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灾后应急救援疫情传播风险及科学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罗英(综述);高宏伟(审校)

关键词:传染病, 自然灾害, 疫情防控
摘要: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积极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要充分估计灾区疫情防控的形势,认真分析灾区的具体困难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坚持依法科学有效开展卫生防疫,千方百计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该文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疫情的特点为基础,结合目前我国灾后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发生后传染病科学防控的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香烟烟雾提取物对肺上皮影响的研究进展

    香烟烟雾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绝大部分有致癌作用,能增加罹患肺癌的风险。除此之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吸烟可诱导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促炎症反应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见吸烟对肺功能有直接的影响。研究香烟烟雾对肺上皮的影响可从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揭示各种肺部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李慧明(综述);聂宏光(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兼症医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辽河油田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62例,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正常体检者54例作为对照。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56例)及3支病变组(52例),分别检测各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并比较;按照RDW值的中位数(13.7%)将患者再分为两组:RDW<13.7%组(81例)和RDW≥13.7%组(81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半年内发生再次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冠心病各组RDW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 RDW水平也随之增加;除顽固性心绞痛组外,高 RDW 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低RDW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生存期明显高于高RD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DW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指标。

    作者:陈佳;徐华;陈凡;宋玉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非阿片类镇痛药的围术期应用进展

    阿片类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但其不良反应明显,且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可能引起急性耐受和痛觉过敏,终导致更严重的疼痛反应。因此,各种非阿片类药物和新技术逐渐被研发和应用于临床,目的是改善患者疼痛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阿片相关的不良反应。该文就几种主要非阿片类镇痛药围术期镇痛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患者围术期疼痛进行精确管理,避免过度使用镇痛药物。

    作者:闫东来(综述);于泳浩(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CRP、Fib和NT-proBNP联合检测在慢性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意义

    目的:探究慢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心力衰竭(心衰)或伴有心衰前期症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十堰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78例房颤或者房颤并发其他并发症患者,其中房颤并发重度心衰21例( A 组);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伴明显心衰前期症状患者34例( B组);阵发性房颤患者23例( C组)。同时选取对照组健康正常人群30例( D组)。 A、B、C组患者入院时抽血,D组抽血时间不定,检测血清CRP、Fib、NT-proBNP水平。结果 A、B、C和D四组CRP水平分别为(120.3±22.7)、(50.3±15.7)、(4.1±1.3)mg/L和(3.7±1.2)mg/L,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Fib分别(287.2±38.3)、(41.2±11.6)、(4.5±0.8) mg/L和(2.7±0.3) mg/L,其中A组Fib水平显著高于 B、C、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NT-proBNP分别为(1092.8±218.3)、(692.4±101.5)、(395.3±51.8) ng/L 和(172.4±32.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CRP、Fib和NT-proBNP在房颤伴有心衰患者血清中升高呈正相关(P<0.05),但是在C组仅CRP与T-proBNP呈正相关(P<0.05)。结论 CRP、Fib和 NT-proBNP在房颤并发早期心衰患者血清中水平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血清水平,联合诊断可以提高房颤并发早期心衰诊断敏感性,使得临床及早干预。

    作者:张军艳;何启强;陆明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病毒感染与小儿肠套叠病因的关系

    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成人并不常见。该疾病一旦发生通常发展较快,严重时可导致肠管坏死、中毒性休克,若不及时处理治疗可导致患儿死亡。关于婴幼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国内外很多学者分别提出了各种学说来解释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如病毒感染学说、肠道痉挛学说等,并且也都积极用试验来进一步佐证。近年来病毒感染与肠套叠之间联系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作者:余溪洋(综述);徐兵(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及其在颅脑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损伤控制外科是对严重创伤尤其是复合伤患者救治的有效策略,已被广泛用于普外科、骨科、胸外科等多学科患者的救治,旨在通过分期救治,终治愈患者。损伤控制神经外科是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神经科的延伸及具体化,强调快速诊断、快速评估、快速手术,优先处置复合伤的致命性出血,保护周围脏器功能,为颅脑损伤的救治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改善该类患者的救治效果。

    作者:常涛(综述);李立宏(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骨质疏松症及相关中药淫羊藿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传统医学理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概括以肾虚为主,而现代医学则将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作为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传统医学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采用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医学治疗骨质疏松症偏向于开展联合用药方案。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淫羊藿是常用药,但是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作者:张庆涛;张茜;杨柳(综述);李江(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七氟烷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七氟烷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涟水县人民医院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取七氟烷吸入麻醉联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对照组采取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前后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清醒时间,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用药后5 min及手术开始时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相对稳定,对照组用药后随时间变化呈心率增快、呼吸减慢、平均动脉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的趋势,两组各指标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和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氯胺酮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9±21) mg 比(92±37) mg,P<0.05],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2±4) min 比(34±8) min,(29±6) min 比(59±13) min,P<0.01];观察组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1.8%(6/51)、17.6%(10/51)及5.9%(13/5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5/51)、35.3%(18/51)及19.2%(10/51)(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对呼吸、循环的干扰较小,术后苏醒快,有效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减少氯胺酮用量,是一种麻醉效果好且安全性较高的麻醉用药方案。

    作者:张成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作者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IL-17、IL-35、PLA2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IL-35、磷脂酶A2(PLA2)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ACS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6例);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5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对照。统计受试者血清 IL-17、IL-35、PLA2水平,并对 ACS 患者血清 IL-17、IL-35、PLA2与ACS病情、年龄、烟龄、体质指数( 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UA 组、AMI 组血清 IL-17水平[(17±5) ng/L、(15±5) ng/L]、PLA2[(167±10) ng/L、(166±10) ng/L]均高于 SA 组[(10±4) ng/L、(96±9) ng/L]、对照组[(9±4) ng/L、(90±8) ng/L](P<0.01);UA组、AMI组血清IL-35水平[(53±4) ng/L、(52±4) ng/L]均低于 SA 组[(61±5) ng/L]、对照组[(62±5) ng/L](P <0.01)。 ST段抬高组血清IL-17、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非ST段抬高组和UA组,血清IL-35水平显著低于非ST段抬高组和UA组( P<0.01)。 ACS患者 PCI术后血清 IL-17、IL-35、PLA2水平均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显著降低( P <0.01)。血清 IL-17、PLA2水平与 ACS 病情、烟龄呈正相关,血清IL-35与ACS病情、烟龄呈负相关( P <0.01)。结论 IL-17、PLA2在 ACS 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 IL-35在ACS患者血清中低表达;血清IL-17、IL-35、PLA2与 ACS发病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ACS发病及进展的指标。

    作者:吴明先;郑涛;陈坚;刘平;杨曦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西医观点

    糖尿病胃轻瘫逐年增高的发病率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及西医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既减轻患者胃部不适症状,又促进降糖药物有效吸收,控制血糖,延缓远期并发症,然而早期发现很重要,超声以其动态观察、反复无创的优势用于评估胃排空功能,成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早期发现的首选检查。

    作者:曹文芳;吕子平(综述);马苏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奥利司他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脂肪酸合成酶是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正常情况下只在肝脏和脂肪组织等中表达。研究发现,在许多肿瘤中存在脂肪酸合成酶过度表达现象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演变、侵袭、预后及耐药性有关。奥利司他作为脂肪酸合成酶的靶向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逆转细胞耐药性及提高药物治疗敏感性等,为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虽然奥利司他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前景,但其抗肿瘤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陈少波(综述);张厚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FOXQ1与消化道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叉头框蛋白Q1(FOXQ1)即肝细胞核因子3同系物1,是叉头框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并包含核心DNA结合结构域,而FOXQ1的侧翼有助于其序列特异性。 FOXQ1抑制平滑肌特异性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调节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以促进大多数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近年的研究发现,其在多种消化道肿瘤中异常表达,深入研究 FOXQ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对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早期诊断和特异性分子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丹(综述);姜政(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脓毒症糖代谢紊乱与治疗新进展

    高血糖是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危重患者常见问题,脓毒症血糖水平的上升导致了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而且脓毒症高血糖的病理生理学特别是治疗仍存在争议。在管理脓毒症患者临床实践中,血糖的控制水平、低血糖、变异度、病死率、营养支持等方面必须被重视。积极干预脓毒症患者血糖的变化,将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脓毒症患者佳血糖控制水平仍不明确,妥善营养支持、避免低血糖、降低变异度,有利于降低病死率。

    作者:林塬粟(综述);侯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内脏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而心外膜脂肪组织( EAT)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内脏脂肪组织,其位于心肌与心包之间,具有独特的解剖位置、代谢功能及内分泌、旁分泌特性,使其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研究中受到青睐,也为将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作者:王凯(综述);王小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2009~2013年《医学综述》在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指标与排名情况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体外循环引起血小板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体外循环是心内直视手术重要的辅助手段,非外科性出血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体外循环造成的血小板功能损伤被认为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体外循环引起血小板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温、血液与气体接触、生物相容性、剪切力、鱼精蛋白、肝素、麻醉药物的使用、机血回输、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流转时间等。

    作者:池昊育(综述);刘志刚;刘晓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补体C3与代谢综合征关联的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是人体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它以胰岛素抵抗( IR)为典型特征。代谢综合征与体内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其中关于补体C3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增多。 C3及其裂解产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IR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此同时, C3也与肥胖关系密切。关于C3的研究为代谢类疾病的防治提供又一个新的靶点,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作者:鲍雪;吴红梅;杜焕民;夏阳(综述);牛凯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慢性肾脏病早期高血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慢性肾脏病( CKD)早期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 CKD早期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口服,替米沙坦片80 mg/次,每日1次,氨氯地平片5 mg/次,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口服,5 mg/次,每日1次,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31/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118±15) mmHg(1 mmHg =0.133 kPa)比(155±20) mmHg,(138±12) mmHg 比(153±22) mmHg;(83±12) mmHg 比(102±15) mmHg,(92±12) mmHg比(102±20) mmHg,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微量白蛋白(mALB)、肌酐治疗后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mALB:(63±23)mg/d比(152±26)mg/d,(93±26) mg/d 比(151±27) mg/d,P <0.01;肌酐:(115±7) mmol/L 比(121± 10) mmol/L,(116±7) mmol/L比(121±8) mmol/L,P<0.01],观察组治疗后mALB 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CKD早期高血压安全、有效。

    作者:颜怀荣;魏昌林;蔡小月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