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行疝气手术麻醉复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陈明

关键词:小儿, 腹股沟疝, 麻醉, 复合用药
摘要:疝气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人体组织和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疝常见于腹部.由于小儿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对药物反应的多样性,使得小儿疝气手术麻醉的可控性及安全性的要求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药物组合、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进展.该文对近年来小儿疝气手术麻醉复合用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超敏肌钙蛋白T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对于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及非心脏病患者25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s-cTnT表达水平,依据其水平分为低于下限组(≤3 μg/L)、中间组(3~14 μg/L)、增高组(≥14 μg/L),分析超敏心肌钙表达水平的决定因素,探讨其对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255例患者中,134例(52.55%)可以检测到hs-cTnT≥3 μg/L,28例(10.98%)可以检测到hs-cTnT≥14 μg/L;超敏心肌钙表达水平与年龄、男性、脑钠肽前体、空腹血糖呈正相关性,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性(P<0.05);中间组、增高组AMI及心肌损伤10年发生风险显著高于低于下限组(OR=3.232,95% CI 2.254~4.653,P<0.01;OR=2.184,95% CI 1.685~4.654,P<0.01).结论 hs-cTnT≥3 μg/L、≥14 μg/L可能为鉴别诊断心肌损伤与 AMI的两个决定水平,对于预测及预后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罗奇智;苟秋军;陈凯东;吴雪梅;陈群;梁红梅;彭常军;吴愿如;黄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肥大细胞激活在术后肠梗阻神经免疫机制中的作用

    术后肠梗阻(POI)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外科临床关注的焦点.除已知的神经反射抑制作用外,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入,炎性反应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由于肠操作激活肥大细胞成为炎性反应启动的关键,进一步导致巨噬细胞激活及白细胞聚集,加重肠肌层炎症并且与神经机制相互协同作用,从而不利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该文就肥大细胞在POI神经免疫机制中的效应与促炎过程的研究状况予以综述.

    作者:张少辉;周春宇;杨成城;门斯烨;安佳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意义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的阳性率以及抗体的特异性.方法 选择海口市解放军第187医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住院后需要输血的患者3454例,运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进行DAT及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同时对阳性患者的血液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 3454例患者中共检测出6例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17%,其中2例为抗-E、1例为抗-C,1例为抗-c1、1例为抗-s1、1例为抗-Jka,35例为DAT阳性,阳性率为1.01%,其中18例为IgG型抗体、7例为C3型抗体、10例为IgG+C3型抗体.有输血史或者妊娠史的患者出现DAT或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远远高于无妊娠史及输血史患者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行输血前要对DAT及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特别是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这样可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同时降低出现溶血反应的概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学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ICC继发性异位的研究进展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增加了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危险.留置期间的观察及后继的X线检查对发现并及时处理导管继发性异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加强对PICC继发性异位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导管监测、异位预防以及出现异位后的妥善处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置管后的护理质量.

    作者:黄兆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138例高龄老年人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问卷调查.结果 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指数总分为(8.78±4.61)分,睡眠质量差的高龄老年人为77例,占总人数的55.80%.影响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睡觉时做梦、生活大事件、医药费等(P<0.05).结论 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差,护士应从心理压力、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提高高龄老年人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作者:吴凌云;徐旭;马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应用心电图的价值研究进展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预后不良,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无痛性心肌梗死等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人群.早期识别心电图参数的异常改变对实现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至关重要.该文就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诊断试验、心电图改变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心电图在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世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研究证实多发性骨髓瘤(MM)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缺陷,并对其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免疫治疗产生显著影响,目前仍难以治愈.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负调控功能,其以一种主动的方式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和非己抗原均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在肿瘤免疫抑制及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对MM病程进展、免疫治疗及预后存在显著影响.

    作者:曾美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的45例为传统术式组,采用改良术式治疗的45例为改良术式组,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改良术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少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术式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3个月、12个月在面瘫、面部畸形各分级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满意,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且能降低并发症.

    作者:韩永洁;葛自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yclin D1在肿瘤及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Cyclin D1是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家族的一个成员,具有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功能.随着细胞周期的进程,cyclin D1的水平呈周期性变化,并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促使细胞的分裂与增殖.Cyclin D1是与肿瘤有直接关系的癌基因.Cyclin D1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均过度表达,导致细胞周期缩短,使细胞过度增殖.近年的研究显示,cyclin D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作为一项新指标,cyclin D1可能为今后妇科肿瘤的诊断、预测发生、发展及预后开辟广阔的前景.

    作者:丁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抗β2糖蛋白I抗体在SLE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是继发性的抗磷脂综合征(APS)的典型代表.抗β2糖蛋白I(β2-GPI)抗体是APS的一种主要抗体,是沟通免疫和凝血两大生理系统的桥梁之一.但β2-GPI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中,只有部分发生血栓/栓塞.人群中抗β2-GPI抗体不仅可分为不同的亚型,更存在不同的亚群,可识别抗原不同的功能区,并与血栓事件之间存在不同的关联性.该文就β2-GPI抗体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郭文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儿行疝气手术麻醉复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疝气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人体组织和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疝常见于腹部.由于小儿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对药物反应的多样性,使得小儿疝气手术麻醉的可控性及安全性的要求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药物组合、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进展.该文对近年来小儿疝气手术麻醉复合用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随着早产儿救治成功率的提高,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的形式之一,常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延迟及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严重者可发生脑瘫.脑白质损伤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目前主要依靠头颅超声、磁共振等影像学的检查,近年来,实验室检查及脑功能性检查也越来越受关注.因此,了解其发生机制,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做出诊断,对其进行及早干预和治疗,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肠促胰岛素在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而引起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肠促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在1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仍有待评估,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腺α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分泌、间接延缓胃排空和降低患者食欲来降低血糖水平,并且LP-1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运用肠促胰岛素治疗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研究中证实肠促胰岛素有免疫调节、抗炎性反应及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能力,因此极有可能运用肠促胰岛素延缓1型糖尿病发病、阻止病情进展恶化、部分恢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

    作者:邢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全中枢放射治疗的进展

    全中枢放射治疗是治疗易沿脑脊液或脑膜播散的脑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但佳的治疗方案,包括照射野的设计、照射剂量、照射技术以及是否联合化疗一直存在争议.该文探讨了降低全中枢剂量的可行性、联合化疗是否必要、不同放疗技术在全中枢治疗中的优劣势及应用前景,认为不应该盲目降低放疗剂量,螺旋断层放疗在全中枢放疗中具有剂量的均匀性、适行性及对正常组织保护的优势.

    作者:杨美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银屑病的治疗进展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机体免疫失常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多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皮肤受累外,还可以侵犯其他系统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其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角化和角化不全,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等.临床上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免疫生物学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作者:周兆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Epiplakin及其研究进展

    Epiplakin(EPPK)是plakin家族中的新成员,属于细胞支架结合蛋白,是在表皮下水疱病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自身抗原.在人类和鼠类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基因及分子结构不完全相同.EPPK分布广泛,在单层及复层上皮都有表达,主要分布在肝脏、胰腺、小肠、结肠等组织中,体外实验证明与中间丝,特别是角蛋白关系密切.研究发现EPPK基因与视网膜发育有关,也可作为胰腺祖细胞和肝脏祖细胞的标志物.

    作者:张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保定第二中心医院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涿州市新农合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0例(A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349例(B组),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220例(C组)及缺血性脑卒中初发患者414例(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发热、椎动脉狭窄均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压控制不良、颈动脉斑块、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涿州市新农合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早期防治措施,可降低进展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发生率,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卢波;韩莉;尹航;赵小辉;何妮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D-二聚体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由于其高敏感性,血浆D-二聚体检测被广泛地应用于排除可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但由于其特异性不高,常需与临床概率评估、下肢静脉加压超声、CT及静脉造影等联合用于VTE的诊断.该文就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用于排除VTE、诊断VTE、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赵伯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13年8月血府逐瘀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胶囊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大兴区人民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1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联合中药组额外口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每日2次,疗程1个月.评价两组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①心绞痛疗效:联合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9.0%,显著高于西药组的71.6%(P<0.05);②心电图评价:联合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4.9%,西药组为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脂:治疗后两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④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可显著纠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异常,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晓敏;马莉;曹树军;张银;郭丽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与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新沂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及同期细菌性肺炎患儿50例,分别列为支原体肺炎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对两组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指标进行对比.主要包括住院时间、发热情况、高热比例、肺部症状体征等.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高热>39 ℃患儿32例(64.0%),其比例显著高于细菌性肺炎组的21例(42.0%);发热持续时间支原体肺炎组为(11.2±7.4) d,显著长于细菌性肺炎组的(6.4±2.8) d(t=5.15,P<0.05);两组患儿肺部体征比较,支原体肺炎组呼吸音减低的比例高于细菌性肺炎组,肺水泡音及干、湿啰音的发生率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χ2=19.22,P<0.05);支原体肺炎组患儿发生肺外并发症的比例显著高于细菌性肺炎组(60% vs 32%,χ2=20.12,P<0.05);支原体肺炎组患儿住院时间[7~37(16.2±6.2) d]显著长于细菌性肺炎组[4~16(9.2±2.4) d](t=7.16,P<0.01).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高热多见,发热时间长,住院时间长,肺部症状多以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肺部体征不显著,多为呼吸音粗糙、减低,肺外并发症多见.

    作者:杨艳;张芳;孙之芹;王飞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