来讲,黄韧带中线缺口的发生率颈段高,胸段次之,而腰段低.然而,在正中入路进行硬膜外腔穿刺时,穿刺者不应对所有患者均依赖穿透黄韧带的感觉判断穿刺针位置.

    作者:马博;韩志强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芪苈强心胶囊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机制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世界上广泛存在的健康问题.芪苈强心胶囊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草本药物,现与西医常规药物联合应用于临床心力衰竭的治疗,但是芪苈强心胶囊对于心力衰竭治疗的机制需要更加严格的研究.因此,掌握芪苈强心胶囊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分析芪苈强心胶囊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芪苈强心胶囊在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王文玉;张娟;杜清;曲辅政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甲胎蛋白低浓度阳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

    目前甲胎蛋白(AFP)作为肝细胞癌(HCC)的一项诊断标准,其浓度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提出低浓度AFP阳性,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在存在肝占位性病变(SOL)时,低浓度的AFP(AFP21~200 μg/L)也可作为诊断HCC的参考标准,结合临床,发现低浓度AFP作为诊断参考有利于HCC的早期诊断,能有效避免低浓度AFP升高的HCC患者的漏诊,同时低浓度AFP升高结合影像学方法,如B型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进行联合的诊断,提高了单一诊断手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张伟;张建淮;祁付珍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研究

    关于注意偏向的理论有很多,其中贝克的认知理论认为注意偏向在抑郁症的开始、持续以及复发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对抑郁症的认知研究中,也强调了伴抑郁症而来的对负性刺激的认知偏向.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包括情绪Stroop范式、点探测范式、情绪GO/NO GO范式和眼动追踪范式等.抑郁症患者对特定的负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但目前关于注意偏向的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深入探索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特征,可为理解认知和情感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提供参考.

    作者:刘文鑫;刘亮;袁国桢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视频喉镜的性能及其在临床气道管理中的作用

    视频喉镜的应用使临床气道管理方法发生了明显变化,并被视为气管插管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目前视频喉镜在手术室内外气道管理中的应用已获得普及,并已被作为困难气道处理的主要工具以及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困难或失败后的救援工具.与直接喉镜比较,困难气道患者使用视频喉镜可改善喉显露视野,并可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再者,视频喉镜亦可通过促进气管插管学习、教学及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从而潜在提高患者的安全性.虽然视频喉镜能够提供良好的喉显露,但是气管导管的插入和推送偶尔可发生失败,并可出现与视频喉镜应用相关的气道损伤.

    作者:刘亚洋;薛富善;李慧娴;杨桂珍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肽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种细胞因子在RA患者血清中均高表达,同时RA患者血清中也会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和抗角蛋白抗体等,但仍有部分RA患者这些抗体为阴性.肽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PAD4)是一种酶,在多种细胞中均表达,其在RA中异常表达,诊断RA的特异性较高,对R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是RA新型的血清学指标;PAD4不仅在表达水平上对RA有诊断价值,而且单核苷酸多态性也与RA发病、抗CCP抗体水平以及影像学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庞春艳;王永福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肌骨超声在偏瘫肩痛患者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偏瘫肩痛在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偏瘫肩痛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进程.肩周软组织病变是偏瘫肩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病变在偏瘫肩痛患者肩周软组织病变中发生率高.偏瘫患者此处发生积液、炎症、增厚、粘连等病变时,临床表现为肩峰下游走样疼痛,通过肌骨超声能对此病变进行早期监测.近年来,肌骨超声为偏瘫肩痛患者注入非甾体类、甾体类、透明质酸、臭氧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偏瘫患者肩痛,提供精准介导.

    作者:王其响;巩尊科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得益于基因学在阴茎血管的平滑肌舒张与收缩方面的研究,同时ED的分子学及临床学研究亦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对ED的病理机制、分类及相关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较前有了极大提高.阴茎ED分为器质性和心因性,其中器质性ED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类别复杂,且诊断和治疗方式多样,如口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海绵体注射、阴茎假体植入、介入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未来,基因分子学及临床学的研究将为E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刘树超;刘凌琪;吴天鹏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应用进展

    自1994年以来,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虽然腹腔镜肝切除术已被很多医师熟知和掌握,但早期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仍有风险较大、困难较多等问题.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腹腔镜在肝脏外科的应用中迅速发展.但由于肝脏解剖复杂和肝脏功能的特殊性,使腹腔镜肝切除术较其他腔镜手术发展缓慢,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成为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重要问题.目前,腹腔镜肝切除术对于中国外科医师来说仍是较为复杂的手术之一.相信随着肝脏外科的发展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术会逐步得到推广,未来会成为肝脏切除的常规和首选方式.

    作者:褚彦玺;邰升;廖冠群;李奕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Lgr4和Wnt信号通路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各类恶性肿瘤的第3位,大多数患者初次就诊时已是晚期.晚期胃癌的临床预后差,病死率占所有癌种相关死亡的第3位.Lgr4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它是Wnt信号通路的靶基因,在胃癌和胃的非肿瘤组织间存在差异性表达.因Lgr4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其可能作为胃癌患者的潜在预后因子及个体化药物治疗靶点.目前,关于Lgr4与胃癌关系的研究尚无定论,但随着基因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Lgr4的研究会在胃癌的靶向治疗方面取得巨大突破.

    作者:白玉环;李晓凤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CT肺动脉成像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急性肺栓塞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终诊断需依靠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CT扫描技术的迅速发展,CT肺动脉成像(CTPA)已取代肺动脉造影及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成为诊断肺栓塞的一线检查方法.随着人们对CT辐射危害及碘对比剂的肾毒性越来越重视,多种CT血管造影技术联合应用于CTPA中,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也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CTPA联合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在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也显示出了重要作用.

    作者:杜倩妮;隋昕;宋伟;宋兰;徐晓莉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与发展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所引起的心功能下降、血栓,甚至猝死是导致患者病死、病残的主要原因,所以消除心房颤动、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具有重要意义.迷宫手术是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但因其操作复杂、创伤大而难以推广.以射频消融为代表的能量消融技术代替迷宫手术的“切与缝”,推动了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新发展,也为微创技术及杂交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进一步扩大了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范围,更多新技术应用于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亦使迷宫手术更易于推广和接受.

    作者:谭伟;赖纪昌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自噬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高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是因自噬功能异常导致凋亡的累积,诱导自身抗体产生,从而引起的免疫性疾病.自噬的异常在SLE发病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因素中均有重要作用,其特异性免疫涉及死亡细胞、细胞内DNA和RNA的清除,Ⅰ型干扰素反应的调节,B细胞和T细胞长期存活调控等.以自噬为靶点对SLE进行干预和治疗尚在研究之中.

    作者:黄燕;柯丹;万远芳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肾炎,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对其亦暂无统一、公认的治疗方案或指南.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对HBV-GN的治疗优势被逐渐挖掘.不同的中医学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迥异,在治疗方法上也各有不同.HBV-GN既可辨证施治,又可根据病情进展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期论治.另外,目前中医药的治疗选择多种多样,如经方、专方、中成药以及中药提取物等.未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HBV-GN的具体作用机制及进行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将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陈伊莉;李佑生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通透性因子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耐药性的FSGS预后较差,大部分将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脏移植.近年来,有临床观察提出FSGS患者体内可能存在一种与大量蛋白发生相关的循环因子,随后在动物实验以及体外观察证实了循环因子的存在.目前已提出心肌营养素样因子1、抗CD40抗体以及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受体(suPAR)是潜在的循环因子,但确切的证据还有待发现.其中suPAR也可能是作为诊断原发性FSGS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刘析;张颖;陈小丽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Cx43重构对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影响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之,,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疾病伴发,目前其发病率不断增加.缺血性心律失常曾被认为是由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异常引起,近年来逐渐考虑为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被破坏、心功能受损的结果.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是心室缝隙连接通道的主要构成成分,其分布和表达异常可导致心肌细胞间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各向异性发生改变,终发生折返性心律失常,这提示Cx43很可能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刘亚军;钟江华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与妊娠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CD4+T淋巴细胞亚群,机体功能异常时,常表现出Th171Treg细胞免疫失衡,进而导致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成功妊娠直至分娩包括胚胎着床、母-胎界面耐受维持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依赖于母体精细的免疫调控,如免疫调控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妊娠相关疾病.Th171Treg细胞的免疫失衡与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早产、弓形虫感染所致的不良妊娠以及子痫前期有关.

    作者:陈振振;贡欣 刊期: 2017年第17期

  • 基于所罗门定律理论的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

    目的 观察所罗门定律在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87例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愈率、复发率以及形成肛瘘率情况.患者采用局部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根据治疗肛瘘的所罗门定律(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画一横线,称肛门横线.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肛缘4 cm以内,内口在齿状线处与外口相对,其管道多为直形;如外口在距肛缘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以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其瘘管多为曲形或马蹄形).寻找内口,单纯低位脓肿予切开内口及脓腔进行根治,高位或马蹄型脓肿切开内口后放置引流管或开窗用橡皮筋浮线引流,进行一次性根治术.结果 287例患者中284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8.95%;术后有1例伴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迁延不愈形成肛瘘,1例深部脓肿患者因换药不及时发生假性愈合,均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一次性治愈,且未发生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结论 基于治疗肛瘘的所罗门定律理论,进行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并减少了复发,避免了二次手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曹林峰;潘友珍;常忠生;石伟;陈步强;王恒;梁兴旺 刊期: 2017年第17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