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piplakin及其研究进展

张伟

关键词:Epiplakin, 结构, 功能
摘要:Epiplakin(EPPK)是plakin家族中的新成员,属于细胞支架结合蛋白,是在表皮下水疱病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自身抗原.在人类和鼠类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基因及分子结构不完全相同.EPPK分布广泛,在单层及复层上皮都有表达,主要分布在肝脏、胰腺、小肠、结肠等组织中,体外实验证明与中间丝,特别是角蛋白关系密切.研究发现EPPK基因与视网膜发育有关,也可作为胰腺祖细胞和肝脏祖细胞的标志物.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应用进展

    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由于内固定器械置入、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等因素可能导致脊髓功能的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可以及时发现手术中的不当操作和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及早进行纠正和补救,因而可有效地降低脊柱畸形矫形术中脊髓功能的损伤.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传统的唤醒方法发展到今天比较完善的诱发电位监护技术.该文就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应用予以综述,并介绍近年来IONM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刘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电风暴的治疗新进展

    电风暴的新定义为24 h内发作3次或3次以上明确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需要电除颤(或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临床综合征.其首发症状多表现为晕厥或猝死,心电图显示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对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敏感,通常需要多次电除颤,病死率极高.电风暴的发生机制与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有关,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对于非急性期的患者还可选择射频消融、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双侧交感神经阻滞术.

    作者:刘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儿行疝气手术麻醉复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疝气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人体组织和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疝常见于腹部.由于小儿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对药物反应的多样性,使得小儿疝气手术麻醉的可控性及安全性的要求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药物组合、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进展.该文对近年来小儿疝气手术麻醉复合用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肠促胰岛素在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而引起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肠促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在1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仍有待评估,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腺α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分泌、间接延缓胃排空和降低患者食欲来降低血糖水平,并且LP-1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运用肠促胰岛素治疗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研究中证实肠促胰岛素有免疫调节、抗炎性反应及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能力,因此极有可能运用肠促胰岛素延缓1型糖尿病发病、阻止病情进展恶化、部分恢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

    作者:邢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yclin D1在肿瘤及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Cyclin D1是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家族的一个成员,具有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功能.随着细胞周期的进程,cyclin D1的水平呈周期性变化,并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促使细胞的分裂与增殖.Cyclin D1是与肿瘤有直接关系的癌基因.Cyclin D1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均过度表达,导致细胞周期缩短,使细胞过度增殖.近年的研究显示,cyclin D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作为一项新指标,cyclin D1可能为今后妇科肿瘤的诊断、预测发生、发展及预后开辟广阔的前景.

    作者:丁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生长分化因子5调控细胞分化机制研究新进展

    生长分化因子5(GDF-5)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熟的GDF-5含12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Smads介导和非Smads介导两种方式诱导目的 基因,调控机体的骨骼、软骨等组织的生长发育和修复.近年来,又有研究发现GDF-5能够作用于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使其分化成骨、软骨、肌腱.此外,GDF-5在神经系统保护、心脏组织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张文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小血管病与视网膜血管异常

    视网膜血管与脑小血管具有共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也是人体唯一在非入侵条件下直接观察到的小血管,能较早期地反映全身微小血管的变化.脑小血管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通过检测视网膜血管变化预测脑小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甚至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回顾相关的研究,对脑小血管病与视网膜血管异常的关系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孔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对比剂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现状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心脏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对比剂肾病(CIN)已成为仅次于肾灌注不足和肾毒性药物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肾衰竭的第三大常见原因,占全部病例的11%,其病死率高达14%.CIN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主要观点是CIN的发生与对比剂渗透压、对比剂黏度、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比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氧自由基损伤、细胞凋亡等密切相关.

    作者:王振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13年8月血府逐瘀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胶囊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大兴区人民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1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联合中药组额外口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每日2次,疗程1个月.评价两组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①心绞痛疗效:联合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9.0%,显著高于西药组的71.6%(P<0.05);②心电图评价:联合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4.9%,西药组为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脂:治疗后两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④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可显著纠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异常,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晓敏;马莉;曹树军;张银;郭丽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共识的再认识

    胸外心脏按压是抢救心搏骤停的有效措施,连续胸外按压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对于院外心搏骤停的急救,大多数目击者不愿意或者不能实施传统的心肺复苏,除此之外,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与传统的心肺复苏有相似的生存率及神经学预后.因此,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普通急救者只需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即可,提高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依从性和可行性.单纯胸外心脏按压法应当被大众熟悉,并期待更多的目击者参与到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中来.

    作者:谢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黏附分子在房颤炎症相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然而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炎症与房颤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黏附分子作为炎症中必不可少的调控因子可能在房颤的发生、发展、维持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了解其结构、功能及在炎症相关机制中的作用,对进一步阐明房颤发病机制、指导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金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抗β2糖蛋白I抗体在SLE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是继发性的抗磷脂综合征(APS)的典型代表.抗β2糖蛋白I(β2-GPI)抗体是APS的一种主要抗体,是沟通免疫和凝血两大生理系统的桥梁之一.但β2-GPI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中,只有部分发生血栓/栓塞.人群中抗β2-GPI抗体不仅可分为不同的亚型,更存在不同的亚群,可识别抗原不同的功能区,并与血栓事件之间存在不同的关联性.该文就β2-GPI抗体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郭文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银屑病的治疗进展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机体免疫失常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多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皮肤受累外,还可以侵犯其他系统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其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角化和角化不全,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等.临床上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免疫生物学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作者:周兆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线粒体参与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研究新进展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远期主要并发症之一,累及肾脏微血管,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害,并迅速进展至肾病终末期.DN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近期有研究发现,线粒体通过其内DNA水平异常、解偶联蛋白2抗氧化及线粒体抗病毒信号分子调节失衡、钙离子超载等参与了DN发生发展.

    作者:孙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应用心电图的价值研究进展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预后不良,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无痛性心肌梗死等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人群.早期识别心电图参数的异常改变对实现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至关重要.该文就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诊断试验、心电图改变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心电图在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世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ICC继发性异位的研究进展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增加了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危险.留置期间的观察及后继的X线检查对发现并及时处理导管继发性异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加强对PICC继发性异位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导管监测、异位预防以及出现异位后的妥善处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置管后的护理质量.

    作者:黄兆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七氟烷对肺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于心胸外科手术术后以及失血性休克等的过程中,其对患者的恢复存在极大影响.七氟烷除具有诱导快、苏醒迅速、呼吸道刺激小等麻醉效能外,对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亦存在保护作用,其机制尚有争议.七氟烷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炎性因子的表达等表现出肺保护作用.与其他麻醉药相比,七氟烷通过缺血预处理样作用产生保护作用.该文对该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揭示七氟烷肺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为临床手术麻醉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于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瑞替普酶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rPA)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70例符合溶栓治疗指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溶栓组和磷酸肌酸钠组,每组各35例;磷酸肌酸钠组于溶栓治疗同时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检测两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所有入选患者2周时行心脏彩超检查,采用Simpson法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后2周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磷酸肌酸钠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常规溶栓组(65.7% vs 62.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CK-MB、cTnI、SO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SOD活性的升高低于CK-MB、cTnI升高的幅度(P<0.05),磷酸肌酸钠组治疗后血浆CK-MB、cTnI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常规溶栓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常规溶栓组(P<0.05).常规溶栓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高于磷酸肌酸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磷酸肌酸钠组.磷酸肌酸钠组较常规溶栓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而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和出血发生率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对心肌梗死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rPA溶栓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较好的降低冠状动脉再通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永东;刘丹;温慧华;魏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的机制及治疗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常用的止痛药物,通过与阿片受体的结合起到止痛的作用,但同时抑制了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容易导致便秘、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引起疼痛患者的不适.便秘是阿片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而传统的通便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国外致力于研究治疗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的新药,这些新药通过阻滞外周阿片受体起到治疗的作用,同时不影响中枢止痛作用.该文就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的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董凤良;杜方民;董小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意义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的阳性率以及抗体的特异性.方法 选择海口市解放军第187医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住院后需要输血的患者3454例,运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进行DAT及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同时对阳性患者的血液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 3454例患者中共检测出6例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17%,其中2例为抗-E、1例为抗-C,1例为抗-c1、1例为抗-s1、1例为抗-Jka,35例为DAT阳性,阳性率为1.01%,其中18例为IgG型抗体、7例为C3型抗体、10例为IgG+C3型抗体.有输血史或者妊娠史的患者出现DAT或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远远高于无妊娠史及输血史患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行输血前要对DAT及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特别是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这样可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同时降低出现溶血反应的概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学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