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岚;冯万周
脊柱后凸畸形是一类比较复杂的脊柱外科疾病,其截骨矫形治疗一直被公认为脊柱外科的难点。数字化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和技术,发展迅速,并已在脊柱畸形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在脊柱后凸截骨矫形术中应用 Mimics、有限元分析、快速成形等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手术定位的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王东海(综述);霍洪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为无创产前诊断及妊娠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找到了新途径,此种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测序可用于胎儿非整倍体疾病、胎儿单基因遗传病、胎儿血型的检测、胎儿性连锁疾病的产前诊断筛查;胎儿游离 DNA 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指标为妊娠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作者:程丽琴(综述);田春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 T2DM)患者血糖、血脂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廊坊市中医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40例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初发T2DM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比较其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变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胰岛素分泌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前后8:00、16:00、24:00患者的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水平。结果①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下降[(1.24±0.05) mg/L 比(2.74±0.35) mg/L,(6.5±1.5) mmol/L比(12.3±1.6) mmol/L,(8.1±1.9) mmol/L比(15.6±3.4) mmol/L,(1.95± 0.08)比(3.65±0.05),(7.3±1.6)%比(9.3±2.2)%,P<0.05];胰岛素分泌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增高[(41±6)比(17±3),P<0.05]。②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4.5±1.0) mmol/L比(5.7±0.9) mmol/L,(1.5±0.7) mmol/L 比(2.5±1.8) mmol/L,(2.0±1.0) mmol/L 比(3.6±0.9) mmol/L,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1.2±0.3) mmol/L比(1.0±0.3) mmol/L,P<0.05]。③治疗后,皮质醇各时点(8:00、16:00、24:00)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505±87) nmol/L比(605±34) nmol/L,(174±46) nmol/L比(292±58) nmol/L,(42±6) nmol/L比(95±18) nmol/L,P<0.05];ACTH 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全部病例随访12个月,1年后终转归:18例予以口服降糖药,22例患者仅予生活方式干预。结论初诊T2DM疗效评价除需要监测血糖、血脂水平外,HPA 轴功能的监测也可以作为评价T2DM血糖控制的指标,早期的胰岛素强化干预治疗是 T2DM 的重要治疗方案,具有普遍临床意义。
作者:吴学虎;姜菊;闫稳平;李文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对维持细胞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G6 PD缺乏症是人类常见的遗传性细胞酶病,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溶血、贫血等方面。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G6PD在机体发育、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严琳玲(综述);胡吉;张朝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疾病是其主要并发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会观察到原发性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或低血糖反应,进食后症状可明显缓解。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导致原发性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频繁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是研究的热点。
作者:竺晶(综述);何继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正常的血流灌注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活体微循环的监测对于了解脏器功能、诊治疾病、研究疾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几种活体微循环监测技术,如正交偏振光谱技术、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激光多普勒成像技术、近红外线光谱成像技术、脉搏血氧测定监测技术等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古妮娜(综述);张丹(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比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襄阳市中医医院骨科诊断为胸腰椎段脊柱骨折且适宜行手术的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38例(观察组),接受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3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凸 Cobb′s角、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微创、疼痛轻、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超;皮红林;刘家矿;何继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 NBNA)发现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异常情况及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于纠正胎龄第3、7、28日以及出生后第3日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结果出生后第3日NBNA评分中的行为能力(11.3±1.5)分、被动肌张力(7.9±1.2)分、主动肌张力(7.8±1.3)分、原始反射(5.9±1.3)分、一般反应(6.2±1.9)分以及总分高于出生时的(9.3±1.2)分、(6.4±1.0)分、(6.9±0.9)分、(4.6±1.1)分、(5.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例早产儿纠正胎龄后第3日、第7日、第28日NBNA异常率分别为21.0%、17.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NBNA在早产儿早期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临床医师应给予重视,根据评分进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袁博;姬静璐;王博玉;魏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 BNP)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辽河油田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20例,按照患者肾功能评级将其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对3组患者均实施血清BNP水平测定,根据检测结果及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分析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清BNP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结果晚期组血清BNP水平高[(21026±999) ng/L],中期组其次[(259±120) ng/L],早期组低[(60±25)ng/L];晚期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为82.5%,显著高于中期组(47.5%)、早期组(42.5%),但早期组与中期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 BNP与心血管疾病病发生率呈正相关(r=0.720,P=0.024),即血清 BNP水平越高,则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越高。结论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方面高于早、中期肾衰竭患者,做好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清 BNP检测对预防和发现心血管疾病十分重要。
作者:赵丽华;杜卉莲;姜秀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促酰化蛋白(ASP)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ASP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人C5 a新型受体、蛋白激酶C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等信号通路的参与下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近年来,对ASP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ASP代谢途径功能失调与肥胖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文结合国内外资料,对 ASP的信号转导途径、生物学功能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加米兰?吴斯曼(综述);高颖(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131 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DTC的复发率、病死率及转移率,然而高剂量的放射性碘给DTC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临床将131 I治疗1 d至1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称为早期不良反应,主要有甲状腺炎与头颈部不适、恶心与呕吐、唾液腺炎、骨髓抑制、生殖系统不良反应、眼病、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了解这些不良反应并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尽量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危害降至低。
作者:杨旺;邱慧君(综述);黄诚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隆尧县医院住院治疗的 CIN患者1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观察组和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的对照组,各6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7%,术后病变组织残留和持续存在的患者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4±1.7) mL 比(10.2±2.3) mL](P<0.05),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5.3±2.6) d 比(31.4±2.3) d](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宫颈环形电切术相比,宫腔镜电切术具有创伤小、止血方便,且术后并发症更少的特点,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苏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自噬是真核细胞的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自噬失调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该领域已经成为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而通过调控自噬活性来防治疾病是重要的研发方向。研究表明,维生素D除具有维持机体钙磷代谢、介导免疫反应等功能外,还能介导自噬活性,参与多系统疾病的发生。深入了解维生素D的自噬调节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疾病病理机制,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作者:甄超;冯雪丹;王高宁(综述);郭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指导临床使用合适剂量治疗。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垂体瘤经鼻蝶切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 组,各30例。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麻醉和手术治疗,A、B、C三组患者分别泵入0.0625、0.125、0.25μg/kg瑞芬太尼。记录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拔管时间,并测定麻醉前(T1)、手术开始时(T2)、蝶窦打开时(T3)、手术结束时( T4)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A组T2、T3、T4时的心率明显增快,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B组和C组患者心率明显减慢,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T3、T4时的心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追加注射瑞芬太尼的发生率为66.7%,显著高于B组(10.0%),C组患者停止泵入瑞芬太尼的发生率为53.3%,显著高于B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0.125μg/kg瑞芬太尼是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合适剂量。
作者:曾春红;刘婷婷;杨懿林;赖庆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机械通气对心肺功能患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正压通气对于胸腔压力的改变必然对肺循环产生影响,从而对氧合及血流动力学产生变化。肺循环作为心肺相互作用的中心场所,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正压通气时呼吸运动方式的改变、平台压和呼气末正压的变化以及对肺泡毛细血管的损伤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均可导致肺循环的改变。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及病情变化选择呼吸模式及参数,以降低正压通气对心肺循环的负面影响。
作者:叶宁(综述);钟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正常压力脑积水( NPH)是指脑室内压力正常,但有脑室扩大,临床表现主要为步态不稳、反应迟钝及尿失禁等症状的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大但无明显脑萎缩。治疗NPH为有效的方法是脑脊液分流术,分流术后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被认为是 NPH 诊断的金标准。如何在术前明确诊断并预测手术效果是困扰临床工作者及学者的难题。该文就NPH常规诊断方法、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他新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陶晓刚(综述);刘佰运(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T细胞免疫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在宫颈癌中T细胞数量、功能、T细胞亚群比例都可能发生变化。 T细胞免疫功能的发挥需要很多因素的参与,如抗原呈递细胞、细胞因子、协同共刺激分子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也参与了T细胞免疫反应。该文重点阐述了T细胞免疫以及参与T细胞免疫的诸多因素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也涉及了宫颈癌放化疗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通过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可能有助于宫颈癌的治疗。
作者:姜鹏(综述);王若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体肠吸收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药物在肠道内吸收情况的常用实验方法,该类方法接近体内的真实状态,能较准确地反映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情况。在体肠吸收实验动物模型包括肠襻法和肠灌流法。该文主要综述了这两种在体肠吸收实验模型的造模方法、优缺点以及在药物研发中应用。肠吸收模型对于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和药物动力学有积极的作用,其也可为研发新药、新剂型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
作者:张字城(综述);李新霞;李琳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系统评价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CBM,VIP,CNKI数据库。根据Cochrane手册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方面,西格列汀优于α糖苷酶抑制剂。在控制患者体质量方面,西格列汀的疗效优于磺酰脲类、噻唑烷二酮类和胰岛素,西格列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双胍组、磺脲类组、α糖苷酶抑制剂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组。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伏格列波糖、GLP-1受体激动剂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可靠且安全,可以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
作者:梁菁菁;陈静芸;杨艳;夏文明;吕耀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产褥期合理的营养保健对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14例。对照组产褥期间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于产后1~5 d实施产褥期营养保健宣教,干预前后应用自行设计的产妇产褥期知识、信念及行为问卷对两组进行调查。记录两组产妇产后5 d子宫底高度、恶露排出量、泌乳量。两组患者随访至产后42 d,记录两组产褥期疾病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产褥期知识、行为及信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0±3.0)分比(17.1±3.2)分,(53.0±5.8)分比(42.4±6.1)分,(81.0±6.5)分比(69.2±7.0)分, P<0.01]。观察组产后子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7.0±1.2) cm 比(10.8±1.6) cm,P <0.05],恶露排出量少于对照组[(7.2±1.0) mL/d 比(12.0±1.2) mL/d,P<0.01],泌乳量多于对照组[(348±13) mL/d比(273±11) mL/d,P<0.01]。观察组产后抑郁、乳房胀痛、尿潴留、产褥期感染、子宫复旧不全、便秘、产后失眠等产褥期疾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产褥期营养保健宣教可有助于提高孕妇产褥期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改善其不良行为,降低产妇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促使产妇全面康复。
作者:文莉;张波;易念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