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的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如何加强肿瘤治疗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仍是目前关注的焦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性较强、不良反应较小的新型治疗手段,目前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对于应用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不断增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生物标志物,在肿瘤靶向治疗过程中无论独立或联合应用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争;陈瑜(综述);王振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比较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在临朐县人民医院诊治的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96个关节),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同期组(24例)和分期组(24例)。同期组进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分期组给予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以及Harris评分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以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少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组(37.5%比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5)。结论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较行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应视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情况合理应用。
作者:闫金峰;张香兰;张培旭;衣学起;李国栋;郝三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积极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要充分估计灾区疫情防控的形势,认真分析灾区的具体困难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坚持依法科学有效开展卫生防疫,千方百计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该文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疫情的特点为基础,结合目前我国灾后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发生后传染病科学防控的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
作者:罗英(综述);高宏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构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大多数哮喘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哮喘症状。但仍有5%~10%的哮喘患者即使吸入大剂量药物仍难以控制,且治疗效果差。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支气管热成形术用于治疗难治性哮喘,大量前期研究已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文就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许刚(综述);邓辉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股骨头坏死( ONFH)是一种常见病、难治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众多,疗效并不十分满意。体外冲击波( ESW)是一种脉冲机械波,可使局部组织产生机械应力效应,改善股骨头周围血液循环,使骨重建及再生;且能明显缓解ONFH患者髋部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减轻骨髓水肿,缩小病变区域,延缓或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与手术治疗相比,ESW治疗具有无痛、无创、无并发症、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冬蕾;于晓彤(综述);马跃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代谢综合征是人体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它以胰岛素抵抗( IR)为典型特征。代谢综合征与体内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其中关于补体C3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增多。 C3及其裂解产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IR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此同时, C3也与肥胖关系密切。关于C3的研究为代谢类疾病的防治提供又一个新的靶点,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作者:鲍雪;吴红梅;杜焕民;夏阳(综述);牛凯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前对于严重的半月板损伤患者,临床上在半月板的保留和修复技术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可恢复膝关节半月板的解剖和生理结构,重建膝关节生物力学环境,避免因半月板切除引起的膝关节退变。同时半月板具有免疫屏蔽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等特点,随着关节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已经成为严重半月板损伤治疗的一项重要技术方法,通过随访观察,具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小武(综述);张鹏(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随着人们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PCS)研究的逐渐深入,已认识到 PCS是一个症候群,而非一个明确的诊断。 PCS的病因极其复杂,目前主要归结为胆管因素与非胆管因素两大类。临床上通过影像学、消化内镜等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等资料一般可找到明确的病因。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治疗、内镜及外科处理。胆囊切除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全面客观地分析病史,术中辅以胆管造影、胆管镜检查,多数PCS可得到预防。
作者:蔡重阳(综述);汤志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脂肪酸合成酶是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正常情况下只在肝脏和脂肪组织等中表达。研究发现,在许多肿瘤中存在脂肪酸合成酶过度表达现象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演变、侵袭、预后及耐药性有关。奥利司他作为脂肪酸合成酶的靶向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逆转细胞耐药性及提高药物治疗敏感性等,为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虽然奥利司他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前景,但其抗肿瘤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陈少波(综述);张厚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抑癌基因NDRG2是多种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DRG2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且NDRG2低表达病例分期更晚、预后更差。目前尽管参与结直肠癌演变的大量遗传学分子框架已经基本明了,但NDRG2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阐明,其在结直肠癌基因治疗领域的价值还需探索。
作者:刘彩霞(综述);刘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性别导致免疫功能的差异主要归结于激素水平和染色体两方面。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性激素对免疫功能的作用也存在着差异。体内性激素的差异能够影响疾病的易患性、治疗和预后。低浓度的雌激素能增强免疫功能,而雄激素和高浓度的雌激素均能抑制免疫功能。同时,性染色体上也存在着大量与免疫功能相关的基因,且性染色体上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均会通过免疫功能的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该文就性别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牛志立(综述);张平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慢性肾脏病( CKD)早期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 CKD早期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口服,替米沙坦片80 mg/次,每日1次,氨氯地平片5 mg/次,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口服,5 mg/次,每日1次,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31/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118±15) mmHg(1 mmHg =0.133 kPa)比(155±20) mmHg,(138±12) mmHg 比(153±22) mmHg;(83±12) mmHg 比(102±15) mmHg,(92±12) mmHg比(102±20) mmHg,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微量白蛋白(mALB)、肌酐治疗后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mALB:(63±23)mg/d比(152±26)mg/d,(93±26) mg/d 比(151±27) mg/d,P <0.01;肌酐:(115±7) mmol/L 比(121± 10) mmol/L,(116±7) mmol/L比(121±8) mmol/L,P<0.01],观察组治疗后mALB 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CKD早期高血压安全、有效。
作者:颜怀荣;魏昌林;蔡小月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体外循环是心内直视手术重要的辅助手段,非外科性出血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体外循环造成的血小板功能损伤被认为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体外循环引起血小板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温、血液与气体接触、生物相容性、剪切力、鱼精蛋白、肝素、麻醉药物的使用、机血回输、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流转时间等。
作者:池昊育(综述);刘志刚;刘晓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临床上大多数慢性肝病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进入失代偿后将导致肝功能衰竭,目前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体短缺以及移植后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移植疗法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具有一定的效果。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移植治疗的原理、治疗方法和治疗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易敏(综述);付必莽;张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是高海拔地区或长期居住高海拔地区人群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缺氧是引起HAPC的根本原因,但其病理机制还不清楚。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低氧诱导因子1通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的启动子结合,提高 EPO-mRNA活性,致 EPO的分泌增加。增加的EPO对缺氧性红细胞增生具有重要作用。但在HAPC患者中EPO水平不总是和红细胞增生的数量相一致。其他可能性因素包括遗传适应性、对EPO的反应性、造血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及造血系统微环境的调控等。
作者:杜亚利;郭馨云;俞平(综述);魏虎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在早产和足月产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该因子在早产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10月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收治的自发性早产患者30例(早产组),足月妊娠妇女30例(足月组),两组依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各分为阴道产、剖宫产,各15例,收集患者的绒毛、脐带、胎膜的胎盘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孕妇各胎盘组织中的SOCS3蛋白表达情况;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SOCS3-mRNA在胎膜的表达情况,比较2组以及组织部位间SOCS3蛋白及基因表达强度。结果早产组所有患者SOCS3蛋白均表达阳性或强阳性,足月组蛋白表达程弱阳性或阴性,其中早产组SOCS3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足月组主要表达于细胞质;早产组绒毛、胎膜、脐带中 SOCS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强于足月组对应组织( P <0.01)。结论 SOCS3蛋白表达强度与早产的发生、发展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与分娩方式无关。
作者:温娜;张巧玉;王振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1,6-二磷酸果糖组和等容量生理盐水组,每组53例,检测其体外循环开始前、体外循环开始后1h、体外循环结束后1 h 的肺呼吸指数及炎性因子水平情况。结果①1,6-二磷酸果糖组患者的体外循环开始后1 h,体外循环结束后1 h呼吸指数水平均显著低于等容量生理盐水组患者[0.58±0.13比0.79±0.18,0.56±0.12比0.76±0.17,P<0.05];②1,6-二磷酸果糖组患者体外循环开始后1h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等容量生理盐水组[(3.41±0.72)μg/L 比(6.02±0.96)μg/L,(26.38±3.21)μg/L 比(54.37±11.04)μg/L,均P<0.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可以有效优化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术期肺功能,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的作用则是实现肺功能保护的内在途径。
作者:赖庆利;何伟;原庆会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肠道是全身应激反应的重要靶器官,又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诱因。而临床患者当中手术创伤、应激反应、严重感染、休克、心血管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等均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这些过程终导致肠屏障通透性增加,继而与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有密切关系。在临床实践中证实许多常规麻醉药物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引起的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继而减轻肠黏膜损伤。
作者:苏日娜(综述);于建设;温再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糖尿病胃轻瘫逐年增高的发病率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及西医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既减轻患者胃部不适症状,又促进降糖药物有效吸收,控制血糖,延缓远期并发症,然而早期发现很重要,超声以其动态观察、反复无创的优势用于评估胃排空功能,成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早期发现的首选检查。
作者:曹文芳;吕子平(综述);马苏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尖锐湿疣( 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所致,是在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国外发病率居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近年来在国内发病率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因其具有传染性,且治疗后常复发,难以根治,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本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其复发率显得极其重要。
作者:林树洪(综述);陈向齐(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