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超;冯雪丹;王高宁(综述);郭力(审校)
目的:分析并评价血清 C 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叶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6例小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肺炎类型分为细菌性肺炎组(51例)、支原体性肺炎组(40例)以及病毒性肺炎组(35例),同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幼儿作为对照组(52例)。比较并分析各组受试者白细胞计数与 C反应蛋白水平,并按照临床诊断标准比较各组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细菌性肺炎组患儿的白细胞及 C 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虽然支原体肺炎组的白细胞计数与病毒性肺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组(P <0.05);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以及病毒性肺炎组患儿的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虽然细菌性肺炎组与支原体肺炎组的C反应蛋白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组(P<0.05)。结论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小儿肺炎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水平不同,在排除其他引起 C 反应蛋白升高的因素后,其可以作为鉴别诊断小儿肺炎类型的方法。
作者:张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对维持细胞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G6 PD缺乏症是人类常见的遗传性细胞酶病,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溶血、贫血等方面。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G6PD在机体发育、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严琳玲(综述);胡吉;张朝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179例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母婴资料,并对其原因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前3位原因依次为早产(27.4%)、脐带因素(22.3%)及羊水因素(20.1%),84例宫内窘迫胎儿出生后出现新生儿窒息,占新生儿窒息的46.9%。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定期做好产前检查,积极处理妊娠并发症,减少早产儿,发现宫内窘迫时及时终止妊娠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王晓银;庄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机械通气对心肺功能患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正压通气对于胸腔压力的改变必然对肺循环产生影响,从而对氧合及血流动力学产生变化。肺循环作为心肺相互作用的中心场所,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正压通气时呼吸运动方式的改变、平台压和呼气末正压的变化以及对肺泡毛细血管的损伤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均可导致肺循环的改变。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及病情变化选择呼吸模式及参数,以降低正压通气对心肺循环的负面影响。
作者:叶宁(综述);钟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系统评价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CBM,VIP,CNKI数据库。根据Cochrane手册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方面,西格列汀优于α糖苷酶抑制剂。在控制患者体质量方面,西格列汀的疗效优于磺酰脲类、噻唑烷二酮类和胰岛素,西格列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双胍组、磺脲类组、α糖苷酶抑制剂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组。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伏格列波糖、GLP-1受体激动剂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可靠且安全,可以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
作者:梁菁菁;陈静芸;杨艳;夏文明;吕耀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1,25-(O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其通过与分布在细胞内的维生素 D受体(VDR)结合而发挥免疫学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DR 的基因多态性与 HBV 感染后的慢性化及治疗密切相关。因此,该文就VDR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袁琛(综述);杭菲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剖宫产切口憩室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剖宫产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及不孕,再次妊娠可发生子宫破裂、切口妊娠大出血等。诊断需排除内分泌原因,分析病因,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治疗以中药、女性激素等保守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时,应以手术治疗来促进憩室局部液体的流通,并切除病灶。选择手术方式时,要以憩室的类型为主要参考依据,主要采用子宫腔镜、腹腔镜、阴式手术等治疗手段。
作者:余川蓉(综述);楼江燕(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是雌激素依赖性多因素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EM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侵袭性和高复发性,并有恶变潜能。近年研究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提示EMs直接受基因调控、间接受卵巢甾体激素调节,多种基因与性激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子宫内膜细胞的异常增殖,凋亡减少,黏附性减弱,促进异位内膜的种植与侵袭。该文就与EMs的发生、发展相关的几种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综述,以探讨 EMs诊断及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武力(综述);郑海燕(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老年腮腺下极肿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腮腺下极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术后瘢痕长度、面神经功能障碍、Frey综合征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瘢痕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刘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静息心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静息心率过快将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增加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率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卒中患者的心率管理方案因在充分考虑静息心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制订。
作者:雷亚珊(综述);张冬颖;覃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自噬是真核细胞的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自噬失调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该领域已经成为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而通过调控自噬活性来防治疾病是重要的研发方向。研究表明,维生素D除具有维持机体钙磷代谢、介导免疫反应等功能外,还能介导自噬活性,参与多系统疾病的发生。深入了解维生素D的自噬调节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疾病病理机制,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作者:甄超;冯雪丹;王高宁(综述);郭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损伤营救激酶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mPTP)的影响。方法建立近交系Lewis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左心作功模型,120只受体大鼠存活2d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心脏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假手术组,其中假手术组8只,其余两组分别为56只,每个时相点8只,在再灌注3、6、12、24 h及2、4、7 d分别检测移植心脏心肌细胞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蛋白表达、mPTP开放程度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在再灌注的7个时相点,缺血后处理组与再灌注组心肌细胞 p-AKT与p-ERK1/2蛋白表达及mPTP开放程度对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蛋白表达及mPTP开放程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范围显著小于再灌注组(P<0.05或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在大鼠移植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3 h至7 d内能有效升高心肌细胞p-AKT、p-ERK1/2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mPTP开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作者:肖军;黎立;姜振宇;史迎昌;孙佳增;刘维全;孙慧娜;陶耀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河北省玉田县医院就诊的TAO患者4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冲击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冲击组连续3 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000 mg/d),而后连续10 d 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00 mg/d),每月1次,连续冲击3次。对照组采用口服泼尼松(60 mg/d)持续治疗,以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观察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冲击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679,P <0.05)。冲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1年内复发率为26.3%,2年内复发率为36.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3%,1年内复发率为7.1%,2年内复发率为28.6%,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TAO有效且安全。
作者:代永红;耿艳秋;刘建光;张健;孟秀瑾;房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臭氧在妇科阴道炎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来宾市卫校附属医院就诊的800例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炎症类型分为细菌性阴道炎(BV)、滴虫阴道炎(TV)、念珠菌性阴道炎(MV)、混合性阴道炎(CV)4类,各200例;每类再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臭氧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100例,其中臭氧组予以臭氧治疗,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4类中臭氧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V、MV及CV患者治疗后,臭氧组与常规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 TV臭氧组与常规治疗组的症状体征评分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TV中的常规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臭氧组( P<0.05)外,其余各类阴道炎的臭氧组与常规治疗组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中臭氧组有2例MV患者因臭氧过敏出现临床症状轻度加重,常规治疗组有5例出现局部药疹,4例外阴瘙痒加重,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7,P<0.05)。结论臭氧在妇科阴道炎症中的应用,具有效性、安全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钟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家族可调节多种病理生理活动,在肾脏中属于典型的生长因子系统,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DGF家族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 PDGF-C和PDGF-D是新发现的PDGF家族的两个亚型,与PDGF-A和PDGF-B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差异,其在胚胎发育、恶性肿瘤、伤口愈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多个器官的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聪(综述);刘云启(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择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麻醉方式分别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各45例。观察B组和C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比较3组的麻醉和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C组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B组( 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均显著较B组快( P<0.01);A组和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 P<0.05),但B组和C组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比例低,术后镇痛效果优于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 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陈彪;吴丽娜;高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正常压力脑积水( NPH)是指脑室内压力正常,但有脑室扩大,临床表现主要为步态不稳、反应迟钝及尿失禁等症状的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大但无明显脑萎缩。治疗NPH为有效的方法是脑脊液分流术,分流术后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被认为是 NPH 诊断的金标准。如何在术前明确诊断并预测手术效果是困扰临床工作者及学者的难题。该文就NPH常规诊断方法、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他新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陶晓刚(综述);刘佰运(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1年6月高要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成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进行中期随访,采用Hariss评分及X 线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随访84例患者,采用Hariss 进行髋关节评分,术后评分较术前评分显著提高[(90.4±4.4)分比(51.4± 6.5)分,P<0.05]。综和评定结果示,优57例78髋,良24例27髋,中3例3髋,优良率为96.4%。结论成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但是熟练的手术技术与完善的术后康复训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以及血糖波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氧化应激是指机体活性氧类产生过多和(或)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活性氧类清除能力不足,活性氧类的产生和清除机制失衡,导致活性氧类在体内增多并引起细胞氧化损伤的病理过程。氧化应激贯穿于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而血糖波动更加重了活性氧类的产生。
作者:盛冲霄(综述);黎红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监测姜黄素干预下百草枯中毒(PQP)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及肺部影像学的变化,探讨姜黄素对 PQP 患者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PQP患者共61例,依据随机量表法分为姜黄素干预组(31例)和非姜黄素组(30例)。姜黄素干预组给姜黄素1000 mg/( kg? d),每日2次口服,两组其他治疗方案相同,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入院后第1、3、5、7、11天血清MMP-9、TIMP-1水平;并监测肺CT对PQP患者肺纤维化进展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姜黄素干预组与非姜黄素组在病死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姜黄素干预组的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姜黄素干预组MMP-9、TIMP-1与姜黄素干预组比较各时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姜黄素干预组血清 MMP-9、TIMP-1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非姜黄素组(P<0.05)。 PQP 患者肺 CT 检查,姜黄素干预组组肺纤维化程度较非姜黄素组显著减轻。结论 MMP-9及TIMP-1可能参与PQP肺纤维化的启动及进展过程,可作为临床生化指标联合CT等其他检查对肺纤维化的程度及预后做出评估。对 PQP 患者早期进行姜黄素干预治疗可降低血循环中MMP-9及TIMP-1水平,减轻肺纤维化程度,延缓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时间,但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蒋丽;张彧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