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生素不当分析

张晓林;李研

关键词:社区, 卫生服务站, 抗生素, 内酰胺类, 输液治疗, 用量比, 药物, 临床
摘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用量比较大的抗生素.2002年本区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输液治疗98 663人次,其中使用抗生素9 502人次,使用β-内酰胺药物占其中的37.99%.而不正确使用占67.98%.作者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社区使用中的问题进行浅析,常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海水浴对男性中老年人性激素的影响

    对69名中老年男性进行海水浴,4周后检测睾酮、雌二醇、促滤泡成熟激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促黄体生成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汪涛;何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论坛新起点--记首届全国全科医学及社会卫生学术论坛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委会及第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学组委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学术论坛于2003年10月10~1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作者:刘岚;钱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的饮食治疗

    现已普遍认为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对DN的早中期预防和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而饮食治疗又是其中基本的一环,必须予以严格实施.

    作者:李芸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控温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202例

    用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控温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02例,热凝温度65~80℃,1次治疗完全止痛189例,可重复施术.随访6年复发71例.

    作者:丁常云;林斌;虞德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中医药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她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中医传统的辨证施治以及单凭机体整体症状改善来观察临床疗效的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包括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方案、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需建立在当前佳的科学依据基础之上.

    作者:梁晓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院前手法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体会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心血管急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物理方法实施转复,方法简便易行,有一定的效果.在院前急救的实践中,我们采用吹气法与颈动脉窦按摩相结合转复PSVT,较单一方法转复率明显提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杨志新;董艳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三种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近期观察

    分别用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和三苯氧胺治疗38例、31例和3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疗效加以比较分析.

    作者:鲁菊英;郑燕平;梁新芳;张永红;马金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关于高血压新的美国指南JNC7

    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公开发表了新的高血压临床指南JNC7(美国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高血压的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2003年5月21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2003,289:2560-2572)上刊登的是报告的摘要,更详尽全面的报告将在2003年晚些时候发表.

    作者:Claude Lenfant;戴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危险的并发症之一.1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为20%~40%,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20%,糖尿病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的就有5%~10%.因此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是目前本病预防和治疗的重点.

    作者:赖凌云;林善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生素不当分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用量比较大的抗生素.2002年本区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输液治疗98 663人次,其中使用抗生素9 502人次,使用β-内酰胺药物占其中的37.99%.而不正确使用占67.98%.作者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社区使用中的问题进行浅析,常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作者:张晓林;李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双八面体蒙脱石预防阿奇霉素的胃肠道反应28例

    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方式和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作用较红霉素强,并具有持续的抗生素后效应,疗程短且稳定性更好,不良反应少,近些年在临床上较红霉素更广泛的用于支原体、衣原体所致的呼吸及泌尿系统感染.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2002年4月~2003年1月在我院应用双八面体蒙脱石防治阿奇霉素的胃肠道反应,疗效显著.

    作者:褚建东;周涛;牛豫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Bruton综合征并幼年脊柱关节病一例

    患者男,16岁,因反复下肢关节肿痛7年,伴手指肿痛1个月,在当地治疗无效转入我院.

    作者:寿涛;李芹;毕胜;宋建新;毕丹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病一例

    患者男,29岁,既往体健,不嗜烟酒,因进行性乏力10天就诊.患者因肥胖于3周前在当地医院发现总甘油三酯7.23 mmol/L,胆固醇4.7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0 mmol/L,开始服用舒降(simvastatin)10 mg/d,后改用来适可(lovastatin)20 mg/d治疗.服药后2周开始四肢乏力,呈进行性加重.无肌肉疼痛、发热、关节痛等.无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

    作者:李欣;高鑫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α-干扰素高浓度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试用α-干扰素高浓度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36例,年龄<6个月者每次50万单位,>6个月者每次100万单位;同样剂量药物肌内注射治疗患者32例.雾化吸入治疗效果优于肌内注射,且给药途径安全简便.

    作者:王玉增;周静;石义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牙周炎对冠心病发病和病情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对冠心病发病和病情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66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72例,不稳定心绞痛91例,稳定性心绞痛103例)和26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口腔检查,比较缺失牙齿数目及牙周指数.结果冠心病组牙周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血脂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后, 牙周指数仍与冠心病患病率显著相关,比数比为1.762(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心绞痛组的牙周指数,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失牙齿数目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牙周炎影响冠心病发病和病情稳定性,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善春;刘长兰;郑刚;杨顺来;王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以全身皮肤结节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36岁,因全身皮肤结节就诊,诉2个月前在前胸及后背出现直径1~2 cm的皮肤结节,伴压痛及瘙痒,有恶心、乏力,无明显发热,盗汗及体重下降.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全身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皮肤结节,高低不平,质韧,有压痛、破溃及结痂,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无异常.胸部CT示前中纵隔内偏右方气管前缘见9 cm×7 cm大小块状影,边缘光整,其内不规整低密度块.骨髓涂片无异常.皮肤结节活检示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后经湖北省肿瘤医院及同济医院确诊.免疫组化显示LCA(+)、CD20(+)、CD3(-).

    作者:孙厚斌;熊艳;宋军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抗癫痫药过敏综合征误诊六例

    我院近年收治对芳香族抗癫痫药过敏而住院的患儿6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立明;高迎香;李桂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解读《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二)

    (上接2003年第6期第349页)三、基层医生应如何掌握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是基层医生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一个难点.尽管很多基层医生很重视降血压药物的应用,但面对众多的药物种类,常常觉得无所适从.如在初步的治疗用药后,如果血压下降不满意,如何寻找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并进行药物的调整;在血压达到满意控制后,如何巩固降血压治疗的成果,等等.为给予患者正确的药物治疗,在获得满意的降血压疗效的同时,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基层医生对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理解进行讨论.

    作者:严晓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现场心电图判断

    仅仅掌握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的基本特征是不够的,很多因素都可以对AMI心电图诊断产生影响,因此对AMI心电图综合因素的判断至关重要.下面是院前急救时AMI心电图判断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冯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髂前上棘穿刺快速建立扩容通道抢救患者六例

    我们对6例低血容量休克、濒死的急诊患者采用骨髓活检针作髂前上棘穿刺,快速建立暂时急救替代静脉通道以给予相关抢救药物治疗,获得满意效果,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抢救技术.

    作者:杜军;林少宾;刘卫明;王二丁;赵雪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