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荣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显著相关的心律失常.转录因子在导致心律失常易患性增加方面发挥重要的潜在作用,同时,转录因子在房颤相关的心房重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录因子可以在肺静脉及心房产生一种致心律失常基质,然而,转录因子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家族性房颠及普通人群房颤患者的基因研究将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式.
作者:谢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也是严重心血管急症发生及致死的重要原因.As的发生是一个慢性长期的病变过程,不同分期阶段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认为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贯穿了致病的全过程,但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巨噬细胞作为炎症反应中的重要功能细胞,其分化、吞噬、分泌及凋亡功能在As的不同阶段影响着疾病的进展.
作者:安豫;党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小鼠的红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其红细胞的相关免疫因子变化.方法 使用带有阳性猪附红细胞体的血液,在小鼠体内建造红细胞感染模型;在第1、2、4、6、8日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小鼠体内CD35、CD58和CD59水平.结果 感染组小鼠在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第1、2、4、6、8日,红细胞表面的CD35水平呈下降趋势[(55.19±0.03)%、(54.91±0.06)%、(53.87±0.06)%、(54.18±0.06)%、(54.61±0.07)%],对照组无变化[(55.68±0.04)%、(55.66±0.05)%、(55.67±0.06)%、(55.68±0.05)%、(55.67±0.05)%],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4、6、8日血浆CD35[(55.39±0.02)%、(58.99±0.63)%、(58.01±0.05)%、(55.46±0.04)%、(54.92±0.03)],CD58[(17.79±0.03)%、(22.87±0.05)%、(20.91±0.04)%、(18.19±0.03)%、(17.33±0.01)],CD59[(17.19±0.02)%、(22.87±0.05)%、(21.07±0.05)%、(17.58±0.03)%、(17.31±0.02)]水平呈现上升到达蜂值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第2日达到高值,对照组CD35[(54.08±0.03)%、(54.11±0.02)%、(54.11±0.03)%、(54.09±0.02)%、(54.11±0.04)%]、CD58[(17.15±0.05)%、(17.15±0.03)%、(17.17±0.02)%、(17.13±0.04)%、(17.16±0.01)%]、CD59[(16.86±0.01)%、(16.81±0.09)%、(16.83±0.05)%、(16.85±0.04)%、(16.85±0.03)%]无变化,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在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红细胞表面的CD35、CD5s、CD59水平下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时可能影响机体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
作者:张帆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携带者孕妇剖宫产行硬膜外麻醉置管时的出血情况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收治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00例,其中HBV携带者(100例)设为携带组,HBV感染者(100例)设为感染组.选择同期行剖宫产手术的HBV阴性者100例设为对照组,三组孕妇均进行全程监管防护,比较三组孕妇的置管出血率、术后肝功能异常情况以及硬膜外麻醉30 min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麻醉满意度、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失败率.结果 感染组患者置管出血率、末后肝功能异常比例均显著高于携带组、对照组[21.0% (21/100)比15.0% (15/100)、8.0% (8/100);97.0% (97/100)比71.0% (71/100)、2.0% (2/100)],而携带组孕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麻醉后30 min后VAS、麻醉满意度、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剖宫产手术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时,针对HBV感染或携带者应注意置管的手法和穿刺点的选择,以降低置管出血率.
作者:佟华丽;邹学军;杨刚;杨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脱发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影响美容、心理和健康的疾病.目前,脱发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毛囊结构、毛乳头细胞及毛囊干细胞异常可能与脱发性疾病密切相关.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将外源性转录因子导入已分化的体细胞中并重新编排形成的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全能性的多潜能细胞,在临床医学和再生医学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iPSC可分化为毛乳头细胞、毛囊干细胞及再生毛囊,为治疗脱发性疾病开辟了新道路.
作者:罗雯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肝肠循环在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生理上,胆红素的代谢、胆汁酸的排泄、药物及对身体有害物质的代谢皆通过肝肠循环代谢;在病理上,高脂血症、黄疸等疾病的发生与肝肠循环有重要关系.近年来,祖国医学对肝肠循环也有较多的研究,“肠-肝轴”学说很好地解释了肝肠循环的发生机制.肝肠循环理论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钤培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三拗汤雾化吸入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荆门市康复医院就诊的200例咳嗽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三拗汤煎汁制剂雾化吸入,每次10 mL,每日2次,并联合小儿咳喘膏外敷;对照组给予氨溴特罗,每次2.5~15 mL口服,每日2次.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0% (88/100)比98.0% (98/1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0.0±2.3)d比(20.2±1.2)d],痰鸣、喘息、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21±0.3)d比(4.08±1.2)d、(3.35±0.3)d比(5.23±0.8)d、(10.12±3.0)d比(12.65±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1例出现敷贴局部皮肤红、伴痒感,未作任何处理并继续治疗,其余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结论 以三拗汤雾化吸入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咳嗽,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增加了小儿咳嗽的临床治疗手段,医疗设备简单,价格低廉,操作简便,依从性高,预期可缩短病程,明显减轻患儿家庭经济及心理负担,前景广阔,值得推广.
作者:马荆慧;徐桂池;罗景涛;何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急诊抢救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总队医院接诊的实施心肺复苏的76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面罩通气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8侧.面罩通气组在心外按压的基础上给予面罩通气,联合治疗组在面罩通气组的基础上联合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博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心肺复苏率和存活率等.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呼吸、心搏恢复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面罩通气组[(9.1±1.5)min比(11.9±2.5) min、(5.2±1.4) min比(6.9±1.1) min、(33.5±2.2) min比(40.4±4.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面罩通气组[(84.8±9.5)%比(40.5±11.7)%,(32.6±7.6) mmHg(1 mmHg=0.133 kPa)比(70.9±10.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心肺复苏率、自主循环恢复率以及存活率均高于面罩通气组[76.32%(29/38)比34.21% (13/38);94.73% (36/38)比44.74% (17/38);63.16% (24/38)比26.32%(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急诊抢救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鲁基永;米忠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自噬是在基础或应激状态下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机制,是细胞的自我消化过程,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均有重要作用.现认为自噬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相关,自噬功能异常可能是NAFLD的根本病因,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发生及肝星状细胞的激活等密切相关,故自噬有可能成为NAFLD防治的新靶点.
作者:张艺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膀胱病变(DCP)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合并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膀胱病变分为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57例)和DCP合并BPH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功能障碍情况、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膀胱大容积(MCC)、初始尿意容量(FDV)、膀胱顺应性(BC)、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结果 DCP合并BPH组IPSS中排尿不尽、尿频、尿中断、延迟排尿、排尿无力、夜尿次数以及症状总得分均高于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4.8±0.4)分比(3.7±0.3)分,(4.7±0.5)分比(3.7±0.4)分,(3.3±0.2)分比(3.1±0.2)分,(3.8±0.3)分比(2.9±0.1)分,(3.1±0.4)分比(2.2±0.2)分,(3.9±0.3)分比(3.8±0.2)分,(28.3±3.7)分比(23.9±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尿流变细得分高于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4.7±0.5)分比(4.6±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P合并BPH组不稳定膀胱、低顺应性膀胱以及膀肮感觉减退发生率均高于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58.5% (24/41)比35.1% (20/57),36.6%(15/41)比17.5% (10/57),61.0% (25/41)比33.3%(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DCP合并BPH组MCC、BC、PdetQmax与单纯BP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V、PVR较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升高[(203.5±15.7)mL比(149.5±10.4) mL,(148.6±10.6) mL比(74.6±5.3) mL],Qmax较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降低[(3.6±0.4)mL比(6.1±0.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P并BPH患者FDV、PVR显著升高,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可见尿动力学检查能够为DCP合并BPH患者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作用.
作者:顾鑫;王岸迪;薛秀荣;景立伟;李永禄;王元松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抗应激、镇痛等作用.在围术期,右美托咪定常用于辅助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以及镇痛等,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右美托咪定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其在镇静、镇痛、抗交感、抑制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文就右美托咪定的药理学特点、药效学、围术期麻醉、围术期镇痛等方面进行综述,以系统全面地了解右美托咪定在临床方面的应用情况.
作者:邝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浦东新区肺科医院就诊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芪扶正注射液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参芪扶正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每次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采用master screen型肺功能仪对患者的功能残气量、大呼气流量(PEF)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在预计值中的百分比(FEV1%)进行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脑钠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变化.结果 参芪扶正注射液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 (42/45),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5,P<0.05),且参芪扶正注射液组的疗效也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Z=3.908,P=0.048).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残气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EF和FEV1%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参芪扶正注射液组患者功能残气量低于常规治疗组[(2.6±0.6) L/s比(3.0±0.4) L/s],而PEF和FEV1%高于常规治疗组[(4.2±1.1)L比(3.8±0.4) L;(74.3±13.7)%比(66.0±11.73)%],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脑钠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参芪扶正注射液组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脑钠肽低于常规治疗组[(6.4±1.2) mg/L比(11.8±1.8) mg/L;(0.4±0.1) μg/L比(0.7±0.1) μg/L;(55.9±18.7) pg/L比(107.4±22.4) pg/L](P<0.01).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其能够改善肺功能,缓解机体的炎性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顾浏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免疫紊乱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的ITP患儿34例为研究对象(ITP组),根据血清Hp抗体情况又分为Hp抗体阳性组(15例)和Hp抗体阴性组(19例);选择同期来医院的1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TP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4、IL-6水平.结果 ITP患儿中Th1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115.50(30.10,282.65) ng/L比37.76(8.16,62.47) ng/L;82.73(57.99,108.00) ng/L比13.52(6.64,43.53) ng/L] (P<0.01),Th2细胞因子IL-4、IL-6水平低于对照组[8.42(0.44,18.10) ng/L比21.44(16.71,51.66) ng/L;16.65(7.16,26.72) ng/L比137.28(93.99,207.10) ng/L](P<0.01);Hp阳性组患儿IL-2、IFN-γ水平高于Hp阴性组[280.14(62.12,380.64) ng/L比50.70(20.33,150.53) ng/L;111.44(89.59,139.59) ng/L比69.51(50.54,81.36) ng/L](P<0.05或P<0.01),IL-4、IL-6水平低于Hp阴性组[2.00(0.36,7.97) ng/L比14.76 (3.42,20.01) ng/L;7.47(2.30,17.07)比24.21 (11.22,40.39) ng/L](P<0.05或P<0.01).结论 ITP患儿存在Th1/Th2失衡,Hp感染时ITP患儿Th1/Th2失衡显著,临床治疗时应注意.
作者:蔡键玲;吴北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治疗效果较差,术后复发率、病死率高.随着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灌注成像技术、波谱成像技术、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等逐渐应用于临床,同时术中超声、神经导航、术中核磁共振、电生理检测技术、染色显影技术等新技术也逐步得到推广,再结合放化疗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胶质瘤的综合疗效得到一定改善.
作者:陈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也是神经内科门诊多见和难以治疗的疾病,患病率为5%~10%.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不仅长期受头痛的折磨和困扰,其导致的焦虑、抑都及睡眠障碍等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给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更大的影响,同时使得偏头痛的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的认识水平相当重要.该文就偏头痛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伴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王森;杨莹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是检测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改变普遍存在于以免疫相关疾病为代表的临床各类疾病中,其作用机制多是由于病理性改变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平衡所致.临床上通过观察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监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在判断患者预后和治疗疗效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流式细胞术在临床上的推广,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逐渐趋于常规化,充分了解淋巴细胞亚群在各类疾病中的检测意义对检验者和临床医生而言变得尤为重要.
作者:傅煜;符爽;陈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与眼表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36例(160眼)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4例(76眼)和对照组72例(84眼).观察组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力情况以及术后眼表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术后角膜脱荧光素染色(FSS)评分、虎红染色(RBSS)评分、对称指数(SRI)、不规则指数(SAI)高于术前[观察组:(1.64±0.19)分比(0.71±0.19)分,(1.04±0.19)分比(0.16±0.09)分,0.44±0.04比0.28±0.08,0.68±0.11比0.49±0.19;对照组:(1.63±0.19)分比(0.70 ±0.18)分,(1.05±0.10)分比(0.15±0.03)分,0.45±0.25比0.29±0.07,0.69±0.32比0.50±0.08],泪膜破裂时间(BUT)、潜在视力(PUV)低于术前[观察组:(6.82±1.56)s比(8.62±1.26)s,0.98±0.15比1.09±0.11;对照组:(6.81±1.28)s比(8.63±1.24)s,0.99±0.16比1.1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异物感、畏光感、视力波动、睁眼困难与滤过泡夹角呈负相关(P<0.05);对照组异物感、畏光感、视力波动、睁眼困难与滤过泡夹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但术后滤过膜夹角变小,预后应当重视.
作者:刘志强;王大江;郭向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抢救效果.方法 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三二○一医院收治的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8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急救组,各39例.中毒送至医院后对其采取抢救措施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院前抢救措施治疗的患者作为急救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急救组患者在症状消失时间、阿托品用量、阿托品化时间、氯磷定用量、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润低于对照组[(66±17) min比(112±20) min、(4.1±1.5) mg比(6.1±1.6) mg、(487±123) min比(599±145) min、(13.6±2.5)g比(22.1±3.5)g、(64±20)h比(100±30)h、(7.5±1.5)d比(12.6±2.6)d,P<0.05].急救组阿托品中毒、中间型综合征、呼吸衰竭显著低于对照组[2.56%(1/39)比20.51%(8/39)、5.13% (2/39)比20.51%(8/39)、2.56% (1/39)比15.38% (6/39),P<0.05].对照组入院前死亡6例(15.38%),其中包括患者服毒时间过长,呼吸困难所致心跳停止死亡2例,毒物导致消化道出血死亡4例,总病死率为23.08% (9/39);急救组入院前死亡2例(5.13%),包括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胃穿孔死亡1例,总病死率为10.26% (4/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对于抢救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中毒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范新;牛庆学;李伟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困难气道的早期预测及评估,对于每个麻醉医师都非常重要,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困难气道的预测方法都不尽完善.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医学技术,尤其是基于影像学特点进行的模型重建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将三维模型重建技术运用于困难气道的研究,不但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气道各组织解剖特点,还可以进行气管插管的生物力学分析,对困难气道评估方法的完善、新的气管插管设备的研发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冯肖肖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4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气管接管的不同时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采取早期气管插管,对照组采取及时气管插管.观察比较两组气道开放时间和生命体征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复苏前后体内血气指标水平[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结果 观察组气道开放时间早于对照组[(36.5±2.6)s比(61.3±3.7)s],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和意识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92±11) min比(126±12) min,(5.2±1.1)min比(8.9±1.6) min,(36±8) min比(54±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后,观察组pH值和PaO2高于对照组[7.9±1.2比7.0±1.1,(88±8)mmHg(1mnHg=0.133 kPa)比(68±8) mmHg],PaCO2低于对照组[(39±5) mmHg比(46±5)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恢复窦性心律、复苏成功和出院存活率高于对照组[87.4%(54/72)比53.6% (38/72),78.2%(5672)比52.0% (37/72),67.3% (48/72)比43.1% (3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救治,早期气管插管能增加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成活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莹;濮娜;张彩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